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绘画的全部秘密在于他的立体派观点中,即在平面上共时呈现事物的多面相。这既是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以来就意识到的克服绘画平面性的惯例,也是毕加索及现代画家们突现平面性的事实(或认可绘画平面性的媒介特征)使然。蛇形人物最典型地见于手法主义,但在塞尚特别是马蒂斯和毕加索那里登峰造极。
为了克服绘画平面性局限,像雕塑那样全方位呈现物像,欧洲画家发明了诸多方法。蛇形人物就是一例。你既可以看到朱迪斯正面(胸),也能看到她背面(臀部)。
在毕加索的海滩人物上,你同样可以看到她们的背影,又能看到她们的正面。毕加索全部变形人物的意味都来于此。
我年轻的时候,毕加索的画,我根本就看不懂,然后问了学美术的同学。同学给我们讲,看毕加索的牛,牛是越来越小,锤子是越来越大。
呵呵,
我年轻的时候都是受这种劣质教育。
国内的 外国美术史教师多数需要重新进修!
他们除了告诉你毕加索是“立体派画家”,“这幅画属于他的新古典主义时期”,还能告诉你什么? 中国模仿欧美现代艺术,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许多画家大量借用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形式,
他们仅仅将某些知名作品中的特定姿势移入自己的创作中,而没有注意到原作的实质内容(如平面性中表现多面角度的这种悖论性的特征),因此它们趋向于一种简单的拼凑。 为了克服绘画平面性局限,像雕塑那样全方位呈现物像,欧洲画家发明了诸多方法。 当然,毕加索吃力不讨好的艰辛努力,现在电脑3D可以轻而易举地以大众更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
注: 朱迪斯的故事,来自《圣经》的“旧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美人计”。
朱迪斯的故事,实际上是《圣经》中“大卫王杀死巨人歌利亚(Goliath)并割下他的头颅”的翻版或“女英雄版”:亚述帝国的一支军队,在赫罗弗
尼斯(Holofernes)的统帅下,攻陷了很多城市,逼近了朱迪斯居住的伯图里亚(Bethulia)。当时,两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几十个早期文明
互相征伐不断。其中最凶残的就是亚述(Assyrian):与后来文明和发达的奴隶制国家罗马帝国等完全不同,早期的亚述人大量屠(和谐)杀俘虏,只要财
产,后来亚述人也保留俘虏作为奴隶,但是待遇极其残忍刻薄。所以,如果一个城邦被亚述人攻克,则意味着大量的抢劫与屠(和谐)杀。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个女孩子站出来:勇敢,果断,睿智,献身,计谋,并且最后成功了。
在文艺复兴时代,朱迪斯成为大量艺术家讴歌和赞颂的主要对象之一。
另:亚述和蒙古人差不多,以至于 罗马的奴隶制都成了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