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步军兵器的使用和军事格斗体系的建立》中,我提出了以打击距离为特征的简化格斗模型,但是在实战中,中短距离兵器仍然有对长兵器抗衡的实力,所以这个模型将会增加一些新鲜的东东,那就是 对 中短兵器 战术的遏制。
中短兵器破长兵器,最主要的战术就是闪步近身,长兵器发展出来的横枝就是为了遏制了他的闪步近身,这种思想的巅峰之作就是戟。
戟,一直是军队最重要的格斗兵器,直到
西晋时仍被名将周处誉为“五兵之雄”。
戟在商代即已出现,西周时也有用于作战的,但是不普遍。到了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
春秋中期,用戟的史实在《左传》中亦多有记载:如鲁宣公二年(前607年),郑伐宋之战,“郑人入并,(宋狂狡)倒戟而出之”,这是宋军用戟的证据。又如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晋国发生栾盈之乱,范鞅与栾乐格斗时,栾乐兵车倾冠,范鞅手下兵卒“或以戟钩之,断肘而死”,证明晋军装备有戟。再如《曼子春秋·内篇杂上》记有齐崔杼弑齐庄公之后,劫持齐将军大夫盟会时宣布“有敢不盟者,戟其颈”。说明齐国也用戟作兵器。但出土文物表明,戟在春秋时还不是形制完备的兵器,即戈头和矛头是分别铸制的,然后再联装在木(竹)杆上。
春秋战国时,战斗中使用的戟,仍将分制的戈和矛联装在木柄或积竹柄上。这种青铜戟直刺有力,横钩不易脱落,有的戟还在长柄上端自上而下联装两件或三件戈头。例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有保存完整的长柄三戈戟。这就大大提高了戟的杀伤能力。
《二仪宝录》
称:“双枝为戟,独枝为戈”,现代看到的戟,应该是从二戈戟发展而来的。 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钢铁铸造的戟。那时,钢铁质地较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修长。戟的形体也有所改进,戟下侧垂直伸出的援,由宽钝变为窄尖;与援对应的内取消,只造较长的胡来缚柲。由此,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故称“卜字铁戟”。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进一步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戟在当时是军队中的常备兵器。
戈作为兵器用,伸出的横枝太长了,容易被拌住。伸出的援,由宽钝变为窄尖就灵活的多,汉代戟的发展,对闪步近身、手抓枪身等战术动作遏制更加明显,尤其是最后发展出的双戟。
以前的人都是凭经验,所以,器械的发展路径表现为,枪、戈、戟,不然就直接发展出双戟或者是三股钢叉,对闪步近身的遏制更加明显。
西汉的军队中,“强弩长戟”是其主要装备。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