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5-14 07:16 |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7-9-18 21:34 编辑
3 b) k; c$ M$ s2 P5 l k! r”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一段话颇有不是旗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和尚心动的唯心主义思想。 ; M6 \- [% Z* s- h( w1 s
7 Q: m: I( N4 j9 V# J5 R加亮那两句,我也曾稍稍想过,觉得意思不是那么很显然。一般大概会援引释家、道家的观念来解释,比如楼主说“这一段话颇有不是旗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和尚心动的唯心主义思想”,或许是说,当我们觉得自身的生命在变动时,是因为我们的“心”在变动罢了。我觉得有点接近,但似乎还并不是特别贴切。苏轼的意思是,有些东西是“不变”的,从这个不变者的角度看,物、我都是无尽的。注意,他的结论在于“无尽”。
7 ?) h1 }3 K% F( _: l" s! m) `4 e
6 M1 H4 e$ x- @8 r还有人从庄子的角度来读,因为庄子说过: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庄子的笔下,物、我仿佛是一种哲学名词,物,即万物,是指客观世界,或谓客体,我,则指主体。庄子是把主体客体的二元性给吊销了,企图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所谓庄生梦蝴蝶就是指这个吧。但是,我觉得用庄子,还是不能很圆融地得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结论。7 u4 Z, l: p, L
& ]% a4 V- I# A( X
所以,这里首先要解释一下苏轼所谓的物、我,分别指什么东西,就象庄子的物、我,有它们特定的意义。7 j/ q& X, l" @, C) h% g
+ ~; H8 _# S3 v2 d" J# C" L
因为这篇文章选入人教版高中课本,课本我没见到,我从网上看到的说法看,课本给的解释,这个物自然指万物,而“我”指“我们(人类)”。我觉得这个解释,至少我个人来讲,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我”这个字,在古代既可单指,又可复指,我,本身有“我们”义。' `3 S1 B) [1 z
: h y8 o1 D, T( J0 w( { j
这种“官方”的解释,不违背唯物主义,当然,未必就一定就是苏轼的意思,但也未必就一定不是,只是我个人觉得这种解释,对于现代人来讲,还是能说得通的。
4 S. i2 f' k* d/ b+ U7 K3 H- ^
4 e, s, ?# x7 E c; ?从古到今,时间流逝不已,今天长江的水,和苏轼所游览的江水,是异是不异?今晚的明月,和苏轼所看的明月,是异是不异?今天的白云,和陶弘景看的白云,是异是不异。从异的方面看,肯定是不一样的,即便是貌似变化最小的月亮,内部也是时时刻刻都在变动。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这些东西也是永恒的,江水还是江水,白云还是白云,明月还是明月。那么人呢?从变的角度看,变了许多,衣食住行,社会制度,改天换地,但从不变的角度看,人还是人。不说古今,就说当今,人与人之间,有多少分别?贫富、高低、美丑、男女、老少,等等,但是从不变的角度看,去除分别心,实际上人,其实都是人,如此而已。如果古人、今人之间,找到那种不变的因素,那么的确也可以说,我们人类是无尽的。
) q k5 B9 c" `* _% w9 b0 A$ \
s. i C" C! {4 A另外,也可以从轮回的角度来看无尽,我们不说印度本来怎么说轮回,只借用一下那个概念。不说小人物了(在我看来,古今小老百姓真的很相似,无非生活有时好点,有时孬点),就说大人物吧,都认得。苏轼文中提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说的是曹操,其实,曹操的现代轮回者,那不就是毛泽东嘛,而老毛本人对此也似乎深有自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是的,只不过我这一世比那一世牛了那么一点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 _) Y' [* w7 M5 u7 B8 N8 x+ `%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