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教育之 读书无用论”
热度 4已有 330 次阅读2013-4-17 18:07
|
读书, 之, 中国教育
还是老观点,直觉经验最直接,“知识改变命运”的段子,因教育致贫的教训,事实摆在那里。
媒体砖家说的,和老百姓的个体经验根本就不一致。边上还有认死理的,拿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老黄历在哪儿吹风。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这得从 人力资本 的提出说起。
中国人的老黄历经验就不说了,“老黄历”早就老化了,风一吹就片片粉碎。为了安慰 everyone 的情绪,还是朗诵一首,反正挺押韵。
“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Very Good 。
好啦,拉回来,拉回来。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西奥多舒尔茨从长期的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发现,从二十世纪初到五十年代,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舒尔茨发表了一篇很有创见的演讲,其题目为《人力资本的投资》。他指出,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然而,他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人力资本的投资就像是 家庭中的耐用消费品,一次投资,终身受益,布拉布拉,反正就是耐用就是了。
你学数学、物理这些基础学科,还有英语都是很受益的。
这里边钱伟长的认识是对的,死活抱着 “通才教育(education of liberal arts)” 不松手,哈哈。
解放后的教育重应用,计划经济嘛,你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毕业生不愁分配,如果你能稳住啊,稳在哪儿不动,就能得益。
市场经济后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大学收费,谁投资谁得益。其二是教学和就业市场脱节,学的东西换不到钱。技术更新换代后 成为沉没成本了,这笔钱是找不回来的。(对于基础学科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英语,学得好就能受益。所以大学里经常发现猛学英语不学专业课的,高手在民间,群众最聪明,高高在上者最愚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前讨论时为了反驳我提出的反例,“ 我们上硕士和博士的同学都挺好 ”,这得益于他们在上研过程中学会的 “研究能力” ,这也是一种 耐用消费品。
综上所述,落在底层最背的可能是 扩招后的本科大学生们,如果没学到一技之长,或者技术更新换代过快,自己的技术又不值钱了,人力资本投资损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