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45|
春秋时代的楚国出过许多怪人,其中有个卞和,从本人的遭遇到故事在后世流传的程度和后世对这件事的认识角度,都是很奇怪的。
卞和是个农民,好像还是矿物学的业余爱好者。他在山脚发现了一块石头,认为其中藏着一块宝玉,自己又没有能力破开来,于是一场在历史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悲剧就发生了。
他 把这块藏着玉的石头(璞)献给楚厉王,大概是想弄个官当当,这也是个常规的想法。(第一个教益:凡是想做趋炎附势之徒,一是要做个有心人,坚持不懈;二是 要做个精明的赌徒,瞅准机会。)楚厉王好像也不太懂,就让专业玉工来鉴定,(第二个教益:千万不要急急忙忙地拿一些八字没有一撇的事情去讨领导的欢心,万 一领导吃不准,转有关部门处理,十有八九要倒霉)玉工说是假的。这也许是水平不高走了眼,更可能的,是出于对业余爱好者的仇视,为了维护专业队伍的纯洁, 防止名利之徒抢了自己的饭碗,硬说这是假的。(第三个教益:如果你有了什么发现或发明,可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把它送到科学院去鉴定,一定要先组织一个由知 名专家组成的、又全是自己人的鉴定专家组。)楚厉王也许不愿意当傻瓜,也许是出于更深远的政治考虑,反正是没有要他的命,而是砍了他一只脚,扔回山里去 了。相对于卞和所犯的欺君之罪,这种刑罚其实不能算重,和孙膑的待遇差不多吧。
送礼送给了不识货的领导,马屁拍到了马脚上,这样的事我们天 天看见,本来也就这么过去了,成不了什么故事,当时说不定还有一点大快人心。可是卞和此人确实有过人之处,尽管少了一条腿,可是他既坚信自己的眼光,又决 心要靠这块璞当官发财,咬紧牙关,非在这棵树上吊死不可!于是等啊等啊,直等到厉王归天,武王即位,想想单位换了领导,社会上的风气可还没换,就抱上那块 璞,一条腿蹦着再去碰碰运气。不料又没有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连剩下的一只脚也丢了。(第四个教益:坚持到底和死不改悔在行为上其实没什么区别, 只是在结果上有区别,成功了就是坚持不懈的好处,可以吹牛;失败了……既然失败了,也就别说什么了。)
欺君之罪是大罪,两任国王为什么都不 杀他,也不是赶出去就算了,而是砍他一只脚呢?笔者苦思多年,不得其解。后来对领导的心态有所研究,才明白两位国王其实是高人。欺骗领导的行为不应该纵 容;可是也不要吓得送礼的人都不敢登门,对一个农民都处理得如此慎重周详,当领导真是不容易啊!
话说卞和爬回家之后,认真总结教训,才发现 自己两次都是犯了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思想简单直线,认为自己手里有实货,领导就一定会重视,领导身边的人也一定会以大局为重,太天真了;同一个地方摔了 两次跟头,太不注意总结工作了;只靠信心和毅力,忘了“政策和策略是……生命”,太不注意方法了。想想为了这小小的失误,竟然付出了两只脚的代价,禁不住 悲从中来,泪如雨下。这一哭,倒哭出了主意。
过了许多年(准确地说,是51年),楚武王去世,文王即位,此时的卞和,人老成精,谋略早已练 得跟鬼谷子差不多了。不几天,江湖上传出消息,说是有个残疾人抱了一块石头坐在荆山脚下哭个不停。(注:此非真哭,乃是演戏。真哭可以在家里,不必专门跑 到公众场合;要哭也早就哭完了,不必等到新王登基再来痛哭一番)这文王是个晓事的,想一想也许这家伙真有宝贝,那不就显得我比两位先王更伟大了吗?(第五 个教益:政治资本乃是政治人物的最大诱惑,任何时候都不能抵御,比什么宝贝都有价值。不过你要是想给他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那可是需要很大的本领的。)一 想到有政治资本可捞,就立即下手,派了专家组,现场考察,结果天从人愿,果然有一块宝玉隐藏其中,于是人人得偿所愿,皆大欢喜(第六个教益:凡是有好东 西,你巴结地送给别人,一定不受重视,真正有本领的人,是创造一种声势,让买主乖乖地上门来买,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也)。
卞和的行 为,从春秋战国直到今天,从来没有停止过。什么献灵芝的、献凤凰麒麟的……。干这种事的,也多数能弄到一点小油水,最终没有好结果,至少成不了正面人物。 卞和在传说中倒始终是个正面形象,这是很奇怪的,值得研究一番。估计社会认可卞和,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卞和是个识货的人,不幸落到了不识货的人手里, 令人同情,也许还有共鸣;第二,卞和坚持到底,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正确,令靠实力吃饭、怀才不遇的人觉得扬眉吐气。
人总是认为自己有一点本事 的,理所当然应该有出息。其实,这个想法根本就不对。有一点技术实力,依赖这种实力,自我陶醉于这种实力,恰恰会毁了一个人,卞和就是明证。卞和真正的成 功,不是因为他识货,而是因为他很精明地给楚文王下了一个套,是技术人员很瞧不起的权术勾当。这个套的高明之处,是他利用了人类的好奇心(利用好奇心比利 用人的贪婪还要有效,不信你试试。)
卞和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时候,他的年纪应该不小于七十岁,(第七个教益:想要伸张正义,先要保重身体,等 到对头死得差不多了,再来撰写回忆录)又丢了两只脚,正义不但来得晚,代价也很惨重,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值得。所以最后一个教益就是:有了好东西最好还 是自己留着,不要随便去跟别人怄气。
卞和故事的最后一个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是:这块玉既然是以卞和命名的,为什么不叫卞氏璧,而要叫做和氏璧呢?
GMT+8, 2024-12-25 16:51 , Processed in 0.03310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