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三张会计报表(转)
已有 261 次阅读2014-5-15 12:47
|
中国经济, 会计
【一个企业的倒闭过程】首先是牺牲利润表,具体表现为产品低毛利,且其毛利无法弥补管理和销售费用的开销,赔本赚吆喝;然后是牺牲资产负债表,具 体表现为负债越来越多,应收账款收不回,应付账款付不出;最后是牺牲现金流量表,具体表现为靠经营活动产生不了现金,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到处是现金缺口。
新警察吧,这都是小企业,新式的都不这样弄。
注:中国的企业是毛利低,弥补不了管理和销售费用的开销。在自己家楼下开个小卖部是最好的,也不用管理,只要卖价比进价高就行,也不用销售,油盐酱醋,大家都要用的。
多财善贾,利润少以后转不开了。
【某大型组织的亏损过程】先从表外破坏资产负债表,具 体表现为负债越来越多,应收账款收不回,应付账款付不出;然后影响现金流量表,具体表现为靠经营活动产生不了现金,只好拆东墙补西墙,到处是现金缺口;最后一夜之间利润表完蛋。
注:因为它没有盈利的压力,基建投资,投资时间都很长,而且所有者缺位。所以先从破坏资产负债表开始。开始投资的时候在哪儿呢,项目到半中间,早换岗,换其它地方去了。
本来想说,地方政府行为是基于“预算最大化”假设。后来觉得,在中国情境下,应该修改为“开支机会最大化”假设 -- 不管预算内、预算外、现有财源或者借债融资,开支机会都是受欢迎的。
近来的PPP讨论,是银行式融资出现了瓶颈,希望靠私营融资缓解,但还是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融资的“中国模式”里绕圈圈啊。
PPP是更为隐形的债,公私部门协商的决策和运作都更难以监管,公众利益更难以保证。
××××××××××××××××××××××××××××××××××××××××××××××××××××××××××××
还有一种,就是产品滞销 或者 应收账款出问题了。
有些公司先坏现金流量表,表现在应收款增多,硬撑不下去,然后反应在利润表上,最后破坏资产负债表,over。
不能产生现金,就降价呗,最后转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