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都是瞎愤怒,这东西老外咋卖你啊。
请将不如激将,呵呵,像 “王小谟” 那种性格,那是激将法能行的,呵呵
再激都激不起来。呵呵
二战前英国人完成了雷达的原型研制,实现了对空中目标的探测,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将入侵目标击落才是最终目标,这便导致了防空指挥引导系统的出现,最初的 引导员坐在雷达屏幕上直接指挥战机,并且一次只能指挥一架战机。1941年皇家空军首次建立防空指挥中心,其负责综合各雷达站的空情信息,然后汇总在地图 标示出战区整体态势,然后指挥战机拦截目标。其控制的范围更大,战机和拦截目标的也更多,但其存在的问题在于由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及引导均由人工处理,不 可避免的会造成虚警和误报。特别是在对付多方向、多批次目标时候。这种情况在战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变得更为明显,由于其速度较之螺旋桨飞机提高了2-3 倍,防空指挥引导系统的反应时间要求更快和更准。就出现最初的防空半自动化指挥引导系统。50年代为了防御前苏联核轰炸机利用不良天气向北美发起攻击,美 国人建设覆盖美加的SAGE半自动防空指挥系统。这个系统是以二战英国的防空指挥系统为蓝本,以信息搜索和处理上首次采用计算机,并且将雷达、防空指挥中 心、空军机场及防空导弹阵地进行联网,部分作业实现了自动化。警戒雷达将天空中的飞机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等信息通过雷达录取设备自动录取下来,并转换 成二进制的数字信号;然后通过数据通信设备将它传送到北美防空司令部的信息处理中心;大型计算机自动地接收这些信息,并经过加工处理计算出飞机的飞行航 向、飞行速度和飞行的瞬时位置,还可以判别出是否入侵的敌机,并将这些信息迅速传到空军和高炮部队,与之相配套的是美国空军的F-86L型截击机,其首次 装备了数据链(许多人认为数据链也是个全新的高科技东东,其实这玩意也很老了,可以看做IFF发明时的副产品)
注:identification friend or foe(IFF)system... 敌我识别系统
F-86L可以接收来自地面半自动化防空
系统简单的信息,形成计算机化的截击指挥系统。结果就是在北美防空中心可以观察战区内整体的防空作战态势。从而有利于作战资源的管理和分配。50年代随着
飞行技术的发展,超音速飞行器开始是防空指挥引导系统必须考虑的威胁。由于目标能够飞得更快和更高,因为截击指挥速度加快,需要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指挥引导
系统,这便是F-102自动化载击机,其装备的MG-10火控系统可以根据SAGE系统的指令并与自动驾驶系统交联,形成飞行控制指令完成目标的截击。一
旦雷达锁定目标,MG-10可以自动完成导弹的瞄准和发射。为了提高飞机全天候截击能力,F-102还在风档前加装了红外搜索系统。其改进型F-106的
MA-1系统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可以在地面帮助下大致到达战斗空域以后,完全依靠自己携带的机载雷达捕捉到目标,并进一步自动实行追尾、瞄准,在最合适的
位置选择和发射武器,进而完成安全脱离及返航操作。在这些作战程序的执行过程中,地机可以对飞机进行遥控,控制飞机的攻击,飞行员的工作只是监视仪表和设
备的正常工作而已。
这种系统虽然可以用完美来表达,但问题在于其截击的目标是以均速直线飞行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其目标更昌是轰炸机和巡航导弹而不是高机动性战机,问题很简单
对于战斗机这种双方在三维空间高速机动的目标来说其产生的数据是海量的,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要求都极高,另外还有系统本身的滞后和故障等等。更重要的是这
种所谓自动化截击-引导系统扼杀空战中最重要的东东-就是主动进攻的精神,而这更多依赖飞行员在现场的随机应变。而这些短训往往是地面指挥人员无法体会
的。所以美国空军至F-106以后并没有将这种系统推广,到第三代战机反而“倒退“采用保密话音来指挥引导,其目的向飞行员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支持其现场
决策而不是替代指挥。虽然目前美国空军大容量高速数据传递网络广泛使用,机载任务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也有飞跃提高,但依据局限于向飞行员提供更多的信息的层
面,更进一步也就是所谓的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即对信息进行综合和选择,以便飞行员能够更快和更好的做出决策。
1959年前苏联建成第一个防空半自动化指挥系统天空一号系统,其采用模拟式计算机在信息传递、处理和综合及显示等环节实现自动化,但在空情录取、战术决 策和控制引导等方面仍旧为人工作业。1964年前苏联又研制成功了改进型天空一号-VP-1型半自动化防空指挥系统,其采用大型平面显示器和AS-A通信系统首次将雷达和防空指挥中 心、机场和防空阵地联成一体。 在控制引导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其可以将简单的信息发送给歼击机,形成战机与地面防空指挥系统的联接。与美国空军一样,前苏联负现国土防空的防空军的截击机 大量使用这种以数据链为基础的半自动化截击指挥系统。并在第四代战机实现了自动化截击,但不同的是前苏联空军第四代战机也装备数据链系统。飞行员要在地面 截击引员的严格控制下作战,根据有关资料前苏联将整个空战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包括飞机、雷达和导弹及地面指挥子系统,地面引导系统根据作战任务和战场态势 计算出作战方案,将相关数据发送给战机,主要包括目标航向、预定拦截点等。必要时地面甚至可以遥控雷达开机,锁定目标。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前苏联由于微 电子工业落后,信息处理能力落后,如80年代服役的苏-27SK的TS100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只有17万次/秒,而70年代服役的F-15的P-1075 计算机的速度已经有40万次/秒,这样意味着F-15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或者处理相同的信息只需更少的时间。根据西方的资料虽然MIG- 29的雷达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但是在锁定目标前飞行员必须切换到拦截模式,这时火控系统只能处理预定拦截的目标,其他就消失了。这意味着飞行员失去 了对其他目标的掌握。需要外部为其提供空情信息。其实事情就是那么简单;前苏联战机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外部系统将其引导最佳位置,飞行员按好种按 钮等目标的到来。也就是说多余的信息交给地面系统进行处理。这应该是单系统落后的情况下采用其他手段弥补的无奈之举。实际上对机载雷达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 升级要比这简单的多,
好多时候是工具限制了结构
例如SAGE系统就是高度集中的指挥自动化系统,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计算机造造价昂贵,而通信线线路相对便宜,所以采用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来完成全部的数据的 接收、处理和发送等,用户终端通过通信线路来共享主机资源和实现信息的采集及综合处理,也就是所谓的单处理机连机网络系统,这种系统是一个分时的多用户系 统,主机负荷较重,即要承担通信工作,又要承担数据处理,,因此不论主机还是通信线路的效率都较低,并且系统缺乏冗余度,离开中心计算机就不能工作,可靠 性差,生存能力不足,另外SAGE系统的网络拓朴图是树状结构,只有纵向路由,没有横向路由,采用这种结构的系统是一种上级下达命令指示,下级逐级接收, 以上级主机为中心进行指挥作战,一旦主机动性或者某个通令节点被摧毁,整个系统的将失去大部分效能,因此现在已经被分布式指挥自动化系统替代。
纯技术改进并非没有意义的,正是一点一滴的改进,才会变得有用,才会变得有意义。
技术指标调整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应用爆发性的增长。
当然我是唯武器论啊,大家可以鄙视我。
注:以上内容主要摘自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9629
×××××××××××××××××××××××××××××××××××××××××××××××××××
具体说到 这个空警2000 ,这是和90年代 整个通讯产业的发展分不开的,不缺人,就这么简单。
90年代末,中国天线和通讯技术已经很强了,华为他们已经很强了。
技术上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和以色列不差上下,可能就是缺个思路。
×××××××××××××××××××××××××××××××××××××××××××××××××××
GMT+8, 2024-11-27 05:00 , Processed in 0.02863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