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转>依恋与分离焦虑

已有 345 次阅读2012-12-16 19:38 | 焦虑, 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主要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依恋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依偎和跟随行为。母婴依恋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


    依恋被儿童心理学家看作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

    根据心理学研究,依恋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称为无差别的反应期。这个阶段的宝宝看见或听见任何人都会向那个方向转过去,眼睛会骨碌碌的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一会向这个人靠过去,对他发出微笑和咿呀语等。这个时候的宝宝并没有与妈妈发展起独特的一对一的依恋关系。因此,出门时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抱宝宝,宝宝的反应基本上是良性的,不会有明显的哭闹。


  第二个阶段(3到6个月),称为有差别的社交期。此时宝宝对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对母亲或照顾者的反应越来越频繁,并会做出专门反应,如张开小手,或眼睛紧盯着妈妈,表现出企盼的样子。


  第三阶段(7个月到2岁),宝宝与妈妈的依恋关 系进入了明确期。此时宝宝对于特定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并主动探索环境。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作为一个 “安全基地”,从这个“基地”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他们感到需要安全时,就又返回到妈妈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在这个阶段,宝宝不但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妈妈时感到不安,而且形成了陌生焦虑——对陌生人的谨慎与回避。他们以反抗、紧握、恐惧等方式对待与妈妈的分离。


        一般2岁以后,宝宝开始能够较好地理解爸爸妈妈愿望、情感和观点了,他们还能够根据这些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他现在能够忍耐妈妈因为别的事情而迟迟没有注 意自己,也能够忍耐电话铃声或家务暂时吸引了妈妈的注意,还能够忍耐同妈妈的短期分离,因为他相信妈妈一定会回到自己身边。

 
        孩子在九个月之前还不能很好地表达对依附对象的需要,从九个月开始,这种愿望就苏醒过来,孩子心智的发展使孩子能够明确地辨别陌生人和自己的亲人的区别,对亲人的依恋就变得强烈起来。在这个时候,母亲如果改变了旧有的模式(由阿姨照顾),变成孩子每天和母亲在一起,和母亲在一起的感觉肯定和跟阿姨在一起不一样,再加上孩子有天生的对母亲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母亲上班时,孩子肯定会感觉到痛苦和焦虑,害怕母亲重又离开,恢复到以前的状态。

        在孩子
3岁后,父亲在依恋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父亲的作用与角色和妈妈是完全不一样的,爸爸最重要的工作是孩子的游戏伙伴,陪伴孩子度过吃饱穿暖之外的时光。随着孩子(尤其是男孩)身体发育逐渐强壮,会更需要爸爸的以肢体为主的玩耍和打打闹闹的游戏活动。

        我们曾经发现,拿能给孩子生活上照顾的人和能给孩子精神满足的人相比较,孩子更加喜欢那个能给他精神满足的人,比如能够理解他的,并能够与他非常和谐地在一起玩耍的人。因此孩子喜欢谁,愿意跟谁在一起是孩子内心的需要。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13 14:23 , Processed in 0.02440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