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我不是马甲 于 2015-6-10 10:33 编辑 , d) r, j) j$ \. w8 h$ @& X
7 I$ x& j* k' Q3 `" J2 x) C
两弹一星,一星是最坎坷的。核弹里的原子弹和氢弹方面,原子弹苏联人扶了我们一把,氢弹我们有幸出了不世出的奇才;导弹方面,我们有全世界当时最好的专家之一;卫星方面,真真是一群DS前浪死在沙滩上,后浪继续往前上这样的姿态一路走来的。我们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就是连续三人。先是赵九章;赵九章被迫害死了之后,副手钱骥上;钱骥靠边站了,钱学森推荐孙家栋上。
. C% n% e) K3 ?3 V- X8 P+ D
8 s- V$ x3 y, h; x, l3 n- b9 L7 W) ?: E$ y7 c' T, `
9 ?; y' [3 A- J/ a# p" u `两弹一星元勋一共二十三人,其中于敏现在被称为“国产土博士一号”,这句话是不对的,于敏没有读博士,最高学位是硕士,另外读到硕士的是黄纬禄和王希季。比他们还低的是孙家栋,二十三位中最年轻的,也是唯一还在活跃的,哈工大的本科学汽车的,还没读完就去志愿军空军做翻译,然后越爬越高,从地球爬升到了月亮。但是他还不是最低的。因为钱骥也是本科毕业,只是学位是国内的,还是师范院校。
/ F" l1 X0 k8 B$ T* B' i/ E& T- p# |! Q! t) {/ r6 B; ]
钱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在争论“三钱”都是谁的时候才会被提到,但是即便提到他,也很少有人知道,钱骥是谁,做了什么?钱骥没有等到科学家受重视的时代,他早早去世了,一辈子只有工作。他也没有在文革中去世,以至于那些专门吃人血馒头的伤痕作家也找不到下口的地方。他没什么知名度,他做的那些事情,即便在今天,也没有完全解密。这就是钱骥。8 A" q$ g! @9 Q9 x4 w+ M0 j
& o3 L+ n7 K6 e1 U# h) Y
二十三人中,绝大部分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就算少数比较年轻的没有赶上去欧美国家留学,也去苏联学习过,哪怕比较穷还急于提高自己的赵忠尧,也借钱去美国留学。但是仍然还有两个人没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的经历。两个人一个是于敏,一个是钱骥。! C8 T3 A0 h9 ~7 V
4 K& l' U# Y' X- \# _二十三个人中,大部分都在求学阶段有过名师指点。比如赵忠尧和钱三强的老板都是诺贝尔奖得主,王淦昌的老板迈特纳女士虽然没有拿诺贝尔奖,但是前脚做错实验让赵忠尧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后脚否定王淦昌的实验方案让王淦昌与发现中子擦肩而过,实在是高手中的杀手。就算后起之秀周光召和孙家栋,老板也是同为元勋的彭桓武和钱学森。这里面最差的就是钱骥,没有之一。他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这地方就没什么牛人。: s/ B, i% l; d( |7 E! A
! K4 C, U* H8 V% K3 ~
二十三人中,大部分出身不错,富二代官二代学二代都有,不管是哪一个二代,至少起跑线上没有输。比如钱三强的父亲是钱玄同,邓稼先的父亲是教授,王大衍的父亲也是科学家;杨嘉墀是富二代;周光召既是学二代也是官二代。在起跑线比较落后的是王淦昌、郭永怀、钱骥,相比较郭永怀和钱骥更惨一点,家里把地卖了才供他上了无锡师范,大致是中专,郭永怀所读的中学还是不错的。6 h5 {" `+ ^! o
$ {, y8 F$ R/ L" C& R& R
二十三人中绝大部分是专心于学习,学有大成之后才和TG发生联系,或者回国之后才开始工作。但是钱骥是这些人里面最早跟着TG干的,30年代就加入了TG的外围组织,后来失去联系。之后多方寻找未果才专心于学业,之后也不算有大成,先进师范大学,然后留校任助教,之后才进中央研究院,追随赵九章。
8 a% w; ?; Q8 F' A) p
5 e# Z. _. E) G0 h; R二十三人只有两个不是院士。一个是死于文革期间的姚桐斌,另一个就是1983年去世的钱骥。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只有他们两个是TG自己的人,是可以放心托付的人。钱骥30年代就在TG地下党的外围组织,失掉联系之后还多次寻找组织未果;姚桐斌是回国前在国外入党的,在归国人员中这可极为罕见。姚桐斌没选上院士还有个原因是回来的时候已经错过了57年那波,没活到80年那次。
; [) z- ^% `1 j7 J e8 L, F* Q4 ]' o) U- w6 @ i$ Z8 v
求学路上钱骥的道路也挺坎坷,开蒙的时候他最小,但是读高小的时候他已经是比一般同学大两岁了,而且没学过英语。好在他有个好朋友叫汤定元,汤定元是城里的学生,基础好可以帮他补习。后来汤定元在1991年当选院士。
% ]0 z- S x# ^" ]8 W" ~2 X6 l4 X& H
从上面的描述中,钱骥好像是一个很土的人,但是如果你只看描述就猜测人的相貌那就错了,从照片上看,钱骥很洋很帅。% d2 U0 I/ J# E; ^% x
/ C; P# C$ P0 u+ L: A! G3 {0 N3 J! p! H; s8 A7 x4 G7 X6 H
2 ~3 }/ B) N2 I钱骥1930年考入江苏省立中学,在当时是了不得的事情,放今天一个县城里的学生考进了省重点中学也值得骄傲,只是钱家没钱,钱骥的父亲卖了几亩地才凑够了钱骥的学费。但是第二年就是九一八,学校停课了,等学校再开学,虽然学校因为钱骥成绩优秀免了他的学费,但是食宿费用他家也承担不起了。
# k+ T0 N/ R0 X! `. G6 p4 \1 a e }0 u' ~1 S
突然想起来十几年前的老家,山东,那是高考开启地狱模式的地方。老家县城有所比较好的初中,是所有小学生都希望考去的地方,但是这所学校学费比较贵,3600,上一般的初中费用就低多了,当然考上重点高中的机会也就少多了。有个孩子考上之后,开开心心跑回家和奶奶说“考上了,交三千六”。被奶奶打了一顿,说不去,孩子爸爸唉声叹气,也不说去也不说不去。他家的情况我很清楚,老家以前的支柱产业是纺织,在朱镕基所引导的大下岗威力之下,老家是受害最严重的地方之一,这孩子父母都下岗没工作了,家里拿三千六是真拿不出来。邻居家听打孩子之后来看看,提出他们家孙子用这孩子的名字去上初中,然后给他家一万块钱,奶奶当时就答应了。万幸孩子的舅舅来了,舅舅家也困难,几家凑了学费没耽误孩子。作为纺织城出来的,个人对朱一百口棺材没什么好感。6 }5 d+ q: @6 g! R# Q/ \( J
9 k- i& M* d3 i, j6 Q0 y
扯远了。钱骥离开省立中学之后,到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来读初中。这个初中也很厉害,因为华罗庚也是这所初中出来的,并且是华罗庚的最高学历。钱骥报道的时候,华罗庚已经离开中学会计的工作,去清华做图书管理员了。4 f8 @3 |2 g/ G! i& w( J
. P3 B# P ]& T5 Q+ w& z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母亲的苦苦哀求之下,初中毕业钱骥暂时放弃了升学的想法,开始做小学教师,虽然他是全班最优秀的学生。也就在这时候,钱骥参加了TG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不久就被迫丢掉了这个难得的职位,也许真是福兮祸兮。钱骥的父母也同意了他继续学习。
* | r; ?) }0 x6 H+ C1 z) o' H8 A, H. m, o+ I8 O& u
钱骥当时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上高中,读大学;一个是进师范学校,出来工作。类似80年代的初中生,一个是上高中,一个是上小中专,我的一个初中班里前三名的一个男生就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去上师范中专。上师范学校,就意味着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钱骥的脑子很清醒,以他的家庭情况,高中的学费是个天文数字,万一考上大学学费更是天文数字,更不要说将来的留洋了。外衣没考上大学,以高中生的学历,家庭的条件,也难以谋得较好的职位,还不如进免学费、食宿费的师范学校算了。钱骥在学校的成绩是甲等,但是操行则是丙等,因为钱骥这时候还和地下党保持着联系。一直到抗战爆发,钱骥才和地下党失去联系。" U) _; q1 b! R1 Y( I. O& p
1 y5 w" t% F! x7 n* @
钱骥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立刻进入失业状态,因为当时太多的人涌入大后方。彷徨的钱骥突然发现如果考师范大学的话,可以免学费,立刻着手考中央师范大学。这时候距离考试没几天了,钱骥才发现之前的考试题一道都不会,差点吓呆了。后来的元勋这时候显出了超出常人的自学能力,就这么几天搞定了入学考试。
/ S" v' w3 N. v! p7 V w
( u0 M4 k/ |" D6 S9 F% A钱骥这次入学考试,语文的作文题他直到老年还记得,两题任选一道作文。《周易以上古发明制器者为圣人论》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论》。这两天抱怨高考语文作文题的不少,要是这两题目,我想现在的学生就不会抱怨了,至少得先看懂再抱怨吧。
/ c# ]% K9 D( Q# h) `+ f( Z0 C/ Y! A5 |, ?' P. S
中央师范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是中学教师。1943年,钱骥毕业了,没有和同学们一起去中学,他被留下来做起了助教,这一做就是到1947年。因为钱骥参与学生运动太深入,当年做主留下他的沙教授,再次做主把他送去了中央研究院,做赵九章的助手。8 w# T; X" [) E) k
3 s( r# ~* z4 j
应该说,到现在为止,钱骥没有一点点能看出来将来能和卫星搭上哪怕一点点关系,甚至和科研工作的关系都不大。; N* q J# d. H- Z8 D. f5 H
0 M3 u1 ]! j' v, v* A" i
钱骥去赵九章手下之后,接受了灾害预报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气象预报,由于之前的工作基础,他负责仪器部分。1949年,气象研究所人心惶惶,而这时的钱骥,却已经和地下党接上了关系,并参与了对中央研究院接收工作。1950年,钱骥成了新成立的地球物理所的办公室主任,当时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副所长陈忠器、顾功绪都是1955年的院士。这时的地球物理所可不简单,尤其是气象预报,今天大家能随时在电视、手机电脑上看到气象预报,当时气象预报是军事秘密,军委的气象局就设在地球物理所。
, f6 E6 i7 l' E* I) r
5 J& T/ a @" x0 O1 |建国伊始,钱骥就被当时的军管会送去学习,然后在1952年入党。现在看去党员数量泛滥,连老毕都是党员,当时的党员价值高得多。举个例子,一直到1962年,非党的竺可桢副院长,才被批准知道中科院正在搞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但是怎么搞的,搞到了程度,他还都不知道。
9 O* l/ S' I' G; z+ }. d8 t
& U* H" N6 \1 E8 k' o入党之后的钱骥,行政职务上是办公室主任,党内职务上在大家看来是党代表。这个位置,大致相当于我们之前谈到的于敏做图书管理员那部分,添了不少乱的那个党委书记,那位书记叫李寿枬,在那篇里我故意没提名字。+ |4 t1 _; _1 t# T, k
H5 v& f2 w8 W) M一直到1953年,钱骥才正式进入科研岗位,离开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在两弹一星的元勋里,他是进入科研工作最晚的,而且这时候的钱骥,已经36岁了。他进入科研序列也很偶然,当时正要培养又红又专的青年干部,显然钱骥非常符合这个条件。* b. T4 f* o+ k/ u
2 B& c/ }# M$ p. \) a
1958年,当我们第一次搞人造卫星的时候,还是对苏联的援助抱有很大期望的,直到整个代表团在苏联被泼了一盆冷水。其实当时原子弹方面苏联也是给我们准备了一大盆冷水的,但是钱三强有个同学当时在苏联做核武器,同学很隐晦的指点了一下他们去找哪个庙烧香。- ^% z3 H5 ^3 Q- X& t7 |9 d
6 h* Z4 o- h$ D3 i3 p: ^* ]
回国之后,中央决定自行启动卫星方面的研究。中科院当时就像一个孵化器,核弹、导弹都是在中科院孵化之后,然后分离出去逐步强大的。卫星就没这个待遇,东方红一号从纸上的文件到现在还在天上的实物,都是中科院自己搞的。以前萨苏写过的那个自己造枪把自己打死的工人,就是科学院下属做卫星的工厂的,枪自然是用他工作单位的设备造的,但可惜他找不到枪管,那地方没有。1 a/ n1 q. N6 W- {9 V. B
. x7 D# Y4 k5 O( a% ]
* g+ `( N6 @/ e- M- ?" i d+ Q$ v4 p$ l0 j
人造卫星的起步正好赶上大跃进,起步是极为坎坷,中国第一个环境模拟实验室是由男厕所改造的,地点是西苑操场甲一号,好像是借用的安全部的地皮。因为早期的不切实际的指标,卫星下马了。一直到1965年,才重新启动,这时候的代号从581变成了651。% m* t( H$ `$ n( g7 J6 w! p: s
' l/ B" L5 i* @. e' B- G钱骥这时候成了总设计师,卫星的重量和工作寿命都是他定下来的,《东方红》也是他定下来的。因为卫星是中科院主导的,级别没那么高,一直到1965年6月,钱骥才有机会面见总理汇报工作。为了缓解钱骥的紧张情绪,总理还开了个玩笑“我们搞尖端的,原子弹导弹和卫星,都离不开钱啊。”在这次汇报之后,651有了正式户口。( A$ N% r2 r, g3 F) C2 h) d1 t9 [* w
0 J! A9 J: e0 n
卫星的道路一直坎坷,东方红一号没有装太阳能电池,虽然方案里有,位置也预留了。有人用漫画留下了这段记忆,现在看起来仍然催人泪下。$ R0 X3 s, X3 h ?% k5 v" |0 ~- v
2 |9 y1 m( X' G/ s2 y# `: r
0 d1 ?7 g3 `" \8 l' j, f) X' O& S; }5 T- y; d0 `7 w4 S: \+ C
和东方红一号相比,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更是坎坷,整个研究工作,前后也是换了三个总设计师,钱骥、王希季、孙家栋,后来钱骥又回来工作,这都是因为政治动乱的原因。第一颗返回卫星起飞20秒就炸了,第二颗卫星在第二年才发射成功。! o7 P, M/ D7 h3 H* h k. v
7 }! O% ` C& Y( X* u# L
之后的1979年第一次一箭多星,还是失败,成功发射是两年之后的事情。
4 a5 V4 ^2 N! b; d' h9 n8 V6 B+ T; A+ b+ q0 O
唯一一个第一次就成功的是同步轨道通讯卫星。只是这时候,钱骥已经因癌症去世一年多了。
9 r* a2 I1 i- t, q; k: B) Z# W% K2 O. _3 f& }* ^6 [8 C, _
1 B9 K' z7 c; T& j V6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