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模式 —— 日本人的讲述
已有 202 次阅读2014-4-16 01:04
|
发展模式, 日本, 中国
日本商界认为,日本作为亚洲工业基础最雄厚的国家在亚洲地区同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是不能实现日本同欧美发达国家那种工业化上的对等交换水平,从本
质上来说是对立的。
没办法互惠与互利,因为工业国的交换水平同这些落后国家无法实现对等,除非实行经济援助。
1957年,日本的出口中有一半以上(59%)输往不发达国家;1969年,则仅占42.7%。相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比重,则从37.8% 上升到52.5% 。
1962年是个转折点。
××××××××××××××××××××××××××××××××××××××××××××××××××××××××××××××××××
还是得感谢苏联,直接把中国拉入了工业国。
没有这个基础,改开是无法走上 “ 日本发展模式 ” 的。
然后,中国疯狂地去抱 美国的粗腿。
××××××××××××××××××××××××××××××××××××××××××××××××××××××××××××××××××
其实改开后的很多政策和当年国民党的政策如出一辙,那为什么改开相对成功,而 国民政府却失败了呢?
就是因为工业基础不一样。
克鲁格曼说的对着呢,发达国家之间的互补和贸易关系网更粗。
××××××××××××××××××××××××××××××××××××××××××××××××××××××××××××××××××
日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
从1960年的二千三百万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六亿二千五百万美元。
中国方面日益增长的逆差,是六十年代日中贸易的特点。中国向日本加紧购买有助于它补充军事武库的商品(例如,钢的进口,一年达一千万吨)。
战后长时间中,美国统治集团执行反对建立和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政策。在六十年代的前半期,在美国的官方宣传中,在科学著作中,出现了新的调子,美国报界虽然没有离开“遏止”日中联系的立场,但是开始越来越经常地批评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没有足够的灵活性”,提出了同北京“搭桥”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