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席琳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9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和刻本 之 半卷瘟疫论

热度 1已有 167 次阅读2021-2-22 23:37 |个人分类:拉拉杂杂

2021-2-21

昨天收到除夕那天买的和刻本《温疫论》。是明末崇祯年间(1642年)吴又可吴有性先生的原著,日本台州北陆荻元凯先生校正,于明和己丑年夏四月刻印(1769)的。按理说,这不是迄今最让人信服的防治温疫的中医书籍,因为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大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还有一本吴瑭吴鞠通的《温病条辩》问世。日本的荻先生在《刻温疫论序》中,对吴又可的这本温疫论不无批评,可是对这本书承前启后地位的推崇,也溢于言表:
  • 今观是书,非甘糟粕之徒,持论确乎,固有所见。余每临斯疾,未尝不忆斯书。

原以为是两本合卷,结果是分开的,不过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毕竟,半部论语,也能使北宋兴。而整卷温疫方论,加上东厂西厂,也不能阻止大明朝的覆亡。
根据中国民间中医药《温疫论现存版本的考证研究》一文的介绍,这个和刻本,源于康熙己丑年(1709年)仪真后学刘敞刘方舟氏的序本,前后一甲子,世事沧桑,旧貌新颜,是考订明版瘟疫论存无和明清瘟病流行史的重要凭证:
  • 今岁(1709年)时疫流行,而此书近鲜传板。予因重为校梓,以公之世之有心利剂者。是论行温疫明,而伤寒益明。即谓吴氏为仲景之功臣亦可耳。
  • 据日本明和刊本所载,该系统最早的刻本除吴有性序之外,当有刘敞、先著、吴炤吉三序,均撰于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年)。今国内所见该系统本或仅存先著重刻温疫论序与刘敞序,或仅留吴有性原序。其中先著序称:今吴氏残编复出于斯时,似乎刘敞所得乃《温疫论》残编。又刘敞序称:向有颠倒原文,窜以臆见,另立书名,拟为己有,则大失作者之用心矣。今岁时疫流行,而此书近鲜传板,予因重为校梓。故此系统的版本都署名为刘敞校梓。
根据崇祯壬午年(1642年)吴又可先生本序及康熙己丑年(1709年)吴又可后人吴炤序的介绍:
  • 崇祯辛巳(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始发之际,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尝见其不殆也。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有不及期而死者;或有妄用峻剂,攻补失叙而死者;或遇医家见解不到,心疑胆怯,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然迁延而致死者,比比皆是。所感轻者,尚获侥幸;感之重者,更加失治,枉死不可胜记。嗟乎!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医者旁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吁!千载以来,何生民不幸如此。馀虽固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平日所用历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时崇祯壬午仲秋姑苏洞庭吴有性书于淡淡斋。
  • 吾家又可先生当明季时,疫气盛炽,遂以活人心,运格物智,探源溯流,准今酌古,经纬于丹溪仲景间,著为是书。书成二竖将无遁形,前古以来,未有之专科也。
比较确定的是,吴又可是在1642年给这本书作的序,在序言中记载了一年前的(1941年)明末瘟疫大流行。维基百科中国瘟疫史的介绍中说:崇祯六年的时候,山西就已经开始出现瘟。也是这瘟疫,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 崇祯七年(1834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 崇祯八年(1635年),总兵龙世威统兵防守潼关、朱阳关等隘口,露宿凡十旬,皆患疫疠不能军,闯贼大至,遂溃。
  • 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 崇祯十二年(1639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刘宗敏的义军将士染病。
  •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今邢台)、河间府(今河间)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鼠疫),人死八九,死尸处处枕藉。
  •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腺鼠疫),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钱,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
  •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祯十七年,是一个甲申年,也就是猴年,众所周知猴是可以爬树的,所以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苦日子,也算熬出了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上,爬在了煤山脚下的歪脖树枝之上。尽管在此二十年之前,当时的名医张介宾已经在《景岳全书》第十三卷在论述避疫法时,附有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用降真香烧焚,大解邪秽,小儿带之,能解诸邪,最验。这正如吴又可和后来受吴又可启发写《广瘟疫论》的作者戴天章所说,张介宾认为温疫和伤寒,是一样的病,给患了温疫的病人,开了治疗伤寒病的药,才误人性命的
  • 瘟疫初起,而头疼身痛,憎寒发热,脉紧数洪滑,而别无他证,先宜正柴胡饮,或败毒散,或十神汤。若温疫初起,多阴少阳,脉证无虚者,宜神术散。若瘟疫胸膈满闷,小柴胡加枳实、橘红。热在内者,仍加黄连。若暑月时行瘟疫,表里俱热甚,宜清火解毒者,羌活升麻汤。若瘟疫火盛,脉洪大而热躁甚者,三黄石膏汤。若瘟疫热毒上浮,头面俱肿,目不能开,口干舌燥,咽喉不利者,普济消毒饮。若瘟疫脉洪大,烦躁热渴者,白虎汤。或兼呕吐者,仲景竹叶石膏汤。若瘟疫发狂谵语,脉洪大滑实,而大便秘结不通者,大承气汤,或鸡子清饮。若瘟疫内外俱有实邪,大便不通,当表里双解者,防风通圣散。若瘟疫病八九日不退,而发斑发黄。但脉不虚不浮紧,而腹见痞满者,率可以承气、五苓合服而下之。
到了清初的名医赵学敏更绝,他说要想辟疫,凡入温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如病家则不相传染。这不禁让人想起,围城中方鸿渐的老父亲,给他三儿媳妇生孩子的时候,开的《镜花缘》中预防难产的药方来了:豆腐皮一张,酱油麻油冲汤吞服,因为豆腐皮是滑的,麻油也是滑的,在胎里的孩子胞衣滑了,容易下地。

再过三百年,又是一个甲申年,有篇《甲申三百年祭》,就横空出世了。

虽然这被祭奠的主角,已然换成了李自成和刘宗敏。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 00:02 , Processed in 0.02601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