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工程技术] 中国航天与LEO通信小卫星:机会与挑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82 天

    [LV.Master]无

    21#
    发表于 2016-8-17 02:26:19 | 只看该作者
    铱星是中轨道,比proposed的5G卫星的轨道高,要得到同样的信号强度,需要更大的功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82 天

    [LV.Master]无

    22#
    发表于 2016-8-17 02:28:22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6-8-17 00:53
    5 O  x; O/ k7 t, r2 Z* u估计成百上千的5G小卫星可能只有几十上百公斤了,只需要一个重点基站的设备和功率。 ...

    ) k3 \! Y. v2 R5 K4 s“只需要一个重点基站的设备和功率”, Y+ u+ a7 i/ {% S

    % [8 A) p; O5 x; I) u: M( c/ Y功率要多大,需要多大面积的太阳能帆板?过地球阴影的时间多长?

    该用户从未签到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8-17 03:12:32 | 只看该作者
    pcb 发表于 2016-8-16 12:28$ t8 x8 s% ~) v/ g7 A
    “只需要一个重点基站的设备和功率”- {( r4 A! m: R# k! B* k  y2 Z( B, b
    % ^' \' V) U5 x7 K$ Y+ {7 |+ N! Q) l
    功率要多大,需要多大面积的太阳能帆板?过地球阴影的时间多长? ...

    / M' B5 X$ V4 z6 Y6 s; x6 ^具体数据我也没有,只是猜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9-28 03:33
  • 签到天数: 17 天

    [LV.4]金丹

    24#
    发表于 2016-8-18 14:33:1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高带宽通讯严重依赖蜂窝网,就是同一频带在不同地点的反复使用,LEO违背了这一原则,波束赋形在5GHz以下没有太大的帮助,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看不到解决方案。! v5 \" ]  v5 Z" }! Y+ Z

    + _8 a! c" \. y2 @/ p/ y+ H军事上LEO可以用大面积高增益定向天线, 覆盖几十公里的区域,提供短期服务,但民用那点容量,那么短的覆盖时间,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使采用多个大面积高增益定向天线,多个频带交替覆盖,也不过是减少了地面基站数量,原理还是蜂窝网。地面上能做的,拿到天上去干什么呢? 徒增复杂性。
    . a8 `) I* I. {5 z) W! {" G, Y9 q; e) l5 U! O* ?4 h0 y4 T0 L# V* r+ {
    我本人看不出技术上的出路,问了几个通讯专业的大拿,他们也看不出。所以我一直怀疑Facebook和Google测试的那些技术是CIA或者美国其他情报部门资助的。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发表于 2016-8-18 23:50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2-15 10:06
  • 签到天数: 112 天

    [LV.6]出窍

    25#
    发表于 2016-8-19 09:44:2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搞LEO,似乎不必限于通信卫星。事实上中国航天应该做的事是把LEO卫星的基础设施搞好,这里一个有希望的思路就是分布式的皮星/纳星。简而言之,就是将以前一个大卫星做的事拆成若干个小卫星来做,将原来集中式的改成分散式的。基础设施,比如能源、射频、变轨发动机啥的,都搞成标准化的模块,由中国航天提供。各业主只要弄自己的一小部分就行了,比如中移动和华为合作搞5G基站,这只是非常小的一块,甚至连这一块都有基础的参考星,华为只要把电路板往里一装,交给中国航天,连带上面一大堆标准化模块一起射上天。到天上后进轨联合。
      S* `7 s; L* ]由于接口全标准化,可以大大降低单颗卫星研制的难度曲线。比如对于华为来说,会搞电子电路就可以了,根本不必关心入轨、能源、射频啥的——这些事全由标准化的皮星、纳星模块完成了。# g6 @6 H3 c# ]
    在这个模式下,中国航天其实就是个太空集装卡车团队,各家做好个业务载荷往远征1A这样的上面级一装,全送到轨道上,由远征1A分别部署,再提供在轨控制业务,把各模块连通。& f2 e# `0 f# s/ l
    这种模式能够极大的提高灵活度和经济性。比如说硬件升级了(改6G了比如),其它部分(能源、射频啥的)都还是可用的,只要再发一颗6G的纳星上去,其它部分照常使用。# @: }$ w) i& t# F( k# W5 P
    而且由于可以分多次发射上去,每射一次也可以灵活安排载荷。
    ( |- f3 V$ |* [1 B9 d* H6 O/ e3 _
    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晨大提的这些只是应用之一而已。各行各业都可以自研卫星,制约效通用的只有你的想像力。
    ; u9 Q" a3 e# O: z  {' s& Q* \我觉得这样航天才能真正的跨入民用领域,这种体系上的成熟比SpaceX这样单项的改进要有效的多。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9 10:43:20 | 只看该作者
    江城如画里 发表于 2016-8-18 19:44
    ( p8 G  ^, f$ T如果搞LEO,似乎不必限于通信卫星。事实上中国航天应该做的事是把LEO卫星的基础设施搞好,这里一个有希望的 ...

    $ R/ y' c9 Z- i) y5 x好像这正是硅谷他们在搞的思路哎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3 11:18 , Processed in 0.03897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