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席琳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9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林则徐的一只眼

已有 224 次阅读2014-11-16 10:53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 林则徐

2014-11-16

既然说到了中兴四子,尤其是左宗棠,就不能不说一说居晚清汉大臣第一的林则徐和满清的终结者袁世凯了。如果说清末汉大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衣钵相传,走的是传统文人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路,等无路可走的时候,就开始奸雄乱世,黄袍加身了。那么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则是一脉相承,剑走偏锋,艺高人胆大,无处不等闲,无处不是路。


林则徐曾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用古代文人的话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用现代人的说法,是叫有一眼。其实撇开传统文人治史时的春秋笔法和当代文人修史时的高大全套路,林则徐当时所谓的看世界,也不过是用了一只眼而已。

关于林则徐看世界的时代局限性,《林则徐向道光皇帝虚报军情?》一文中披露说:

  • 他认为洋人士兵因为脚上有绑腿而无法弯曲膝盖。1839年9月,他给皇上的奏折中说: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实际也是当时通行的一种荒谬见解,洋人腿不能弯曲,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无可作为。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定海沦陷后,林则徐鼓励军民奋勇杀敌,仍然认为英国人膝盖不能弯,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对洋人的坚船利炮,林则徐也有着奇怪的幻想:英国要攻中国,无非乘船而来,它要是敢入内河,一则潮退水浅,船胶膨裂,再则伙食不足,三则军火不继,犹如鱼躺在干河上,白来送死。基于这些偏见,林则徐相当小看英军的陆战能力,他在官涌主持修建的两座炮台,也根本没有防御敌方从侧后发起地面攻击的措施。结果,战事一起,英军很快就在 港口战舰和登陆部队的夹击下,陷落炮台。事后,英军一位官员还很纳闷地在一封信里告诉友人:真奇怪,这些炮台完全没有防御地面攻击的设施,就像是欢迎我们回家的摆设。更奇特的是,林则徐认为洋人嗜吃牛羊肉,若无从我国进口的大黄、茶叶以辅食,将会消化不良而死。在与道光的一份奏稿中他写道:况茶叶大黄,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而在一份拟交英女王的文书中,他又再次强调:大黄、茶叶、湖丝等类,皆中国宝贵之产。外国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这些偏见,难免会使林则徐自信心爆棚,加上对国际外交惯例的不熟悉,从而做出一些莽撞的事儿来。
  • 1839年穿鼻战役后,关天培报告林则徐,中方大胜,击沉几艘英国船,并造成英军50多人死伤。然而,其实英军此役无任何人员损伤。参与此役的一个英方军官事后在书信中更刻薄地嘲笑说:中国炮台上似乎是在放烟花。按常理,林则徐应该调查真实战况(当然,也有可能被蒙蔽),却全盘按照军方的报告,上奏汇报大捷。这种做法,当然大大激发了道光皇帝的战斗热情,他在接到林则徐关于九龙山炮战的报告后,就意气风发地批示:朕不虑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意思大约是:好好干,杀得洋毛子全滚蛋!林则徐等也很配合,不断奏报大捷,更敞开了说大话,比如接仗六次,俱系全胜云云,把道光皇帝的胃口吊得很高。1839年9月,已经清楚双方军事实力,明扛不住了的林则徐又上奏说:英国商人苟知悔悟,尽许回头。结果道光皇帝批示道:不应如此,恐失体制,弄得林则徐进退维谷。实际上,1840年时,清朝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将领腐化,装备落后,完全无法抵挡任一个西方强国的军队。如《剑桥世界近代史》所说:军队中贪污盛行,士气不振,有的部队花名册上只有极少一部分实有其人;武器只有老式的火枪、梭镖和弓箭等;而且中国人一贯尊崇读书人出身的文官,轻视武夫。因此,中国军队毫无准备,在清帝国一旦不得不面对沉重压力时,无法担当起国防的重任。对此,林则徐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双方军备的差距,特别是西洋大炮的威力。1842年,在流放伊犁的途中,他给友人写信中也说: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但遗憾的是,他并不想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现实,这封信他也请朋友不能给人看。此后,林则徐东山再起,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却不曾倡导改革,也未曾公开宣传过中外强弱悬殊。在后一方面,林则徐遮遮掩掩,还不如抚夷派的琦善、耆英,他们至少给了怀有天朝大国美梦的士大夫们一瓢冷水,而林则徐却终身对此缄口。
《睁眼看世界的林则徐看到了什么?》一文中说:
  • 范文澜先生曾经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自从范先生之后,几乎成了定论,好像林则徐是近代史肇始的标志。我们毫不怀疑范先生的见解,也无意否定范先生的结论,但我们想了解,这个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到底看到了什么?

  • 范先生说的没错,林则徐的确开眼看世界了,到广东之后,为了了解当时的情形,他一方面派人到澳门购买外文书报,一方面组织人员翻译,还编出《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后来,林则徐把这些资料交给魏源,魏源在此基础上编著了扬名立万的《海图国志》,这本著作对中国好像没起到什么作用,据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受这本书启迪的。

  • 客观地说,林则徐的确想了解西方的文明东西,到底什么是西方文明呢?按照当今流行的观点,西方文明大致可以分为:器物—制度—文化,三种东西,代表三个阶段,逐步深入。最容易认识的就是器物,就在那儿摆着,好理解好接受,最难认识的当属文化。从林则徐后来的行为和表现可以知道,他充其量看到了器物,而且还是皮毛。

更有网友评论说:
  • 他确实看了世界一眼,但他很快转过了身,在他看眼世界之后的数年人生中任然身居高位,但从来不唤起其他国人睁眼看世界。反而试图隐瞒自己看到过的世界。道理很简单,他本身就是一个清流派的官僚,这类官僚的特点就是要将自己装扮成圣人。而当时的民众是不愿意睁眼看世界的,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一切说外界强大的话都会刺痛他们、他们都会视为是汉奸走狗。于是林很讨巧的隐瞒了他所看到的,只是在于朋友的私下交流中感叹外界的强大。这人根本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个会做官,会钻营的传统官僚。而且被后人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包装炒作成了现在的形象。
那么古人是怎么认为呢?民国五年前清湖南提学使吴庆坻撰《蕉廊脞录》卷2记载说:
  • 家荔裳侍郎尝语人曰:林文忠办事必替人设想,故人感之入骨,此可为用人之法。自其为知府以至总督,凡所办之案,皆抄有副本,凡二十六驮,目录四箧,以二仆专司之。其明察非由寄耳目于人,盖遇事好问,开诚以待,故人亦乐于倾吐也。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卷上载《鸦片遗闻》一节:

  • 人知道光朝烟禁之严,吸食者罪至缳首,而不知国初时,已禁令森严,特罪未至死耳。世宗时曾敕部议奏,通行禁止,贩者枷杖,再犯,边远充军。偶读朱批谕旨,得一事,可备禁烟掌故。雍正七年,福建巡抚刘世明奏称,潼州府知府李国治拿得行户陈远私贩鸦片三十四斤,业经拟以军罪。及臣提案亲讯,则据陈远供称,鸦片原系药材,与害人之鸦片烟,并非同物。当传药商认验,佥称此系药材,为治痢必需之品,并不能害人。惟加入烟草同熬,始成鸦片烟。李国治妄以鸦片为鸦片烟,甚属乖谬,应照故入人罪例,具本题参云云。阅之不禁失笑。执今日之人,而语以鸦片非鸦片烟,虽三尽童子,犹嗤其妄。而当时刘世明敢以此语欺谩于圣主之前,诚以当时吸食者绝少,尚不识鸦片为何物耳。然此物初入中国,宫禁先受其毒,明神宗三十年,不召见廷臣,即为此物所累故也。以世宗之旧劳于外,而竟不知鸦片烟为何状,本朝家法之严明,于此益可见矣。

《三借庐笔谈》卷12记载:

  • 林文忠出戍伊犁时,王定九先生(鼎)特请留办河工。以其详悉水利,遂往行在,筹悉险要,始得合龙。一日王定九先生大开宴会,林居首座,忽传旨到,谕曰:于合龙日开读。明日启旨,曰:林则徐于合龙后,著仍往伊犁。定九大骇,文忠自若,即日启行,至伊犁。伊犁将军某素所器重,问之曰:君欲远乎?欲近乎?答曰:林某愿远。遂批发极远之所,于是详求水道,始开河泊,民得其利,至今称为神人焉。
《清史稿林则徐传》则说:
  • 则徐才识过人,而待下虚衷,人乐为用,所莅治绩皆卓越。道光之季,东南困於漕运,宣宗密询利弊,疏陈补救本原诸策,上畿辅水利议,文宗欲命筹办而未果。海疆事起,时以英吉利最强为忧,则徐独曰: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后其言果验。
  • 论曰:林则徐才略冠时,禁烟一役,承宣宗严切之旨,操之过急;及敌氛蹈瑕他犯,遂遭谗屏斥。论者谓粤事始终倚之,加之操纵,溃裂当不致此。则徐濒谪,疏陈:自道光元年以来,粤关徵银三千馀万两,收其利必防其害。使以关税十分之一制砲造船,制夷已可裕如。诚为谠论。惟当时内治废弛,外情隔膜,言和言战,皆昧机宜,其祸岂能幸免哉?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9:43 , Processed in 0.0287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