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22:31:10
橡树村 发表于 2015-12-25 06:16
这玩意大约还是能省钱的,但是能省多少还真不好说。
燃料问题不大,那是最便宜的。SpaceX使用的航天煤油每 ...
发动机应该不只三次。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22:37:22
http://cdn0.vox-cdn.com/uploads/chorus_asset/file/5848231/23273082823_5f4f53c4f4_o.0.jpg
着陆后就这样。支架是再入后打开的。发射时候收起来。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22:49:30
隧道 发表于 2015-12-25 09:22
常识上,回收没必要搞得这么高大上。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试试弄个大降落伞掉在沙漠里,最后用反推火箭调 ...
因为最终目标是回收整个一,二级。也就是reuse几乎整个火箭了。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搞定。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22:49:49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08:37
着陆后就这样。支架是再入后打开的。发射时候收起来。
这支架轻不了,但重心依然太高,对控制的要求非常高,而且恐怕会对天气条件特别敏感。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22:52:52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5-12-25 01:59
呃,晨大,我又去查了下,原来的说法有点不太确切。见
。
哈,那还差不多。整个第一级用直升机回收太重了。充气那玩意只能用一小会儿,然后主要靠降落伞减速。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22:55:56
橡树村 发表于 2015-12-25 05:16
这玩意大约还是能省钱的,但是能省多少还真不好说。
燃料问题不大,那是最便宜的。SpaceX使用的航天煤油每 ...
燃料本身要不了几个钱,但增加的重量就是增加的结构和发动机大小,这是实打实的钱啊。我还是对再入时的防热不大明白,看不出有特别的防热盾,SpaceX是怎么做到的?
发动机使用次数:有说法是50-100次。其实,一次使用的容易设计,50次使用的也容易设计,成本巨高就是了,但3次使用的倒是难了,对每一次的损耗要精确控制。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22:56:22
隧道 发表于 2015-12-25 08:22
常识上,回收没必要搞得这么高大上。
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试试弄个大降落伞掉在沙漠里,最后用反推火箭调 ...
降落伞的实际大小是有限制的,太大就自己打架了。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22:59:09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09:55
燃料本身要不了几个钱,但增加的重量就是增加的结构和发动机大小,这是实打实的钱啊。我还是对再入时的防 ...
应该是50次那种,nasa直接转让技术。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23:03:17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08:27
1 航天飞机的再入没spaceX缓和吧。你看你发的轨迹图,再入前减速了不少。航天飞机返回可不是这样的。
2 不 ...
航天飞机是很小的再入角“切入”大气层的,然后在滑翔转圈子中利用大气阻力自然减速,这是已知最缓和的减速方法。
在轨道是减不了多少速的。第一轨道速度的绝对值太大,靠反推力减速那就费老劲了;第二在轨道上一减速,就掉轨道了,减速太多的话,再入角非常大,再入生热非常厉害,SpaceX不可能是这样的再入法。
上层大气是整体、均匀的风,地面风是不稳定的、局部的突发风,不一样。在上下重量分布不均匀(不可能均匀,这会儿燃料用得差不多了,发动机在地下沉重的一坨)而侧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侧风一来,容易翻倒。
海上倒是没有安全问题了,但平台稳定性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无风,还要无浪。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23:14:47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10:03
航天飞机是很小的再入角“切入”大气层的,然后在滑翔转圈子中利用大气阻力自然减速,这是已知最缓和的减 ...
就看再入速度/质量。航天飞机的速度要7000m/s以上吧,而且质量也大。现在这个一级速度没那么快,质量也没那么大。
njyd
发表于 2015-12-25 23:50:21
第一级再入应该不需要防热,发射卫星的整流罩掉下来都汽有烧迹,这比第一级要高多了。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23:52:07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10:03
航天飞机是很小的再入角“切入”大气层的,然后在滑翔转圈子中利用大气阻力自然减速,这是已知最缓和的减 ...
天气状况肯定会考虑比较稳定的气象条件。佛罗里达那里的气流其实也挺乱的了。
海上平台吗,开个脑洞,直接装个电磁铁,落下来吸住得了。哈哈哈。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6 00:03:49
njyd 发表于 2015-12-25 09:50
第一级再入应该不需要防热,发射卫星的整流罩掉下来都汽有烧迹,这比第一级要高多了。 ...
入轨时分离的整流罩?这东西哪有落到地上的?再入时早烧毁了。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6 00:04:07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09:52
天气状况肯定会考虑比较稳定的气象条件。佛罗里达那里的气流其实也挺乱的了。
海上平台吗,开个脑洞,直 ...
那还不如用渔网呢。{:187:}
njyd
发表于 2015-12-26 00:33:35
本帖最后由 njyd 于 2015-12-26 00:36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6 00:03
入轨时分离的整流罩?这东西哪有落到地上的?再入时早烧毁了。
有,中国还有砸到居民房子的,网上照片也不止一张。
整流罩大概不到100公里高空气足够稀薄就抛了,西昌发射的大概落在湖南江西一带。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6 00:35:00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09:55
燃料本身要不了几个钱,但增加的重量就是增加的结构和发动机大小,这是实打实的钱啊。我还是对再入时的防 ...
从以前的实验录像看,也没那么热。再入后箭上摄像头貌似都有冰。
隧道
发表于 2015-12-26 01:08:03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5 22:56
降落伞的实际大小是有限制的,太大就自己打架了。
我的意思是降落伞不用白不用。反正重量和技术都是可以忽略的。
打不了临落地前脱离。然后再用反推力调整姿态。
不过spaceX的试验好像从来没看到过降落伞。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6 02:05:26
njyd 发表于 2015-12-25 10:33
有,中国还有砸到居民房子的,网上照片也不止一张。
整流罩大概不到100公里高空气足够稀薄就抛了,西昌发 ...
完整吗?可以再用吗?卫星整流罩为什么在100公里就抛了,不怕空间垃圾吗?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6 02:06:07
冰蚁 发表于 2015-12-25 10:35
从以前的实验录像看,也没那么热。再入后箭上摄像头貌似都有冰。
你没开玩笑吧?再入时温度超过2000C,你这是什么样的冰?
晨枫
发表于 2015-12-26 02:07:05
隧道 发表于 2015-12-25 11:08
我的意思是降落伞不用白不用。反正重量和技术都是可以忽略的。
打不了临落地前脱离。然后再用反推力调整 ...
用降落伞也有问题,牵引点的受力非常大,结构加强又是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