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只擦伤一点点胸肌的英雄不见了 —— 克服自卑的日子

热度 2已有 712 次阅读2014-2-27 16:35 | 英雄

       其实我也想成为毛哥,高大威猛,每次都是一个打八个,然后只擦伤胸肌一点点。

       忙总经常会说,要我是毛主席我会怎么想。爱坛的某位fans 经常说,成功人士都崇拜毛哥,呵呵

        只可惜我从来没有那么聪明,我妈妈说,“ Gordon ,你不聪明,对不啦!”

         我那时候还不服气,我那时候还年轻。

         后来我知道了,自卑是人类的天性,这是因为在幼年的时候,你每一样东西都要依赖别人。你存在着这么一个长大成人的欲念,很多时候我们受到的竞争的教育过多,合作的教育过少。

          大部分关于合作的教育也是集体主义教育,泯灭个人的。

          克服自卑并不是那么简单,克服自己的本能冲动是不易的。

          说实话我从来没见过毛哥,我也不知道他说的时代基础还存不存在。但我知道我生活的时代有两位更为杰出的英雄,core 2 和 core 3 ,小拍一下马屁了。

          在冷战时期,能提出 “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要潮流 ” ,并在美国的羽翼下坚持裁军发展经济,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我也渴望自己能够老练一点,一个打八个,而且胸肌只擦伤一点点,但我毕竟是一个平凡人。

          其实我更关心一个平凡人是如何处理问题的。

          人性复苏

×××××××××××××××××××××××××××××××××××××××××××××××××××××××××××××××××××

说一点 “ 合作与集体主义的区别 ” :

集体主义:大伙齐唱,对技巧没什么要求,心里没谱可以跟着哼哼,不会唱的滥竽充数也没问题,反正就是听个气势,跑调啥的无所谓。

合作:多声部合唱,对技巧要求高,心里没有准谱的人很容易跟着别的声部的调子走,听起来一塌糊涂。

×××××××××××××××××××××××××××××××××××××××××××××××××××××××××××××××××××

肖申克的救赎

          秦晖教授有一个说法:中国一直缺乏集体主义,有的只是被集体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的学者王晓毅不久前提出所谓“小岗悖论”的问题:当年小岗18户村民冒着巨大风险,为了分田到户而秘密聚会,商定如果倡议者为此坐牢,大家要一起养活他的子女,为此立了“18个血手印”的文书。但是这件“齐心协力闹散伙” 的事表面上看似乎很矛盾。王晓毅说小岗村事件“所包含的悖论是难以解释的。如果说小岗村的农民那么齐心,愿意承担那么大的政治风险(包括经济风险),为什 么他们却不能够在公共的土地上共同劳动?承担这样大的风险无疑是需要作出牺牲的。愿意作出如此大牺牲的人可以被假设为具有很强的集体主义精神,用集体主义精神去促成集体的瓦解,在逻辑上很难解释得通。如果像以后所解释的,他们有很强的个体主义精神,聚集在一起的社员不愿意出工出力,只有分田单干,个人利益与个人劳动直接挂钩才能发挥人的积极性。那么甚至为别人多牺牲一些汗水都不愿意的人,为什么能够集体承担如此大的风险?

之所以出现“用集体主义精神去瓦解集体”的悖论,是因为我们习惯把强制性的国家控制的“被集体”和“集体主义”混为一谈

一个号称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首先应该保障结社权,取消“结社责”。换句话说,人们应该自由地而不是被迫组成各种集体,而我们现在恰恰两者都缺陷:想结成的集体不能结成,而不想结成的集体却又无法退出不能退出的“集体”是什么意思?那在逻辑上等值于监狱。如 果集体在人们的心目中与监狱类似,那怎么能够换起人们的集体认同感,即所谓集体主义意识呢?有朋友竟然想不明白小岗村当年闹单干为什么需要齐心协力按“血 手印”搞“生死文书”,他说集体主义应该是用来搞“集体化”的,怎么会以集体主义来逃出“集体”呢?我想他应该明白这样一个简单的常识:把一群人关进监狱是不需要他们有什么“集体主义”的,但这群人如果想冒险越狱,那倒是必须有集体主义精神才 行,各顾各是干不成的。

同样,在人民公社时代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是不需要农民有什么集体主义的(只需要他们一盘散沙敢怒不敢言足矣),倒是那时 搞“瞒产私分”需要大家齐心才行。而那时的体制恰恰对这种集体主义拼命打击恨不能斩尽杀绝。前广西环江县委书记王定曾告诉我,1960年代的石榴河劳改农 场关押了一批农村生产队长,他们在大饥荒中为救大家活命,毅然决定杀队里的牛救饥。这在人命不如牛的那时就成了“私宰耕牛犯”。而如果只为自己活命,在干 部“多吃多占”成风的当时他们根本不必如此,显然他们就是为救大家才舍己蒙难,应该说是体现了那时真正的集体主义精神,可是他们却落得如此下场!所以无怪 乎我们国家提倡了几十年“集体主义”,到头来却发现人们的合作是那么困难,公德是那样的缺乏,公益精神是那么淡薄,自主组织资源是那样的稀缺,以至于有人 要大叫“人心散了”。

×××××××××××××××××××××××××××××××××××××××××××××××××××××××××××××××××××

说一下拍子和时间序列

        其实拍子就是一个时间序列,就是一个时钟。在协同中,时钟非常重要。这个你读过控制论就会懂了。

        正步是腓特烈结合普鲁士民间舞蹈 创立出来的,这仅仅是一个经验,他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现在俺解释清楚了

×××××××××××××××××××××××××××××××××××××××××××××××××××××××××××××××××××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njyd 2014-2-27 20:34
关于小岗村的事。
实际上七十年代的宣传与实际执行是两张皮,就是嘴上不能不喊,但实际不一定这么干。
聪明些的干部,就是口头上革命口号叫的震天响,实际做法不那么“革命化”。
比如那时公开政策不允许搞经济奖励,我们工程队有的工班拿不出钱奖励,就变通一下拿调休来奖励,当然不体现在上交的报表上。这个工班因为任务完成得好,一直评为先进工班。他们用调休奖励工人谁都知道,就是无人追究。
当然哪时也有靠喊口号喊成先进的,但这都是个人,集体是喊不成的,而且这种人一般都被人看不起。
农村也是这样,细究一下都可发现,现在还存在集体化的一些富裕村,都是七十年代就开始搞不被政策允许的集体企业,到改革开放时才会走到前面。而这些村几乎无一例外在七十年代时在当地就评为先进村。
当时推行的大寨式评工分虽然有不少缺陷,实际上就是一种经济剌激,劳动态度好出活多就可以多得工分多得收入。
具体到小岗村,如果干部私心少并有一定灵活性,办法总是有的。即使他们早一点搞分田单干,坐牢的可能性不大。根据我的经验,顶多也就是撤职,与杀耕牛是不能相比的。中国从古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耕牛都是重要生产工具,未经批准杀耕牛相当于杀人罪。
如果他们用了公开政策上不允许的办法提高了生产,只要不那么张扬还会获得先进。
回复 gordon 2014-2-27 20:41
njyd: 关于小岗村的事。
实际上七十年代的宣传与实际执行是两张皮,就是嘴上不能不喊,但实际不一定这么干。
聪明些的干部,就是口头上革命口号叫的震天响,实际做法不 ...
物质奖励,苏联也是这么干的,找这么一本书 《苏联的工业化》,(苏)列利丘克著

老同志还是有经验,呵呵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10:06 , Processed in 0.02863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