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3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堵墙,无法回避,不可超越。这个人绝顶聪明,非常会做官,运气又特别的好。清史稿说他:
- 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年十六,举乡试第一。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用一甲三名授编修。六年,充浙江乡试副考官,旋督湖北学政。十二年,典试四川,就授学政。所取士多俊才,游其门者,皆私自喜得为学途径。
关于他的好运气,根据清史稿的记载,至少有三次大祸临头的机会,都被他四两拨千斤,悄悄地化解了。
第一次是1882(光绪八年)至1884年(光绪十年)之间和法国打仗的事,一贯主战的张之洞,由于受他举荐的广西布政使徐延旭、云南布政使唐烱所率军队在抗法战争中配合不力打了败仗和临阵退却,而差一点受到株连:
- 八年,法越事起,建议当速遣师赴援,示以战意,乃可居间调解。因荐唐炯、徐延旭、张曜材任将帅。十年春,入觐。四月,两广总督张树声解任专治军,遂以之洞代。当是时,云贵总督岑毓英、广西巡抚潘鼎新皆出督师,尚书彭玉麟治兵广东。越将刘永福者,故中国人,素骁勇,与法抗。法攻越未能下,复分兵攻台湾,其后遂据基隆。朝议和战久不决,之洞至,言战事气自倍,以玉麟夙著威望,虚己听从之。奏请主事唐景崧募健卒出关,与永福相犄角。朝旨因就加永福提督、景崧五品卿衔,炯、延旭亦皆已至巡抚,当前敌,被劾得罪去,并坐举者。之洞独以筹饷械劳,免议。
第二次,是1898年,在戊戌变法的紧要关头,一向同情康梁变法维新并和戊戌六君子之一藕断丝连关系密切的张香帅,居然以一篇主张中体西用的文章,而轻松过关:
- 时国威新挫,朝士日议变法,废时文,改试策论。之洞言:废时文,非废五经、四书也,故文体必正,命题之意必严。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必致不读经文,背道忘本,非细故也。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二场试时务,三场以经义终焉。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庶少流弊。又言:武科宜罢骑射、刀石,专试火器。
欲挽重文轻武之习,必使兵皆识字,励行伍以科举。二十四年,政变作,之洞先著劝学篇以见意,得免议。
第三次是1900年,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曾经抗旨不尊,让东南自保,结果非但不治罪,反而论功行赏,封官加爵:
- 二十六年,京师拳乱,时坤一督两江,鸿章督两广,袁世凯抚山东,要请之洞,同与外国领事定保护东南之约。及联军内犯,两宫西幸,而东南幸无事。明年,和议成,两宫回銮。论功,加太子少保。
最后一次,是在1909年10月4日,在风雨飘摇的大清国灭亡之前,以太子太保顾命大臣的身份和七十三岁的高龄得以善终:
- 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继崩,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逾年,亲贵浸用事,通私谒。议立海军,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争之不得。移疾,遂卒,年七十三,朝野震悼。赠太保,谥文襄。
这还不算,最难得的是人家为官几十年,好大喜功,挥霍无度。可是到临死的时候,居然身无余财,落一个大大的清官的美名。
- 之洞短身巨髯,风仪峻整。莅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爱才好客,名流文士争趋之。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