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英镑贬值与民国的黄金十年

热度 5已有 2739 次阅读2014-5-3 13:18 | 黄金

注:辛丑条约4.5亿两白银赔款中国用了39年还清,法国战争赔款7.2亿两白银赔款用了3年,金本位国家和前工业社会国家差距莫大于此。

         现在想来法国真是好哥们,狠狠地捅了英国一刀,中国终于缓一口气了,然后和盯住英镑的日元对打。

        
国民政府时期的“黄金十年”或十年建国是指【1927年-1937年】这段,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是和英镑的贬值有莫大关系的。感谢威廉二世,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位德国皇帝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泪流满面

        还得感谢1929年金融危机,美国为了工业品出口,货币贬值,银价升值,嘿嘿

        中国从清政府开始的噩梦,莫名其妙的被解除了。

        二战对于中国是一个结构破裂的分水岭,二战以前的历史别看了,没啥用。

        国共内战才是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国共内战呢?这个才是最总要的,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

  黄金十年有多“黄金”  ,不用罗嗦,一个例子最清楚

  在30年代末期,1元法币的购买力是,

  白菜,每斤0.07元 ,1元法币可购买14.3斤
  白面,每斤0.18元 ,1元法币可购买5.6斤
  白布,每尺0.20元 ,1元法币可购买5尺
  猪肉,每斤0.48元 ,1元法币可购买2.08斤
  羊肉,每斤0.54元 ,1元法币可购买1.85斤
  煤球,每斤0.01元 ,1元法币可购买100斤
  房租,每月每间2.55元,1元可付半月房租

  而当时社会基本工薪标准则是如何,大学教师月薪257元,产业工人月薪52元,普通职员月薪60元。

   以上是日常民生,再一个数字更清楚,到37年6月30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前一周,南京国库,黄金,白银,美金,英镑四大硬通货总折合美元3.78亿美 金,比35年币改前的3千万美元翻了十几倍。再给国民政府几年,日本一点机会都没了。所以说日本开战是必然的,再不打,很明显南京会成为美英在亚洲最坚定 的亲密盟友。日本等于被抛弃的二奶,所以发飙,很是凄凉。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刚刚的,从而出现断层和反哺现象。老帮菜们学的都过时了,象钱三强和 钱玄同 父子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你也知道某些五四人物,顶死和钱玄同是一个档次的。     

      你也知道,落后总是爱指导先进,呵呵。爱说自己吃了苦,还把能力比他们强的人下放到“干校” 劳动。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是常态。但是民国 “黄金十年” 很特殊,它是因为汇率变动,跟前人吃苦一点关系都没有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念兹在兹的就是要恢复金本位制。这不仅是为了维护汇率稳定,促进贸易和金融的发展,而且是为了找回大英帝国昔日的荣光。

       早在1918年,一个由Cunliffe爵士牵头的委员会就已经建议,要尽早恢复金本位制。无奈一场恶战之后,百废待兴,直到1925年,英国才正式回归金本位制。在确定英镑和黄金之比价的时候,英国政府几乎想都没想,就把黄金的平价定在了战前的水平。


       一开始,看似风平浪静。到1924年,英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制造业的产出超过了1920年的水平。尽管棉花、造船和钢铁等传统行业仍在苦苦挣扎, 但化学、汽车、电器产品等新兴行业的扩张速度很快。1925到1929年,英国年均实际增长速度超过2%,算是交出了一份还算及格的考卷。


       1925到1929年间,英国的国际收支总体是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如果说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可能要算资本账户中的“借短贷长”现象。英国的金融机构大量在海外长期贷款,但主要靠短期资本的流入融资,这意味着,英国存在着“期限错配”的问题。


       遗憾的是,自从回归金本位制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直暗潮涌动。英镑不断经历着冲击和挑战:先是心脏出现杂音,然后是心律不齐,最终,到了1931年,突然出现了心肌梗死,英镑不得不大幅度贬值、退出金本位制。


        1926年刚刚开局的时候,英国面临的问题是资本流入。当时,英国的利率相对较高。同时,法国几乎处在财政破产的边缘,法国政府不得不求助于美国摩 根集团,法郎急剧贬值、大量资金外逃。但到了1927年,英国就不得不转身面对资本外流的压力。1926年5月,英国爆发了大罢工,来自煤炭、钢铁、铁 路、建筑等行业的600万工人参加了罢工。这次大罢工对英国的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也影响到投资者对伦敦城的信心。


        就在这时候,法国还要趁机捣乱。法国的局势在1926年下半年渐趋平静。到了1927年,法兰西银行忽然决定,要把其持有的其它国家的货币卖掉,增 加黄金储备。对于法国来说,这不过是吸取过去的教训。毕竟,在1923-1926年法郎贬值的过程中,法国的黄金储备哗哗地外流,想来还觉后怕。1927 年5月,法兰西银行行长Moreau要求英格兰银行每周兑换价值300万英镑的黄金,这可是在英格兰银行的背后横插一刀。5月27日,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 匆匆赶到巴黎访问。他威胁说,如果法国一意孤行,英格兰银行将不得不考虑退出金本位制。Moreau没想到这位邻居的家底这么经不起折腾,他只想要黄金, 并不想看到英国破产。他想了想,决定转而往美国要黄金。他又想了想,总觉得还是保险一点好,于是,法兰西银行开始积极实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


        到了1928年,美国股市大涨,英国再度遇到挑战。华尔街像一个黑洞,把能吸走的钱都吸走了,德国、法国实业界不得不到英国借钱。英格兰银行自己心 里清楚,英国哪里有那么多的钱。1929年2月,诺曼又跑到美国,试图劝说美联储提高贴现率,给疯狂的股市降降温,却无功而返。眼看着自己的资金不断地流 走,诺曼最后咬咬牙,把利率提高了1%。如果早半年动手,或许0.5%的利率上调就能遏制资本外流,但到了现在,哪怕一次上调1%,效果仍然毫不明显。 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突然崩盘,史称“黑色星期二”。这倒是给英格兰银行留了些喘息的余地。


        可惜,这只是风暴到来之前的平静。本来,这给英国提供了主动采取行动的绝好时机,但正如历史上很多次危机到来之前一样,英国政府选择了在惊慌失措中傻傻地什么也不做。

        公允地讲,当时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各路经济学家纷纷给政府支招。1930年,政府召集了Macmillan委员会,听取各方关于金融与产业形势的意见。凯恩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的报告就曾经他润色。但凯恩斯那时的观点也和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坚决反对英镑贬值。在Macmillian委员会作证的各位专家里,只有财政部的Hawtrey和剑桥大学的J.W.F.Rowe支持英镑贬值。

        一般认为,凯恩斯是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的首倡者。在和自由放任学派的争论中,凯恩斯最终占了上风。他赢得了辩论,但又觉得这种胜利的感觉了无欢娱。凯恩斯内心钟爱的当然是大英帝国自由、开明的文化传统,他早年曾经批评那种通过提高关税来增加就业的观点,说这是“最粗陋可鄙的保护主义的谬见”。

        但是,凯恩斯是一个知道变通的经济学家,他深知昔日的盛世已经一去不返,英国眼下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是越来越严重的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失业问题,才能保住大英的命脉。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把能够想出来的招都列出来了:对进口征税、奖励出口、减税、降息、增加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提供补贴、禁止国外贷款。但他仍然不愿意放弃金本位制。凯恩斯的想法是,如果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时候保持岿然不动,说不定还能巩固英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呢。

        经济学家议论纷纷,政治家们莫衷一是。1929年月,工党上台。大家都知道英国经济已经病入膏肓,但到底如何治病,各方始终没有共识。保守派主张提高关税。自由党要求增加公共支出、由政府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有不少工党议员们支持自由党的建议,但各位部长大人却只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动荡,不愿再另生事节。

         就这样,英国错过了主动调整的最佳时机。欧洲的银行界忽然土崩瓦解。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商业银行,奥地利信贷银行(Credit-Anstalt)宣布破产。英国在这家银行至少有500万英镑的存款。7月13日,德国最大的银行之一Darmstadter银行倒闭。大约7000万英镑的英国贷款被冻结。7月15日,英镑对美元和法郎急剧贬值。从7月13日到8月1日,在短短两周半时间里,英格兰银行已经失去了价值3300万英镑的黄金,价值2100万英镑的外汇。

       按道理来说,英格兰银行本应迅速提高利率,但是,不管是出于政治压力,或是由于寄希望于欧洲大陆的情况能缓解的一厢情愿,英格兰银行始终不愿意提高利率。直到7月23日,英格兰银行才把贴现率提高1%。这时候已经晚了,加息如同石沉海底,到7月30日,英格兰银行不得不把贴现率又提高了1%。

        英格兰银行都在干什么呢?它在做它最喜欢、也最擅长的事情:直接干预外汇市场。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在欧洲、美国等多个市场上,同时干预现期和远期汇率。这不仅是件脏活,还是个累活,但奇怪的是,英格兰银行却始终乐此不疲。为了稳定英镑汇率,英格兰银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到八月底,英格兰银行砸进去了从法兰西银行和美联储借的5000万英镑,还把压箱底的1500万英镑黄金储备都投了进去。就连市场也看不懂英格兰银行的招数。这是因为,当国外的贷款没有到帐时,英国会突然撒手不管,不再救市,这更进一步动摇了大家对英镑的信心。

       政治家们也终于感到大事不妙了。议会新成立了经济委员会。8月12日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能否通过财政紧缩,保卫英镑。8月22日,大家已经着慌了:西江之水,救不了涸辙之鲋。大家已经开始小声议论贬值的可能性。

        晚了。一切都晚了。8月24日,英格兰银行一天就卖掉了价值1200英镑的外汇,创下单日最高历史纪录。9月10日之后,保护英镑的最后决斗开始了。9月18日和19日,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再次大量流失。9月20日,一个星期天,英国正式宣布退出金本位制。

        单就经济效果而言,一方面,英镑贬值可以刺激英国的出口,改善国际收支失衡。但由于其它国家如梦初醒,纷纷对英国实行报复性的关税壁垒和货币贬值,从净效应来看,贬值的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英国退出金本位制之后,仿佛换了一个人。原本是个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谦谦君子,突然发现,狂野的生活原来是这么爽,于是,干什么的胆子都有了。提高进口关税、实施资本管制、英镑一贬再贬,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但是,英镑贬值之后,持有英镑的其它国家的央行遭受了严重的资本损失。由于英国带了头,整个30年代,世界经济出现了贸易战、货币战。更为重要的是,1931年英镑贬值之后,金本位再也没有重新建立。1931年英镑贬值,是金本位制的绝唱。

××××××××××××××××××××××××××××××××××××××××××××××××××××

         南京国民政府继承了自清朝、北洋政府时代以来一直沿用的银两制度。这种缺乏政府管制的原始银本位制度在实践上十分混乱。银两、银毫子、银元还有各种铜币、 纸钞都在市场上流通,复杂繁琐的汇兑手续以及格雷欣法则下“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广大民众深受其害,也使政府无法使用金融工具调控经 济。在1928年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以后,统一货币的问题就被提上日程。1928年3月21日,马寅初在浙江省政府第89次会议上提交《统一国币应实 行废两用银案》。该提案被提交国民政府,并于4月27日国民政府第58次会议获得通过,定于1929年7月1日实施。后延期到1933年4月6日才实施,这就是“废两改元”。政府以1银元等于7.15钱规元的价格回收各种白银,发行银元。由于价格比较合理,“废两改元”取得了成功,中国统一了货币,建立了现代的银本位制度。然而在始于1929年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面前,银本位制度乃至整个金/银本位制度都面临崩溃的危险。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以后,各国都立图防止黄金外流,并采取各种办法使本国货币贬值,增加出口,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转嫁危机。此时的金本位大国- 美国、英国、法国实际都采取金汇兑本位制度,阻止黄金的实体交易,金本位制度陷入困境。银本位制度则是与金本位制度挂钩的货币制度,不能独立于金本位制度 而自成体系。在理想状态下,金银之间价格应该有个恒定的比率。从1900年到1928年,白银价格一直在30-35盎司兑换1盎司黄金的水平上,银本位制 度也得以维持稳定。1929年经济大危机开始后,白银价格开始直线下滑,很多国家因此放弃了银本位。到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之时,中国是唯一实行银本位制 度的国家,自身产银不多还需要大量进口。白银在国际上已经是普通商品,不再承担储备货币的职能,而在中国是货币。国际市场白银价格下跌,则中国货币贬值; 反之,则升值。中国政府根本无法干预汇率,只能听之任之,这是国家政府职能的缺失。按经济学理论,货币合理贬值可以促进出口,刺激物价指数回升,促进经济 发展。然而当时的中国情况完全不能适用这种模式,银价无论涨跌都极大损害中国经济。首先,中国有大量外债需要支付,白银价格下跌必然要造成以黄金计价的还 债压力更大。其次,银价下跌使关税收入减少。大量外债依赖关税担保,而关税以银计价,需要用更多的关税还债。再次,中国常年入超,很多日用品都依赖进口。 银价下跌对出口贡献不大,反而造成物价大幅上涨,人民购买力下降。最后,银价变动剧烈会严重影响商业活动,使得商业信贷活动萎缩。反之,银价上涨也贻害经 济。国际银价上涨,出口就会乏力;如果银价大幅上涨,白银就会外流套利,造成国内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则进一步造成经济低迷。因此,中国典型的半殖民地经济 和银本位制度根本没有抵御汇率变动风险的能力,这种缺陷又因为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银价剧烈变动而暴露无遗。在南京政府进行“废两改元”的 前后,国际银价变动剧烈。

         1930年国际市场银价暴跌了近28%,也就是说中国货币贬值了近28%,1931年又进一步跌了24.5%,相比较于1929年,中国货币贬值了 45.6%!这对严重依赖进口和有大量外债的中国经济可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到了1933年,也就是“废两改元”之年,银价才小幅回升,这与1933年 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和美国罗斯福当选总统以后的白银政策有关。1933年4月,财政部长宋子文赴美参加华盛顿世界经济预备会议,罗斯福邀请宋子文发表联合宣 言,表示要提高银价,稳定金融秩序。这表明南京国民政府此时对白银价格上涨还没有意识到其潜在危害。1933年6月,在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上通过了八国《白 银协定》,规定通过白银限产限售的办法来提高银价。美国国会于1933年12月21日最先批准了《白银协定》。随后在1934年6月,罗斯福又签署了《白 银购买法》,规定政府购买白银的数量要达到国家货币准备金的1/4,或国际银价达到1.29美元/1盎司黄金的水平。美国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大肆收购白银。


        美国白银政策肇因于美国国会中白银集团的压力。以皮特曼(民国旧译毕特门)为首的产银州国会议员以支持罗斯福总统新政计划为条件,要求总统通过法案,由美 国官方收购白银作为国家货币准备金,提高白银的国际价格。收购白银、提高白银价格对美国来说有三大好处:一、美元货币准备金中增加白银贮备等于美元贬值, 可以促进美国商品出口,企图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1934年,美元官方的含金量从20.67美元/1盎司黄金贬值到35美元/1盎司黄金。二、提高银本位 国家的购买力,促进这些国家对美国商品的进口。三、满足美国国内产银州的愿望,使产银州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在实践中,前两点都无法实现,最后一点也收益 不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根源是需求不足,在内需不振的情况下,企图靠对外出口来转嫁危机只能是以邻为壑的做法,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象中国这样的半殖 民地经济,对经济危机的抵御能力更差,购买力下降的更大,指望用提高银价的办法来恢复其购买力犹如釜底抽薪。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金融管制,中国的白银在 国际市场白银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大量外流套利,造成通货紧缩。

        在正常政策措施无法扭转白银继续外流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只能考虑进行新的一轮币制改革,改革的中心无疑就是要把白银收归国有。当然,白银问题也不是改革的 全部诱因,还有财政因素。国民政府为维持对红军作战,同时还要应付越来越严重的日本侵略行为,国防开支一直居高不下。在1935年政府预算中,开列的军费 支出为3.21亿元,占总收入预算957154006元的33.5%。实 际军费比例则更高,不但中央要承担军费,各地方还要承担,有些军费开支还会列入其他的部门的开支项以避人耳目。南京国民政府急需新开财路,在货币上做文章 历来是政府对付财政问题的不二法宝,只是用不好有饮鸩止渴之嫌。美国的白银政策“使得中国的币制改革成为可能的和必要的。变革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美国收购白 银为中国按好价钱抛售白银而不致搅翻市场的机会。变革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并使它与世界一般的上涨脱节,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 苦”。1935年,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达到54.19盎司银/1盎司黄金的高位,相比于1934年升值了33.5%,币制改革势在必行。就当时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和当时的金融技术水平而言,在白银收归国有的前提下,只有两种改革方案:金本位制度或者联系汇率 制度。在1935年,连凯恩斯财政扩张主义也是新鲜事物的时代,金融技术远没有今天之发达,离开贵金属储备仅靠金融工具来维持信用货币系统是不可想象的。 而贵金属储备不外乎金银,银本位制度不可行,就只有采取金本位。而当时的联系汇率制度实质是通过与黄金支撑的外币挂钩实现与黄金的挂钩。

        金本位制度改革无从进行。联系汇率则是通过与外币挂钩实现与黄金的间接挂钩。就中国半殖民地经济的实质而言,无法自主的经济自然不可能做到货币自主。外资 在中国金融系统内的高额比例使得政府即使独立进行汇率操作也效果有限。中国当时能与之挂钩的货币有日元、英镑和美元可选。日本执行加快侵华的政策,日元又 很衰弱,绝不可取。英国于1931年成立英镑集团并禁止黄金输出,英镑实际则大大贬值。1935年,英镑官方名义价格还是4.25英镑/1盎司黄金,伦敦 市场价格则已跌到7.11英镑/1盎司黄金。有深厚黄金贮备背景的美元则价格稳固,官方进行贬值以后维持在35美元/1盎司黄金的水平上,公开市场价格也 与官方名义价格保持一致。对中国而言,最优的选择应该是同时与英镑、美元进行一篮子挂钩,获得一定的灵活性,防止盯死某种货币可能带来的问题。国民政府在 后来的交涉中虽不愿意这样,最终还是采取了这种办法。

       1935年10月26日,孔祥熙密电施着施肇基,由中国政府向美国政府出售1亿盎司白银,而不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民国旧译摩根韬) 怀疑中国可能会加入英镑集团,因此表示可以接受,条件是中国政府提供币制改革方案。11月1日,孔祥熙将币制改革方案秘密通知了摩根索,另密电施肇基询问 美方购买1亿白银之事。11月2日,摩根索在与施肇基的谈话中再次表示同意收购1亿白银,但附加诸多条件,其用意就是让法币与美元挂钩、法币盯住美元。 11月5日,法币改革已经启动后,施肇基对美方附加条件作出回应,不能答应法币与美元相联。美方十分恼火,因为美方认为法币为避免汇率波动必然要与某种外 币联系,在美方收购白银问题上已经松口的情况下,中国只能选择法币与美元相联。12月9日,美国政府停止从伦敦市场收购白银,并降低白银收购价格。国际银 价大跌,这正是手持白银、待价而沽的国民政府最担心的事情。


        经过磋商,1936年4月,陈光甫代表国民政府到达美国,与美方谈判收购白银问题。经过40余天艰苦谈判,5月15日,双方达成协议,以两国财政部备忘录 及换文的形式达成《中美白银协定》。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保持币制独立,不与世界任何货币集团连锁;中国除外汇、黄金外,保持现金准备中的25%为白银;美 国承购中国白银7500万盎司,另接受5000万盎司作2000万美元贷款的担保。至此,长达4年的中国白银危机才以官方协议加以解决。


        在实际操作中,则是中国法币汇率盯住英镑和美元中价格较高的一支,若英镑升水则保持法币与英镑汇率不变,若美元升水,则保持法币与美元汇率不变。法币将美 元和英镑作为双重联系货币,这是一个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作法,无可厚非。有学者认为这种做法使法币成为英镑和美元的附庸,丧失货币自主性,持批评 态度,而忽略了这样一些事实。首先,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国家,其经济很大比例由国际资本控制,独立建立一种非贵金属流通的信用货币系统的可能性为零。其次, 仅以白银作为国家货币准备金是行不通的。如果仅以白银为准备金,还是无法应对剧烈波动的银价变化,无法大幅度干预汇率变动。再次,联系汇率是金融技术问 题,目的是保持汇率稳定。除少数世界储备货币外,大多数国家都或明或暗地盯住某种货币。在二战前,基本上只有美元、英镑、法郎三种世界储备货币,连日元都 是盯住英镑的。最后,联系汇率并非一成不变,除非是法律或条约规定,而那种情况也不是联系汇率了,而是一国放弃中央银行,采取货币管理局的制度。如果要彻 底摆脱世界金融市场的波动,除非是脱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是半殖民地中国当时无法做到的。对国民政府来说,其本身也在追求两个目标: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 现代货币制度,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危害,为国计民生服务。另外,国民政府为了自身财政需要,也要通过币制改革获利。前者是币制改革的需求,后者是币制改革 的动力。国民政府将白银国有,固然是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国家来进行白银交易套利。所以国民政府1935年币制改革是与寻求境外白银买家同 步进行的。白银问题始于1933年的美国白银收购政策,中间经历了中国金融危机和法币改革,终于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应该指出的是,银本位制度有其先 天缺陷。在1930年到1932年,白银贬值了45%。美国的白银收购政策带来的白银价格高涨只不过是加深了问题。




3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coo 2014-5-4 01:17
好象孙立人的税警部队就是用盐税建立起来的部队吧。实际上那是一只精锐的美式部队。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3:43 , Processed in 0.02996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