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和国家大事还轮不到你操心,这只是个学术传统而已。
就像军迷一样,只是一个爱好者,城邦政治也是如此。但吊诡的是我们保存了一个民主的形式,而且还批判亚里士多德,还说民主制度不符合国情。
这,哈哈
我只想说,知道自己的思想渊源在哪儿即可,你又不专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闲聊的那些 “城邦政治” ,只是类似科普的一个东东而已。只是我们的学习中缺这个,你才如饥似渴。
"Follow My Heart" ,有时不过是墙上的倒影而已 ,还是得通过这些倒影找到 “理想之国” 。
××××××××××××××××××××××××××××××××××××××××××××××××××××××××××××××
在《理想国》的第一卷、第二卷和第七卷里,柏拉图举出了几个隐喻来解释他的形而上学观点:太阳的隐喻、以及知名的洞穴囚犯寓言、以及更直接的“线寓”。这些隐喻故事加起来便架构了一个复杂而艰深的理论:称为“至善的形式”(The Form of the Good)或“至善的理想”(这也经常被解读为柏拉图心中的上帝),这种形式便是知识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这种形式塑造了各种其他的形式(例如哲学的概念、抽象、以及属性),所有形式也都是“源自”于这种至善的形式。至善的形式塑造其他形式的方式就如同太阳照亮或发亮其他物体一般,使得我们能够在知觉的世界看到这些东西。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
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在太阳的隐喻里,柏拉图描述太阳为“启蒙”的来源。依据柏拉图的说法,
人类的眼睛与其他器官不同,因为它必须要照明的媒介才能看清楚东西。而最强大的照明媒介便是太阳,有了太阳我们才能清楚的分辨一般事物。同样的对比也可以套用在智慧的事物上,如果我们试着探索那些围绕我们身边的事物的本质以及分类他们的方式,除非我们具有理性的“形式”,否则我们便会彻底失败而一无所知。
柏拉图并以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他的形而上学理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
“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
注:所以,文艺复兴从光学的研究开始也就不是令人惊讶的了。( 透视图 )
透视图画法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必须充分理解灭点(原文为“消点”——译者注)。 最早正确理解它的是意大利数学家蒙台(Guido Ubaldo d.Monte,1545~1607)。确立圆锥曲线理论的法国数学家尤拉尔.笛沙格(G.Desargues,1593~1662)也研究了透视图画法。
圆锥的截线是各种圆锥曲线,视锥的截面即透视图,他对透视图的研究当然会推进圆锥曲线的研究。笛沙格的方法最初于1630年(约)发表,后来丢失了。之后,由 他的弟子铜版画家阿布拉哈姆?包斯(A.Bosse,1611—1678)以《笛沙格关于透视图的一般画法》的名称于1648年出版。 (A.Bosse:Maniere universelle de Mr.De—sargues,pour Pratique la perspective etc,1648。)
柏拉图讲这个东西是为了解决,“ 生命的有限性和古希腊悲剧 ”的问题 ,在Delphi 神庙前的三句话,都是说这个的。
认识你自己(人的有限性,人啊,你不是神),凡事务过度,making a pledge cause mischief ( It simply means be careful what you promise )。Delphi 神庙 也很贼,它提出了问题,但是没有给答案。
Carved into the temple were three phrases: 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 (gnōthi seautón = "know thyself") and μηδέν άγαν (mēdén ágan = "nothing in excess"), and Ἑγγύα πάρα δ'ἄτη (eggýa pára d'atē = "make a pledge and mischief is nigh"), In ancient times, the origin of these phrases was attributed to one or more of the Seven Sages of Greece.
Additionally, according to Plutarch's essay on the meaning of the "E at Delphi"—the only literary source for the inscription—there was also inscribed at the temple a large letter E. Among other things epsilon signifies the number 5.
××××××××××××××××××××××××××××××××××××××××××××××××××××××××××××××
“ Less is More ” 的原则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 当年很反潮流,反对 “书写” ,提倡 “口语”。( 他们处在从演讲到“文字书写”的过渡期,这个问题到亚里士多德才解决,他们提了好多反对理由)
少的原则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他们是口语的大师,记不了那么多东西。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是,一个创造了精神助产术,一个发明了“墙上的倒影”。
苏格拉底是很讨厌的一个人,大师也是人。
注:按照中国教育的传统说法,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就是逆着“书写” 的历史潮流而动,领导可能会重用像 “亚里士多德” 这样的实干科学家。但吊诡的是,他们还反对亚里士多德,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