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日本的人口 —— 中国为什么能学日本?(转)

已有 288 次阅读2015-12-13 07:02 | 希特勒, 日本, 中国, 大关, 德国

注:中国改开后的发展轨迹和日本很像,那中国为什么能学日本?有人论证过吗?


**************************************************************************************

        日本从1920年起,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势调查”。

        “国势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以调查实施年10月1日凌晨零时为调查时刻),每5年进行一次简易调查。

        而在调查实施年之间的人口动向则发表于总务厅统计局的《人口推算月报》与《人口推算资料》。

        每两次“国势调查”的中间(5年)进行一次简易的调查。


        根据1920年进行第一次国势调查,当时的日本人口为5596万人。


        日本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多生多死”、明治维新以后至战前的“多生少死”和战后的“少生少死”这样三个阶段。

       从“多生少死”转为“少生少死”的原因是,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与经济的增长,国民生活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公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从而导致死亡率下降。但是,人们对结婚、生育的传统看法仍然倾向于“多生贵子”,因此形成了“多生少死”的局面。

       人口增长率从1880年的0.76%提高到1900年的1.18%,1915年的1.4%.

       人口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固然与出生率上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死亡率的下降。


注:打了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率终于上升了。呵呵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  

       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实际上很多事情都很简单,不要想复杂了。

       中国的很多事情也很简单,你想复杂了。

       7000万:4万万同胞=7:40

      苏联和蒙古国起了很大的作用,沿着大清的旧路走不了,只能纵向下走,中国的地势呢是西高东地,历来统治者都是出自西部或者北部

      它占领东部有什么用啊 (清王朝是山海关挡着,没入关,是从蒙古往西去。入关前,规模已经和明王朝差不多了

 

 

注:近代这个规律不成立,因为弓箭马匹已经不是战略物资了,工业化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钢铁煤炭铁路。(当时没有发现石油;更为准确的说,石油没有大规模开发)

 

      所以说,到达陕北运气好嘛,你懂的。

**************************************************************************************

      抗日战争也不是甲午,清政府动员不起来那么多人。奥匈帝国直接崩溃了,不敢动员。

      清政府编练新军,武昌起义它也直接倒了。(士兵成分发生了变化,骑兵也不是主要兵种了)

      日本一直是支持中国革命的,黑龙会一直就是干这事。(孙中山先生,别说了)

      二战结束后,黑龙会被定义为极端右翼组织,而于1945年9月13日遭盟国占领当局取缔。

**************************************************************************************

二战开始前的1936年,日本本土人口第一次突破7000万大关,同一年的德国人口6700万。日本的人口总数略多于德国。可是两国的人口年龄差异却更为 巨大。1921年,日本出生了201万婴儿,同一年,德国只出生了158万人。到了1936年,日本年度出生人口增加到近225万,而德国则跌至不到 128万。从1921年到1936年,日本出生人口累计超过3400万;而德国同期仅出生1960万。尤其是希特勒上台前,由于经济危机,年度出生人口一度跌到100万以下。

 

究其原因,战前德国已经是一个相当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家庭结构开始向“少子型”转变,其在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的承受能力也特别脆弱,导致出生率暴跌; 而日本农村社会基础相对稳固,家庭基本还是“多子型”结构,加上夺取了中国东北的巨大资源,其抗击经济危机能力也大为增强。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第一 次世界大战使德国死亡了200万青壮年人口,直接大幅度拉低了出生率。而日本仅仅死了数千人,其影响可忽略不计。

 

综上所述,与日本比较,战前德国算是一个“老龄化”社会。估计其适合服兵役的人口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二左右

 

但德国的动员率却要大大高于日本。一般认为,二战期间德国军事人员总数在1700万左右,而日本只动员了900万左右(包括军队雇员在内)。据说日本的实 际参军人数可能更少。因为900万是累计动员人次数。日本普通陆军士兵的服役年限一般是2年,很多人在长达8年的战争中有过退役后重新征召入伍的经历,有 些人甚至多达三次。

 

日本所维持的军队规模也大大低于德国。至1941年,日本全军约250万人,德国却高达730万,几乎是日本的三倍。1943年,德国军队规模超过 1000万人;而日本陆军仅仅比1941年增加了20多万,陆海军总数约300万左右。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直到战争最后两年,日本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总 动员,仅陆军就征召了450万人。战争结束时,日军总规模超过700万(其中400多万集中在日本本土)。由于天皇在1945年8月14日接受波茨坦公 告,这只庞大军队(除东南亚部分地区和关东军等部队外)几乎未经战斗就遣返解散了。尤其是日本本土的400多万军队,几乎是直接回家。

 

日本动员率较低的原因,从经济角度说,在于日本农村和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工业,都需要大量人力,因此不能征集太多军队;从政治角度说,日本国会长期以来对军 事预算和动员规模仍有相当的限制能力;从消耗角度说,自1937年到1941年底,日军打了4年半战争,只死了19万人,而德军自1939年到1941年 底,打了2年半不到,已经死了近46万人。故而战争初期日军人力补充方面的压力远不如德国那么迫切。

 

人口损耗方面,德国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了700多万人,其中530万是军人。日本死了300多万人,包括230万军人和军队雇员以及武装移民和驻外公务 员等等。德国不仅死亡总数超过日本一倍多,还有数以百万记的伤残人员。而日军的大部分伤员病员直接死在战场上(特别是在丧失制海权的东南亚地区,伤病员无 法后送),回国的残疾者很少。

 

由于德国所需要维持的兵力规模过大,消耗也巨大,其对“人种”的要求远不如纳粹政治纲领所标榜的那么严格。按德国1999年公开的数据,大战期间死亡的 530多万德国武装人员中,来自1937年德国疆域的只有445万,另外86万余人来自奥地利以及其他地区。而据苏联1956年的报告,大战期间俘虏的 270万德国军人中,“德意志人”只有不到240万,非“德意志人”中,约15万是奥地利人,约6万是波兰人,其余则来自南斯拉夫法国等等。据说甚至有犹 太人被征入德军。由上述资料推算,德国全部1700万军事人员中,可能有约200万来自1937年德国疆域以外地区。

 

日本的征兵标准比德国要严格很多。虽然二战期间也征用了约45万台湾和朝鲜人,但其中25万是军队雇员(所谓“军属”),只有20万是军人。征集朝鲜“志 愿”人员成为正规日本军人,是自1939年开始的,主要用于中国和缅甸战线;征集台湾“志愿兵”是1942年,大部分被送往澳大利亚以及海南岛战线。战争 尾声阶段,日本才开始征集朝鲜和台湾籍义务兵。其中大多数尚未参加战斗,战争即已结束。最终,日军中的朝鲜以及台湾籍军人和军队雇员,一共死亡了5万余 人。

 

在罗列和分析了上述资料后,要问笔者有什么结论和看法,恐怕是非常复杂的。但有一点结论是肯定的:综上所述,二战前夕,德国的军务以及劳动力适龄人口,大约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二。而战时德国的动员率却超过日本一倍多,人口损失也超过一倍多

 

按出生率假定,日本男性青壮年人口2200万,则德国只有1500万;日本损失200万青壮年人口,总数减少到2000万;德国损失600万(包括残疾),减少到900万。则到战争结束后,日本幸存的男性青壮年约超过德国一倍多

 

战争前夜的德国,作为一个趋于老龄化的社会,其人力资源储备客观说并不足以支撑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大战。希特勒因此希望打一场快速战争,把人口损失控制在 一战规模(死亡约200万)以下。结果完全落空,几乎整个德国都被送进兵营。700多万人死去,1100万人被关进战俘营,数百万人残废。巨大的人员伤 亡,使德国人口从战前的7000万暴跌到6400万,更是几乎耗尽了本来已经不多的青壮年劳动力。以至于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德国只能最大限度利用女性劳 力资源。

 

而日本,却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由于战争初期动员人数较少,作战伤亡较小,日本依然保持了人口增长势头。直到最后2年实施总动员后,年度出生人口才降低 到200万以下(1945年190万,1946年不到160万)。但总体来说,战争期间其人口还是从7000万增加到7500万。而随着700多万日军从 兵营或海外回归,日本人口增长势头又进一步加剧。1967年正式突破1亿大关。

 

二战前夕,德国和日本人口只有较小差距。今天,德国人口约8000万,年度出生约60万;日本人口约1亿2000万,年度出生约100万。

 

截然不同的人口构成,直接影响了战后德国和日本的发展轨迹。虽然德日都在冷战中扩张自己的经济实力,西德和东德甚至被美苏两大阵营作为展示各自“优越性” 的“橱窗”而下血本投资。但拥有更充沛更廉价劳动力的日本,却比德国更好的抓住了机会。结果,战前经济规模远不如德国的日本,在战后轻易超越了前者。从这 个角度来看,不能不感叹昭和天皇实在是一个深谋远虑老奸巨猾之人。

 

另一方面,青壮年丧失殆尽的德国,在美苏的双重统治下,显得低调而沉默,其国内政治氛围也相对萎靡。而“年轻”的日本,却在“突破战后体制”目标的诱惑下,经历了一轮又一轮从左到右,从右到左的思想和社会运动的洗礼与激荡。

 

今天的日本,也如战前的德国一样,不再年轻。但“突破战后体制”的雄心,似乎并未减退。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却有规律可循。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12:23 , Processed in 0.02550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