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二战中,为什么不少国家的步兵师的师属火炮是榴弹炮而不是加农炮?—— 塔山阻击战 .. ...

已有 366 次阅读2016-5-22 10:50 | 塔山阻击战, 加农炮, 榴弹炮, 国家

       师级单位作战地域有限,对压制火力的射程要求并不高,加农炮的射程优势难以体现,且在较近的距离上,加农炮弹道十分平直低伸,打击反斜面等复杂地形目标的效果并不理想。师一级的中型、轻型榴弹炮与军、集团军一级的加农炮或重型榴弹炮形成火力互补,在后方的加农炮此时能发挥其射程优势。而且加农炮的成本相对较高,除了美国苏联,基本上没有国家负担得起装备到普通步兵师。


*******************************************************************

    105MM榴弹在美军是一种步兵师属火炮,一般一个步兵师有50多门这样的火炮。而这种榴弹炮在中国远征军则是军级火炮,1个军只有8-12门。


注:你就认为 105榴 是75口径炮就完了

*******************************************************************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陆战方式主要以阵地战为主。因此,交战各国虽然重视炮兵,但是不太重视野战炮兵,二偏爱于攻坚能力强的大口径巨炮(这也是有教训的,比如列日),正是这种观念的影响,一战结束后,相关各国的师属野战火炮仍停留在75mm的级别上。

       美国也没有例外。当时的美军师属火炮仍是大名鼎鼎的法制M1897式75mm榴弹炮。随着时间推移,已经不能适应未来高强度战争的需要。于是,1921年,由,由陆军参谋长查尔斯萨莫拉尔牵 头,美军建立了韦斯特瓦特委员会。该委员会专门对未来美国陆军的相关装备进行评估、审查,也对未来的作战模式进行评估。尽管当时美军高层对未来战争是否会 演变为机械化高机动战争上并没有统一认识,但是该委员会仍然极富远见的提出:将美军师属火炮口径由75mm升级为105mm,师支援火力定位为 155mm。此决定极为明智,为美军现代炮兵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师属105mm榴弹炮是美军新炮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 军要求,新型105mm榴弹炮射程不低于11km,高低射界为-5°至65°,炮身能360°回旋,炮架还要与正在研制的75mm榴弹炮通用。这些指标颇 有前瞻性。最终,美军确定由岩岛兵工厂负责新型火炮的研制。

        不过当时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时期,美军对新式火炮的需求并不强烈。当时世界军事科学的发展处于变革阶段。因此,美军对新炮的要求不断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新式105mm炮的研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直到1940年正式服役定型,从1941年美军参战前量产。该炮有M1,M1A1,M2等一系列技术验证型号。该炮的正式名称为M2A1式105mm榴弹炮。

       早在二战前,美军就提出实现炮兵部队摩托化,这使得美军新研制的火炮,普遍为了适应公路牵引而进行了诸多改进,如换装气压轮胎。然而,随着二战机动要求不断增高,摩托化牵引炮兵也很难跟上装甲部队的脚步。这催生了将现有火炮改进了履带式自行火炮的浪潮。

       在 这种情况下美军将大量装备且重量适中的M2A1炮作为改装的首选。从1941年开始,以M3坦克(后换成M4A3)底盘作为载具,制成了早期自行火炮的代表作——M7式牧师自行榴弹炮。于 1942年起该自行火炮开始装备部队,高低射界为-5°至35°,小于本身,但是在地形平坦的欧洲和非洲不算是明显缺点。

       二战结束了,但是 M2A1的使命并没有结束。战后美军统一编号,改称为M101式105mm榴弹炮,继续伴随美军参加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重要的局部战争,且均有不俗表 现。期间,美军为其换装了炮架、改进炮盾。新型号被命名了M101A1型105mm榴弹炮。60年代,美军研发了该炮的换代产品M102型榴弹炮,但是因 为成本原因,该系列火炮并未被全面换装。1985年美军的装备清单上,仍有494门M101A1火炮。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0:45 , Processed in 0.02821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