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9 08:30: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集" r' G1 ?, v) s. ?9 w) q
常之颂找到许载赓的部队投军。由于他有文化,作战勇猛,又有在成都总督府前散发传单的资历,很快就受到了重视,从小兵提拔到了军官。在看到军队里许载赓的哥老会兄弟们可靠之后,把许谌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哥老会兄弟遍寻许家后代未果,突然得知消息,自然高兴,就把一个推荐上四川军官速成学校的机会给了他,并去常家接回了许谌。常之颂的嫂子不放手,因为这个孩子不是她生的,却是她养的,与常何毅简直就是一奶同胞,直到的哥老会兄弟们答应每年都送许谌回来住一段时间才罢手。
6 u& o M: i( E
$ g4 Z! ]9 t+ V7 ^3 ? L% N& Z常家依然人丁不旺,常之颂在外戎马倥偬,一路高升到团长,一妻两妾都没能有一儿一女;常之吟家业越做越大,但是也没有再多一个孩子,这样小小的常何毅就成了千顷地里一根独苗。但是这个孩子虽然娇生,却没有惯养。秉承老太爷的遗愿,从小就接受了现代教育。常何毅表现了很好的天赋,常之吟还请了去日本留学过老师,到家里来给他教日语。许谌时不时回来,也跟着常何毅一起上课。但是这孩子似乎就不是学习那块料,打架不学就会,一念书就头疼,看到数学课尤其头疼,对哥老会那些规矩套路倒是无师自通。
7 v. ], w3 H9 v$ H$ ~$ g9 a( X& q, M3 F0 J2 j; \" A
常家对佃户毫不客气,终年辛苦方可勉强度日,收租时期毫不客气,这也是常家几代能够发家的本钱,遇到灾年,也没有什么减免。但是相比别的地主,做常家的佃户相对好过一些,因为常家二爷在外是军官,过兵的时候往往给个面子,农民不会被拉去做壮丁,或者直接拉去当兵,一旦被拉走就是九死一生。在别的地主家里租种土地,得时刻有人放哨防着过兵,在常家虽然租子交的多,但是性命尚可不用担心
9 E& T& m5 z; g+ a( d) B& ?, Y y$ a# n* V
八岁时,许谌不再读书了,被他爷爷的兄弟们接了回去。这年是民国八年,春节一过,常何毅就结束了他的私塾+日语+自然科学的杂拌学习生涯,前往成都正式读书,常之吟亲自送他去成都,父子二人步行前往。
* o4 _! ]/ w/ W
1 Z. ]$ z3 F& A! F" |5 D常之吟一路上向儿子讲起自己当年的不容易,与在成都的种种惊险,让小小的常何毅一方面心情跌宕起伏,一方面又恨透当时的兵。常之吟向儿子解释,恨兵不要紧,家里没兵可不行。
/ {$ x4 S% s% [& B6 n$ H8 X$ n7 O7 S
常何毅年幼,走长路不行,父亲常之吟就给他租了滑竿抬着他,自己在下步行。常何毅看到抬滑竿的人面黄肌瘦,辛辛苦苦抬上一段路,拿一少半铜元,拿到钱不是去吃饭,而是成群结伙跑到路边小屋去,把他们父子放在一边。一会从屋子里出来,露出烟熏的黑牙嘻嘻而笑,抬着走路也有力了不少。等到了地方,父亲才把剩下的一多半铜元付给他们,他们又是跑去某个小屋。过了一会才拿着剩下不多的铜元散去。
5 p! G2 D* ^9 y4 J
% Z7 v6 S, i$ i常何毅不懂,问父亲是何道理。父亲也不讳言,告诉他这些人是去抽大烟了。如果第一次钱给多了,他们就会把父子二人扔在一边,抽大烟抽个够才上路,那他们的行程就耽误了。
' N3 q; a& ?) w f: X4 x
7 q( x. Y5 ]' @0 z常之吟告诉儿子,自己像他这么大跟着爷爷去成都,就是这个样子;当年去成都接叔叔,路上还是这个样子;现在送他去成都,一点都没变化,就是眼看着人穿的衣服越来越破,人要更瘦。从大清到民国,从留辫子到剪辫子,中国看不到任何变化,只是在一条路上不断的堕落下去。自己辛辛苦苦把这个家维持成现在这个样子,儿子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好好读书,将来承接这个家业。 D5 _% p' n( d, z7 M
1 v8 I0 y" P7 p$ T V( r第六集
3 P" R+ j+ M2 o! J" p; @! E父子二人住进了旅店,穷人住在大通铺,稻草上一领席子,睡觉前到柜台交押金要一床脏得看不见颜色的被褥,天亮交回去换押金。常之吟父子住的是上房,只是不那么冷,被褥也是很脏,虱子臭虫一点也不少。从小就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常何毅根本受不了,反观父亲一觉睡去。+ h. n7 W2 G& S0 C
3 B9 F! q' `) C, y+ s睡不着的常何毅暗暗寻思,人世间为何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己应该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读完小学,是承接家业,还是开拓眼界?
$ m% h* o. Z' X! [6 c N$ S
( ] d. L: s" L1 ?% P a( Y沉沉睡去的常之吟不知道,这几天的行程,给自己儿子一生的发展道路,轻轻的转了一个方向。本来是爷爷、父亲已经为他画好了道路,却因为这几天的见闻和讲解,常何毅开始偏离了这条轨道。' e/ ?% C6 M' i" H5 W+ P$ K
5 {, R" ~ r3 i" V$ j到了成都以后,还是个小学生的常何毅早熟的开始对孙中山、大同思想、苏维埃、共产主义开始感兴趣,一方面走上街头听别人讲演,一方面和老师们坐而论道讨论救亡图存的道理。读了不到一年书,就开始走上街头宣传五四运动和亡国惨痛。眼瞅着儿子要走上自己弟弟当年走过的道路,常之吟愁的不行。
" b n8 o& F% |9 ~% L, c/ Y. [4 J, S
常之吟知道,当年自己兄弟在成都是生死一线,后来弟弟在军中也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种好运气不可能一直有;自己家族一直不长寿,人丁也不旺盛,自己一个儿子,弟弟八年了也没有个后代。不能让儿子在冒险于是跑去重庆,和弟弟一起商量对策。
, j. t( R( F) [6 t
% [8 B$ G, _9 x: O常之颂给哥哥出了个两个主意:一是尽早给侄子定下亲事拴住他,二是把侄子送进学业要求最高的中学,累得他没心思想别的。
' A4 G8 g) u5 G& i' _$ ^2 x
" ]. \: ]1 r$ T9 \常之吟在成都找到儿子,把这两个选择摊牌给了儿子。常何毅毫不犹疑选择了去上最难读的中学,于是常之吟花了重金,把儿子送进了成都最好的中学(暂且称之二中吧,北京最牛的是二中,想不来名字)。
) I& h4 ^ \8 ]- }: s# h/ `4 m! v/ X2 b6 c9 ?, F' p
二中学业重,文科用古文,理科用英文,可是考到这里来的孩子往往都是天分很高,沉重的考试压力之下,这帮学生还不忘惦记着看课外书,什么鲁迅的、高尔基的、马克思的、列宁的、讲日本维新的都能看到。- F {& k# E$ [
, R v$ ~, W) B1 n8 {$ g在二中,学生们开始分化,常何毅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名叫纪文。纪文比常何毅高一级,常何毅毕业之前一年,纪文去了日本留学学法律。
' C) W! `: w- o' h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