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9 08:30: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五集
. D8 E0 X$ Y) ?; R, E, Q0 E3 M' F常之颂找到许载赓的部队投军。由于他有文化,作战勇猛,又有在成都总督府前散发传单的资历,很快就受到了重视,从小兵提拔到了军官。在看到军队里许载赓的哥老会兄弟们可靠之后,把许谌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哥老会兄弟遍寻许家后代未果,突然得知消息,自然高兴,就把一个推荐上四川军官速成学校的机会给了他,并去常家接回了许谌。常之颂的嫂子不放手,因为这个孩子不是她生的,却是她养的,与常何毅简直就是一奶同胞,直到的哥老会兄弟们答应每年都送许谌回来住一段时间才罢手。' s/ G5 U8 g) }; ^' X3 |
3 R8 D8 t1 x2 H8 m, S `# M0 e9 e3 t常家依然人丁不旺,常之颂在外戎马倥偬,一路高升到团长,一妻两妾都没能有一儿一女;常之吟家业越做越大,但是也没有再多一个孩子,这样小小的常何毅就成了千顷地里一根独苗。但是这个孩子虽然娇生,却没有惯养。秉承老太爷的遗愿,从小就接受了现代教育。常何毅表现了很好的天赋,常之吟还请了去日本留学过老师,到家里来给他教日语。许谌时不时回来,也跟着常何毅一起上课。但是这孩子似乎就不是学习那块料,打架不学就会,一念书就头疼,看到数学课尤其头疼,对哥老会那些规矩套路倒是无师自通。
- z6 f( e# o5 E3 N9 F( E( [. L: }0 R5 b& z" d& {
常家对佃户毫不客气,终年辛苦方可勉强度日,收租时期毫不客气,这也是常家几代能够发家的本钱,遇到灾年,也没有什么减免。但是相比别的地主,做常家的佃户相对好过一些,因为常家二爷在外是军官,过兵的时候往往给个面子,农民不会被拉去做壮丁,或者直接拉去当兵,一旦被拉走就是九死一生。在别的地主家里租种土地,得时刻有人放哨防着过兵,在常家虽然租子交的多,但是性命尚可不用担心
+ x+ X6 Q) G6 A$ `; N8 n
9 T$ X% b5 U5 c9 i& }7 W八岁时,许谌不再读书了,被他爷爷的兄弟们接了回去。这年是民国八年,春节一过,常何毅就结束了他的私塾+日语+自然科学的杂拌学习生涯,前往成都正式读书,常之吟亲自送他去成都,父子二人步行前往。- R8 F$ |& n* P) m% v, f. C* _( `
9 s0 ~4 o; w5 `9 [常之吟一路上向儿子讲起自己当年的不容易,与在成都的种种惊险,让小小的常何毅一方面心情跌宕起伏,一方面又恨透当时的兵。常之吟向儿子解释,恨兵不要紧,家里没兵可不行。 U: w6 ^$ ~/ |- \( |+ i
) V& G. m# ^- i常何毅年幼,走长路不行,父亲常之吟就给他租了滑竿抬着他,自己在下步行。常何毅看到抬滑竿的人面黄肌瘦,辛辛苦苦抬上一段路,拿一少半铜元,拿到钱不是去吃饭,而是成群结伙跑到路边小屋去,把他们父子放在一边。一会从屋子里出来,露出烟熏的黑牙嘻嘻而笑,抬着走路也有力了不少。等到了地方,父亲才把剩下的一多半铜元付给他们,他们又是跑去某个小屋。过了一会才拿着剩下不多的铜元散去。9 a8 L( }# q$ b* X1 i
8 h& ^# V' v. T( Z# K常何毅不懂,问父亲是何道理。父亲也不讳言,告诉他这些人是去抽大烟了。如果第一次钱给多了,他们就会把父子二人扔在一边,抽大烟抽个够才上路,那他们的行程就耽误了。 s% \. i; \: p4 u! p2 Y, }
6 g* P7 [6 I$ U: U- c; b! {& {( t
常之吟告诉儿子,自己像他这么大跟着爷爷去成都,就是这个样子;当年去成都接叔叔,路上还是这个样子;现在送他去成都,一点都没变化,就是眼看着人穿的衣服越来越破,人要更瘦。从大清到民国,从留辫子到剪辫子,中国看不到任何变化,只是在一条路上不断的堕落下去。自己辛辛苦苦把这个家维持成现在这个样子,儿子不要辜负父亲的期望,好好读书,将来承接这个家业。
. j1 i5 M6 E' x4 D1 B" J
! D/ `) R- v, Y: K$ v第六集
; J" r( a2 B4 j( I7 T: v父子二人住进了旅店,穷人住在大通铺,稻草上一领席子,睡觉前到柜台交押金要一床脏得看不见颜色的被褥,天亮交回去换押金。常之吟父子住的是上房,只是不那么冷,被褥也是很脏,虱子臭虫一点也不少。从小就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常何毅根本受不了,反观父亲一觉睡去。
% S; g) v- A+ [3 f. I# C
+ P6 n/ a7 K# z* J$ H睡不着的常何毅暗暗寻思,人世间为何如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己应该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读完小学,是承接家业,还是开拓眼界?
f/ h7 T6 h5 b6 _' t L4 n2 I
* }& [' e( |6 r, f: w% P, `沉沉睡去的常之吟不知道,这几天的行程,给自己儿子一生的发展道路,轻轻的转了一个方向。本来是爷爷、父亲已经为他画好了道路,却因为这几天的见闻和讲解,常何毅开始偏离了这条轨道。
6 o7 O( Z, d7 b; B: J. }3 h0 T/ ?* g1 R* u6 [2 \
到了成都以后,还是个小学生的常何毅早熟的开始对孙中山、大同思想、苏维埃、共产主义开始感兴趣,一方面走上街头听别人讲演,一方面和老师们坐而论道讨论救亡图存的道理。读了不到一年书,就开始走上街头宣传五四运动和亡国惨痛。眼瞅着儿子要走上自己弟弟当年走过的道路,常之吟愁的不行。
& e5 |9 d4 ~) G
2 c! h/ }; z, ^. s5 |+ O常之吟知道,当年自己兄弟在成都是生死一线,后来弟弟在军中也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种好运气不可能一直有;自己家族一直不长寿,人丁也不旺盛,自己一个儿子,弟弟八年了也没有个后代。不能让儿子在冒险于是跑去重庆,和弟弟一起商量对策。
0 i* D4 {3 Z! P0 _% A; S$ E3 \
/ V V* O5 j0 p9 o( E3 e( o常之颂给哥哥出了个两个主意:一是尽早给侄子定下亲事拴住他,二是把侄子送进学业要求最高的中学,累得他没心思想别的。
4 R( Q$ N: U/ {$ Z( O! y4 k) l6 K: K
常之吟在成都找到儿子,把这两个选择摊牌给了儿子。常何毅毫不犹疑选择了去上最难读的中学,于是常之吟花了重金,把儿子送进了成都最好的中学(暂且称之二中吧,北京最牛的是二中,想不来名字)。" j4 Q; }( c: I7 H! Z. ?3 l' D" Z
1 q' u/ z$ [4 s& M1 b
二中学业重,文科用古文,理科用英文,可是考到这里来的孩子往往都是天分很高,沉重的考试压力之下,这帮学生还不忘惦记着看课外书,什么鲁迅的、高尔基的、马克思的、列宁的、讲日本维新的都能看到。2 A, }3 G3 [# B) j' O4 |9 l
* y. q) @# i! C' A- ~% [
在二中,学生们开始分化,常何毅在这里遇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名叫纪文。纪文比常何毅高一级,常何毅毕业之前一年,纪文去了日本留学学法律。
' _3 D$ K0 Z8 J1 b# r: ^3 u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