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超诣 ) E& g( ?" o T3 S5 l$ M# ? 苏东坡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似乎有着中式文人大部分的优点和欠缺。又同时具备了典型的经典文化名人的不太好的运气。但是读苏东坡的文章,尤其是他写性灵的山水风景的文字,总是觉得齿颊留香,欲罢不能。这次又是一个名篇——前赤壁赋。这也是我小时候看的中国历代文选中的一篇,也一样能够背而诵之。* }/ R2 l' p* ?$ g
还是老规矩,从超诣的二十四诗品解析说起。6 b1 t5 Y: I. q4 L3 v
超诣 ) q. Y9 T: T" A: v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6 B4 K: G: ]% e- h& ?9 y H0 G. Z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 l& y4 ~$ @$ W9 Q, b( P 这四十八个字的意境从我个人来说是二十四诗品之中最欣赏的。是典型的仙人下凡视角。脱俗出尘,飘逸无伦。前两句,多有人说是“不是心灵神敏、不是心机微妙”。我的看法是前四句是一体的:如果不是心神灵敏,不是心机微妙,那又怎么能如驾游白云一般随着清风归去呢?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就是远景的仰慕和近处之时的不同。天生的仙人般孤独感的意境。所以“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也就是说谪仙般的俗世经历。对于这样的人物,乱山乔木、碧苔芳晖是最好的成长背景。而渐声渐希的轻诵和若有若无的思念才是与这般人物交流的最好方式。可以说,超诣的这番意境描绘,直接的映射了一个飘逸超脱的仙人般的灵魂。能够匹配的上这样的评价的,大约也只有苏轼了。和苏轼比起来,远溯盛唐文人对比杜甫太沉郁,太白太恣睢,李贺太阴骘,白居易太粗俗,刘禹锡太世俗。唯一差可近似的李商隐又太晦涩。就更不用说有宋一代的文人了,唐宋八大家里,以文人风格而言,苏轼是最接近与超诣境界的人物。 , ?3 l/ j5 t l! K
" z3 D9 Q8 S3 ^+ d2 l. @1 e 已经记不清是谁说的了。中国的传统文人,得势的时候是儒家,暂时失势的时候是道家;到了彻底的被弃置不用的境地,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佛家。反正,俺也没有鲁迅先生那般犀利的言辞——坐成了奴隶,暂时没做成奴隶和再也作不成奴隶…… " j$ K# a7 K O 4 z z" H7 t7 c- K2 P* x 不过前赤壁赋的文章却实在是优美的令人发指。它就像是一个纪念碑一样,也许只要我发现身处与江上清风之中,天顶明月之下;就会忍不住沉浸在默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古怪循环之中。也正是这样,兼容并集了佛、老的思想的前赤壁赋,成了天然的二十四诗品之超诣的最好注释。
最近偶然读到苏轼《前赤壁赋》中数句,若有所感。这篇文章因为太有名,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以前我虽然也觉得不错,只是还没有特别的感觉。后来,因缘际会,对其中的一些话都有一些新的认识,比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两句,就曾讨论过对宋词的文学影响。今天正好又看到楼主谈论这篇文章,除了其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比较深奥的话外,在此,我倒是还想说说另外两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也是恰好我这两天有点念兹在兹的两句。! \# L+ G1 v R, g" p3 C1 m
z# ?+ I( w- q- F1 S5 s1 p《世说新语》:谢公因子弟聚集,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鱼雪霏霏。”公曰:“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y0 }: U( F+ E
+ X6 N0 d9 E0 e2 c$ q
你问一个人《诗经》中哪句最好,这个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估计有人会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关注什么,就会侧重什么。要琼瑶,很可能会说“有位佳人,在水一方”,那种很言情的感觉,尽管人家诗经未必就是言情之作。谢玄关注的角度是军事、将士,谢安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不管怎么说,谢安那几句的确偏有雅人深致。 f" }5 C. \2 T# n. f 4 \& D( n9 u O+ n; x+ g无独有偶,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其实王国维感觉和琼瑶差不多,风,在古人眼中,很大程度上和“情感”有关,雅和颂就不一样。 / D" B# C6 `. f ^7 ~$ e 2 U4 }: ~* k m绕道而来的意思是说,“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最得男人深致。" I8 |3 `7 W, O! A0 h
6 r9 A/ k, H z+ _6 N以下省略文字若干......% p8 L" k b3 S: b. q: ^ D0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