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8
北大校长林校长因为读错了“鸿鹄”,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冷嘲热讽的、有顿足捶胸的、有帮忙解释的、有大力声讨的,好不热闹。
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初中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是朗朗上口的成语,堂堂大学校长怎么可能读错。
后来看了为林校长说项的文章,原来作为50后、理科生的林校长并没有读过我们读过的中学语文课本,也就释然了。
说起“鸿鹄”,很多人直接想到的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陈涉世家》,而我记得第一次见到这个词应该是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学弈》,查了一下,记得没错,原文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我记得当年鸿鹄的解释是大雁,现在的课本说是天鹅。百度百科的解释比较乱,有多种说法:
1.鸿是大雁,鹄是天鹅。大雁和天鹅是近亲,均是鸟纲,雁行目,鸭科,雁亚科。
2.鸿鹄是古人对秃鹰之类飞行极为高远鸟类的通称。
3.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鸿鹄则是白色的凤凰。
又称,在古时发音中,鸿与黄的发音,及鹄与鹤的发音很容易混淆,故而鸿鹄也常被误读成黄鹄、黄鹤等。
黄鹤大家都很熟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是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名句。
黄鹄我也不陌生,倒不是因为这个词本身,而是一个人“黄鹄显”。当年读《雪白血红》,有一段对黄永胜的描写里涉及到他,印象很深(我爹就把他读成了“黄浩显”):
“纵队指挥所设在一座高山上,距敌几千米。落霞纷纷中,撤退命令已经下达了,有的部队已经向后运动了。眼睛熬得通红的黄永胜,一屁股坐在山坡上,摸出一盒揉得像纸团似的10支装的“小粉包”:抽支烟,神仙神仙。副政委邱会作和参谋长黄鹄显见了,上去就抢。黄永胜叫起来:别抢,我不是土豪呀。黄鹄显按着,邱会作搜身,一盒“小粉包”变戏法似的不见了。三个人嘻嘻哈哈滚成一团,警卫员站在一边笑。
咣咣咣咣,一阵炮弹突然打过来。一发口径挺大的山炮弹落在不到10米处,溅起的泥土石块,冰雹般砸在他们身上。没爆炸,是发臭弹,不然全完了。
邱会作坐起来:敌人要退?
黄鹄显道:“教师爷”说得对。
黄永胜拍拍身上泥土:通知部队,停止撤退,立即转入攻击!”
读错别字丢人不,丢人,至今我还记得我们初中教植物的体育老师(你没看错,我们的植物确实是体育老师教的)把淀粉念成“定粉”的笑料。
读错别字严重不严重——过去讲对普通人来讲叫糗事,对名人来说叫轶事。现在这个网络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可就不好说了,林校长这次就弄的后果很严重。
当然了,也许是林校长的还不够有名,所以这是还是成了糗事。要像周总理那样,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改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能赢得满堂彩,那才能是轶事。
GMT+8, 2024-12-23 14:24 , Processed in 0.03400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