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2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评论] 【网上谈诗】说说古典诗歌的离去和回归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25 08:39
  • 签到天数: 178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02:05: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山菊 于 2017-9-12 15:20 编辑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美的载体。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 我们知道美作为灵魂永远存在,但是作为外在的载体,却像意大利的服装一样,总是改变和更替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典的诗歌作为一个载体,必然要因为时代的更换而消融。这个趋势既决定于中国古典诗歌内在的属性,又决定于作为艺术这样的上层建筑和人们审美(或娱乐)需求的互动,因此,是不可逆转的。当然,从另一方面,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否定又否定的过程,那么,在经历了和现代社会的痛苦的磨合期后,是否古典诗歌又能够从新找回自己的价值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说明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体裁,古典诗歌内在的属性是怎样的。
    根据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大叔的说法,“尽管诗词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很多,但其要则只有两条。一是谙熟掌故,二是精通格律。”这句话已经说尽了古典诗词的精髓。作为诗歌,本身必须具有音乐性,无论是律诗,古诗,词,或者曲子,都是有严格的格律要求的(古诗稍稍松一些),这个格律不仅表现在字数的约束,还讲究音律的和谐。所以,这就使得“原教旨主义”层面的古典诗歌创作,变成一种带着脚镣的跳舞。----内功没修炼的一定程度,是无法灵活自如的。因为高超的古典诗歌作者在描述一个情境时,不仅要找到准确表达意思的词字,这个词字本身的音以及和周围字词的音还要“谐率”,所以,没有一定的“词汇量”,写古典诗词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另一方面,古典诗词的大部分体裁字数都不多,故,在表现较为复杂的情境或者较为宏大的事项时,“用典”成为必须的手段。比如著名的“小李”,李商隐同学,就很喜欢翻书找典故,术语叫做“獭祭”,就是像水獭把捕捉到的鱼儿放在岸上晒太阳一样,李商隐同学在写作诗词的时候也经常翻一大堆书在案上找合适的典故。-----可想而知,这种“用典”的手法,自然不仅对作者在掌握典故的数量和质量上有很高要求,对读者于典故的“解读”能力也有同样程度的要求,而这种双向的约束使得高级的古典诗歌不仅在创作上,也在普及上具有了同等的难度。-------这里可以恬不知耻地举一个例子,俺在西西河写《那年庐山》的时候,结尾写了两联,一联是“敲鱼终日宣佛号,獭祭偶尔获真言”,另一联是“帖成花树喜难禁,文未聚宝气不平。”,结果很明显,后者看到的同学都看懂了,而前一联,俺的意思是对庐山会议的之前的很多文章,像敲木鱼一样都是官样宣传文,只有参看很多资料后才能比较深入地获得一些真实的情况。----但几乎没有同学理会这一联,让俺很有做芙蓉大娘摆了S造型很久没人理会的落寞。呵呵,

    所以,结合上面的分析,大家就会知道,真正“原教旨主义”的古典诗歌创作是相当难的事情。举一个较为好玩的例子,齐白石,吴昌硕,前者是自学成才的,如雷贯耳的中国古典美术大师,后者不仅是中国画现代流派的大师,也是中国篆刻艺术极为显赫的一座高峰,但是这两位都声称本人艺术水平最高的是诗歌。再如启功,林散之两位中国当代书房的宗师级人物,都写了一大堆的古典诗歌,基本上,对于老派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古典诗歌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的艺术。而且是非常考量“内功”的。所以说,正是由于在“旧中国”里面古典诗歌的崇高地位,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都用了非常大的精力去增长自己的内功,专研诗歌的创作。-----当然,这也是被逼的,法国的贵族们有地位后,大家混沙龙,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混入官僚阶级后,主流的社交方式是组织诗社,------一大伙人碰到好天气啊,就凑一块儿,互相憋着作诗,还要步韵啊,唱和啊什么的,你要听不懂别人的典故,就像《大腕》里说,“您要开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即使到新中国成立了,高层的政治生活里,古典诗歌还是一个很有档次的玩意儿,像东哥啊,陈毅元帅啊,朱老总啊,董老啊,还要著名的叶沧白元帅啊,都是其中好手,------像陶铸四爷这样的,都是后进了。

    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毕竟时代的洪流无可阻挡,现如今,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社交生活和娱乐生涯都远远不是50年前的人民所能梦想的,俺有一很喜欢“装A后”的朋友就哼哼,说自个“下棋是围棋,打牌是桥牌,看电视是美剧,搞体育运动还是日本教材。。。”云云,这就说明了,随着世界村越来越狭窄的趋势,广大中国人民面对铺天盖地的资本主义罪恶的的诱惑已经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同志们有限的精力无疑要被这些无限的奇技淫巧所分散和稀释了,------谁还有时间静下心来,为去找一个合乎音律的词字费心推敲呢?更不必说用典了,------还有几个现代的读者,愿意在看一首律诗时,不停翻百度呢?

    于是,面对这样大江东去般的改变,我们不得不感叹,------活剥一下著名歌剧沙家浜作词者汪曾祺老大爷说的那句名言,----所有的歌都会死去,sooner or later.

    那么,显然本文只能以挽歌的笔调完成了,---------假如以古典诗歌作为一种广大知识分子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结合这一前途而言,这无疑是对的。----在俺看来,真正的古典诗歌早已成为古典时代的殉葬品。因为古典诗歌只能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作者的笔下,吟咏在那个时代读者的心胸。但从另一方面,如果抛去这个大的趋势而言,从一种培养个人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角度出发,俺以为古典诗歌作为一种体裁,还仍要具备诱人的魅力。------这是因为,古典诗歌的根,----即汉字的语法结构和音仍然没变,---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假如我们能够依照字数的要求写出音律和谐,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词句,----则至少,这是现在的人们对汉字之美的欣赏和掌握和汉字表达的一种能力的提升,---而这一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因此,对于古典诗歌的研习,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之下,只能是一种个人修养提高的一种途径,这个途径虽然已经没有旧时侯的那份土壤,那其功效还是依然显著的。

    最后,歪诗一首押尾:

    江上今日古月明,风中不闻琵琶声。
    但有一片红叶在,不尽满山秋意浓。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捐资 +1 学识 +1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 1 + 1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沙发
    发表于 2011-11-7 03:38:41 | 只看该作者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美的载体。像一个虔诚的信徒一样, 我们知道美作为灵魂永远存在,但是作为外在的载体,却像意大利的服装一样,总是改变和更替的。


    嗯嗯~~~艺术就像一个千面女郎,让喜欢的人紧追不舍,可是能够登堂入室,窥到真容的却没有几个。

    这就使得“原教旨主义”层面的古典诗歌创作,变成一种带着脚镣的跳舞。----内功没修炼的一定程度,是无法灵活自如的。


    举手提问:什么是“原教旨主义”层面的古典诗歌创作?

    这种“用典”的手法,自然不仅对作者在掌握典故的数量和质量上有很高要求,对读者于典故的“解读”能力也有同样程度的要求,而这种双向的约束使得高级的古典诗歌不仅在创作上,也在普及上具有了同等的难度。


    对着呢~~~俺作为读者,一直是不合格的

    古典诗歌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的艺术。而且是非常考量“内功”的。所以说,正是由于在“旧中国”里面古典诗歌的崇高地位,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都用了非常大的精力去增长自己的内功,专研诗歌的创作。


    唉,可惜’吸星大法‘之类的神功只发生在武侠小说里,否则俺那么多老师,一人吸他一丁点儿内功,咱就能等堂入室啦!

    俺学诗词起步太晚,不过晚也有晚的好处。一是已经有了些生活积累,不至于’强说愁‘;二是有了自知之明,有些事不再强求。诗歌是座宏伟的殿堂,入门的风景就已经把俺迷倒了。高处的风景当然更美,但内力不足,也不想强攀了。所以俺准备当一辈子小学生,有机会也客串一把幼儿园阿姨,辅助一下喜欢诗词的朋友学习平仄知识,送他们登高,也是一件美事:)

    谁还有时间静下心来,为去找一个合乎音律的词字费心推敲呢?更不必说用典了,------还有几个现代的读者,愿意在看一首律诗时,不停翻百度呢?


    现实无情,诗歌式微:)


    古典诗歌的根,----即汉字的语法结构和音仍然没变,---那么,从这一点出发,假如我们能够依照字数的要求写出音律和谐,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词句,----则至少,这是现在的人们对汉字之美的欣赏和掌握和汉字表达的一种能力的提升,---而这一点,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是的~~~俺着迷的正是这个诌诗的过程。还有就是求教过程中,从各种虚虚实实的评语中过滤出有用的信息,也是一中乐趣:)

    但有一片红叶在,不尽满山秋意浓。


    美的灵魂,不生不灭。平仄真被淘汰之日,那么必定是诗歌找到了更新更美的服装之时~~~从诗经到近体诗的演化,可见一斑。

    欢迎史编辑!作品渴望读后感(尤其是比较专业的读后感),希望能常来分享你对大家习作的看法!

    点评

    汗。。谢谢山菊大姐的点评。。,俺对古典诗歌无论了解还是写作都非常浅薄,这篇也只是纯评论,贴在这里很有舞大斧的冲动,各位鲁班大叔莫笑啊  发表于 2011-11-7 08:4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1-11-7 08:01:50 | 只看该作者
    选入杂志了哈?

    点评

    快点儿练,我还等着呢:)  发表于 2011-11-7 08:47
    哈哈,嘉木你说了算。。俺最近忙着练字中。。。嘿嘿。  发表于 2011-11-7 08:45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9-22 04:07
  • 签到天数: 455 天

    [LV.9]渡劫

    地板
    发表于 2011-11-7 23:26: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楚天 于 2011-11-7 10:57 编辑

    精深好文,拜读。

    对所引用的观点:“尽管诗词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很多,但其要则只有两条。一是谙熟掌故,二是精通格律。”
    俺想借题发挥一下的是,“掌故”应当是指知识面宽,不一定指古代典故。俺不太相信“李商隐同学在写作诗词的时候也经常翻一大堆书在案上找合适的典故”。小李用典时大概以为他的同代人能看懂。写诗如果让同代多数知识人读不懂,是作者的错。

    点评

    嗯。。李商隐同学作诗的手法,完全是《达芬奇密码》式,此公用典,有时候不是用典故的原意,而是借用典故的某一方面。所以非常难懂啊。。呵呵  发表于 2011-11-8 09:30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7-26 05:11
  • 签到天数: 1017 天

    [LV.10]大乘

    5#
    发表于 2011-11-8 00:44:2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不过由于文史知识的浅薄,我对用典从来都没有好感。象一句诗有四五个典故的,总觉得不是诗,而是作者在卖弄学问,对真正诗意来说,只有损害没有帮助。 文中提到在表现较为复杂的情境或者较为宏大的事项时,“用典”成为必须的手段,我不太同意。绝句一体,我最喜欢的一些唐诗名篇,都很少用典。古诗象杜甫的三吏,三别,没有什么典故,但描写安史之乱的社会动荡反尔特别感人。因此用典我觉得不是必须的,用学问作诗是走入了歧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文艺方式,古典诗歌象西方的古典音乐一样,体裁上可能确实不适应现代的时代精神。我觉得不仅是读者欣赏的问题,而是古诗的体裁和几千年的诗歌传统无形中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束缚。因此体裁的变化,没有必要太多惋惜。

    点评

    这个“用典”作为手法,还有一原因就是古时候知识分子,作诗是一种社交手段,不用典就显得层次不够,宋词里面,有些词都有雅俗之分,非常复杂  发表于 2011-11-8 09:32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助学~~~欢迎常来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1-11-8 02:04:36 | 只看该作者
    我大概算是史教头说的原教旨主义者。

    我基本上不读今人写的古诗(包括近体,古风),网友互相唱和,看一看,挺开心,但是和我读前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一则历史留下来的东西,本身就是经过淘汰的,不是精华,基本上留不到今天,这是个系统样本偏差。第二个,就涉及到诗歌本身的问题。

    古诗的本底语言是文言文。就这一点,基本上,科举废除之后,古诗的式微已经是注定了的。因为要用文言文写散文已经不可得,韵文难度过之,诗歌难度又过之。那是螺丝壳里做道场,而且还是水陆道场七七四十九天那种大排场。

    古诗有两难,一则文辞雅驯,一则意境深阔。雅驯包括格律。首先我是坚决反对老干体里面的春蕾,革命,这都是什么东西,是那副国画里的自行车把。格律是个技巧,多训练,多磨,总还有坚决办法,词汇的匮乏基本上是没法解决的。因为底子太薄,这么写诗好比当年相声说的,我是文盲诗人,我写不了小说,因为识字不多。即使在晚清,马一浮还可以集句做时文,有这样手段,才能说得上作诗。

    假如能解决好第一个问题,第二个也很难办。胡兰成常说,道着了正字眼。有不少朋友经常以为这是文辞的问题,我个人到觉得,这更多的是一个意境的问题。某字一用,则境界全出,这不是意境是什么呢。今天很多人的古诗,格律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失粘失对也会补救。可是,少了点味道。

    少了味道之一的原因就是少了典故。没有典故,很多东西说起来,感觉味道不正。元龙臭味,孟公瓜葛,这可能都还不算真正用典,可是不翻前人语,怎么办?莫非元龙敦谊么。围城里面挖苦四喜丸子曹元朗,可是钱钟书先生自己写情诗都翻新道学家语。不是说非要典故不可,甚至可以说,真正流传的大部分东西,都是脱略前人形迹造作新语的。可这是大高手才可以为之的事情。大漠孤烟直这样的句子,多少人能写得出来。用典可以保证古诗在基本的水准左右不会漂出去太远。

    少了味道的另一个原因,是胸中没有那股气。史记不是诗歌,然而司马迁登临高山养胸中逸气,所以才是无蕴之离骚。这个,有禀赋,有人生鲫鱼,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白也诗中先,诗穷而后工,等等。

    今人的诗歌,好的,有两个路子。一个是参杂西方的手法,冯至的十四行,是一种。一种,是聂绀弩的手法。不过读多了以后,会发现他是有禀赋有际遇,所以有些句子不错。整体水平,在建国后,是高的。放在整个晚清以降,恰足以说明古诗的彻底衰落。

    妄言一大篇,大家见笑。当大家的板砖飞来的时候,我会躲在叶芝里尔克的背后,绝对缩头,绝对乌龟。

    点评

    此论高见,真是经验之谈,佩服!  发表于 2011-11-8 09:34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助学~~~欢迎常来交流!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1-11-8 02:12:0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1-11-8 02:04
    我大概算是史教头说的原教旨主义者。

    我基本上不读今人写的古诗(包括近体,古风),网友互相唱和,看一看 ...

    另外回复一个有点歪楼的话题:

    前不久看到山菊贴的散老论诗词,说不要太拘泥,李商隐的五十弦的背后是什么不必在意。高阳对这个好象有一番考证,可惜我想不起来在哪里了,回头找找看能不能翻出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5 收起 理由
    山菊 + 5 期待~~~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1-11-8 02:28:41 | 只看该作者
    诗词从最原始的歌谣,古风,到后来的近体诗词,馆阁体经历了漫长磨砺与规范过程。形成了各个时期的"衣服",风格。衣服旧了可以更新,穿衣也随季节,时境而改变。只要恰到好处,无论咋穿,总能出彩。雅与俗其实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功夫在诗外,这话一点不假。生活积累,感情的喷发就是诗词的源券。有诚之言,虽朴尤灼,虽拙尤胜其琢。

    如今的通俗体裁或形式,其实回到了原始歌谣的一个层次上了。许多歌词已经没有任何讲究了。但久之,那些以此为荣的词,歌作者们却又要找回些讲究了"提升"自己。衣服还在那里,只是人们想不想,要不要,会不会穿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1-11-8 02:34:11 | 只看该作者
    楚天 发表于 2011-11-7 23:26
    精深好文,拜读。

    对所引用的观点:“尽管诗词创作的方法与技巧很多,但其要则只有两条。一是谙熟掌故,二 ...

    李商隐的獭祭 基本上没有什么疑义。因为宋朝的西昆派就是师法李商隐的,到处摘句子摘人名。有优人穿破衣来搞笑,别人问为什么,他说翰林作诗到处挖,挖到我衣服都破了。

    李商隐有些獭祭是写微博怕别人看懂,就用了一串代指。所以很多东西,当时的人,除了他的朋友也未必能懂。

    除开这样的情况,对文化的掌握,总有个深浅。清朝还有翰林说,史记的天文内容就是天书。这个,今天都有人还懂的,所以未必他的典故,当事人都能懂。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1-11-8 02:39:12 | 只看该作者
    mike05 发表于 2011-11-8 02:28
    诗词从最原始的歌谣,古风,到后来的近体诗词,馆阁体经历了漫长磨砺与规范过程。形成了各个时期的"衣服" ...

    这个说的中肯。只是现在偏又有人光屁股裸奔,格律全无,还要写着七律。这种就比较不舒服,有点象hold姐的网纹袜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9-22 04:07
  • 签到天数: 455 天

    [LV.9]渡劫

    11#
    发表于 2011-11-8 02:57:0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1-11-7 13:34
    李商隐的獭祭 基本上没有什么疑义。因为宋朝的西昆派就是师法李商隐的,到处摘句子摘人名。有优人穿破衣 ...

    如果真是因故怕人看懂,值得同情,但不值得效仿(那不正好是东施效颦了吗)。用典的境界应当是,不知此典的读者也能感到美,知道此典的读者觉得更美。如果多数读者读完没感觉,恐怕算不了好诗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
    发表于 2011-11-8 03:38:32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1-11-8 02:39
    这个说的中肯。只是现在偏又有人光屁股裸奔,格律全无,还要写着七律。这种就比较不舒服,有点象hold姐的 ...

    读过本把名家校点的唐诗三百首,其中有些律诗,其实是后来归为中间体类中。因为依后来律诗规矩,那些都不符合。律诗在唐朝非常盛行,有些讲究当时并未形成固定规矩,而是约定俗成。大家依样画葫芦。相比之下,宋时的律就要逊色得多。而许多规矩自宋以后不断附加。虽然都依唐朝的俗,但至今没人能说透这些规矩。
    既然本身就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今人大概也可以稍微尝试一下各种所谓七律。至于是否符合某些特定框框,则是见仁见智。但有一条,诗须言志,无病呻吟,堆字码句,便是无聊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13#
    发表于 2011-11-8 04:42:0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老师讨论得好~~~喜欢这种交流的气氛!!!



    关于用典,我觉得主要得先考虑作品的读者问题吧?

    作品总是需要读者的(那些不需要读者的就藏在日记本里面了:)。我想诗歌要面向的读者有这几种吧:
    一是面向大众~~~比如时事新闻题材,用生僻的典故恐怕会丢掉大部分读者;
    二是寻找知音~~~针砭时政的题材。为生存故,必须拐弯抹角地用典。自有学富五车的知音击节叫好;
    三是限定读者~~~多为感情题材。如李商隐同学,有情绪要抒发,但又不愿意泄露本事,所以也需要用典。

    作为读者,我深知自己的不足。所以对典故多看不懂得诗词,俺的态度是‘羡慕嫉妒恨‘一番之后,再潇洒地挥一挥手飘过:)

    作为作者,俺决定只用自己已经学过的典故,不为用典而翻故纸堆~~~赫,其实是懒啦,给自己找个偷懒的理由:)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9-22 04:07
  • 签到天数: 455 天

    [LV.9]渡劫

    14#
    发表于 2011-11-8 06:30:15 | 只看该作者
    俺更彻底,作为作者,俺只用估计诗友们知道的典故。俺欣赏某位诗友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读不懂,就是写得不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1-11-8 07:39:51 | 只看该作者
    楚天 发表于 2011-11-8 06:30
    俺更彻底,作为作者,俺只用估计诗友们知道的典故。俺欣赏某位诗友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读不懂,就是写得不好 ...

    这事情比较难说。不说李商隐这样的,一本杜诗镜诠,如果真的不看注释,恐怕很多都没法看懂,总不能说那些都不好。

    如果说用典的艰深程度因时而异,要照顾今天的诗友的程度,那能用的典故估计不多呀

    点评

    同意!  发表于 2011-11-8 07:5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16#
    发表于 2011-11-8 07:47:54 | 只看该作者
    楚天 发表于 2011-11-7 17:30
    俺更彻底,作为作者,俺只用估计诗友们知道的典故。俺欣赏某位诗友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读不懂,就是写得不好 ...

    还是楚天厉害!
    俺自己知道的都没几个,哪有能力去估计别人噢:)

    如果读不懂,就是写得不好~~~俺也欣赏,不过只欣赏这位诗友说话的勇气:)

    上周在宁娜和阿仁的诱惑下看了电视剧《李春天的春天》。你朋友的话让我想起剧中的一段对白~~~大意是说有三种‘事实’:你眼中的事实;他眼中的事实;还有真正的事实。

    ‘如果读不懂,就是写得不好’,这只是其中一种。如果拒绝承认其它两种的存在,恐怕很难进步~~~是不是这样?

    一首用心写成的诗,如果只有几个人看懂并且喜欢,那是遭遇知音了~~~应该珍惜!
    如果很多人看了都说喜欢而且能说出为什么喜欢,那就是这些读者心目中的好诗了~~~值得欣喜!
    如果绝大多数读者都喜欢并且争相传诵,那么作者就是李杜转世了~~~应该骄傲!

    当今的社会,已经没有专业古典诗人的立锥之地。习诗更实用的功能是陶冶性情,所以俺觉得爱好者们完全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典,或不用典;格律,或打油~~~只要有作品,就会有读者;只要有人读,就有机会遭遇知音:)

    否则,偶们聚在这里做啥涅?!

    该用户从未签到

    17#
    发表于 2011-11-8 08:01:03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1-11-8 07:47
    还是楚天厉害!
    俺自己知道的都没几个,哪有能力去估计别人噢:)

    你也有一个三境界说了,指不定若干年后跟王国维的一并流传哦。哈哈哈。

    其实用典不用典,是个个人习惯,不必强求。我自己赞成用典,一则是锚定整个诗歌的趣味,不至于飘离太远,二则。。。其实这是个惠而不费的做法,要写出用字显豁而意味深长的句子,比用典要难得多了。三是可以扩充基本的词汇量,用典也可以化用,这样几下兼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9-22 04:07
  • 签到天数: 455 天

    [LV.9]渡劫

    18#
    发表于 2011-11-8 08:04:52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1-11-7 18:39
    这事情比较难说。不说李商隐这样的,一本杜诗镜诠,如果真的不看注释,恐怕很多都没法看懂,总不能说那些 ...

    俺始终强调同代人。我们如果看不懂唐人完全是另一回事。而且那个诗友说的是他自己的诗。

    点评

    如果是是说自己的诗,那就不但欣赏,还可以崇拜啦~~~对自己要求那么严,当然要欣赏崇拜顶!  发表于 2011-11-8 10:26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9-22 04:07
  • 签到天数: 455 天

    [LV.9]渡劫

    19#
    发表于 2011-11-8 08:07:23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1-11-7 18:39
    这事情比较难说。不说李商隐这样的,一本杜诗镜诠,如果真的不看注释,恐怕很多都没法看懂,总不能说那些 ...

    "如果说用典的艰深程度因时而异,要照顾今天的诗友的程度,那能用的典故估计不多呀"
    生活之树常青。你可以用今天出现的新典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20#
    发表于 2011-11-8 08:14:42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十八 发表于 2011-11-7 19:01
    你也有一个三境界说了,指不定若干年后跟王国维的一并流传哦。哈哈哈。

    其实用典不用典,是个个人习惯, ...

    ‘境界’被弄得太神秘了,咱只学刘姥姥,大观园逛逛就成~~~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碗的饭:)

    我很赞成用典是‘惠而不费的做法’,也很羡慕像躬庐,一得先生等每字皆有出处的老师。只是这样的诗,对读者的要求更高。要成为读得动学问诗的读者,对俺来说有点不切实际。所以就知难而绕道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5 23:23 , Processed in 0.0433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