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  钟(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10:09: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钟做为一种文体,长期以来不为世人所了解,既便是古典文学的研习者,能知之一二者亦甚微。其实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苑,是闽文化的瑰宝。虽然诗钟从出现至衰微的时间十分短暂,但做为继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一种独特的韵文,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自己的一页。
  我国的韵文,其起源可上溯至远古。嗣后代而不衰,致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盛。清代中期,出现了新的韵文——诗钟。它首先发祥于闽,继而走向全国。然而,诗钟的出现犹如昙花,即开即谢。
  现时,不但民间鲜有知之者,且公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韵文史》也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唯《辞源》用寥寥数语道及:“ (诗钟)是一种文学游戏之作。其法:取意义绝不相同的两个词,或分咏、或嵌字。……相传拈题后缀钱于缕,系香寸许,承以铜盘,香焚缕断,钱落盘鸣,其声铿然,以为构思之限,故曰诗钟”。语焉不详,且“游戏”二字,颇存讥讽。

  一、诗钟的缘起和衰微

  诗钟相传为福州人士所创,并随着他们的宦游,将诗钟作为一种全新文化推向社会,一时诗钟吟社林立于学者名流之间,蔚为壮观。然诗钟创自何人,始于何时,史料阙如。
  相传宋代苏氏父子曾以“冷香”为题咏作诗钟,内有苏小妹的“叫月杜鹃啼血冷,宿花蝴蝶梦魂香”句。事见载历代轶闻琐事的《坚匏集》(清初文学家褚人获撰)。然史无苏小妹其人,故是说不足信。据明代叶子奇《草木子》一书载:元至正间,程雪楼为福建道廉访使,任满离闽时,民有献箭旗者以百数。内一联:“闽中有雪方为贵,天下无楼如此高。”嵌公名字“雪楼”于第四唱。可见在元代,闽人已善为“诗钟”,但未形成规模,推广开来。
  诗钟正式见诸文字 记载的有莫友堂的《屏麓草堂诗话》、李家瑞的《停云阁诗话》、黄理堂的《雪鸿初集》和施鸿保的《闽杂记》等书。
  《屏麓草堂诗话》成书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记述了作者的先师林雨田的一联碎锦格的诗钟“老鼠过街”。联云:“风摇老树啼鸦舅,雨过香街 卖鼠姑”。可证在嘉庆间,闽塾已盛行诗钟。
  《停云阁诗话》成书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 年),书中收录了林光天的诗钟,如分咏“卖汤丸破伞”钟联:“重叠碗声喧夜市,零星雨点落春衫。”林光天系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副举人。
  《雪鸿初集》成书于光绪七年 (公元1881年),刊录林则徐在家乡里居时的诗钟吟作。嵌“窗夜”,限第一唱云:“窗虚权 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嵌“陈人”,限第一唱云:“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 林则徐系嘉庆进士。
  从上引三书的记载,可证诗钟之活动在嘉庆间已盛行于闽中了。至于施鸿保的《闽杂记》,记述了作者于道光廿五年来闽十数年间的所见所闻。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是书初成,次年又追忆补续,全书完成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卷八专列“嵌字偶句”和“分曹偶句”二节,对闽之诗钟做了详尽的记述。最可贵还提及广东已先有诗钟,但语焉不详。广东的诗钟,笔者曾在清代爱国诗人邱逢甲的《岭云海日楼诗抄》一书中,读到一则可贵的资料。诗人在“南园感事诗”的序中提及:“南园在文明门外,水木明瑟,为前明粤中前后五子赋诗高会地。……前后在事诸子,暇辄为诗钟之会。当其寸香甫烬,钟声铿然,斗捷夸多,争执牛耳。复创为表格,以积分法高下之。体制虽纤琐乎而与会者皆兴高采烈,以为此乐不减古人。”诗人还在感事诗三首下注曰:“预诗钟会者:方子顺太守、陈午星太守、姚伯怀观察、高啸桐太守先后俱逝,馀亦多远宦四方,升沉异趣。”邱逢甲的“南园感事诗”五首,作于1909年,去施鸿保《闽杂记》的成书年代已有半个世纪了,就中可见诗钟在粤之一斑。总之,诗钟在清嘉庆、道光之际已开始盛行,并一直影响到民国初期。
  全国林立的诗钟社也多以闽人为主,特别是有闽人相聚的地方为甚。较大的吟社有 “吟秋诗社”,道光间为福州人士所创立。“荔香吟社”,也是道光间由福州人士曾光澄等在北京发起成立的。光绪间,福州人士陈宝琛、严复、张元奇等在北京亦组织联吟诗钟的“灯社”。由福州人士发起组织的诗钟社,在广州有“与社”、在上海有“ 江南吟社”,在南京有“滨社”、“法社”,在苏州有“折枝吟社”、“寒山社”,在常州有“鲸华社”,甚至在台湾也有唐景崧组织的诗钟社。闽省各地的诗钟吟社更是比比皆是。诗钟社的创建和活动,使许多诗钟联吟得以结集刊布,广为流传。
  同治间,沈葆桢创船政于福州马尾,常集幕僚拈题分韵,限时鏖战,留下《船司雅集录》。光绪间,唐景崧、邱逢甲等人在台湾创诗钟吟社,亦有《诗畸》传世。南京也有陈燮嘉编撰的《围炉集》问世。我国第一位《茶花女》的中文译者、诗人林纾,在家乡发起组织“冷红吟局”,集友征对诗钟。两湖总督张之洞常与幕友清流,以吟作诗钟比才斗捷为乐事。
  民国初年,参与维新变法的梁启超也曾在京师三贝子花园,宴集二百余名清客,竞作诗钟。末代皇帝的帝师陈宝琛亦是吟唱诗钟的大笔手。闽南一带的诗钟结社亦甚多,举其大者,厦门有“剑社”、“补余吟社”、“石社”,漳州有“谈何容易社”“武安吟社”,且有《谈何容易社征诗汇刊》和《武安吟社征诗初集》面世。 各地的诗钟吟集也为数不少,主要有北京“灯社”的《灯社吟卷》三集和《兰吟》,成都的《仿建除体诗》,苏州的《百衲琴》、《洁园诗钟》等,可惜流传不广,知之不多。而有更多吟集,或散或失 ,已不可求。
  诗钟在初创时期注重典实,取其博雅。清末已趋白描,取其才性。其后更有闽粤派之分,闽重神韵,粤求学识,各有千秋。但由于诗钟特殊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的难度 ,使诗钟的传播和普及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在盛极一时之后便逐渐衰落以至式微。值得庆 幸的是在“万劫不复”的文革中,闽中的诗钟活动尚在暗中进行。特别是天津寇梦碧、陈机锋、张牧石三位先生,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之时,濡毫为乐,创作了二千余联的诗钟。并于一九七二年结集为《七二钟声》。北京张伯驹先生亦时有和吟。可惜此集至今未能出版。
  
  二、诗钟之“律”

  诗钟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定的规矩和准绳。犹如律诗一样,诗钟也有自身的“格律”,而且是极为严格的。就“律”而论,概之有五个方面。    
  1、只限七言,每联诗钟仅十四字,不得增减。诗钟初创时期和活动的 过程中,曾出现过非七言句的形式,但始终未能成为正流。
  2、上下联吟各写各的主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义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
  3、用典与白描不拘,但不能一句运典,另一句白描。此病在诗钟上称为“独眼龙”。
  4、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
  5、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

  三、诗钟之“格”

  除上述的总则外,诗钟还因不同的命题方法,形成不同的格式。常见为“分咏格”和“嵌字格”两大类。各类又有正、别格之分,如律诗有正格、偏格或分平起、起两式然。

  诗钟的正格式 第一大类——分咏。一般细分为“分咏”、“笼纱”两格式。
  (一)分咏格
  用两个绝不相干或绝不相称的、可供具体刻划吟咏的人、物、事作为诗钟的命题,要求上下句分别将其作为吟咏的对象。但只释其义,不能嵌入题字。切题要准确,对仗须工整。
  1、“毛衣·归燕”未央殿里惊新羽,王谢堂前觅旧巢。
  2、“豪华客轮·红楼梦”残书犹见情僧录,冰海已沉泰坦尼。
  (二)笼纱格
  属分咏格的一种特殊形式,以随意拈出的互不相关的两个字作为诗钟的命题。要求联吟者据史用典,吟作诗钟。与分咏最大的区别在于须用成语或熟语入咏,隐去题字。笼纱格的取名来自两个典故。唐王播未显时,客居杨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食,为诸僧所不礼。贵后重游,见昔日题于寺壁的诗句已为寺僧用碧纱盖护,因慨叹题曰:“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又宋魏野与寇准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僧独用碧纱罩护寇诗,唯魏诗 尘封。从行官妓即以袖袂拂尘,魏见喜而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诗钟据此两典为格名,既示珍贵,又取若隐若现之意。唯此格 创作难度较大,故流传不广,吟咏者不多。
  1、“本崔” 辟佛我思修作论,登楼人仰 颢题诗。上联指欧阳修作《本论》辟佛事,下联以李白登黄鹤楼读崔颢的题诗所发出的慨叹为典实,趣妙自然。
  2、“重四”传闻凤哺文王乳,史载象耕舜帝瞳。
  吟联各采用“文王四乳”和“帝舜重瞳”的记载。上联隐“四”字,下联隐“重”字。
  3、“春天”嫣红姹紫终归是,美景良辰可奈何。
  上联隐“春”字”。下联隐“天”字,用了人所熟知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良辰美景奈何天”来入吟。其实“笼纱”之法在唐诗中已见端倪。唐彦谦有首《长陵》诗云: 长安高阙此安刘,葬垒垒尽列侯。 丰上旧居无故里,沛中原庙对荒丘。 耳闻明主提三尺,眼见愚民盗一。 千载腐儒骑瘦马,渭城斜月重回头。 诗颈联上句用汉高祖刘邦典。高祖病甚,医入见,高祖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下句用张释之事。有人盗高庙座前玉环,上 怒欲族之,释之争曰:“假令愚民取长陵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见《史记张释之 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分隐“剑、土”。因之“笼纱”一格又可称之“藏字”格。

  第二大类——嵌字。
  嵌字格要求以任意拈出的两个字,分别嵌入诗钟的上下句,以所嵌的位置称为“第几唱”。各唱又依动物的位体来命名,依次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诸格。如果拈出的两个字都是两平或两仄,就只能嵌在联吟的第一、三、五唱的 位置上。
  第一唱凤顶格。又称“冠顶、鹤顶、虎头”等。“秋绿”云: 水才添四五尺,绿阴相间两三家。
  第二唱燕颔格。又称“凫颈”。“渡云:南渡君臣恋半壁,北 征父子捣龙城。
  三唱鸢肩格。又称“鸳肩”。“断江”云:可怜断雁无消息,不及江潮有去来。
  第四唱蜂腰格。“田月”云:薄宦无田何日返,故人如月几时圆。
  第五唱鹤膝格。“皋马”云。金一块心伤皋氏宅,玉环魂断马嵬坡。
  第六唱凫胫格。“雪如”云:湖上残山松雪老,江南春雨六如归。
  第七唱雁足格。又称“鱼尾、坐脚”等。
  “落来”云:山雨欲随岩翠落,天风直送海涛来。 在吟唱诗钟时,为了斗智、斗捷、斗博、斗巧,增加创作的难度,常将同一命题限作一套从一唱到七唱的诗钟。这类七唱联吟的诗钟通称为“连环唱”,又因顺序变化,如循梯下楼样而称为“下楼格”。“曲行”云:行云入梦春犹在,曲水流觞事已非。一曲离鸾霜月冷,两行斜雁碧天长。玉树曲中徒寄梦,金钗行外已无春。踏摇成曲传阿叔,歌舞当行识老胡。秋水江湖行可念,梦云楼阁曲难通。山林迢递难行遁,变易缤纷自曲全。旧调忍弹金缕曲,新诗敢赋丽人行。此类创作可一人独吟,也可数人联吟,如律诗之联句。如反用,即成“上楼格 ”了。

  诗钟的别格式
  (一)专咏格(又称“单吟格”):限咏一个主题,禁犯题字。“傀儡”咏:一线机关何太巧,百般面目总非真。
  (二)专吟连环格(又称“单吟连环格”):限一命题作一联诗钟,禁犯题字。同时又限定嵌字的字数和唱位,或不限唱位。
  1、“燕”咏,嵌“灯”,不限位:华灯照舞昭阳殿,残碣留题海叟庵。
  2、“思妇”咏,嵌“斜锁”,限第二唱:横斜钗影松云髻,牢锁春心紧指环。
  3、“辋川怀古”咏,嵌“黄白”、“木水”,分限第一唱和第三唱:黄叶木梢传画诀,白云水际冷诗魂。
  (三)分咏连环格:与分咏格相同,上下句各吟各的主题,但又限定嵌字的唱位和字数,与单咏连环格相似。
  1、“丹青丑女”咏,嵌“山黛”,限第四唱:画里云山妨小末,镜中眉黛胜无盐。
  2、“教馆考卷”咏,嵌“笔生花”,限用“鸿爪格”,不连可对:笔墨生涯聊卒岁,文章花样且趋时。融“分咏、嵌字”为一体的诗钟,一般又简称为“连环体”。创作难度较任何一种的诗钟都高,不易为之,故作品较少。唯“笼纱”一格无别体。
  (四)魁斗格(又称“玉盒格”):嵌两字,一字嵌在上句之首,一 字嵌在下句之末。“儿光”云。儿家门巷落花满,客子床前明月光。
  (五)蝉连格(又称“连理格”):嵌两字,一字嵌于上句 之末,一字嵌于下句之首。“母曲”云:画屏银烛围云母,曲几瓷盆供水仙。
  (六)三四辘轳格:亦是两字的嵌字式,一字嵌于上句的第三位,一字嵌于下句的第四位。“端菜”云:诏下端门恭已日,礼成释菜祭丁时。
  (七)四五卷帘格:同是嵌两字的,一字嵌在上句的第五位,一字嵌在下句的第四位。“袍到”云:偶携吟履到琴峡,待脱征袍隐镜湖。
  (八)拗体:平仄互相拗救,如律句。“药溪”限第七唱:幽人无事出寻药,小鸟一声飞过溪。是联上句“无、出”和下句“一、飞”的平仄已不是原来要求的位置格式,互为拗救。
  (九)太极格:如诗句之回文,可反读之,不害联意。“续横”限第二唱:断续钟声山半雨,纵横帆影月中湖。
  (十)、流水格:同为嵌两字的诗钟,但要求联语上下句意须相贯,似流水不断。“长薄”,限第五唱:乞多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薄命花。
  (十一)鼎峙格:任意拈出三个字为命题,分别嵌于 上句的首尾,下句的中央或下句的首尾,上句的中央,如鼎足而立,故称。1、“大司马 ”云:大宛职贡来天马,少昊官司有祝龙。2、“ 烟影楼”云:听雨春楼花似海,影成秋 殿水如 烟。
  (十二)鸿爪格:要求拈出的三字命题,分别嵌在上下句不限 定的位置上,但必须遵守诗钟“不连不对”的原则。所谓“不连”,就是命题中的任何两个字都不得连 在一起使用,即使不按原来的次序也是不允许的,必须隔开使用。“不对”就是命题中的任何两个字,不可用在上下句相对应的位置上,即使天然成对的词也不行。
  1、“射灯虎”云:虎观文章天射策,鳌江灯火夜张筵。
  2、“天足会”云:地辟蜀江今大足,天开吴会古纹身。
  (十三)双钩格:将随意拈出的四字命题, 分别嵌入上下句的首尾。“亚三吕周”云:亚栏柳身单莺调吕,三径花娇蝶梦周。
  (十四)五杂俎体:将任意拈出的五字命题,分别嵌入上下句不限定的位置上,但应遵守“不连不对”的原则。“山冷微有雪”云:快雪看山晴有约,微波荡月冷无声。
  (十五)竹节格:将随意拈出的六个字命题,分别嵌入上下句的二、四、六的位置上。但六个字中,须三字为平声字,三字为仄声字方可。“霓裳中序第一”云:连裳列第唯中垢,登序骖霓总一途。
  (十六)碎锦格 (又称“流水碎、碎流格、七碎格”):将拈出的四字命题或四字以上的命题,分嵌于任意一句或上下句的任意位置上,不能相并。对嵌四字的碎锦格,历来还是有“不连不对”的严格规定。但观近代的一些联吟,还是不相并的例子多。显然“不连可对”在创作上较“不连不对”来的容易。
  1、“张三李四”,不连不对:四 壁图书三尺剑,半肩行李一张琴。
  2、“张三李四”,不相并:四万黄金推李镜,三千秦铁剩张椎。
  3、“老鼠过街”上一下三,不连不对:风摇老树啼鸦舅,雨过香街卖鼠姑。
  4、“中秋月光”,上三下一,不连不对月照中天秋色冷,霜欺大地夜光寒。
  5、“一二三四”,限上联,不相并:一月二星三宿四,春风冬露夏霜秋。
  6、“钱少三文”,限下联,不相并:官路两堤多柳带,文园三径少苔钱。
  7、“云气雨头过”,不连不对:雨声过涧溪头涨,岚气浮云洞口迷。
  8、“十二月十二”,不相并:十里楼台十里月,二陵风雨二陵秋。
  9、“圣荷西山景城”,不连不对:荷叶西风圣诞近,林山暮景小城忙。
  10、“鸡鱼肉锣鼓板”,不相并:鸡市鼓声分社肉,板桥锣响卖溪鱼。
  11、“雨过山头云气湿”,不连不对:雨零云岭山生气,人过泉头水湿裳。
  12、“水流花谢两无情”,不相并花若有情长不谢,水应无意两分流。
  13、“一二三四天地人和”,不相并:四围人影三弓地,一阵和风二月天。嵌八字的格式,就只能是限定在上下句的一三五七的位置上。
  (十七)删古体(又称“改诗”)要求用前人的诗句为依据,或续、或对、或改。较之创作,意味索然。聊备一格志之。
  1、续下格用前人诗句为上联,作下联以对之。或为散句式、或为偶句式。
  ①散句式:“今夜月明人尽望”,悲欢离合四般心。
  ②偶句式:“渔妇晓妆波作镜”,牧童午睡草为毡。
  2、对上格用前人诗句为下联,创作上联以应之。或为散句式,或为偶句式。
  ①散句式:萧郎去后无消息,“何用吹箫向碧空”。
  ②偶句式:才见疏星思弄奕,“更闻寒雨劝飞觞”。
  3、改句式
  ①改前人诗联上下句的前四字。原句:“数着残棋江月晓,一声长啸海天秋。”改为:短棹影分江月晓,远钟响彻海天秋。
  ②留前人诗联上下句的任意六字,改其余八字。原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改为:为问楼头杨柳色,可能夫婿共春回。
  ③折腰格。留前人诗联上下句的第三、第四字,改其余十字。原句:“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改为:临文最恨新涂饰,谈史方知旧废兴。

  四、杂体诗钟

  在正、别格诗钟之外,尚有其他格式的诗钟曾经在诗钟活动中出现过,但由于各自的原因和历史条件,未能为后来者所接受,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现录之以为备忘。
  (一)四言体。
  一九三四年由何尔赓、陈天尺、陈祖光等先 生在福州倡为诗原之会,依诗钟联吟之例,变其体制。以“华社诗原”,作嵌字联,限四言,不连不对。华灯社酒,治诗论原。
  (二)五言体。
  始见于黄理堂《雪鸿初集》。以任意 拈出的两字,分别嵌入上下句中,限唱位,一如七言诗钟,唯每句五字而已。
  1、“ 山秋”限第一唱:山色和云淡,秋声向晚多。
  2、“石山”,限第五唱:烟霞严氏石,风雨米家山。近时,五言体诗钟在台湾尚流行,但在大陆早已废弃不用。
  (三)八言体。
  仅见诸于李家瑞《停云阁诗话》。分咏“放榜前一日杨太真”云:桂子秋风明朝得意,梨花 春雨绝代承恩。
  (四)骈体式。
  属分咏格的形式,唯字数不拘,类似楹联。见莫友堂《屏麓草堂诗话》。
  1、分咏“王安石须”云:定功罪于平生,吕诲弹章胜似欧阳荐牍; 数风流之佳话,谢家偶象何如张氏纱囊。
  2、分咏“岳武穆筋”云:四字铭 忠,排*相和金之议;一筹借展,破腐儒误汉之谋。联吟用了两“之”字,属不规范之作。
  (五)散文体。
  诗钟上下联不求对偶,但语意须相贯。又可分为“流水碎”和“押尾”两格式。
  1、流水碎依任意拈出的题字,分嵌于上下句中,不相并,追求清新自然。如:“何在闻歌”云:灞桥秋在人何处,不忍重闻折柳歌。
  2、押尾格拈出三字,限嵌于下句联尾,须相并,不得分开。“曲江春”云:好景一年君记取,杏花燕子曲江春。
  (六)虚字格。
  一联十四字纯用虚字,无一着实,“欢此”限第四唱:不知过此伊胡底,无以为欢可奈何。
  (七)集句式。
  集句式诗钟含有“分咏”和“嵌字”两种格式,除必须遵守两格的规矩外,还规定联吟者必须采用 前人的诗句或词句作为诗钟的联语,且词句仍需七言,并且平仄须合符诗钟的特定要求。较创作而言,虽在对仗上的标准可略为宽松,但平仄格律仍需严格遵守。这就要求吟咏者的古诗词修养要相对丰富,运用自如。
  1、集句分咏:“二月十二”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碧栏干外绣帘垂。(韩亻屋)上联用宋词句,下联用唐诗句。杏花二月开,栏干系“十二栏干”的略语。对仗虽不很贴切,但也集得自然趣妙。
  2、集句分咏:“庸医八字”新鬼烦冤旧鬼哭,(杜甫)他生未卜此生休。(李商隐)
  3、集句嵌字:“女花”,限第二唱:神女 生涯原是梦,( 李商隐)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八)方言诗钟。
  由于诗钟是 从福州起步,走向全国的,故闽人喜以方言俚语为题,创作诗钟。
  1、“缠脚(裹脚)乞食仔(童丐)” 丝萝系处莲双瓣,衣钵传来竹一枝。
  2、“做普渡(荐幽道场)和尚聚媒(妻)”三界 斋坛喧鼓磬,两行花烛照袈裟。

  总之,诗钟的格式繁多,亦常随时代的风气有所创新。
  文前提到的《七二钟声》,天津寇、陈、张三位先生就创立了几种新格式的诗钟,现录之以饷同好。
  (一)钟谜格:即以诗钟的形式,依灯谜的创作手法吟作诗钟联语。此格类同于“分咏格”,唯不限定分咏的具体对象,只限吟咏的范围,如限定灯谜的谜目一样。诗钟联语就是谜面,分咏的具体对象则是谜底了。创作的灵活性较大。
  1、分咏词牌名明月二分魂有路,长堤十里柳无情。上联吟词牌“梦扬州”,下联吟词牌“台城路”。
  2 、分咏书籍名已遣乌衣为寄信,更教红叶与通情。上联吟《燕子笺》。下联吟《韩诗外传》。
   (二)居易格:将古人的名或字、或号,分别嵌入上下联句。此格与“嵌字格”、“笼纱格” 相类似,唯人名、字、号须相并,不得分开嵌入,且要求语含双关。
  1、可对, 留病转 教能去病,驻年翻自不延年。上联嵌“去病”, 隐“霍”字,下联嵌“延年”,隐“李” 字。
  2、不对:满载一船山色去,只留万里水光 浮。上联嵌“船山”在四、五位置,隐“王”字,下联嵌“万里”于三、四位置,隐“杨”字。

  五、诗钟的活动形式

  诗钟活动主要分“聚吟聚唱”和“散吟聚唱”两种形式。
  诗钟因结社活动,故“聚吟聚唱”的形式是主要的。社员定期相聚,以斗捷为乐,届时围坐长桌,公推三 人,取诗、文集一册,任意翻检,拈出命题。或分咏,或嵌字,限时制定。是时燃香一炷,以缕系铜钱数枚,挂于香上,下承铜盘,点香出题众人立即动笔构思,至香尽缕断,钱落铜盘,铿然作响时,即时收卷,然后由专人抄写,按联吟的优劣,评定状元、榜眼、探花、鸿胪的人选。
  “散吟聚唱”的形式较为宽松自如。将事先拈出的命题,由每期的主持人分寄,限期收稿,然后汇集,由专人抄写不署名,再分发众人评定,选出元、眼、花、胪。散吟聚唱的形式较为灵活,但已失却燃香落钱的情趣和比才斗捷的校枝,一般又视日期的长短,有日唱、月唱、大唱之分。日唱:每日上午定时(一般在九时)发出命题,下午定时(一般在三时)收卷,立即由专人评定,于当晚(约在六时)集会发唱。月唱:每月一次,先期 定出命题,限日收卷,评定后发唱。
  大唱:每年一至二次,一般在重大节假日举行。先期 定出命题,公开征吟,限期收卷,评定发唱。诗钟创作,每一联语称为一卷,通常每人吟 作三卷称一旗,也可倍之,谓之双旗。才思敏捷者可再倍之,谓之三旗,四旗等等。

  六、诗钟泾渭于律诗和楹联

  诗钟的活动,虽说是以娱乐斗捷的形式面世 ,但它要求参与者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古典诗词的修养,需有相当的水准和学识。
  诗钟原于律诗,故有“改诗”、“折枝诗”之称,又因形同楹联,又有“联吟”之雅号。但与两者相比,诗钟的格律又严谨得近乎苛刻。这大概也是诗钟难于流播并逐渐式微的缘故。它与律 诗、楹联的主要区别在于:
  1、字数铁定。正格的诗钟限于七言,一联十四字,不容增减。而律诗除七言外,尚有五言,甚至有六言律诗。楹联更是可长可短,短者二、三字,长者 数千言。
  2、平仄严谨。诗钟的平仄固定,是平是仄不容易位。而律诗允许“拗救”,楹联的伸缩性更大,可以通融。
  3、吟咏限定。诗钟上下联句各咏各的主题,在文义上又要 求完整划一。而律诗和楹联的创作就显得从容,不紧不迫。
  4、对仗工整。诗钟对对偶的要求十分严格,其对仗之熨贴匀整,又是律诗和楹联难望其项背的。

  七、对诗钟兴衰的反思

  诗钟的格、律及方方面面的规矩、准绳,使诗钟活动仅能在一定的文化层次上展开。这样就给诗钟的普及带来了相当的难度,设置了层层的障碍。但唯其如此,也给诗钟的吟咏者平添了无限的乐趣和情思。对于每次因斗捷较思而聚会的“钟聚” 之举,每位诗钟的创作者都有极大的渴望和诱惑,令人欲罢不能。诗钟曾有过它的辉煌时刻。它带着闽文化的固有特色,闯进博大精深的中国文苑里,是中国韵文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份。它不应该湮没无闻。它象闪电一样,在灿烂漫长的中国文化史上划出了光彩的瞬间。我们就更有责任去认识它,介绍它,并加以发扬光大。
沙发
发表于 2011-11-14 11:14:1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啊!

为啥不贴到外面呢~~~有什么顾虑吗?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1-10 20:32 , Processed in 0.03808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