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z 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人的一生会有多少次酝酿去(逐步)完成一件伟大的事业,又有多少次得以真正的实现?(当然了,实现一件就够了……××××××××××××××××××××××××××××××××××××××××××××××××××××××××
我当时开了个玩笑,我说,人生实现一件是根本不够的。俺的理解是 抓权、抓利,抢钱、抢粮、抢地盘。
后来觉得这个不妥,改成了中性的 “别被理想绑架了,在门槛外边的时候,很多想法都是不靠谱的。”
俺想来想去,这个问题没讲透。
××××××××××××××××××××××××××××××××××××××××××××××××××××××××
如果你们注意的话,就会发现
牛顿写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本力学书的时候,工匠们已经先做过了,只不过牛顿把它总结成 “理性的形式” 。(读它的序言,微积分没有发明,用几何无法解释运动的问题.)
现实中,往往是先有成果,后有理论的。 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实践产生理论。
但是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事其实很简单,信息经济学中有论证,就是
市场经济啊,它需要的信息量最少。 例如,
你去市场上买东西,你对商品一无所知,但是只要让供应商进行竞争就可以了,然后货比三家,就能买到心仪的产品。
诺,就这么简单,呵呵
不是设定计划,然后再去实现它,真的不是。真的不是搞计划的,
计划经济害死人啊,呵呵
注:这个跟元数学一样,它需要的条件是最少的,象拓扑学;啥叫普适真理,就是抽象度更高,更一般,覆盖面更广。
从信息的角度也可以解释后发国家和先发国家采用的不同策略。 “后发的跟随策略”为什么能行得通,因为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是先发呢,就不能采用计划,要采用需要信息量较少的方式。
后发国家采用计划经济,还有几个原因,例如 外部效应和规模经济。 外部影响指
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