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13 04:19 |
---|
签到天数: 248 天 [LV.8]合体
|
除了以其科学性、逻辑性、民族凝聚力吸引我的眼球外,汉字还有其艺术观赏性、趣味性、成语等特点,包括“繁、简”之争、中外文翻译等,也有些想法,再码些字,是为补遗。
! v7 \3 }1 N4 a 记不得从什么时候开始了,直到现在吧,有些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倡议恢复繁体字,理由是汉字的繁体有着更深的文化内涵,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简体字简掉了这些文化内涵,会使华人忘记中华文化的渊源(很有些指责简化汉字是“数典忘祖”的意思了)。' J/ x7 N( I/ N* q7 {
; T3 N: V2 i( v$ t3 ^
窃以为此举万万不可。不错,当你拿出一个单个的汉字来解释时,用繁体确实更能够说明它的来龙去脉,更加引人入胜,有些简体字已经和它的源头大相径庭了。譬如“斗”字,繁体写作“ ”(不好意思,我使用的中文输入没有繁体,这是直接从其他文章中拷下来的)。从甲骨文上来说,这是两人面对面站着,双手搭在对方肩上摔跤,形象的“角力”,简体的斗和这个根本没啥关系。但我认为不必因此就要恢复繁体字,简体字同样能够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中华民族的“国魂”。; |0 R V1 T- E) M' E* ?
1 \8 ?- n- T& o4 m2 \' U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语言、文字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载体,各种文明都是在不断简化着自己的语言文字,以方便交流沟通。康熙字典有十万个字,绝大部分已经死亡,现代汉语字典只有不到一万了。据我所知,西方语言,起码拉丁语系吧,一些过去使用的(也就是几十年的事情)复杂的语法现象也逐渐消失了不少。在英语界,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的出现也可以说是这一现象的体现。5 [/ K' E4 q, H* v; k
3 T T' D7 Q: d+ e
另外,从学习汉字的角度来说,繁体字是太难了。仅举一个例子,台湾的“湾”字,繁体字写做“ ”,多少笔划也数不出来了。对外国人来说,汉字本来就是“画画儿”,那么多的“横”“竖”“撇”“捺”“点”“勾”“折”,能少“画”就少“画”些了。“小香蕉”们同样如此,一看“ ”,头肯定大,告诉他还有一种简单的写法,排斥心理会少些。' |6 U, G. |2 Z; M- m$ u. G( K: e
% j6 L( p. r; |* l1 }: R 虽然反对恢复繁体字,但我同意对专家、学者、书法家保留繁体字。专家学者不说了,是为了研究、考古。繁体字对书法家来说也是重要的。汉字书法艺术可以说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虽然拼音文字也有所谓“花体”,但绝不能与汉字书法同日而语。汉字线条优美,字体或苍劲或飘逸,极具欣赏性。“龙”“凤”二字,只有用繁体、 书写才能表现出龙飞凤舞的气势,简化字就毫无韵味了。% w8 g) m4 _1 x6 N: c( d
% D' w2 w2 Y: z/ s8 j 另,一首小诗几个字,坎在一幅水墨画的天头地尾,更加完美。在家中一幅对联,一个横幅补白,也颇具文化气息(有点儿附庸风雅的意思了哈)。# u1 ~% y0 O# g+ ?( `' t
9 z z' @1 B X, h 说到对联,不能不说汉语的趣味性。趣味性首先是谜语。河里有个猜谜的版面,我觉得挺好,谜语最能体现汉语的趣味性,开发人的聪明才智。例子不举了,免得班门弄斧。; [6 r( s$ ]: d8 j
4 {9 p# t# k# y* S: k* G 除了谜语,个人觉得汉字最有文化气息的趣味性是楹联。这方面的文章著作更是汗牛充栋,其优者,往往让人反复诵读、爱不释手。从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泱泱一百八十字的长联,到传说中的胡适为报考北大文学系学生出的小对子“胡适之”(有一生对孙行者,录取之),或令人叹为观止,或令人莞尔一笑,都是一种文化享受。
3 R9 z6 _ w4 D" Z3 ?$ U: I J1 P2 n0 m4 a' P3 _2 W
从百度中搜来对联的相关考评,转引一下,共赏:! O3 h; f4 \2 @/ T
8 \% |0 U. j7 P$ v B7 N; J. Q* \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4 m4 U# k( b& _7 W7 c1 w- _ D( F3 _8 \* _& A6 o( V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d% z* k7 N6 p) ]! _; U( V Q
# ~0 Y/ c$ K9 q! d( R
对联的特点是: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 R+ i& J" ?# g8 c7 {' u) k$ J1 w( E
- h) S6 e) p4 I# E5 C j" E
二,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j n; _; N' B2 o7 x& ]
( I1 a+ e& P0 w$ V$ J+ n3 ?5 Y
三,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p9 V" Z. Q$ T/ d7 T/ u. Y7 h
( r$ u5 I2 M% B$ x3 K! L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5 e( h% {6 }# L
, @2 F. Q3 T% _# N4 c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R4 H9 k" ~) H% [9 l+ P
/ a6 C/ P9 Z4 ~9 u8 h
再说说成语,四个字(三字、五六字的也有,极少)组成的成语也是汉语中的瑰宝,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从小我们就学过揠苗助长、削足适履、悬梁刺股、游刃有余、一鼓作气、完璧归赵等成语,每个成语都是一个小故事,记住之后一辈子不会忘记。* U$ Q- h6 H, y/ z
, R+ E# o2 D' q* |3 `2 f" A8 p 现代人也喜欢把四个字组在一起,号称成语,有些也列入成语字典。譬如“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等,虽然也很棒,但总感觉比起古典成语来缺乏深意。
7 e* k6 Y4 r( _' \) u2 ?, ~$ {
/ N. V$ s) p6 V' C: y8 }* Z 查了一下,现在出版的成语字典有十数部之多,收入的词条多少不一,基本都在5000个左右。没有统计,印象中不说大部分也是相当一部分成语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说明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
+ `3 {' \# f9 y8 I+ R- f/ }$ E- i z$ S) b1 l! q4 U6 ?; Y, V
再说说汉语成语在英文中的对应问题,我不懂英文,无权置喙。但我上大学时听说,英语中可以直接对应汉语成语的“俚语”是最多,也是最接近的。两个例子“趁热打铁”、“一石二鸟”,不知对不对?请懂英语的朋友指正。有人说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两个发展最高级(忘了原话是如何说的了,大概意思了),我想这也可以说是个佐证了。
& v# q7 Q% W* ?) X. `
& Q5 x' ^5 J% o, ^3 y 再说说翻译,个人感觉,外翻中相对容易些,基本可以找到相对准确的汉语表达方式;中翻外则相反。当然,汉语是母语是主要因素,但汉语的包容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文学上汉语的优势明显(个人认为),有位河友举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例,语言优美对称,寓意深刻,翻译成任何一种拼音语言,就成“白话”了。而拉丁语系(法、西、葡等)的十四行诗翻成中文时,不但可以保持原诗的形式,内容也可以十分的“雅”。, N8 ^7 H4 H S4 }8 \! p, Q
" Z7 W2 Z" D& I 科技方面相对难些,因为科技人家领先,新词是人家创造的,汉语只能组成新词(汉语是组成而不是创造)。由单个字组成的新词是否不准确、模糊?我觉得也不一定,从另一角度讲,这种“模糊”是否也可以看在是“准确”呢?不是有一种“模糊”理论吗?(这纯粹是胡侃,我对模糊理论一窍不通)。举两个例子,也是我从河里捞出来的。System和Series,中文是系统和系列。我觉得翻译的非常好,很准确。系统就是“统一”在一个体系里的很多东西(内容);系列则是内容差不多的东西(内容)“排列”在一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两个汉字的韵母和英文两个音节的韵母或相同或相近(tem与tong、lie与rie相同,sys/se与xi相近)。(这也是瞎侃,是我个人的胡琢磨,说了不算数的)。
. \# w. X' u6 g
% S/ Y+ [ x& k3 `2 k2 M$ n* ? 东一句,西一句,扯了一篇,即无系统,也不系列。
7 e. u0 t) U' A; d0 t @
0 i$ { f; k: D* b 只为积分,“偷”了诸位不少宝贵时间,还望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