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8-2-15 10:06 |
---|
签到天数: 112 天 [LV.6]出窍
|
如果搞LEO,似乎不必限于通信卫星。事实上中国航天应该做的事是把LEO卫星的基础设施搞好,这里一个有希望的思路就是分布式的皮星/纳星。简而言之,就是将以前一个大卫星做的事拆成若干个小卫星来做,将原来集中式的改成分散式的。基础设施,比如能源、射频、变轨发动机啥的,都搞成标准化的模块,由中国航天提供。各业主只要弄自己的一小部分就行了,比如中移动和华为合作搞5G基站,这只是非常小的一块,甚至连这一块都有基础的参考星,华为只要把电路板往里一装,交给中国航天,连带上面一大堆标准化模块一起射上天。到天上后进轨联合。3 z! Q" _5 O5 j) z6 a% w% f
由于接口全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单颗卫星研制的难度曲线。比如对于华为来说,会搞电子电路就可以了,根本不必关心入轨、能源、射频啥的——这些事全由标准化的皮星、纳星模块完成了。
4 F2 b7 ^9 m3 y" j$ l4 g在这个模式下,中国航天其实就是个太空集装卡车团队,各家做好个业务载荷往远征1A这样的上面级一装,全送到轨道上,由远征1A分别部署,再提供在轨控制业务,把各模块连通。
; W. Z, q, W- B- _, K& D0 G$ K% f" q这种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灵活度和经济性。比如说硬件升级了(改6G了比如),其它部分(能源、射频啥的)都还是可用的,只要再发一颗6G的纳星上去,其它部分照常使用。
5 T9 J( k( h( z0 ~# g& W3 W; l* W" q而且由于可以分多次发射上去,每射一次也可以灵活安排载荷。+ [& T& [* |2 [" k
$ B/ V% k% H& v, t" m3 p) q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晨大提的这些只是应用之一而已。各行各业都可以自研卫星,制约效通用的只有你的想像力。3 Q' X+ J" M. I! g1 Y& ^8 I
我觉得这样航天才能真正的跨入民用领域,这种体系上的成熟比SpaceX这样单项的改进要有效的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