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导》美国猎人精神 华人著迷本报记者/罗旦兮November 18, 2012 06:30 AMRead more: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 《专题报导》美国猎人精神 华人著迷近日多州传出野生动物攻击人的新闻,10月底,佛州84岁老嫗餵食后院的鸡群时,被一隻郊狼 (coyote)攻击,在她双臂和腿上咬了15口;南加州郊狼横行,华人社区在前后院圈养的猫狗等小动物惨遭血洗,印第安那州一个郡光是上个月,就有30起野生动物咬伤人的报告。俄亥俄州立大学野生动物生态学教授10月初发表报告指出,一些中型食肉野生动物数量增加,开始「携家带眷」迁徒至城市,而最大原因之一,是「近年越来越少的人外出打猎或捕捉野生动物」。生态学者警告,野生动物如果持续无限制地繁衍增加,「可能预示著较大型食肉动物如熊、狼甚至美洲狮,也会进军都市觅食。」美国打猎发展歷史悠久,也发展出一套极為严谨的狩猎规范,不过时代演进,需要体力和耐力的打猎不再被年轻人视為轻鬆的休閒活动,猎人人口逐渐流失。但随著华人移民人口增加,开始有华人加入打猎行动,东西两岸都有热衷打猎的华人。不少华人猎友表示,在亚洲打猎极為限制,在美打猎「就像完成小时候的梦」。狩猎歷史悠久 美法规严清晨4、5点,天还没亮透,小董和马先生 (Michael)提著猎枪,全身穿著迷彩装,外面罩著橘红色警示服,两人兵分两路、悄悄地摸上了前几天已经勘察好的埋伏点。每年10月、11月是纽约州的猎鹿季节,小董身上背了一壶水、一些乾粮,手电筒和求生装备,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地注意四周的环境,心裡希望今天能有些成绩,「打猎只能在天亮时进行,等太阳下了山,管你有没有猎到物,都得打道回府。」在美洲,打猎可追溯至数千年前,在贫於农耕的地区,原住民印第安人靠打猎维生,成為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至今即使各州和联邦政府制定打猎相关法律,印第安人仍在某些地方不受规范拘束,拥有打猎特权。一般而言,打猎运动虽然由美国渔猎暨野生动物管理署 (US of Fish & Wildlife Service, USFWS)统筹管理,但由於各地区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出没时间不同,通常由各州环保厅或野生动物单位制定规范,并每年公布各州打猎季节的开始时间,可以狩猎的动物种类、数量。在加州教授华人成為猎人长达18年的查理 (Charlie)指出,各州对打猎规范不同,但都要求有意成為猎人者必须完成打猎安全课程。在加州,课程总长十小时,纽约则是12小时。查理指出,课程内容包括所有打猎应知的安全问题,如何使用火器,如何在大自然辨别方向和求生,以及有关猎人的道德、法律等,建立身為一名猎人应有的狩猎精神。他以加州猎人考试為例说,加州考猎人共有100道试题,以选择题為主,要答对80%以上才算及格。拿到证书 (certificate)后,才可以向州府购买猎人许可证 (或称猎票)。证书永不过期,但许可证必须每年更新,重新交钱,目前加州猎人许可证约40多元。除了许可证需每年购买,出发打猎必须向管理当局购买猎物标籤(Tag) ,猎狩不同动物有不同的标籤,价钱依动物种类、本地或外地猎人有所不同,最贵可以到数百元。各州猎物标籤的数量每年不一样,主要是依照各州野生动物管理局或渔猎署统计当地野生动物数量,在打猎季开始前计算出该季各类野生动物可以被猎杀的数量,再开放猎人购买标籤。当猎人打到猎物,必须立即将标籤贴在猎物身上,否则视為非法。某些动物可以被猎杀的数量有限制,特别是容易猎到的母鹿,标籤数量有限,猎人们需寄信购买,先到先得。
以宾州為例,普通猎照每年出售近100万张,只包括一头公鹿,二隻火鸡和小动物。本州和外州猎人购买价格不同,本地猎人只要26.7元,外州得付101.7元, 实际收获的公鹿数量每年约10万头左右。若想猎母鹿,还得加购母鹿标籤(doe tag),而且仅限指定猎区,每年实际收获的母鹿数量约20万头。猎熊的熊票,宾州猎人只要16.7元外州猎人需付36.7元,每年收获3000头左右;如使用弓箭则须加购弓箭使用票,使用弓箭的好处是9月就可以开猎,一直到隔年一月底,比步枪季长得多。
查理指出,美国打猎依动物体型分為不同的「猎」型 (game),猎杀熊、鹿、野猪、野火鸡、大角羊等的被称為「大猎」 (Big Game),猎杀野兔、浣熊、臭鼬、圈尾猫 (ring-tail cat)、大型松鼠的是「小猎」 (Small Game);狩猎红狐、水獭、山猫 (bobcat)、貂是「猎毛皮兽类」 (Furbearers)。狩猎肉食性动物如郊狼 (coyote)、山狮、美洲豹或狼则属猎狩「猎掠夺性动物」 (Predators),不过近年狼隻减少,部分州已禁止猎狼。
除了上述陆上打猎型式,还有狩猎鸭、水鸭、鹅、天鹅和秋沙鸭等的「Upland game bird」,以及会飞的鸟鷸、鵪鶉、鸽子、野稚等的「猎水鸟」 (Waterfowl)。与猎杀大型动物需购买「标籤」不同,由於打鸟通常用的是散弹枪,一次不一定打中几隻,因此购买的是另一种许可 (stamp)。以加州来说,即使购买高地猎鸟许可,每人一天最多也只能猎杀十隻允许被猎杀的鸟类。
各州因应动物习性,开放打猎的时间也有不同。纽约等东部地区打猎季通常10月才开始,阿拉斯加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打猎季节分4、5月和8、9月;德州4月可以打火鸡、9月猎鱷鱼,到12月还有鸟鷸。查理说,德州冬天也不冷,常常吸引不少西岸猎友远征。而每年9月的第一周是加州猎鸭季节开始,也是眾猎人每年期待的打猎盛典,不过猎鸭还需额外购买联邦的水鸟标籤,大部分猎人以班鳩為狩猎目标。
猎友小董印象深刻的一次打猎经验,是某次和猎友们在「小猎」季上山打大型松鼠,「结果一隻成年公鹿轻轻巧巧的朝我走过来,」由於当时「大猎」季尚未开始,小董只能眼睁睁地和公鹿两相对望,然后看著牠不慌不忙的走掉。
打到第一头鹿 携鹿角留念
住在宾州的韩先生四年前美国经济风暴时,丢了雷曼兄弟公司的工作,閒来无事的他上网流览,看到了一则「考猎人执照」的广告,心想「原来美国还可以打猎的啊?」於是就报了名、考了试,经过三年的自我摸索,无师自通地成為一名猎人。
小董的邻居几年前在上州买了100亩的地,热情邀他去参观。小董一进庄园,便看到几把装饰猎枪高掛在墙面上,原来前任屋主喜欢狩猎,屋裡的装饰也与打猎相关。「一看到那些枪桿子,从小对打野鸟的回忆和乐趣立即就被引了出来,」在中国出生长大的小董,童年时的记忆,就是和同伴们用弹弓打野鸟,有时打中了还可以為晚餐的桌上加道菜。小董回家后联繫了好友马先生,两人研究纽约州规定,去考猎人执照。
「其实成為猎人的头两年,因為没老手带领,每次入山都一无所获,」小董说,虽然考取猎人执照「就像中了状元一样高兴」,但执照考试基本上注重的是行猎安全、如何自保、大略介绍打猎可以使用的工具 (弓箭、枪枝),「就像一般人考驾照,试题多半是在确定驾驶人确知行车安全、交通规则,」至於如何打猎、哪裡有什麼野生动物,什麼枪适合打哪种猎物,完全靠猎人们自行摸索。小董记得拿到执照后和迈可兴冲冲地跑去专门贩售打猎猎枪的商店,花了几百元买了生平第一隻猎枪,上面还有精緻的印第安装饰图案,「后来才知道那把枪根本不适合打猎,只能当装饰品。」
由於没有老猎人带路,小董和马先生拿到执照头两年到上州乔治湖、凯茨奇尔山区 (catskills)打猎都空手而回,「那时我们都是挑周末去,但周末猎人多,鹿很精明,一点踪跡都不见,」后来他们认识了在宾州狩猎的韩先生,已有打猎实战经验的韩先生带著两人上山找猎物。迈可说,跟著有经验的人走一趟,才知道「纸上谈兵和现场演练有多麼不一样,」小董也在宾州猎到他生平的第一头公鹿。
「那已经是我们一行人打猎一周的最后一天,天色已经开始变暗,大伙都準备要打道回府了,」小董回忆起来还是热血沸腾,彷彿歷歷在目。那几天他们都曾看到过一头八隻叉角的雄鹿穿梭林间,能够在狩猎区活到长鹿角茂盛,「不但年纪比较长,也肯定是头精明的鹿。」
小董和朋友们分散在不同的埋伏点,当天他抽到的埋伏点在一个山凹处,其实并不是个理想的打猎位置。由於猎人们开枪前必须确定是不是符合法规可以猎捕的公鹿,这隻鹿在浓密的山林间曾多次踏进其他猎人的狩猎区,「但猎友还来不及确定,他就又蹦跳著跑走了。」
小董原本以為当天又是无功而返,不料一抬眼,就看到这隻公鹿站在他对面的小山坡。「我那时脑中一片空白,我确定这是隻可以狩猎的鹿,却不确定自己是否打得中牠,」小董回忆当他轻轻抬起枪时,公鹿彷彿听到声响,转头双眼放精光似的盯著小董埋伏的方向。小董强忍著不动,紧张得「心好像要跳出来了」,等公鹿继续低头觅食后,立刻鬆掉枪的安全钮,瞄準公鹿的心臟,虽然不过三秒时间,公鹿已準备好再一次逃脱,只是这次比不上子弹的速度,200磅的身躯中弹后高高跃起,朝山上跑不多远,就软软地倒在地上。
听到枪响的其他猎人们,走向小董埋伏点向他道贺,小董将鹿带至专门处理场,把鹿肉分给同行的猎人们,自己则留著鹿角作為纪念,「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热血沸腾」。
家住纽约的小崔较常用老式黑火药枪(musket)狩猎,挑战性比手持前膛枪高。「火药枪火力不及前膛枪,鹿中枪后还有餘力逃走,」小崔说,猎人通常只有射一枪的机会,打不中,鹿受到惊吓就不会再回到原地,因為他用的是火力较小的枪枝,即使打中要害,鹿还有餘力逃跑,「如果这时猎人看到打中猎物,开心大叫,只会使得受伤的鹿越跑越远,增加猎人追踪的难度。」小崔在射中猎物后,通常会静静待在原地,猎物虽然因為受伤逃跑,但因為误判原本的地方没有危险,多半只会在原地附近打转。小崔等上一、两个小时,判断猎物应该已因失血倒地,才开始行动。
小崔和其他猎人都认為,打猎的目的不在於捕获猎物,而是在追捕前的縝密思考和追捕过程中的惊险乐趣。小崔在打猎运动裡,学会用「心」观察大自然,「繁殖期间,公鹿通常会在树干上磨角,或是小便在树根,一来向其他公鹿宣示地盘,二来吸引母鹿注意,」他走在林间会观察哪棵树干有鹿角磨过的痕跡,或是看地上树根是否有新洒的尿,来判断这个地区是否有公鹿出没。
一早出猎 「鹿就睡在身边」
马先生说,等待猎物的过程并非全然无趣,一位新手猎人运气好到「鹿就在脚边。」上个月他和几位猎友到宾州打猎,前一天晚上猎友之一的韩先生已经先「踩好点」,隔日清晨4、5点大伙就背著老火枪(猎母鹿用)和十字弓箭 (猎公鹿用)上山埋伏。马先生和埋伏位置和新手猎人的朋友背对背,上午7、8点,马先生一直不时听到背后传来希希嗦嗦的吵杂声,「我那时都準备要传讯提醒他别那麼吵,有鹿都被他吓跑了,」念头还没落,就听到友人处传来「啵」的一声射箭声,几十秒后就是一声「啵」,然后就没了声音。
马先生以為朋友是新人,「应该是没打中」,结果在远方埋伏监看的韩先生来电:「他打中啦!但鹿跑了,快去支援!」马先生跑到朋友埋伏处,人鹿都不见踪影,等马先生回到自己的埋伏处,就看到一头长著九叉角的公鹿发狂似地朝他奔来。马先生说,公鹿看到他时「彷彿倒抽了一口气,硬生生煞车转弯要再跑,」但因為身中数箭,没几步就倒在地上。
后来马先生问了才知道,原来那公鹿前一晚就睡在朋友埋伏的地方,新手猎人弄出大声响也吵不醒,「朋友射猎前,竟然还先拿出相机拍了几张照,」等公鹿惊醒要跑时,朋友才抬起弓箭,因為慌张一箭射在鹿屁股上。后来公鹿朝韩先生处奔去,韩先生一箭射在心臟造成致命一击。
猎熊行动 策画半年
猎人们说,不论狩猎哪种动物,了解动物习性是成功与否非常相关的原则,小董等人在一次缅因州猎熊计画中,就整整策画了半年。住在宾州的韩先生说,熊比鹿聪明,戒心也比鹿高,為了年底开放的狩猎季节,他从夏初就和友人多次前往缅因州勘察,发现一间位於狩猎区域的伐木场「是熊出没频繁地区」。韩先生记得那时每天在林区裡走上15到30哩,由於熊生活离不开水,他们把重点放在几个有池塘的地点,在狩猎前两个星期,就雇用当地工人,在几个定点,每隔一天放一些熊爱吃的饵食,「一开始还不能多放,不然他吃太饱就不来了,」勘察是否有熊跡,再缩小重点范围。猎人们并运用科技,在附近装设感应式照相机,只要感应到动作就会自动拍摄,藉此了解熊饮食的作息时间。到狩猎的前几天,猎人们以毛巾沾上烧热的蜂蜜,利用香气确保熊不会另找他处觅食。
小董一行四人在狩猎季开放后,在当地小镇的汽车旅馆住下,第一天熊就依觅食习性摸到其中一个池塘边,守在那的是一个猎人老刘,不过老刘距离20码开了一枪没打中,「这说明即使事前计画的再好再周全,运气还是比较重要。」猎人们说,在缅因州打猎难度比较高,因為树林茂密,隔一米就分不清东西,因此他们多半趁天未亮就要到埋伏点,爬到树上守株待「熊」,但往往一整天都没收获。这次有好运的还是小董,当他们狩猎的第四天傍晚,小董埋伏的地区出现两头大熊,晃悠悠地走到放饵地点开始用餐。在缅因州,政府规定只能打120磅以上的大熊,当时还是新手猎人的小董第一次猎熊,还拿捏不準熊的体积和体重,只好挑其中一隻大的开了一枪,「那是我第一次打到大熊,简直比中乐透还开心。」
小董透过对讲机告知其他猎友,但可能是树林太大,一直没人走向小董的埋伏地点。小董看天色已经开始昏暗,只好自己拖著熊的尸体向林外走去,「其实拖著熊的时候,心裡有点怕怕的,因為天色已经暗了,我担心遇上另一隻逃走的熊或其他动物,做出什麼攻击的动作。」
从台湾移民来美的查理1980年代在德州工作时,认识当地一名华裔老猎友,从此开拓他的打猎世界,查理搬至加州后,也致力将这项美国传统运动介绍给华人,近20年来教授的学生上千人,「其中八成是男性,也有女性和青年」。查理说,一般人普遍认為打猎是危险运动,「但它发生意外的频率远不及交通事故」,猎友们根据经验指出,误伤队友的情形极少发生,反而是在打到猎物后,猎人见猎心喜,忘记在开枪后关闭保险或将弹药下膛,伤到自己。
对猎友们而言,打猎的乐趣不在於狩猎的成果,而是从猎前的勘察、布点,猎时的埋伏、守候到猎后与猎友分享这猎物,一名猎人说:「我猎的不是动物,是一个梦想。」查理说,猎人们的「梦想」依打猎经验和「年资」逐年改变,新手猎人通常志在打中,捕获生命中第一头猎物;老手的乐趣则在提高自我要求,像是非几个叉角的鹿不打,也有「姜太公钓鱼」型,志不在打猎,「这类型的猎人即使遇到猎物,可能拿起枪、瞄準了,在心底开了一枪,就算达到他打猎的乐趣。」
打猎精神 重在分享
每日新闻报日前报导,肯塔基州一家中餐馆被当局要求关闭,原因是在该餐馆的厨房内发现了一隻死鹿。当地电视台报导,有两位顾客在用餐时,看到两名餐厅员工将一隻装在垃圾箱内的死鹿推进餐厅,之后卫生稽察员要求这家中餐馆停业。
美国卫生机构对食品健康把关严格,华裔猎人们表示,猎到的鹿大多送到有专门处理执照的商店,一般餐厅是不允许任意处理野生动物,而专门商店处理费用约在60、70元之间,如果要求製作装饰用的鹿/熊头约在600元上下,製成地毯费用更高。小崔曾花了2000元把打到的第一头熊製成熊皮,放在家中客厅,「结果放了几天,我严重过敏,只好转送朋友。」
「人类开始狩猎主要在於觅食,如果你不吃牠、不用牠 (的毛皮),那就别开枪,否则丧失了打猎的意义。」查理表示,古时候猎人打猎是為了让人们能有足够粮食生存,即使到了今日,打猎成為一种休閒活动,猎人们也沿续传统,将打到的猎物与眾猎友分享,「政府对此也有严格的规定,就是打猎来的猎物严禁贩售。」
当猎人们猎到第一头猎物,掌握到打猎技巧,通常就会越来越精準,几位华人猎友组团,还曾有一季猎得五头鹿的纪录。马先生说,猎物到手他们会请当地专门商家处理,包括将鹿皮割下、把肉分块切好装袋,有一次他想自己来处理,结果没有想像中的轻鬆。马先生把鹿倒吊在车库,先把鹿皮扒下来,但处理鹿肉却花了好大一番力气,连榔头、锯子都用上了,「晚上8点一直弄到凌晨2点,后来手抖到连榔头都拿不动。」
猎人吃被猎动物的肉天经地义,但各人感受不同。小崔记得他第一次嚐鹿肉,「是请当地专门处理的餐馆帮我们烹飪,但也许是烹飪方式,吃起来腥味很重。」多位猎人对於吃熊肉、鹿肉,都认為比较有嚼劲,「吃得到大自然的味道,」查理根据自己的经验表示,动物被打死的方式、状态,以及猎杀后处理的时间,相当程度影响肉质的口味。
查理说,有鹿被打中腹部,开肠破肚、挣扎而死,因為死前紧张,死后肉质紧绷也不美味。另外鹿死后如果没有立即清除内臟,或是趁血还暖时放清,肉质的味道也会大大不同。他说熊的肉基本上应该是无味也不腥,「你用什麼调味料,牠就是什麼味道,」查理记忆中吃过最好吃的鹿肉,厨师处理后切片,四面煎熟,「咬下去像是上等牛肉,有浓浓的鲜甜,丰裕的味道完全被包在肉裡。」
遥控打猎 破坏公平猎杀原则
2005年,商人看準科技结合打猎的商机,发展出「上网打猎」(Internet Hunting),业者标榜猎人可以坐在家中,透过网路监控摄影机,摇控架设在打猎地点的枪枝瞄準开枪。业者强调,这是让残疾人士也可以享受打猎的乐趣。
上网打猎在德州成立后,不但引起美国爱护动物协会的抗议,美国枪枝协会也跳出来反对,连带掀起大眾重新重视美国打猎传统精神「公平猎杀」 (fair game)。美国的公平猎杀精神可追溯至老罗斯福时代,老罗斯福总统喜爱打猎,但也以热爱动物闻名,有一次他出游打猎,屡屡打不到猎物,一旁跟随者就围捕一隻熊,将熊逼到角落,好让老罗斯福猎杀,老罗斯福看了无处逃脱的熊心有不忍,摇摇头走开。这段逸史被后人认為是公平猎杀的最佳呈现。
网路打猎风行后,枪枝协会再次提出「公平猎杀」精神,认為打猎应该是由猎人亲自持著火器或弓箭,以传统的方式执行,「坐在电脑前面,点一下滑鼠,并不是打猎。」一间狩猎俱乐部重新阐述「公平猎杀」的精神,是不包括以下几点:猎杀被困在陷井裡的动物,或是因深雪、溺水或被冰冻住的动物;使用任何车辆或动力船 (Power boat),包括坐在直升机上指导陆地猎人猎物方向;夜晚使用强光致使动物受惊僵硬;使用毒药或镇定剂等。也因為遭遇眾人挞伐加上多达40州立法禁止,使得这股风潮最终消失於无形。
杀生為护生 平衡自然生态
美国多州传出野生动物攻击家畜新闻,今日美国报 (USA Today)曾以「美国猎人已成濒临绝种动物」為题指出,1975年全美约有1910万名执照猎人,但到2006年已下降至1250万人,生态学家指出,虽然猎人人数减少与野生动物数量激增的关系仍有待证实,但野生动物开始迁移至都市却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任意让动物繁衍过盛,对自然保育也不一定有正面影响。密西根野生动物研究者曾经针对密州的白尾鹿 (Whitetail Deer)做实验,研究者在指定区域裡,提供白尾鹿最充足、质量最好的食物,让该区域鹿数高於其他区域十倍,一般而言,每平方哩适当的鹿生存数量平均约為100隻。
研究者发现,虽然鹿因為粮食充足、生育率增加,但小鹿存活率却不升反降。研究者说,由於「鹿口」增加,成鹿必须花更多时间与其他鹿竞争,导致幼鹿无法获得母鹿妥善的照顾。调查发现,许多小鹿因此无法存活至成长為成鹿。打猎运动 政府财源除了控制野生动物数量有赖猎人猎捕,打猎活动也是政府经济财源之一。今日美国报报导中指出,猎人运动的相关费用,是政府在维护保存自然野生动物的主要来源。根据统计,光是2006年,政府收入中来自各州猎人执照的申请、野生动物管理等高达7亿2400万元,枪枝税和弹药收入则有2亿6700万元,内政部长萨拉查今年8月公布渔猎暨野生动物管理署 (US of Fish & Wildlife Service, USFWS)的调查统计指出,全美目前有1370万名执照猎人,平均每人花在打猎上的费用约為2484元;而所有打猎、钓鱼以及参与其他与野生动物相关活动者,花在旅游、执照、渔猎相关用品等费用达1450亿元,约等於国内生產总值 (GDP)的1%。「打猎花费绝不止2500元,特别是初入门的新手,」小崔说,除了狩猎必须的配备花费,狩猎地区通常在深山野岭,加上一到打猎季节还必须向公司请假,还有交通油钱、枪枝维护,有时还要参加猎人枪枝展,加上刚入门时為了提高命中率,得持续练习打靶,打靶也是另一笔费用,「刚开始时4000、5000元跑不掉。」报导指出,為了鼓励更多人投入这项运动,2004年起共有18州放宽打猎规定,包括允许小朋友跟著家长一同狩猎,或是让尚未获得执照的初学者猎人打猎。以纽约州為例,管理狩猎的纽约州环保厅针对青少年提供「小猎人培育课程」,12至15岁的小猎人在完成课程、家长监督下,可以使用弓类打猎;14和15岁的青少年则可以使用猎枪。青少年猎人的狩猎季很短,不过在该厅鼓励民眾上传捕获猎物照片的网页上,已有不少小小猎人分享战绩。东岸华人猎友也成立纽约华人猎户网站,透过网路结交更多猎友,「揪团」去打猎乐趣更多,网址為http://88hunters.wix.com/hunter 。查理提醒华人猎人,每州打猎规定不同,如果要去其他地区打猎时,行前应多做功课。有些州开放猎人使用猎狗追踪、有些禁止;有些州猎熊可以使用蜂蜜当诱饵、有些则否。他特别提到加州对打猎的规定极為严格,触及部分法规者并非罚钱了事,而是会被列為刑事纪录,仍在申请绿卡或公民的猎人很容易忽略这些法规。曾有正在申请公民的猎人因為之前触犯打猎法规,被列為轻罪 (misdemeanor),当法官询问他是否有犯罪纪录时,他以為打猎犯法不算刑罪,回答「没有」,结果被查出有轻罪纪录,被法官认定说谎,差点影响公民申请Read more: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华商资讯 - 《专题报导》美国猎人精神 华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