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恨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悲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3-27 14:30: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恨赋》——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之悲慨. E$ A: z4 S! u" y: T6 t7 Y

    2 n6 Y( e* j# H8 M& W4 {( V% \3 {3 I
        《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和注释的古人散文集。从周到明煌煌五千年只选了贰佰贰拾篇文字。选编的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主要是略深一些的私塾蒙学教材。二人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大家,所以选择的文章偏素雅,清淡,而其中所选的策论不少,也是为了开笔八股打基础吧。一些文字华丽,情怀激烈的千古名篇并没有被选入也就是情理之中了。而二十四诗品的文人气质却是不会有这些局限的。所以二十四诗品读古文也不会局限在《古文观止》的目录之中。下面要选的就是不在古文观止之中确实千古第一悲慨的文章——恨赋。. |) w2 @( c/ f# q! D2 n7 [
        照例先来看二十四诗品的解析:& R3 O  ~# I  W' ^4 t
        悲慨(恨赋)7 G/ p0 h1 s. H1 N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L0 |6 W' F  J* Y' s7 I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1 ?, c5 m9 N  l- b
    再来一段恨赋全文:
    ) G0 w5 U: r4 J% f+ e' T恨赋 江淹: W: Y# I6 d1 Q! C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9 I9 T8 i  X9 ^8 ?, h# W$ c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0 E3 N5 M% D& e( b& f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7 u. O  ^1 K& Z  D4 Y) W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7 t, B- x/ v$ _
      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色。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9 j% I6 I+ ]$ d7 p6 |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 e8 t' d0 W  ]) w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⑺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q( }! \) _( z( \: {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 m# D2 ]8 q4 X( Y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0 O/ @$ s% r8 @6 N* |7 ?& s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8 G* [0 Q( Q3 h& G, g! C
       
    ( {' T3 c% ^: \" U        人生于世,难免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其中的纷繁扰动对于普通人来说经常事不可承受之轻。而在七情之后,又经常会产生难以抑制的恨。这其中的恨我的理解多一半是悔恨,少一半是对天地之间的质疑。悔恨与质疑带来的悲慨情绪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大多被儒家理学把持,忠恕之道和持中之心难免缺少此类悲慨的感觉。但作为二十四诗品之中,以诗人情绪为主的模式里面,悲慨似乎是最容易被认同的一个境界。由此而来的一系列场景描述也就显得颇有些千古绝语的气魄。/ ]+ s9 Y) ^) G8 R
            
    9 M+ V) h+ d; c        恨赋其文,行文之始。便以生死之恨质问苍天——“人生至此,天道宁论”。所以仆本恨人,心惊不已。这里的恨有一个很好地注解,就是后世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话,这个抛开意识形态不谈,也是一段很好的箴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虽然后来80年代之后的苏联人自己也逐渐淡忘了柯察金;苏联解体之后,继承者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出版社更是在名著重读中都不收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是这种向死而生之时所迸发出的绚烂的文字和情感并不会因为意识形态的变化沉寂。3 w4 N2 t+ {2 P. B% i+ R

    $ \# U$ p0 p$ m6 y/ r: S8 b        * j  @! V. a1 X! e& L: y
            江淹当年历仕宋、齐、梁三朝。从蹭蹬坎坷的基层“南徐州从事”做起(虽然现在看来这至少也是市长助理级别的高官)。还蒙冤受屈,蹲过监狱。直到被后来的齐帝萧道成看重,延揽入幕才进入上升通道。后人考证,江淹有才华的文字大多都在人生的低谷阶段,都是在做中书侍郎前的未达之时所写的文章。这篇恨赋也不例外。这也就很好解释为什么要以向死而生之时,怀才不遇之恨的天问开始了。
    . n- B" a- W) e/ B  i, C8 L 1 x- d; d5 C/ V) {. j7 q4 ]/ g
            说到这里说点题外的掌故。江淹在现代汉语里的遗迹就是一个成语——江郎才尽。这其中的故事颇有些让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有些毛骨悚然。我的记忆里就有三个版本的江郎才尽的故事,暂录于下:9 \2 l$ ]: y, x/ r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诗品》钟嵘
    4 G  s3 o+ e# g" ~" U“尝梦郭璞谓之曰:君借我五色笔,今可见还。淹即探怀以笔付璞,自此以后,材思稍减。”——《梁典》刘璠# X0 t# ]1 I' k# b
    6 d. b+ Y  q2 Z5 R) S2 p  V" p
            最后一个版本已经忘记出处了:“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偶宿于禅灵寺,夜晚梦见一人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只剩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于是从此江淹的辞赋文章就“踬矣”"
    # t- |7 y8 P' E7 m0 I8 G' S6 ?2 [, I/ p) N# `
            这三个不同版本的故事都可以说是文人的恐怖故事,第一个程度略重。失去了五色笔的江淹彻底丧失了语言文字能力。最后一个也颇为恐怖,直接把自己的文采转增丘迟——虽然丘迟也颇多好文,后面还会选他的文章。就算是第二个仅仅是才思稍减也会让自负于文彩的胆寒。从这些个掌故中也可以看出,江淹的才华固然惊人,但是在位高权重再无值得一看的新作之后;便会有人质疑他的才华是否是自己的。才华这个东西也因此被物化、神化。所以说文运昌盛则命运多舛的说法似乎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 s( ?$ Q7 g, B+ J4 E' ?7 S9 ^. T* o( Y0 o
            恨赋之中,天问之后,便是六个实例。四六字的骈文写起这些悲慨遗恨之事,显得是如此的苍劲。这六个实例也很值得玩味。六人分别是秦始皇、赵王迁、李陵、王昭君、冯衍、嵇康。又有着分别不同的恨。9 X* s) d( e+ M
            千古一帝的始皇嬴政之恨应该是遗恨。以区区五十年光阴,灭六国,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华夏基础。主席有句:“百代犹行秦法制”。此等人物,一旦魂断,宫车晚出。倒是应了后来韩磊的那首向天再借五百年。这也是千古雄主之恨。
    . o8 _, {1 t3 Y        赵王迁,这个略微冷僻一点。是六国之中的赵幽缪王。为秦所虏。这个恨是去国之恨。这个在后世有一人以无数首脍炙人口的词句描述亡国之恨。比恨赋这一段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江郎其时无法见到。这边是南唐后主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四十年来家国。足以令之后多少去国之君、亡国之帝撒一掬热泪。这里面有一个具体的影像浮现——电影《开国大典》之中常凯申在溪口听孙子背四十年来家国,背景是奉化烟雨,音乐是埙声呜咽。此为千古亡国之恨。: h' J7 ^: d* N' e% z3 U
    3 J8 w7 @) D5 u" W0 e4 h- R, x
            相比之上的两位君王,李陵的恨更是复杂。但却最令千古文人悲慨。是真正符合“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境界之恨。一代名将,身陷重围拼力死战;却为了袍泽性命而降。其后家族诛灭;家恨逆转国仇,最后老死异域。这般复杂的人性场面,似乎应该是很好的可以开采的IP富矿。其中蕴含的恨意也有天荒地老之意。身死也有弥天之恨。这其中的深意,江郎这四十二字却真还不如后世稼轩一句“望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来的充沛。此为千古名将之恨。
    5 P3 z) x& V  ?5 a: y, F . R; s6 ?- v3 Z1 J
            王昭君的故事是以美人为卖点的。但是这美人之恨却不是闺怨,更不是春愁。却也是满满的家国之恨,离君之忧。言及于此,中国古代文人长以美人香草自代。所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也是常常被文人挂在嘴边吟唱的。但是王昭君的恨也不仅仅只是探春远嫁,却似乎还有一些不得赏识君王赏识的遗恨。此为千古美人之恨。" |3 P* B5 x+ A" d( y+ f
      p) D* Q: A7 P% I: `
            冯衍之恨(也就是冯敬通),似乎很是触到了江郎的愁肠。未达之时的江淹估计对于冯衍一生的际遇很是心有戚戚。“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很合二十四诗品之悲慨之中的“百岁如流,富贵冷灰”。是典型的文官下野的思想,也是典型的穷便独善其身的做法。而终生独善其身却是文人一生的梦魇,所以也确实是一大恨事。这是典型的士大夫之恨。; {/ N$ s9 I$ F7 d* s! Z2 I
            嵇中散,这个却是千古愤青第一人。此人之恨也是最为典型的文人之恨。所以江淹写起他的恨来显得如此的光明正大。不仅没有悲慨之中“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悲苦,反而却有了明媚的希望。真正放得下家世、放得下仕途甚至是放得下自己的人物之恨,我想也绝不是为了世间之俗务。到是嵇康死时的那段话点醒了我——“广陵散于今绝矣”。生死于嵇康已无恨,有恨的只是广陵散之绝。此等悲慨却也是整篇恨赋之中最令人动容的。嵇中散之恨当为千古文人之恨。7 G3 g: S" `# \7 W$ P  ~: N( n$ Z
    ' `: U6 N5 j$ S0 {
            
    ' r1 y  h0 J' S1 A& A' P        以上六人之恨,千古一帝,亡国之君,名将,美人,士大夫和文人。洋洋洒洒,铺排翕张。都是写的画面感十足。后面的却是写散碎的恨之场景。
    , s" X8 f6 W- |) e4 B0 I“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沉。! a3 u8 E1 o" S4 s
      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匝地,歌吹四起。无不烟断火绝,闭骨泉里。”
      S6 g: L/ f1 D8 g  G" x$ {8 }孤臣、孽子、迁客、戍人也是容易临风起恨的易感人群,之后的边关情景的描写也是颇有古风之意。后世范仲淹的一首《渔家傲》倍尽其景。
    3 i1 w; ^# e( K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8 y1 z2 c3 L4 o3 |5 T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 V- l, s: c) H8 O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W3 _" c5 h$ v  q& x& l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O- x+ m8 I' ^9 c' i

    + Q0 Y! `% y. ^) x# n- t        最后一段的收束,是骚体的形式,却在大段浮华炫丽的骈体之后显得歌以咏志般的慷慨:
    0 V; Q+ z9 {- q2 E9 ]“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w$ v8 Q: S" r2 P" j+ X春草秋风的轮转,沧海桑田的结局。是人生之恨的最大结局。所以才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这一段的文字,说的是大实话,却也是大道理。多少千古之恨抵不过春风秋草、沧海桑田;就算是之前洋洋洒洒的帝王名将,美人豪士,也只能吞声饮恨。1 [% x+ D1 J1 \" i
    $ o( Q" B: M; ]1 `
        这篇405字的恨赋,说尽千古之大恨事。比起来现今的小资鼻祖张爱玲的三大恨实在是霄壤之别。这恨赋里的恨是转化为二十四诗品之中悲慨的最好原料。而这悲慨的情绪也是千古诗文的最好土壤。所以说恨赋可以为悲慨的最好注释,也是为诗做悲慨之语的最好原料。: S! P: |* x4 ~8 v/ O2 {: {

    评分

    参与人数 4爱元 +18 收起 理由
    mezhan + 2
    潜了又潜 + 6 涨姿势
    蓦然回首 + 6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龙血树 + 4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5-7-1 17:22
  • 签到天数: 2652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2017-3-27 15:00:58 | 只看该作者
    有够恨的。
    8 R6 J8 u1 N) R( ~2 H) l3 F" Q9 V
    然而,单提恨事,不讲乐事,究竟不全面。单看一时,不看古今,不思未来,没有发展观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1: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1: 5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发表于 2017-3-27 20: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2017-4-18 20:50:54 | 只看该作者
    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7 J0 ~5 f, P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理解孔夫子这种审美,总觉得这种审美过于中和,不够洒脱,现在有点理解了孔夫子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层次,战国时期真正的智者,那是孔夫子,现在我们的审美和精神追求的主要来源就是从孔夫子那里来的。而这一点,《笑傲江湖》书中刘正风评莫大的胡琴时也持此论。; J5 d8 h/ U8 a+ C: x3 B2 z1 W7 k
    可以试想一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通篇都在如怨如幕,如泣如诉,大谈怨和泣的细节,前赤壁赋还有今天这么高的成就和地位吗?人家的结尾可是“相与枕籍乎舟,不知东方之既白”。
    ( @% B- m9 d* y! m3 H# t  k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7-13 10:20 , Processed in 0.062632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