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1|
作者:吕薇 来源:新民晚报
自行火炮(日军称“自走炮”)是一种安装在车辆底盘上,能自行运动的火炮,是重要的支援火力。日军也在二战后期发展出一系列自走炮,但日本既没有好的底盘,也没有高性能火炮,因此日本自走炮性能差强人意。而日军自走炮部队不仅战绩寥寥,其作战过程堪称“悲剧”。
精锐部队 葬身海底
二战后期的菲律宾战场,日军的牵引式火炮机动能力差,打不了几炮就会招来美军飞机“打靶”。日军决定组建一支独立自走炮大队,派往菲律宾。这个大队由2个装备一式75毫米自走炮的中队和2个装备一式105毫米自走炮(日军称10厘自走炮)的中队组成,装备两型自走炮各6门。为了充分发挥战力,士兵都是从战车部队和野炮学校抽调的老兵,大队长角田大尉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
为了将这支部队送往菲律宾,日本海军专门组建了一支运输船队。船队旗舰是“八十岛”号巡洋舰,下辖3艘二级运输船。1944年11月14日,独立自走炮大队在佐世保登船。船队于11月25日抵达菲律宾的林加延港,接上需要转运的重伤员后驶向马尼拉。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军航母正在攻击马尼拉。当日军运输船队抵达马尼拉湾入口时,被美军舰载机发现。在炸弹的呼啸声中,4艘船全被击沉。独立自走炮大队还没上战场,就沉入了海底。
鹫见中队 惨淡收场
独立自走炮大队覆灭让日军痛心,但并未让日军改变支援菲律宾的策略。很快一支新的自走炮部队组建完成。这支部队仅为中队规模,装备3门四式自走炮(97式坦克底盘,装1门三八式榴弹炮)。日军认为150毫米口径的三八式榴弹炮虽然较旧,但炮弹重,适合打坦克。实际上,该炮射速慢,弹道弯曲,也没有反坦克炮弹,根本不适合打坦克。
1944年12月8日,紧急组建的暂编自走炮中队成立,中队长为鹫见文男中尉。按日军的习惯,该中队被称为鹫见中队。12月25日,鹫见中队从门司港出发,31日抵达林加延港。然而,就在他们抵达的第二天,美军飞机空袭林加延,鹫见中队第1分队所乘的运输舰被击沉,1门自走炮随船沉入海底。鹫见中队的战力就此缩水三分之一。
由于美军于1月6日在林加延附近登陆,日军司令部把鹫见中队派往马尼拉附近的克拉克机场,配合岩下中队守卫机场。然而,在美军飞机的攻击下,鹫见中队一路伤亡不断,直到1月20日才到达驻地。
1月27日,美军对机场发起猛攻,炮弹炸起的尘雾笼罩大地。下午2时,美军坦克冲入机场,双方展开近距离混战。战至下午4时,鹫见中队伤亡极大,鹫见等多名军官负伤,只能由第3分队长中村中尉指挥。29日下午,美军再次发动进攻。此战,鹫见中队自称摧毁美军7辆坦克,但美军战史无法验证。
之后,在机场附近小树林休整时,1辆自走炮发现3辆美军“谢尔曼”坦克正在进攻,便试图从侧翼偷袭。然而,一阵炮战过后,美军坦克顺利撤退,日军自走炮反而伤亡惨重,小队长战死,其余个个带伤,尽管炮车还能用,但部队已丧失战力。
美军攻占机场后,日军守备部队撤往山区,但笨重的自走炮不可能撤进深山,中村决定配合其他部队对机场进行逆袭。2月8日,当2门日军自走炮刚刚冲出山区,就遭到美军迎头痛击。在美军大口径机枪的扫射下,一辆自走炮被打得满身弹孔,很快燃起大火,车上乘员全被打死,最后1辆炮车侥幸逃走。
3月中旬,最后1辆日军自走炮计划在盘山公路上伏击美军,但守候多时未果,日军只得将其炸毁后撤退。让鹫见中队没有想到的是,由于他们携带的粮食和补给相对比较充足,一些溃散日军居然抢劫了他们。6月12日,陷入断炊惨境的鹫见中队不得不就地解散,人员各自逃生,最终只有几人逃回日本。
老牌部队 苦战被灭
除了以上两支自走炮部队,日军在菲律宾战场上还有一支老牌自走炮部队——机动炮兵第2联队。机动炮兵第2联队是日本陆军为对苏作战准备的,下辖9个炮兵中队,其中第2中队早在1943年就装备了4门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为了加强菲律宾的防务,机动炮兵第2联队被调往菲律宾。
1944年8月21日,该部队从釜山港出发。9月8日,被运到马尼拉上岸,随即部署于马尼拉以北80公里处。同年10月20日,美军在莱特岛登陆。面对美军飞机的空袭,该部队只能不断后撤,没有丝毫战果。
1945年1月,美军在林延加登陆,并向马尼拉进军。机动炮兵第2联队进驻布伦特,与美军展开激战。战斗中,日军充分发挥自走炮机动性好,火力强的特点,主要打击美军弹药车、炮兵观察车等辅助车辆,还多次对美军集结地进行小规模炮击,一击即走,不让美军发挥火力优势。这些作战影响了美军的进军速度,但日军自走炮部队也减员严重。
到了5月下旬,由于长时间夜间行军,日军精力不济,频频失误。一辆自行火炮为了躲避美军飞机,慌不择路地冲进了壕沟。当夜,日军调来几十人,想把它拖出壕沟。但一夜过去,火炮仍陷在沟底。天亮后,被美军飞机发现,一阵扫射后,日军死伤惨重。这辆自走炮后来被美军第37师缴获。5月底,又有2辆自走炮被击毁,6月3日最后一辆自走炮被美军击毁,日军自走炮部队的战斗结束了。
注:
1939年爆发的诺门罕战役当时在第1坦克团安冈支队装备了机动九十式野炮8门,整场战斗中其长射程为少数与苏联使用火炮平起平坐的装备。虽然战役中展现出其存在价值,但是日本参谋本部仍然因为重量因素不愿意大量采购,对于此点日本高层的结论是“既然马匹拖不动的话那就直接装在车上”。加上诺门罕时九十式野炮曾对苏联坦克进行射击并成功击毁,因此九十式野炮日后导向自行火炮化以及反坦克炮化。
1941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九十式野炮广泛装备在对盟军的作战部队,虽然没有单一明显战果,但是拥有与西方各国同等级火炮也显著提升了日军攻击火力,对于日军在东南亚攻势有正面帮助;而自行火炮化的一式7.5厘米自行火炮在1945年的吕宋岛战役也是少数可以在500米外击破当时美军主力M4中坦克而且还可自力移动的武装,到后期由于九十式野炮的多用途因此日本方面称九十式野炮为日本版的ZIS-3。
ZIS-3 就是 ЗИС-3(ZIS3)型76毫米加农炮,威力,重量,射速,多用途几乎完美的均衡,甚至超过了美军的105榴(105反坦克不行)。
在伟大卫国战争中,ЗИС-3主要执行伴随步兵冲击随行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任务。苏军转入反攻后,许多先遣支队都加强有1个ЗИС-3炮连和炮营。由于这种火炮较轻便,苏军炮兵经常将它推到前沿进行直接瞄准射击。二战结束后,ЗИС-3又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标准装备。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曾经在朝鲜战争中广泛使用了这种火炮。五十年代中期,我国曾少量仿制,称为五四式76毫米加农炮。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南疆边境斗争中,我民兵预备役部队仍然使用76毫米加农炮进行了战斗。
ЗИС-3命名的由来,第92厂全称为斯大林厂,俄文为Завод имени Сталина,工厂名字的缩写为ЗИС。莫斯科还有一家斯大林汽车厂,它出产的汽车也叫ЗИС(即我们熟知的吉斯牌,吉斯-150就是我国解放CA-10卡车的仿制原型车),命名由来是一样的根源。
GMT+8, 2024-11-22 21:27 , Processed in 0.03186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