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一派胡言的《法国革命论》

已有 264 次阅读2016-2-3 17:29 | 托克维尔, 美国人, 大革命, 革命者, 想象力

        贡斯当读完伯克的《法国革命论》就说,“该书的荒谬之处比该书的字数还多”。

        事实上,英国自身自19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也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民主化浪潮。然而,英国却避免了象法国那样的激进民主革命。

       托克维尔在英国考察时说:“如果革命指的是法律的重大变化、一种社会转型、以一种支配原则取代另一种,那么英国无疑正处于革命当中,因为曾经是其政体根本原则的贵族原则正日趋没落,很可能民主原则将很快取而代之。如果革命意味着猛烈的、急剧的变化,那么看起来革命在英国还时机未到......”

       法国很麻烦,他们既不是在历史上一直拥有限制王权传统的英国人,也不是生而平等的美国人。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应当被批判,之所以比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都更能激起19世纪和20世纪革命者的想象力,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开启了革命政治

************************************************************************************

        国家在历史上和地理上乃是一个民族的载体,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功能,并且它是世代沿袭的。这样就形成为一种值得人们尊敬的传统,其中包含着人类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这种传统也就是人们所谓的文明。所以人们对于传统只能是满怀敬意地加以珍惜,小心翼翼地加以维护,而决不可动辄轻举妄动地加以否定,乃至砸烂。

        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是必不可免的,唯一的补救之道就只能是求之于经历漫长的时间考验的传统智慧。传统作为人类悠久的智慧结晶,是不应该彻底砸烂的,而且也是不可能彻底砸烂的。相反地,它是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人类健全的进步和发展的唯一保证。

        但是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则恰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把一切美好的传统都摧毁了;它以蛊惑人心的口号摧残了人的权利和法制的秩序,使得各种不同的利益再也无法相互调和并且各得其所。伯克的基本立论大体如此。

************************************************************************************

准确预言


        法国大革命从根本上冲击了并且动摇了社会秩序和自由的基础,以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切美好的事物和人类文明的瑰宝。他预言这种毁灭性的破坏终将导致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强权的出现,唯有它才能够维持社会免于全面的混乱和崩溃

        这是历史上最罕见的准确预言之一。


注: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二年,发表的《法国革命论》。那时候伯克都老了。

       当时英国两党中,辉格党比较强调自由,而托利党比较强调秩序。

       伯克是辉格党的,为了法国大革命,他和很多辉格党人都闹翻了。还有他的很多朋友。后来成为西方思想史 上保守派的首席代表。

************************************************************************************

英国人对抽象原则的看法


        “一切哲学的结果只是使我们把人类的盲目和弱点发现出来,我们每一次转折都会看到它们——虽然我们竭力想逃脱这种观察,避免这种观察。”休谟告诫我们:不 要轻易相信自己的归纳推理,每一次知识论上的大反转就像是一个个响亮的耳光。

        如果用成文法取代习惯法,就等于用少数统治者的抽象知识取代共同体全体成员的经验知识,用未经实验的危险创新取代久经考验的可靠传统。


注:因为英国人对抽象原则不信任,呵呵

************************************************************************************


        1757年他写成了一部美学著作《对崇高观念和优美观念之起源的哲学研究》此书不但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而且在美学史上也成为一部经典性的著作。它标志着18世纪早期古典形式主义的审美理论朝向浪漫主义思潮的过渡

        古典主义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的合规则性和明确性。

        此书则相反地提出了,最伟大和最崇高的事物都是无穷的和无限的,所以不可能是有规则的和明确的,最能激发人们想象的,并非是我们可以明白加以表述的东西。激发了我们的敬畏之情的,乃是我们对于事物的无知。正是我们的敬畏才构成为崇高感的内容

        这一论点在以后的美学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注:说实话,资源贫瘠地方的人,认为简洁是美。但有的人认为复杂且不昏乱是美。

       以前我认为世界观、价值观、美学 这种没啥用,后来才知道,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可以启发你的思考。

       而不是你要教育它,给它上上课。(你知道吧,这种人挺多的)

************************************************************************************

现实的世界


        现实世界有它的种种问题,而且不可避免地有它的种种弊病;所以现实世界必定总是好与坏、善与恶相互掺杂并交织在一起的。

        如果人们一味追求纯之又纯的完美,其结果反而只能成为导入歧途的欺人之谈并且产生专制和腐化。

        因而革命就有可能完全成为以暴易暴,假纯而又纯之名,以行其专制与腐化之实;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所以人们的责任就应该是怎样尽力防止世界变得更坏。因此以暴易暴的革命就是最应该反对的。而这种智慧并不存在于什么别的地方,它就存在于传统之中。

        传统既然是人类智慧的积累,所以它本身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断在成长、在演变、在调节它自己以适应于新的环境和新的情况并解决新的问题。


注:
《纳粹德国的腐败与反腐》纳粹德国也是犯了这个错误。


************************************************************************************


        归根到底,指导政治的理论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而不是以空想的或者哲理的概念为依据。

        其实这一诘难卢梭也早已预见到了。

       卢梭预见到了一定会有人攻击他的理论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所以他预先就声明他只是要探讨权利而并不要争论事实。

       而伯克所要争论的,则恰恰是任何权利都必须依据于事实,权利就是由事实之中长成出来的。所以我们就决不可撇开现实而凿空立论。


        为什么法国人就没有能力创造出一种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其旗帜的传统来呢?


        他的答案似乎是这样的:法国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那只能是造成灾难。真正的自由乃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自由。


注:其实中国人对这个事最熟悉了,有些事你没有名份,但却有现实的自由。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8 03:58 , Processed in 0.02528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