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问题之一:人口红利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报告发表推迟了一个月,引起各种忧虑。5月11日,国家统计局长宁吉喆发布了主要数据,主要结论是中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这一点不出意料,但还是引起“增速最慢”、“生育率下降”、“老龄化”等热议,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是受到广泛关注。2020年与2010年相比,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占人口比例从70%降低到63.4%,60岁以上人口从13.3%增加到18.7%。很多人据此认为,人口红利不再,这将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人口红利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人口红利指劳动年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抚养(包括养老和养小)负担较低,对经济发展有利。这只有在出生率较低(养小负担低)、平均寿命较短(养老负担低)的时候才可能,而这正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的标志。中国一直是人口第一大国,在解放的时候,平均寿命只有43岁,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可谓不大,但这也是中国最为贫弱的时代。
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对经济做出增量贡献的人口占比也大,这是人口红利说法的主要根据。但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生活水平,增加寿命是直接结果之一。所以主要靠人口红利发展起来的经济是注定不可持续的。
人口红利也是流窜资本的说辞,利用资本的流动性,对劳动力供给丰富、社会成本尚低的国家和地区捞一把就走,然后转到下一个目标,而把养老和社会福利负担留给上一家。发展人口红利是不能成为国家发展政策主线的。
人口红利还有庞氏骗局问题。即使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不变,随着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占比必然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必然降低。要继续维持同样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必须扩大劳动年龄人口总数,造成未来老龄人口的进一步增加。这肯定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道。
人口是重要的,人口太少的国家干不成大事,但人口也不是越多越好。还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但中国崛起还是近几十年的事。事实上,中国崛起恰恰是在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之后才发生的。
劳动年龄人口是一个容易误导的概念。在劳动年龄之前,幼龄人口还在成长阶段,是肯定不能当作劳动力的。在劳动年龄之后,老龄人口其实要一分为二。中国现在的平均寿命为77.3岁,但平均健康寿命为68岁。也就是说,在60-68岁之间,人口主体的基本健康可以保证,但在68-77岁之间。疾病、老迈就开始影响生活了。这也是推迟退休年龄的主要依据,但这是另一个话题。
问题在于:在劳动年龄段里的人口,是否具有足够的劳动生产率。简单化地说,一个劳动年龄的人能供养多少人(包括自己)。
在农业社会,劳动年龄人口也只能勉强供养自己,并无多少结余。中国长期以来作为人口大国但非经济大国,原因也正在于劳动生产率长期低下。
在工业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劳动年龄的人口供养自己还有很多结余,有人能通过商品贸易积累财富。工业国家(包括农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比传统农业国家富庶得多,就是这个原因。中国崛起正是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的结果。
劳动年龄的另一个划界是15-64岁。以这个标准统计,1989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33亿,2019年9.89亿,增加了35%%,但中国的GDP从1979年的3477.68亿人民币增加到2019年的14.28万亿,增加了41倍。作为比照,1959年到1979年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为52%,GDP增长则为3.6倍。显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大。政策、法规、科技、教育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是决定性因素。
政策、法规、科技的作用不易量化,但教育是可以量化的。在2010-20年间,中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口占比从8.93%上升到15.5%。如果有1959年以来的高中学历、大学学历对人口占比的数据,相信可以对经济发展的关联做进一步分析。
中国还在进一步深化、细化政策和法规,科技和教育的加速器作用还在进一步强化,另一个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指标是城市化。与2010年相比,城市人口占比增加了14.2%,达到人口的63.9%,与美国的50年代水平相当。美国现为82.7%,英国、加拿大也都在这个水平,德国略低,也达77.5%,澳大利亚达到86.2%,日本达到91.8%。中国甚至还没有达到蒙古的68.7%。也就是说,中国的城市化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化提高生活的集约化,提高生活和生产效率,这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这不是说要继续向北上广深集中,而是要发展新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随着交通、通信的发达,距离越来越不成为职业发展的障碍,生活质量越来越决定在哪里安居乐业。
另一方面,自动化、智能化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起飞点,未来对劳动力的要求与今天截然不同。机械化启动工业革命不是通过机器制造或者精密仪器,而是拉车、收割、打谷、抽水这些替代简单劳动力的事情。在自动化和智能化时代,这也一样,真正的威力在于对简单劳动力的替代,极大降低经济发展对劳动年龄人口的依赖。
华为的自动驾驶引起轰动,但乘用车自动驾驶的技术、法律问题还没有理清,物流自动化可能首先悄悄到来。洋山港货场的高度自动化对公众还只是新奇玩意,高速公路段的大卡车自动驾驶可能影响面更大。高速公路上的驾驶环境相对简单,但疲劳驾驶是很大的问题。由本地司机把大卡车从仓库、货场开到在上高速公路的集散点,然后离车,启动自动驾驶,自己回家,大卡车在自动驾驶下开到预定下高速公路的集散点自动停车待命,由当地的司机接管驾驶到本地仓库和货场的行驶。这是很现实的技术,也可以大量替换卡车司机,在日夜运作的同时,提高行车安全。在本地货场到集散点之间的往返很近,便于当天回家,也提高卡车司机的生活质量。
端菜机器人、送货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自动文秘、自动安防,这些才是最应该引起注意的方面。在劳动法规和技术发展的两方面挤压下,大量、快速地简单劳动无人化并不遥远。劳动年龄人口的压力未必有多大。
当然,劳动年龄人口未必就是简单劳动力。高级劳动力与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中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已经达到15.5%,可喜可贺。但比照世界先进水平,依然有很大差距。在世界前10里,加拿大第一,达到51%;以色列第二,达到46%;日本第三,达到45%;以后依次是美国42%,新西兰41%,韩国40%,英国38%,芬兰38%,澳大利亚38%,爱尔兰37%。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这是足以弥补劳动年龄人口缺口的另一个因素。
中国的人口增长放慢了,可能还会有一个人口萎缩的阶段,但中国依然是人口大国,只是可能在2025年之后被印度超过而成为人口第二大国。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中国没有因为人口第一大国而伟大,更不会因为人口第二大国而不伟大。
至于中国人口持续萎缩,这个可能性很低。经济发达后,生育率下降,这是全球性的现象。欧美国家是通过移民来维持人口增长的,这已经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德国人口的土耳其化和美国人口的拉丁化。这也是在简单劳动无人化之前的必要。中国的生育率会恢复到维持人口自然更替的程度的,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晨大说的没错。但伴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整个社会也会面临着产业换代升级,人工费用大增,以及就业转移和再就业的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年朱镕基的产业升级可是带来了一代人的下岗潮。直到现在依然是很多家庭和个人心头的伤。只是希望能够相对平稳的过度吧。 加拿大的比例这个高?不过加拿大高等教育是搞的不错,最起码比美国的好多了。 水风 发表于 2021-5-12 19:54
晨大说的没错。但伴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整个社会也会面临着产业换代升级,人工费用大增,以及就业转移和 ...
我就是很讨厌这个朱. 可梦之 发表于 2021-5-13 09:00
加拿大的比例这个高?不过加拿大高等教育是搞的不错,最起码比美国的好多了。 ...
这个比例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就只是个数字,在博士开出租,新移民医生打labour工的也不是没有。 无言 发表于 2021-5-13 10:01
这个比例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就只是个数字,在博士开出租,新移民医生打labour工的也不是没有。 ...
的确,就业是更大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地球上不需要那么多人工作就足够养活所有人了。而人没事做就要找事了,中东土豪国很多就有这个问题。 水风 发表于 2021-5-12 18:54
晨大说的没错。但伴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整个社会也会面临着产业换代升级,人工费用大增,以及就业转移和 ...
是的,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劳动法规导致的工资上涨压力,加上技术进步和白菜化的下压压力,一定会推动产业升级,随之推动劳动力转型。我特别担心的就是现在20-30岁这一代,尝到了一点快递、滴滴之类的甜头,而看不到正在下落的铁锤。他们几乎没有可能干这行干一辈子的。到时候不是劳动年龄人口的问题,是失业-再就业的问题。 可梦之 发表于 2021-5-12 19:00
加拿大的比例这个高?不过加拿大高等教育是搞的不错,最起码比美国的好多了。 ...
加拿大的问题和美国一样:文科生太多,记得超过60%。剩下的还包括很多general science的,真正理工科并不多。 马鹿 发表于 2021-5-12 19:19
我就是很讨厌这个朱.
江泽民和朱镕基对转型期的中国功不可没,比胡锦涛、温家宝管用多了。 无言 发表于 2021-5-12 20:01
这个比例如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就只是个数字,在博士开出租,新移民医生打labour工的也不是没有。 ...
博士开出租、新移民医生打labor基本上都是就业门槛的问题,本国毕业的这样的问题小得多。加拿大高教的大问题是文科生和general science的学生太多,毕业出来基本上没有技能实用化的前景。
college的apprentice学位则缺乏工业就业岗位,也是问题。 可梦之 发表于 2021-5-12 20:32
的确,就业是更大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地球上不需要那么多人工作就足够养活所有人了。而人没事做就 ...
所以我不觉得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下降是多大的问题,以后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简单劳动力,但高级劳动力永远是缺口的。 本帖最后由 马鹿 于 2021-5-12 22:03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21-5-12 21:56
江泽民和朱镕基对转型期的中国功不可没,比胡锦涛、温家宝管用多了。
上任后废掉了东北,切掉了全部即将上马的电力工程, 造成工业迅速发展时候全国电力紧缺, 南方几乎所有城市拉闸限电... 这是完全不懂经济吧 马鹿 发表于 2021-5-12 21:00
上任后废掉了东北,切掉了全部即将上马的电力工程, 造成工业迅速发展时候全国电力紧缺, 南方几乎所有城市 ...
不谈当时的场景而事后诸葛亮,这是不对的。
东北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不是朱镕基废掉的,只是那个时代才表面化的。
朱镕基时代是个大搞基建的时代,但也是有限资源的时代。对电力建设的超前需要估计不足,但也正因为有电力让路,才有铁公基。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电力超前而铁公基落空,电力就过剩了。
这和“军队为经济建设让路”是一个道理。极度有限资源的时候,肯定要有人让路。让路肯定是有代价的。就要看事后是不是在总体上还是赚多亏少了。
朱镕基最大的罪状是百万大下岗。但没有这样的大举动,加上清算三角债,中国根本不可能有今天。代价是巨大的,但代价没有白付。 晨枫 发表于 2021-5-13 11:09
不谈当时的场景而事后诸葛亮,这是不对的。
东北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不是朱镕基废掉的,只是那个时代才表 ...
对,那个时候三角债很普遍,印象深刻。 晨枫 发表于 2021-5-12 22:09
不谈当时的场景而事后诸葛亮,这是不对的。
东北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不是朱镕基废掉的,只是那个时代才表 ...
经济发展, 电力先行, 这句话都不懂还说懂经济? 总理的位置,周总理以后就李鹏靠谱. 马鹿 发表于 2021-5-12 21:54
经济发展, 电力先行, 这句话都不懂还说懂经济? 总理的位置,周总理以后就李鹏靠谱. ...
先行也是有个度的。要先行的事情多了,可不止电力。 晨枫 发表于 2021-5-12 19:09
不谈当时的场景而事后诸葛亮,这是不对的。
东北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不是朱镕基废掉的,只是那个时代才表 ...
我觉得朱的最大功绩是入世,把每年的最惠国审议这个枷锁取掉了,自此以后中国货出口淹没美利坚,积累了大量外汇,还基本勒死了美国的实体经济:funk: togo 发表于 2021-5-12 23:06
我觉得朱的最大功绩是入世,把每年的最惠国审议这个枷锁取掉了,自此以后中国货出口淹没美利坚,积累了大 ...
对。不过这事换了别人也一样会做的,也会达成差不多的结果。这是大势所趋。那时入世成功,正好是他主事。 马鹿 发表于 2021-5-13 11:54
经济发展, 电力先行, 这句话都不懂还说懂经济? 总理的位置,周总理以后就李鹏靠谱. ...
90年代应该是三峡修建占了电力投资的大头。 我觉得谈人口红利的消失体会最深的是一些隐形成本未来要显示出来。
比如说生孩子,小孩三岁才能上幼儿园,即便早一些,也得两岁半。母亲可以休假半年,也就是最理想情况下,孩子从半岁到3岁之间社会是没有公共服务的。在以前这是由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负责的,属于社会自我消化了的。这是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当中的一项。
又比如说孩子从上幼儿园一直到高中,城市居民的孩子大部分是需要上下学接送的。这两年好一些,开始有校车了,但起码需要一个人,也是上一代人负责的。如果单纯父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就要泡汤。
感觉城市居民对教育部减负简直是骂声一片,除了教育支出的问题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孩子放学以后没人管。若是老人身体不好,压根不敢生二胎。
还有中国老人养老,残疾人基本都是家庭内部提供服务解决的,未来这些都需要社会化服务来解决。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不是说简简单单放开生育政策,需要马上布局幼儿保健,老人养老,残疾人抚养,教育体系等等一系列事情。特别是教育的问题,从宝生局长到底下,基本上属于都应该杀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