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鹏
1939年初,我从延安治伤重返抗战 前线,刚刚踏上离别数月的工作岗位——八路军总部第三科(通讯科),正盘算着怎么把总部的通讯工作搞得更好,这时,朱总司令把我叫去。他说,根据毛主席关 于《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要作长期准备,首先要自力更生搞好自己的家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在根据地办兵工厂,开辟军火生产,这 是战胜敌人的决定性条件之一;中央来电指示我们要在一年内增加一万支枪,主要靠自己造;搞军火生产要有专门知识,总部还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从现在来看你 搞通讯工作多年,懂技术,做这项工作比较合适。我当时对军火生产一无所知,怕搞不好,影响全局,不敢接受任务。朱总司令先后七次找我谈话,详细的讲了党中 央关于建设敌后兵工厂的决定和总部建设兵工厂的方针,并鼓励我大胆地去工作。
同年3月,八路军总部管理军 事工业的第六科宣告成立,我被任命为科长。开始第六、员只有我和秘书、警卫员、饲养员四个人,与总部机关同住襄垣县北村。不久从一科调来高原同志又从抗日 军政大学分配黄枫、黄浩、白英三位同志来任科员。这四位同志对工业生产都较熟悉。高原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白英、黄枫、黄浩曾在重庆、广东、上海 的兵工厂当工人,他们都是为抗日救国而投奔到根据地来的。第六科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晋东南、冀南、豫北地区我部各师、旅、团、支队及地方政府的修械所和 炸弹厂(那时对地雷、手榴弹统称为炸弹)。经过我们分头到各地调查,当时,部队和地方抗日政府都先后成立了一批修械所和炸弹厂,但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技 术落后,修械所只能少量的修修配配,不能制造枪械。炸弹厂的产量也很小,规格不一,质量不稳定,要发展军火生产,就必须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改造,扩建成 兵工厂。
我们首先接收了两个条件较好的修械所和炸弹厂,并以他们为基础,改造扩建成两个兵工厂。这两个单位是:
八 路军总部修械所,设在山西榆社县韩庄村,由总部军实科(第四科)创办,于1938年秋成立,职工和设备是由115师344旅修械所、129师高平修械所、 晋豫游击支队阳城修械所合并起来的。有职工280余人,切削机床7部,三节锅炉1台,总部军实科副科长徐长勋担任所长,老红军张广才担任政治委员。第六科 成立以后,总部决定韩庄修械所交由我们领导,为很快扩展成兵工厂,我们将韩庄修械所搬迁到山西黎城县水窑山黄崖洞旁,新建厂房,集中机器20多部,职工 680多人,建成了我军的第一个造枪厂,月产七九步枪380多支。
武乡鞞山铁厂,设在山西省武乡县柳沟村。于1938年4月成立。由武乡县抗日工会开办,利用当地的煤矿、铁矿资源,制造手榴弹兼农具出售,有职工260多人。我们于1939年接收,委派高原任厂长,张先进任教导员。后扩展到300多人,月产手榴弹1万枚。
1939 年6月,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对军火生产的要求越来越大,为此,管理军事工业的领导机构也要加强。八路军总部决定以第六科为基础扩大组建军工部,直属 总后勤部领导,军工部机关迁驻黎城县上赤峪村,与黄崖洞兵工厂紧紧相连。部长开始是我,1940年5月刘鼎同志从抗日军政大学调来后,他任部长,我改任副 部长。刘鼎同志曾留学德国与苏联,毕业于苏联东方大学,大革命时期在方志敏部队担任闽浙赣兵工厂政治委员,有军火生产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同时,八路军 野战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孙开楚同志也调来军工部任政治委员。军工部成立后,根据总部的指示,召开了军工部党代会,会议决定迅速调集一批人员、机器和材料, 加速兵工厂建设,增加武器生产,支援前线。
当时,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建设兵工厂非常支持,要啥给啥,在人 员上,先后从抗日军政大学、各部队、地方政府抽调了1000多名技术干部和工人支援兵工建设。仅1939年冬就从延安中央军委军工局抽调来300余名干部 与工人,其中郑汉涛、陆达、刘贵福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和技师,就是这个时候来的;在物质上,从延安、西安经过长途跋涉运来一批较好的机器和器材。其中有办 军火工业急需的硫酸、无烟药、水银和其他贵重金属材料;在资金上,拨给专用经费,由开始每月5万元,增加到10万元,以至后来上百万元,一切费用总部包揽 实报实销;在安全上,工厂都派部队驻防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将保卫总司令部的特务团驻守黄崖洞兵工厂,工厂外围还有还有陈赓、陈锡联旅兼防。兵工工厂建 设初期,朱总司令、彭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杨立三总后勤部部长,几乎天天来电话询问工厂建设和生产情况,经常到工厂检查指导工作。鼓励职工加紧生产。
1939 年夏到1941年底,我们在太行山上很快建立起14个兵工厂,职工发展到3000多人,能生产手榴弹、地雷、步枪、炮弹、50小炮和复装枪弹,这些武器送 到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我军对敌作战。同时,兵工厂的建设与发展也引起了敌人的仇视,每次‘扫荡’他们都把兵工厂作为重点破坏目标。从1940年10月到 1943年6月先后10次在根据地搜索、袭击炸毁兵工厂,仅1941年11月一次就集中兵力5000余人攻占黄崖洞兵工厂,我部队奋起阻击8昼夜,才使工 厂人员和设备安全转移。由于当时的军事形势是敌强我弱,兵工厂难以就地固守,我们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散转移”的方针,把每个工厂按照产品的专业化,划分 成几个小厂,转移到更隐蔽的山庄。厂房、宿舍都是借用农民住宅与庙宇。藏厂于民,坚持生产,这样提高了工厂的隐蔽性和机动性,即使敌人发现,工厂也能在几 小时内全部转移,不致遭受严重破坏,敌人“扫荡”队伍一走,工人就迅速恢复生产。这一方针的实施不仅没有减少军火生产,相反,而是促进了兵工厂的建设与发 展,到1945年上半年,我们的军火生产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60炮弹、82迫击炮弹、自制枪弹无烟发射药和烈性炸药。工人每天生产十几小时,大量的 枪炮弹药,不仅供给晋冀鲁豫区部队作战,而且还供给晋察冀、晋绥、华东等区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自《军工史料丛书:晋冀豫根据地》第101页.
GMT+8, 2024-11-23 00:04 , Processed in 0.026744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