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文化传播中的 “假晶现象”

已有 486 次阅读2017-6-12 15:21

文化作为一个有机体,是独立自足的存在,是在各自独特的环境或景观中形成和生长起来的,并将按照自身独特的节奏走向成熟和完成;


印度佛教中的某些丰富的表象为具有某种宗教倾向的中国人所接受,由此而形成了一种对于中国佛教徒,且只对中国佛教徒有意义的新的宗教形式。

在这种情形中,重要的并不是各种形式本来的原始意义,而是各种形式本身,是那种富有创造力的接受者对原有形式的独特感受和领悟。

由此言之,文化之间的影响与传播,实际取决于接受者的主体选择和改造,取决于主体文化自身的性质和特性。


************************************************************************************

“ 假晶”术语本是一个地质学概念, 特指自然界一种岩石的溶岩注人它种岩石的间隙和空洞中, 以致造成一种共存、混生的“ 假晶”体。

即貌似乙种的岩石,实际上包裹的却是甲种岩石。


在岩层中,常常掩埋着矿石的结晶体,由于水流的冲刷,形成一些结晶体的空壳;由于火山爆发,熔岩流注到那空壳中,

然后依次凝聚,结晶;这时,就会出现其内部结构和外表形状相抵触的结晶体,明明是某一种岩石,却表现了另一种岩石的外观。


矿物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假晶现象。斯宾格勒借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人类历史中的类似现象:“我想用‘历史的假晶现象’这个术语来表示这样一种情形,即:一种古老的外来文化在某个地区是如此强大,以致土生土长的年轻文化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不但无法达成其纯粹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且不能充分发展它的自我意识。从此种年轻心灵的深处喷涌出来的一切,都要铸入该一古老的躯壳中,年轻的情感僵化在衰老的作品中,以至不能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而只能以一种日渐加剧的怨恨去憎恨那遥远文化的力量。”

************************************************************************************

无论如何,假晶现象并不说明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可以从根本上为另一种文化形态所取代。它只是一种由某种强硬的外壳所压制而扭曲了的内在心灵的特殊表现,一旦这种外壳发生破裂,原有文化便随时可能冲破桎梏而获新生。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25 06:37 , Processed in 0.03387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