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察里津保卫战是斯大林获得军事权威的第一战,也是最重要的一战。在后来的苏联历史里,察里津保卫战不断被浪漫化,成为斯大林“军事天才”的重要表现之一。察里津也因此在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直至1961年。实际上这场战役打得并不好看。关键在于,红军守住了这座城市,给它带来了荣耀。斯大林在这座城市的战斗中收获了他的心腹将领,除了伏罗希洛夫,还有布琼尼,以及阿帕纳先科,后来的苏联元帅库利克、铁木辛哥等。
关于这场后来被神话了的保卫战,很难用“胜利”这一词语形容其结局。伏罗希洛夫指挥的第十集团军远远称不上是一支正规军,士兵们游击习气严 重,普遍不服从命令,导致第十集团军若干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在布尔什维克高层当中也因为南俄战线的局势发生了严重的分裂。斯大林逮捕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 斯涅萨列夫,枪毙几乎所有军区司令部人员,随后自任军区军委会主席,指派一个旧俄军上校科瓦廖夫担任军区司令员。斯大林的自行其是和残暴让莫斯科,尤其是 让托洛茨基感到非常恼火。
1918年9月17日, 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撤销北高加索军区,成立南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任命了旧俄军少将塞京担任司令员,伏罗希洛夫为副司令员,军事委员为斯大林和米宁。 要求南方面军立刻将司令部从察里津迁往科兹洛夫。这个决定遭到了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和米宁的抵制,以至于南方面军司令部几乎无法正常运转。1918年10月4日,托洛茨基向列宁建议,要求从南俄召回斯大林。他抱怨说:“截止到今天为止,察里津帮甚至都未向科兹洛夫送交过战报。我责令他们必须一天两次呈送战况和侦察报告。如果他们明天还未执行,我将把伏罗希洛夫送交法庭,并将此事通告全军。”
10月5日,斯大林返回莫斯科,向列宁解释察里津前线发生的问题。伏罗希洛夫也不断致电列宁,指责托洛茨基并没有按时按量提供军需物资,导致前线作战局面恶化。10月中旬,白军已经攻入察里津城区,伏罗希洛夫的部队陷入了巷战中,情况非常危急。这时红军意外地获得了一支增援部队。从北高加索地区长途跋涉八百公里的红军“钢铁师”在师长德米特里·彼得洛维奇·日洛巴的带领下突袭白军后方,暂时解除了察里津的危险。
日洛巴的“钢铁师”的增援完全出乎双方的意料。红军指挥部并未从别处抽掉兵力增援。说起原因来有些可笑,这支红军部队在北高加索作战时,日洛 巴和他的上级发生了严重矛盾,一怒之下,便不告而别,径自引兵而去,没想到在察里津城下来了个歪打正着。伏罗希洛夫等人随后做出的反应也很有些出人意料。 他们不但不对日洛巴的及时增援表示感激,反而以日洛巴不服从指挥将其逮捕。撤销钢铁师的番号,部队并入到第十集团军各部中。1919年1月,并入骑兵混成师的部分日洛巴“钢铁师”士兵发生哗变,携枪跑去阿斯特拉罕去了,据说是他们听说师长被关押在那里。日洛巴后来获释,留在第十集团军里担任师级指挥员。
“钢铁师”增援虽然解救察里津,但是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说明南俄红军在很大程度上更像是一支军阀部队,由一大群完全不遵守纪律的乌合之众拼凑在一起,仅仅效忠于自己的指挥员,而不是布尔什维克。伏罗希洛夫在察里津城下损兵折将,使莫斯科感到非常不放心。幸好1918年10月期间德国发生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结束。占领乌克兰、罗斯托夫和塔甘罗格等地的德军奉命撤走。这使得进攻察里津的白军左翼立刻暴露在顿河上游的红军威胁之下。1919年2月,察里津红军击退最后一次白军进攻,转入反攻,向南挺进350公里,又一次解除了察里津受到的威胁。
伏罗希洛夫因为在察里津城下指挥作战不力,在1919年3月份布尔什维克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认为他沾染了“军事反对派”作风,游击习气严重,尤其是拒绝任命和使用旧俄军里的军事专家,部队指挥和作战能力低下,导致察里津保卫战中红军伤亡过大。当然这些批评已经是马后炮。1918年12月,伏罗希洛夫已经离开察里津,调任乌克兰苏维埃政府内务人民委员,第十集团军司令员职务由后来首批五位苏联元帅之一的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接替。
*****************************************************************
1918年5月份,斯大林来到了察里津。史学家们一般认为,从莫斯科来到察里津,是斯大林从实质上走向极权和独裁的第一步。他在察里津获得了必要的军政权力,夯实了自己的政治基础。在莫斯科,斯大林获得的职位是民族人民委员这一非强力部门职务,并无军权。当1918年夏天,南俄的余粮征集出现极大困难之时,列宁派遣斯大林来到察里津,实际上负责余粮征集工作,而并非指挥南俄红军作战。但是斯大林显然并没有把余粮征集当做唯一任务,也没有把它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任务,虽然他后来以高压手段,确实出色而且残酷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1918年6月4日,斯大林的专列到达红军北高加索军区指挥部所在的察里津城下。随车的有400名红军士兵和斯大林的专职征粮队。在很长时间里,斯大林一直没有进到察里津城内办公,而是在自己的专列里进行指挥,由他带来的部队实行警戒任务。
征粮工作迅速而猛烈地展开了。几乎是同时,由于白军已经逼近察里津,斯大林需要尽快掌握一支自己的军队。对于红军北高加索军区的指挥人员,斯大林本人并不信任。此时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是旧俄军中将斯涅萨列夫,5月26日由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任命。
安德烈·叶甫根尼耶维奇·斯涅萨列夫(1865-1937),曾经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研究过东方文学。在给共革军委的信中,他严厉指责伏罗希洛夫缺乏必要的军事能力。
关于斯涅萨列夫,布琼尼是这么回忆他的:“我看到一个高个子中年人,身体笔挺,十足的军人姿态,身着旧俄军队的全套中将军服。最令我和其他人 惊讶的是,斯涅萨列夫怎么还佩戴着将军的肩章:大家都知道红军士兵对待‘金色肩章’怀有毫不掩饰的敌意,并且佩戴这种肩章是不安全的。有人甚至对他提起过 这件事。而他回答说:‘肩章是军人为祖国服务的标志。谁也不会为此降我的职。’”
斯涅萨列夫的判断完全错误。斯大林是对旧军官怀有“毫不掩饰的敌意”的许多人之一。7月19日, 在获得北高加索部分军人的支持后,斯大林逮捕了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所有人员。三天后,斯涅萨列夫也被逮捕。在托洛茨基的尽力斡旋之下,斯涅萨列夫和他的两 名助理获释并离开北高加索。而原北高加索军区司令部的人员结局非常悲惨:他们被斯大林下令全部枪毙了,关押他们的驳船也被炸沉。
在这次类似政变的行动中,斯大林获得了第十集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的支持。7月22日,北高加索军区重组,军区军事委员会主席为斯大林,军事委员为伏罗希洛夫和察里津苏维埃主席米宁——他们很快被托洛茨基冠名为“察里津帮”。
*****************************************************************
伏罗希洛夫是后来第一骑兵军的重要将领,再后来成为苏联元帅,苏联领导人和重要的国务活动家。他很早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和斯大林相识并得到他的赏识。十月革命之后,他在乌克兰组建苏维埃政府,后来组织红军游击队。
1918年5月,伏罗希洛夫指挥的乌克兰第三和第五社会主义游击军被德军和白军联手打败。7月,队伍撤退到察里津,在这两个游击军的残部基础上,补充了抵达察里津的部分红军游击队,组成了第十集团军,杜缅科-布 琼尼的骑兵部队隶属于第十集团军。当时斯大林几乎是胁迫斯涅萨列夫签署了任命伏罗希洛夫为第十集团军司令员一职。跟随伏罗希洛夫从乌克兰撤到察里津的夏坚 科出任第十集团军政委。《静静的顿河》里对夏坚科的描述是“布尔什维克的一员大将”。后来他担任第一骑兵(集团)军军事委员职务,是第一骑兵军的三名主要 指挥人员之一。
“察里津帮”掌握了北高加索苏维埃的军政大权之后,面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察里津保卫战。
注:穷人,肯定是用机械了。。 (又不懂军事,你以为它会用什么)
他们倒是跟美国很像,美国用机械的原因
********************************************************************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是戴着温情脉脉的面纱的。
看契诃夫的小说嘛,里面农民即使穷的时候,吃鱼吃牛奶也很正常,还有老头一边喝茶一边嚼糖块一边发牢骚,说现在不如农奴制的时候了,那时候大家都老实干活,管家用鞭子抽,大家都规矩,酸黄瓜和白菜尽管吃吃不完。
真正开始吃人不吐骨头的还是工业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城市工人阶层面对战争带来的冲击最为脆弱,也为什么是他们作为基础搞了两次革命。其实十月革命前后工人和农民完全是不同的情况,所以才有前面说的沙皇车列到了各地被铁路工人坑害,而农民们则完全不同的态度。
尼古拉二世 退位,他被困途中是各地的铁路工人给他找麻烦,卸零件啥的,但是农民听说沙皇来了都集体跑过来问候。
********************************************************************
标志: 机枪、铁丝网、装甲列车、炮群,不施仁政
不成为农业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把 俄罗斯打明白了。
其它的事,以后再说,本来就是弱者。
先进的少数 (管它先进不先进,反正自己认为自己是先进的)
大部分农民竟然敢 反对 少数的工人阶级,多数竟然敢欺负少数,装甲列车把 哥萨克骑兵 干死
********************************************************************
十月革命后在俄国各地成立的各个苏维埃组织,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并非布尔什维克控制的苏维埃组织。它更像是一个旧政权解体之后,在权力真空情况下出现的自治性组织,布尔什维克对各级苏维埃政府并没有绝对的控制权。由于受到十月革命期间《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的影响,本来已经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全俄以支持—反对苏维埃政府的形式体现出来。大量受到革命影响的返乡士兵带来了外界关于革命和土地的消息,从而改变了俄国农村消息封闭、思想落后和保守的局面。同时,原有的利益阶层也开始逐步联合并且试图团结起来,最终形成了红军—白军殊死作战的内战局面。
布尔什维克对于即将到来的内战感觉最为敏锐,反应也最快。虽然有部分原教旨共产主义者坚决不支持成立常备军,1918年1月28日,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人民委员会仍旧发布了列宁签署的法令,要求迅速成立工农红军。2月14日,又发布了组建红色工农舰队的法令。2月23日,由赤卫队、民兵和游击队组成的红军部队在普斯科夫和纳瓦尔河一带击败了德军,迫使其放弃了向彼得格勒的进军。这一天后来被定为红军建军节。苏联解体之后,建军节改名为“祖国保卫者日”,仍旧是全俄非常重要的节假日。
与红军的迅速组建相反,白军,又称“白卫军”往往只是一个泛指概念,指代所有反对苏维埃政权的俄国武装力量。白军从来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在整体上与红军作战的组织和指挥机构。虽然西北有尤登尼奇,东部有高尔察克,南部有邓尼金和弗兰格尔等白军部队,后来西部又出现了波兰军队,但是这些军队从来没有能够形成默契与配合。
不过,从局面上来说,白军的组建和反应并不算太慢。
GMT+8, 2024-11-26 03:57 , Processed in 0.03014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