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改革开放20年沧海桑田

热度 1已有 293 次阅读2013-4-11 17:34 | 改革开放

注:短板是什么?就是一直填坑听不见响,就叫短板。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赫鲁晓夫的不少战略思想被否定,苏军开始重新强调常规武器的重要性。在陆军方面,勃列日涅夫认为,“坦克应是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于是,加快第三代坦克的研制,成了陆军上下共同的信念,从而使苏联在第三代坦克的角逐中,走到了美国的前列。

  苏联之所以加快第三代坦克的研制步伐,是因为T62 坦克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不敌美国M60 坦克,而且,当时德国研制的“豹”I 坦克性能也较优异,T —62坦克已显得落伍了。设计第三代坦克的任务落到总设计师尼古拉·肖明的肩上。经过几年努力,肖明领导的设计局研制出新型坦克,这种坦克被命名为T64 坦克。它在结构设计、装备配置方面有许多创新,突破了从T —34到T —62坦克的传统结构,第一次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在车体前部安装了新的装甲材料,采用了小负重轮带托带轮的新结构改善越野机动性能,车内有防原子、防化学、防生化武器系统,有自动灭火装置,火控系统以模拟式计算机为核心,配用3 种分装式炮弹,特别是其首次装备的125 毫米口径滑膛炮,其口径之大、威力之猛使其成为作战能力最大的坦克。据披露,在一次试验中,T —64坦克发射的炮弹曾轻而易举地击穿了千米之外的M60A1 坦克的装甲。

  T —64 坦克一问世,就赢得军内外广泛的好评,苏联陆军最高装备部门立即批准T —64坦克投入批量生产,并从1970年秘密装备苏军装甲部队。然而,尽管T —64性能优异,但其技术复杂,造价昂贵,就连一向不计成本的苏联军界也感到负担太重,仅仅生产了几千辆就停止了生产,远远不能满足苏联装甲部队全面更新换代和出口的需要,所以,苏联军方又向肖明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制一种技术性能与T -64相当,但又成本低廉、便于大规模生产的坦克。

  经过肖明领导的设计局设计人员的全体努力,苏联于1972年完成了命名为T —72的坦克的定型和批量生产,这种坦克1975年装备部队,之后还大量装备了华约诸国、古巴、印度、伊朗、利比亚等,总产量达2 万辆。

  从外观上看,T —72坦克具有和T64 坦克相同或相近的火炮、炮塔、观瞄装置、车体和车首上部的三角形挡水防护板等。其明显不同之处有:T72 坦克的红外大灯安装在火炮的右侧,有6 个较大的负重轮和3 个托带轮。

  T —72战斗全重41吨,车体长 6.4 米,宽3 .37米,高2 .19米,主要武器为一具全长7 米、125 毫米口径滑膛炮,身管外部套有2 毫米厚的铝合金热护套,抽气装置位于身管中部靠前,备有尾翼稳定杀伤榴弹22发,脱壳穿甲弹12发,空心装药破甲弹6 发。辅助武器为一挺12.7 毫米的高射机枪和一挺7 .62毫米的并列机枪。该坦克的主要优点是火炮口径大、命中率高,穿甲弹初速高,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此外,坦克本身机动性好,速度快,行程大,重量轻,体积小。当然,其缺点也是明显的,由于车内容积小,其操作轻便性、舒适性及弹药基数均受到一定的限制,火控系统和发动机也不够先进。

  对于T —64和T —72坦克的研制和装备,前苏联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当时,西方各国将这两种坦克的性能描绘得神乎其神,直到1977年10月,苏联公开让法国国防部长率领的法国军事代表团参观装备T —72坦克的苏军装甲部队,西方才真正了解了苏联第三代坦克的真正性能。

  在苏联全力研制和生产T —64和T —72坦克时,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者们心急如焚,因为,在苏联装甲部队已全面换装第三代坦克时,美国装甲部队装备的仍是以M60 为主的第二代坦克。经过军防部官员的紧急磋商,于1972年2 月决定成立一个研制“超级战车”XM1 坦克的特别任务小组,经过激烈竞标,美国著名的机电公司——美国通用动力公司承担了设计任务。

  经过长达8 年的时间,在花费了数亿美元之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终于推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型坦克。1980年2 月,美国新一代坦克XM1 样车终于驶出位于俄亥俄州的利马斯陆军坦克厂,为纪念二战中美军著名的坦克指挥官、原陆军参谋长艾布拉姆斯将军,美国国防部将该型坦克正式命名为M1“艾布拉姆斯”坦克。1980年11月,M1坦克正式投入全面生产。

  M1坦克战斗全重55.5 吨,车长9 .76米,乘员4 人。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中央的驾驶窗内,行车时以半卧姿势操纵车辆,用三具潜望镜观察,夜间行驶时,中间一具可用微光潜望镜更换。其主要武器是一门口径为105 毫米的线膛炮,弹药基数为55发,放置在装甲板隔开的弹药舱内。辅助武器为安装在主炮左侧的7 .62毫米并列机枪,另有12.7 毫米和7 .62毫米高射机枪各一挺。

  M1坦克性能良好,结构可靠,易于保养,在装甲防护力、机动性以及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耐用性方面都有显著改进,是美国坦克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不过,就其总体性能来说,M1坦克的防护性能和机动性能有余而火力不足,与其他国家的120 毫米或125 毫米口径坦克火炮相比,其装备的105 毫米火炮在进攻能力方面要弱一些,因此,美军决定1985年后的车辆将用联邦德国的120 毫米火炮代替现装备的105 毫米火炮,从而出现了M1A1型坦克,战斗全重也增加到57吨。

  M1坦克是目前惟一单独使用燃气轮机发动机作动力的坦克,其寿命长,体积小,加速性能好,柴油、汽油。煤油都能用,可使坦克最大时速达对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达498 千米。

  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在设计M1A1坦克时提出,M1A1不仅要有“三防”能力,还要有空调设备,为坦克兵创造舒适的环境。他们认为,人的智能取决于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坦克乘员在不良环境下操作,战斗力会下降 30 %~50%。所以,M1A1采用了带环境控制的超压式集体防护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坦克的内部环境,为坦克兵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在第三代坦克中,“豹”II坦克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来,联邦德国曾参与美国研制“超级战车”计划,后因设计思想上难以统一,便与美国分道扬镳,另起炉灶了。联邦德国设计师们与美国设计师分手后,重新对早在1970年已开始整车设计的“豹”II坦克进行改进设计,1977年正式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1979年装备部队。

  “豹”II坦克装备 120毫米滑膛炮,装有立楔式炮闩和液压式半自动装填机,具有较好的加速性、通过性及较高的越野和公路行驶速度。其战斗全重55吨,乘员4 人,最大速度 68 千米/小时,越野速度 55 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20 千米~540 千米,最大爬坡度31”,越壕宽3 米,克服垂直墙高1 .2 米,有准备时涉水深2 .25米,潜水深4 米,车长9 .74米,车宽3 .54米,车高2 .49米。

  “豹”II建成后,其装备的120 毫米口径滑膛炮可在2200米距离上击穿苏联T —72坦克的前装甲。相比之下,美国M1坦克配备的105 毫米线膛炮显然已经落后了。美国军方很快认识到,德国新研制的120 毫米口径滑膛炮是西方国家惟一能与前苏联T —72、T —64坦克主炮相抗衡的武器。经过权衡,他们当机立断,引进德国技术,为M1坦克换装120 毫米口径滑膛炮,这就产生了M1的改进型M1A1坦克。

       从乔巴姆、布拉泽到贫铀装甲

  1991年,名为“沙漠军刀”的海湾战争打响了,在这一引起世界注目的作战行动中,有一支名为英国皇家陆军第7 装甲旅的装甲劲旅。这支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场中就是英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1991年2 月25日,装备157 辆“挑战者”I 型坦克的第7 装甲旅奉命向科威特城进发,行进途中与数量明显占优势的伊拉克坦克部队遭遇,经过一整夜激烈的战斗,英军以无一坦克受损而击毁伊军300 辆T —72等型号坦克的战绩取得绝对胜利。100 小时的地面战争结束后,英国第7 装甲旅旅长科了准将自豪地说:“挑战者”的防护力无与伦比,它是为战争造的,而不是为了竞争……

  科丁的自豪是有道理的,尽管“挑战者”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并没有争得多少份额,但它在坦克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它率先采用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乔巴姆”复合装甲,使坦克的防护能力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乔巴姆是英国的一个并不起眼的小镇,英国一个著名装甲研究院位于这里,“乔巴姆”复合装甲就得名于装甲研究院所在地。

  “乔巴姆”装甲为什么能够大大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呢?回答这一问题,还得从破甲弹说起。

  破甲弹1936年诞生后,一枚破甲弹对均质钢装甲的洞穿能力大约是弹头直径的5 倍~7 倍,也就是说,一枚口径为100 毫米的破甲弹,可以穿破500 毫米~700 毫米厚的钢装甲。如果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性再加厚装甲,将极大地增加坦克重量,降低坦克的机动性,甚至根本无法打仗。所以,坦克设计师们只好加厚正面重点部位的装甲厚度,就是这样,仍然难以抵挡大口径破甲弹或导弹的攻击,装甲落后于弹药成为几十年来 甲——弹 之争的主旋律。

  为了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英国乔巴姆装甲研究院的专家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这种后来称为“乔巴姆”的复合装甲。这种装甲为钢、陶瓷、铅等多种材料的夹层结构,根据不同部位的防护要求,做成不同的厚度,并用螺栓固定到车体和炮塔上。这种装甲不具有结构功能,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

  据英国官方人士介绍,“乔巴姆”装甲对付破甲弹的能力是原来钢装甲的3 倍,也就是说,穿甲弹的破甲深度仅有原来的1/3 。从此,有不少穿甲弹就难以击穿装上“乔巴姆”装甲的主战坦克,使“甲一弹”之争的天平开始向装甲一方倾斜,以至于许多武器设计师们开始着力研究提高反坦克武器的威力,以打破“装甲领先” 的局面。由此看来,说“乔巴姆”装甲是装甲技术中划时代的贡献并不过分。

  “乔巴姆”装甲防弹能力强源于它是一种有多层结构的复合装甲,它内层和外层均是又硬又韧的钢装甲,中间一层则是厚厚的陶瓷装甲,用作装甲夹层的陶瓷装甲,如氧化铝、氧化锆等,不仅硬度高,耐高温,抗热冲击性好,更重要的是它在高速冲击下的强度(科学上叫雨果组弹性强度)要比钢高出10多倍,可以有效地抵御破甲弹金属射流的冲击。可以认为,在“乔巴姆”装甲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中间的厚厚的陶瓷装甲。不过,尽管我们说得似乎很清楚,但我们仍仅仅知道它的一些皮毛,至于“乔巴姆”装甲的各层到底有多厚?它的各层装甲的成分如何?结构和加工工艺方面有什么诀窍?由于英国人一直将其作为“机密中的机密”,所以,外人根本无法知晓。

  之后,除英国的“挑战者”外,美国的M1、德国的“豹”II等主战坦克也都加装了“乔巴姆”复合装甲。

  然而,科学是无止境的,人类发明了“乔巴姆”复合装甲不久,又发明了“布拉泽”反应式装甲,这种装甲在1982年的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有过不凡的表现。

  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之前9 年的第4 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坦克在苏制“赛格”反坦克导弹的攻击下,伤毁很多。然而,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中,却出现了另外一片景象,以军以60辆坦克的损失,击毁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军的500 辆坦克。最令人惊奇的是,被击毁击伤的60辆以色列坦克中,乘员竟无一人伤亡,且约有1 /2 的受损坦克经战场维修,很快就又投入了战斗。

  战后,阿拉伯国家经过多方探寻才得知,以色列坦克之所以能够出奇制胜,是因为其坦克上披挂了一种名叫“布拉泽”(Blazer)的反应式装甲。

  直到今天,人们对“布拉泽”反应式装甲到底是哪国发明的,仍说法不一,有人说是以色列发明的,也有人说是原苏联发明的,不过,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色列人在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首次将反应式装甲用于实战。

  反应式装甲就是能爆炸的装甲,所以又叫爆炸装甲,以色列拉斐尔研制所将这种外形像一个个长方形钢铁盒子的反应式装甲命名为“爆炸块”(Blazer),中国人将它音译成‘布拉泽”,这种“爆炸块”很不起眼,装在坦克上像一个扁扁的小盒子,盒子的两头是只有1 毫米~3 毫米的薄钢板,中间夹着一层薄薄的钝感炸药,用螺栓固定在坦克主装甲板上。当敌破甲弹或敌方导弹的金属射流击中反应式装甲块时,薄层炸药爆炸,将薄钢板向外推,对金属射流起到干扰作用,使它对主装甲的破甲威力大大降低,贯穿力降低大约 75 %左右。

  从发明创造角度看,反应式装甲的构思是极其独特的。大家都知道,装甲是用来抵御炸药一类爆炸、穿孔的,而反应式装甲则不再是靠厚厚的装甲来防范破甲弹,而是和破甲弹“对着干”,使破甲弹的射流能量分散、消耗,从而消减其破甲威力。

  在反应式装甲内,目前还有不少秘密外人还无法探知,最大的秘密就是反应式装甲只对破甲弹一类大型反坦克武器“反应”,即只有大型反坦克武器的弹头击中时才能引爆,而对23毫米以下的小型弹、炮弹碎片、电弧焊、气割等不敏感,20毫米炮弹、机枪子弹等打到反应装甲上根本不“反应”,不爆炸。再一个秘密是一块反应式装甲爆炸后,不会引起周围的反应式装甲爆炸,就是说,只有破甲弹接触到的反应式装甲才会爆炸。此外,还有一些较为专业的秘密,外人也未能探知个中原因。

  不过,“布拉泽”反应式装甲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不起作用。此外,专门设计反坦克武器的专家又发明了串联式战斗部的破甲弹,其前端的小型破甲弹引爆反应式装甲,反面的大型破甲弹爆炸再攻击主装甲。现在,反应式装甲设计师们正开动脑筋,专门研制对付串联式破甲弹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新型反应式装甲。

  80年代后期,美国科技人员又研制成功贫铀复合装甲,这一战果是20世纪80~90年代坦克装甲技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进展之一。

  贫铀复合装甲首先应用于M1A1坦克上,称为M1A1HA型,这种装甲目前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装甲。关于贫铀装甲的详细情况,美国人一直没有介绍,只是在M1A1HA型坦克于1988年末装备美军驻德国的第 7军时,美国陆军发言人才宣称:这种装甲不仅能抵御当时前苏联坦克炮弹的攻击,而且还能抵御当时正在研制中的前苏联新坦克炮弹的攻击。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9-29 08:13 , Processed in 0.02986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