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选择美械装备为什么不合适?(转)
热度 1已有 507 次阅读2014-4-30 05:51
|
国民政府, 装备
看双方的武器对比,很有意思,一方爱用大炮,使用炸药多,使用钢铁少,主要原因是掌握了大量的工业原料硝。
那么国民政府的钢铁比较多吗?不是,其实它是贸易商,利用的是美国的战后物资。是美国的钢铁比较多。
不是它用不用美械的问题,在步枪都造不了的时代,有啥用啥。只是,加重了财政负担。
×××××××××××××××××××××××××××××××××××××××××××××××××××××××××××××××××××
S·L·A·Marshall 《根据1950年11月Kunu-ri之役中第二步兵师步兵连作战行动之研究》一文中说:
在Kunu-ri战斗中,中共军武器对我方步兵的效果可以从伤亡率、对士气的影响、以及对阵地的压制来衡量。它们的效率评估如下:
1.轻机枪
2.迫击炮(通常60mm)
3.手榴弹
4.冲锋枪(通常是汤姆森冲锋枪)
5.步枪
中共军的机枪火力一直很准确并且很持续。他们会持续发射机枪直到被摧毁,也会利用掩护把机枪尽量往前推进到近距离。他们似乎没有很多轻机枪;在攻
击一个连阵地的时候几乎没有使用超过两挺机枪的例子。它们的战术目的似乎是在提供压制防御者的火力。在一般状况下,迫击炮并没有集中使用。在某些特例中,
两或三门迫击炮会集中火力来使用。通常中共部队只使用一门迫击炮,而且是在攻击已经开始一阵子后。迫击炮火分两类:一是一般区域性的压制,一是集中在主要
设施,例如防御的机枪、迫击炮阵地、指挥所、以及补给点。他们的区域压制火力并不猛烈,我方部队也并不太在意。但在集中射击方面,他们的迫击炮火都能很快
而准确地命中特定目标,这似乎意味着他们发展出了能够在战斗中做快速三角定位的方法,但也有可能是他们已经在周遭潜伏一段时间并且测好距离,所以在战斗时
可以很快地根据火光来定位。在步枪火力方面,他们的冲锋枪火力不论是在日间或夜间战斗中都不是十分准确,而且他们常常在过远的距离就开始使用冲锋枪。但
是,中共部队拥有许多汤姆生冲锋枪,这可以从Kunu-ri战斗的报告和从他们的死者和俘虏身上搜集到的数目看出。
从这里可以发现一个特征,它没有大量的使用机枪和迫击炮,主力兵器好象是手榴弹和冲锋枪。
这也是民国时期可以大量制造的武器,所有的人都受自身所处的时代限制。
当年是连步枪也造不了的。
×××××××××××××××××××××××××××××××××××××××××××××××××××××××××××××××××××
忘情的《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武器弹药的供应与消耗》里说,
1951年5月,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建议供应志愿军弹药方面:日式炮弹以修理为主,少量制造,炮量少而作用不大的,不应再制造。
不能炼钢嘛,没有炮了,造也没用了。
×××××××××××××××××××××××××××××××××××××××××××××××××××××××××××××××××××
注:人利速决,我利持久。
关于银本位的崩溃过程,虽然美国的购银法案是一个因素,但这是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是国民政府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前期持续的外贸逆差,白银流出;其次就是,财政赤字。据在华美籍财经顾问杨格的统计,1929至1935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仅军费支出一项,均已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1931年的年度军费支出为30400万元,占到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44.5%;而1933年,更增至37300万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48.5%,继续整军备战,白银本位下是无法持续的,实行法币制度,就可以通过增发钞票解决这些赤字,国民政府的货币改革,根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你看看,几次上赶着让美国购买白银,如果说是被动的,鬼才信!
所以。历史不像很多小朋友想象的那个样子。
1935年11月公布了法币改革令。
抗战以前,存在英国伦敦的法币准备金有二千五百万英镑,存在美国纽约的约有一亿二千万美元,合计约合法币11亿元,实际国内发行的法币总金额是14亿元。 法币同英镑实行固定比价(法币一元等于英镑一先令二便士半即十四点五便士),而且,布告规定:“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 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我给大家解释一下,法币既有英镑和美元完全背书发行的,也有自主发行的,因为实际国内起始流通量14亿元超过11亿元;其次,实行固定汇率,法币1元等于14.5便士,而且中央中国和交通银行可以自由的买卖外汇,也就是你可以拿法币随时兑换外汇。
所以,就有很多人说,法币就等于美元和英镑。
实际上怎么样?
1937.7—1938.3,国民政府的做法仍是维持战前的汇价,1元法币折英镑1先令2便士半,1938年3月10日,实行外汇审查制度以后,取消无限 制提供,但汇率不变。为了维持现状,国民政府于1938年6月开始进行以稳定汇率为目的的市场操作。中国银行和英国汇丰银行共同投入巨资稳定外汇的汇率。 当时尽管发生了国民政府迁移到汉口、重庆等重大事变,但这并不影响汇率,汇率一直维持到1939年2月,这时的汇价虽然未变,但已经失去了意义,因为你手 中的法币已经不能到银行去随意兑换了。这时就开始出现黑市,上海法币的黑市汇价被中英方面公开维持在8.25便士的水平上。
1939年7月到1940年4月,法币汇价仍由国民政府暗中支撑维持在4便士上下,中英外汇平准基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39年2月成立中英外汇平准基金, 1939年末,国民政府再次与英国政府在香港设立总额1000万英镑的中、英共同外汇平准基金,开始了阻止法币买卖和不当变动所必要的外汇操作。此举使法币的信用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稳定,但也只是在短时间内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战爆发后,国际金融环境逐渐向对中国法币有利的方向发展。相对于英镑和美元价值下跌,在上海市场上法币,由于前期向香港和国外转移过的资金回流,价值上升。这时期外汇平准基金恢复了其间被卖出去的外汇的40%,贸易也有所好转,因此法币的价值暂时可以保持稳定。
到1940年,处于上升趋势的法币的对外价值再次狂跌。这是因为与汪精卫政权在上海推进中央储备银行的设立相比,外汇平准基金准备不足,因此法币的外汇销 售受到制约。到7月,原有的1000万英镑中英外汇平准基金只剩了200万英镑,实际上不可能稳定法币的价值。面对法币汇率如此急速的下跌,蒋介石于10 月和11月两度致函罗斯福。他说,美国如再不采取积极态度,中国的抗战将陷入危险,并请求武器援助和维持货币稳定所需的2亿-3亿美元的贷款。1941年 1月,中美法币稳定基金协定签定。
因此,在抗战时期,法币的汇价相对稳定,并不是法币发行的规范,相反,日本人在占领区建立的傀儡政权对法币时刻保持压力,法币基于战争的需求,也在不断的 扩大发行,法币之所以在抗战时期相对稳定,主要还在于英美不断用美元和英镑干预汇率,同时不准许国内的法币持有者购买外汇,如果准许国内的法币购买者随意 购汇,神仙也稳不住法币的汇率.
但是,这种干预只能短期保持这种纸币的币值。
所以,虽然法币的外在近似是汇兑本位制的货币,但内在本质是纸本位制的货币.如果考虑到国民政府为了扩军备战,通过不兑换的纸币来填充财政赤字的主观动力,法币发行伊始,就标志着这是极为短命的货币.
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569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法币价值的变化莫过于一个最生动的类比:
100元法币的价值
1937年 等于两头牛
1939年 等于一头猪
1941年 等于一袋面粉
1943年 等于一只鸡
1945年 等于两颗鸡蛋
1947年 等于一块煤
1949年 等于一张纸
所有人都会有疑问,为何法币在40年代前期以前,汇率变化的幅度并不算很大,从14.5便士即便跌到4便士,只不过跌了72%,可是两头牛和一代面粉或一只鸡相比,差远了。
这是两个原因,第一,你手中的法币是不能随便换成外币的,就像现在,一人一年只能5万美元,你别小看这点,这很重要,更紧张的时候会不准许兑换,所以,法 币在外汇市场上受到的冲击小的多,但是,这么多的法币,你总不能不让人购买国内的商品,所以,国内的通胀就会远高于汇价的下跌幅度;其次,今天,你总不能 把所有的人民币都换成美元吧,因为你明天要吃早餐,要买菜,都需要人民币,市场中是有一定的法币基本流量的,物价越上涨,这种最基本的流量就越大,这些流 量不会去购买外汇,否则,菜市场只能关门了。因此,法币数量对通胀的压力就远远大于对汇价的压力。
即便法币跌到45年,100元等于两个鸡蛋,但只要不准法币持有者随意兑换外币,汇价依旧可以维持,但这种汇价不过是名义汇价,没有多少意义,因为你不会按这个汇价卖出外汇。1945年7月,重庆黑市要花去2889元法币才能购到1美元
无论中英外汇平准基金还是中美平准基金,都可以短期操纵国际市场上的汇价,源于更大量的法币(国内的法币持有者,被规定锁住了,也被市场买菜的需求锁住 了),就和现在的央行一样,限制购汇额度,买菜的需求,都限制了对汇价的冲击,央行可以操控;但汇价可以操控,确挡不住通胀的不断上行,在汇价上显示的美 元价值和法币价值,与国内流通的法币价值根本就是两回事。所以,法币近似与美元无关。
美元收缩,对人民币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当美元收缩,国际贸易环境变差,中国的出口就会下降,国内产能过剩就更加严重,坏账上升,经济就会下 降,施压人民币汇率;其次,美元收缩,影响央行美元的增长,基础货币就没法派生,泡沫出现问题后,必定需要脱离美元,那时一定首先关闭外币兑换窗口,汇率 就彻底成为名义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