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二>迫击炮改平射的技术分析 ( 原创 )

热度 2已有 2489 次阅读2012-7-10 12:05 | 迫击炮

迫击炮外弹道简易分析

迫击炮外弹道和背跃式跳高的轨迹差不多,就是一抛物线,如下图所示。




枪炮的膛口为坐标原点,初速 V又名“膛口速度”,a 则名为“仰角”,抛物线的顶点T 。


抛物线图示的解释:

枪炮的射弹在离地面三千米高度以下运动,则地球的引力场可用重力场来近似,我们仅仅讨论射弹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先列几个公式:

抛物线的顶点T             T=V0²sin²a/2g

射弹落地点的射程        R=  V0²sin2a / g 

抵达射弹落点 所需的飞行时间是 t A=2V0 sina/g


如何求射角a

知道落点距离R 和膛口速度V0,根据公式 R=  V0²sin2a / g ,我们就可以求出射角a了。

定时引信,如何求出飞行时间

飞行时间 与 膛口速度V0和仰角a有关,根据公式 t A=2V0 sina/g ,就可以求出飞行时间,然后就可以定时了。


求已知初速V0的最大射程


我们平常射击时,射弹的初速V0 是一个已知数(用弹道摆测)。如果想炮击敌人的阵地,必须将射程R 观察到之后,按照方程式R= V0²sin2a / g ,修正炮身的仰角a 然后射击。但因方程式R= V0²sin2a / g 为变量 sina 的二次方程,故有两个根,a 是一个根,

是另一个根。所以一个射程R 有两个仰度,a,

可以到达。如果两个根相等,即a=

  ,根据方程式R= V0²sin2a / g 可知此射程为一已知初速V0 的最远距离。


一门火炮的覆盖范围:



       由初速、射角和弹道系数等参量可以编制外弹道表,用以直接查取或求得顶点、落点乃至任意点的弹道诸元和有关的修正系数。


     弹道系数(Ballistic Coefficient,简称BC)是一个用来衡量弹头克服空气阻力、维持飞行速度的能力的数学模式。它的模式是:先选择一种“标准弹头”(standard bullet),然后射击数千次,详细研究记录其对空气阻力(air drag)的反应以及整个弹道特性。根据这些特性进一步发展出“阻力数据表”(drag table),然后就可以对不同形状和重量的弹头在不同空气状况下的弹道做出近似的估计。“标准弹头”的弹道系数是 1.0,如果有另一种弹头的弹道系数是 0.5,表示它维持速度的能力只有“标准弹头”的一半。决定弹道系数主要有两个因素:截面密度(sectinoal density)和弹头形状(bullet shape)。一般来说截面密度越高,弹头形状越趋于尖形的,弹道系数越高。

注:不用算,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就能得到一个大致的使用手册,这一方法归功于 欧拉和 罗宾斯 。

=====================================================================


恩格斯的一年士兵生涯

       1841年10月1日,21岁的恩格斯在德国柏林,正式向近卫军炮兵旅司令部报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士兵生涯。

       柏林当时共有15座兵营,恩格斯被编在库弗尔格班广场兵营,在第12近卫炮兵连当兵。按照普鲁士王国军队有关短期服役的规定,像恩格斯这 样的一年制义务兵,制服和膳宿费要自理,并付一定的养马费和粮草费,这部分费用自然是由恩格斯的父亲支付。由于这一规定,也使一年制义务兵享有一定的特 权,即可以“自选住处,公家付款”,并可以有一个勤务兵。

    在军营里,恩格斯对军事训练十分感兴趣。当时,普鲁士军队的军事训练是十分严格的,每天上午8点到11点半在广场操练队列,或者跪在沙地 上练习射击。炮手还要手持又长又粗的大炮通条,围着大炮轮子不停地奔跑。夜间有时还有紧急集合或夜行军。由于训练成绩较好,半年后,恩格斯被提升为下士炮 手,他穿的制服镶着金边和金带,衣领是蓝色红边。服役期满时,恩格斯得到了上尉连长冯·韦德尔签发的“服役期间品德和执勤均表现优异”的品行证书。

注:由于我没有火炮操作经验,所以,需要借助恩格斯的火炮操作经验。

       在任何距离上,对射击精度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大射角了。当弹道的最高点超过目标的高度不多时,测定距离方面的误差不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远距离射击 时,炮弹飞得很高,因此落角平均要比射角大一倍(这里所说的当然是限于射角不超过15度时的情况)。由此可见,射角愈大,炮弹落地的弧线就愈接近于垂直 线;因此在测定距离时如果发生10码或20码以内的误差,就可能根本不会命中目标。而射击距离只要超过400或500码,这种误差是必不可免的,结果是靶 场上根据已定的距离所进行的出色的射击情况与战场上极坏的射击情况就大不相同,因为在战场上,距离既不知道,目标又在运动,而且考虑的时间也很短。

      因为目测距离时产生误差的可能性,是 随着射程的增加而增大的;低弹道在这里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为射角每增加一度,直接命中目标的可能性就 会相应减少。

                                                                                                                            —————   摘自恩格斯 《论线膛炮》

        恩格斯的时代,正处于滑膛炮和线膛炮的过渡时期,所以,他那个时代的火炮炮管都非常长。火炮可以发射实心弹或者榴霰弹,由于测定目标距离存在的误差在战场上很难消除,所以,射角的两个解,一般都采用小于45度哪一个。这样火炮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射击准确。火炮要轰击远距离目标时,就可以采用最大射程的射角45度 角。射角愈大,炮弹落地的弧线就愈接近于垂直 线,误差越大,只好使用榴霰弹破片杀伤。
=====================================================================

       迫击炮也是榴弹炮的一种,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小,射程近,炮弹从炮口装填后依靠其自身重量下滑,撞击击针完成击发。迫击炮改平射原理很简单,降低射角就OK了,问题在于炮身一旦放平,炮弹就无法下滑去击发打火。

迫击炮的间隙

   间隙的条件是迫击炮口径和弹径不一样。假若间隙不够,迫击炮弹在装填时将被身管中形成的气垫阻止;或者下降速度过慢,以致撞击击针力量不够,不能点燃底火;或者下降不到发火的装填位置。更进一步的设想是这样的:撞击速度一定不能过大,以免撞坏底火,而且一定保证炮弹在身管中下滑的时间不会把发射速度减少到难以接受的程度。


        迫击炮的发火装置,正常的点火方法是用固定在炮身底部或炮尾上的击针或发火装置进行的,下面描述一下八九式掷弹筒的发火过程。

八九式掷弹筒的发火

  八九式杀伤榴弹在发射前将引信安装到弹体上,拔掉引信上的保险销,将整个榴弹从掷弹筒口部装入发射筒内,弹体由于重力作用下滑,其底部抵住发射筒中心的调节杆顶端。此时,射手用左手握住发射筒,然后用右手拉动击发杆,击发杆带动击针压缩击针簧,最后释放击针。击针撞击底火点燃底火座内的传火药,进而点燃药囊内的发射药,发射药在药囊盒内燃烧。当压力到达一定值以后,火药燃气会冲破药囊盒与发射药室之间的孔,并向两个方向运动:一部分燃气冲破发射药室上的8个排气孔,并作用到发射药室外部的弹带上,使弹带发生径向均匀膨胀并嵌进膛线;另一部分燃气从底部的8个排气孔进入发射筒内,形成低压室,以较低的压力推动榴弹旋转,并飞出发射筒。通过调节杆伸入发射筒的尺寸,可以控制榴弹底部与发射筒之间的空间大小,进而改变发射时的压力,以此来调节射程远近。即调节杆伸入发射筒内越多,榴弹底部与发射筒的空间就越小,发射时压力越大,由此初速越高,射程也越远。


        初看这个问题,觉得不可思议,压缩弹簧,释放弹簧,让击针击发不就完了嘛,搞那么多干什么。当然,赵章成第一次小射角实验是必须的,实验完以后,调个射角用击针击发就完了嘛。

       刚开始我遇见这个问题是百思不得其解,发现这事非常扯淡,难道这又是老大哥的宣传,宣传一两个英雄人物就完了嘛,至于让整个部队都用高粱秆吗?可是老共又有这种群体无意识的经历,解释为集体犯傻也能说的通。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秘密都藏在细节里。

说一说迫击炮发火装置的设计

        有一些迫击炮的击针或发火装置是与炮身成直角结合在炮尾上。另一种情况是与炮膛轴线成一个小角度(10-20°)结合的。前者经常与可取下的螺旋炮尾结合 在一起,而后者则用于实心钢坯制成的炮身,发火装置在炮尾上是可以分解结合的。只要便于对击针和发火装置分解结合和检查,两种发火系统的工作都会是成功 的。

   一些迫击炮的发火装置设计成在任何时候只要一装填就能发射。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发火装置是有用的;但在炮弹与击针撞击速度不足以点火或有时需携带已装填的迫 击炮时就难以控制了。有的迫击炮设有多用的发火装置(如迫击和拉火),则可根据情况需要,采取任意一种击发方式;俄国人的迫击炮经常采用这种设计。

        采用高粱秆的唯一可能性就是,八路军大量装备的迫击炮设计的发火装置,是迫击而不是拉火击发的。
=====================================================================

       第一个困难就是没有制造炮筒的钢管或圆钢。当时唯一比较稳定的钢材来源是铁路钢轨,刚开始是将道轨的底座煅成板条,然后卷成筒形毛坯。根据地没有电焊,板 条间的螺纹形缝隙只能依靠锻接粘合,但这种方法制出的炮筒经受不住高压,打几炮后就胀裂了,于是改用热墩加工法,把道轨顶面截成一米多长一段,烧红后以人 工锤墩成外径90毫米、长约420毫米的实心圆柱体,再将中间挖空,加工成炮筒毛坯。这种办法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天仅能做一两根,1941年上半 年共生产炮筒225根。看来相继研制出滑轮吊锤、夹板锤和镗孔机等专用设备,制造炮筒毛坯的效率才得以大大提高。各根据地制造此类武器的材料也有例外,如 晋绥根据地生产的掷弹筒多数使用熟铁,为保证强度,特别加厚了筒身。此外有的根据地还利用弹花机、榨油机的轴杆作为制造掷弹筒的原料。

       事实已经很清楚了:就是如果迫机炮要想改直瞄,射角就要放的低。问题在于当时设计的火炮不是拉发的而是迫击的,没有一定的重力是不响的。后来改成了拉发的迫机炮,就没什么事了。

       现在觉得不起眼的东东,当时可能会把活人憋死。

       现在的迫击炮都能平射。
=====================================================================

这个视频有点当年迫击炮 改平射使用的镜头      16:19 开始




关于三发炮弹的事情

       1935年5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神炮手赵章成以28发迫击炮弹掩护了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过河后又以仅存的三发炮弹,协同步兵打垮了敌人的反冲击。

这是一本迫击炮教材上的原话。

俺也分辨不出,坊间流传的三发炮弹掩护了17名勇士强渡大渡河,和这本教材上谁说的更确切。

在这件事之前还有一件更不靠谱的事,所以,也没必要去查证了,再说了到哪里去查证,向谁去查证呢。
=====================================================================

工业和实验室的出发点不同,实验室是从理论出发,并且相信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什么材料我都可以在市场上买到。

因为工业涉及到一个批量生产问题,所以工业是我先有大量的材料,你怎么通过排列组合把这些材料利用上。

一个是以理论为出发点,一个是以手头有的材料为出发点,当然实验室要比工业灵活的多,工业是带着镣铐跳舞,这也凸显了实验室的重要。

而且工业的东东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变得不值一提了,工业唯一收获的就是钱,money ,这才是重要的。


膜拜

鸡蛋

鲜花
1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马克西姆 2012-7-10 21:43
那个掷弹筒的图片上,两个掷弹筒好新啊!
回复 gordon 2012-7-10 21:54
马克西姆: 那个掷弹筒的图片上,两个掷弹筒好新啊!
网上搜的图片,我也不知道是哪里的。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6:39 , Processed in 0.02896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