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形成的教育因素
热度 1已有 177 次阅读2013-3-7 07:15
|
教育, 的, 当代中国
一个社会的形成有其自身的要素堆叠,有时候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中国当代社会的形成和以京津地区的教育、东北的工业基础密切相关,这些都是客观的存在。
先说伪满的教育和工业,伪满洲国在成立的时候,就对是否建立大学犹豫不决,最后虽然建立了一座,但相比伪满的专科学校,不成比例。
二战中的伪满工业——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
1936年秋,日本帝国主义为把中国东北变为进行侵略战争的兵站基地,扩大战争资源的掠夺和军工生产,着手拟定伪满的所谓产业五年计划。这需要改变两种情况:一是要改变“一业一社主义”,即一个行业由一个特殊会社垄断经营的体制,这种体制不利于综合地掠夺战争资源;二是要改变单纯把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作为日本对满投资的主要渠道,因为当时日本债券市场萧条,满铁募集公司债已发生困难。适应这两方面的需要,1937年末,与日本军部勾结更为密切的日本新兴财阀──日本产业株式会社(简称“日产”)迁至中国东北,与伪满政府合资成立综合经营重工业的托拉斯──满业。
根据1937年12月20日伪满公布的《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管理法》,满业对钢铁、轻金属、煤炭、其他重工业和军工生产进行“支配性投资和经营指导”。资本4.5亿元(伪满元与日元平价),伪满政府和日产各半。伪满政府对日产持股保证六分分红,即收益分配不足六分时,给予补贴。在财产处理、税收等方面,日产也享受特惠。原日产董事长鲇川义介(1880~1967)任满业总裁,并被吹捧为“产业将军”。满业的经营活动,则由伪满政府(实为日本关东军)监督。
满业成立时,满铁将昭和制钢所等一系列企业的总额达1.1亿元的持股交出,垄断重工业的地位基本上移让给满业。1941年,满业子公司16家,名义资本5.67亿元;孙公司15家,名义资本 1.4亿元。但满业预期目的没有达到。首先,寄极大希望于美国资本与技术以发展汽车、飞机工业的庞大计划,因国际形势的剧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化为泡影。其次,由于疯狂的战时经济掠夺脱离了客观可能,满业的综合经营同不断加强的战时经济统制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经营日趋恶化,人财物的争夺愈演愈烈。结果,象满洲炭矿会社这样重要的子公司不得不走向解体,主要煤矿相继独立,其垄断东北煤炭生产的地位名存实亡。
注:战后对满洲的接收,实行的是“首恶必办,胁从不问” 的原则。参见《台研院口述历史》,就是把工厂一把手毙掉了,我们再派自己人。
日本在二战前的教育是先工后理的教育,例如 苏步青 就是受的这种教育,现在日本的教育是美式的。(苏步青,1920年到1924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考入仙台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
这种先工后理的教育在中国扎根有几层原因,一是冷战期间,MIT 的兴起,对手搞的我们也要搞;二是东北工业基地的专科教育,三是京津地区高校的推崇。其实我觉得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样搞能搞成,最省气,毕竟有物质基础。干任何事情经济因素都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理工院校就是当时的遗产。
这条道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也赖不了苏联,其实苏联就不是这种教育模式。
苏联顾问当年是负责的,我们引入的是法国巴黎高工、高师的教学模式,是很早以前俄罗斯学习法国时搞的,苏联早就不用这种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