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帅客 发表于 2015-3-15 20:00) Q& }4 _/ y0 X7 x: L o
呵呵,这里面最不牛的就是俞大维了,按照某种说法,中华民国在抗战期间未能造出一门身管火炮,此人功不可没 ...
/ C, q( r9 d; E! M2 O
怎么回有这样的事?身管火炮不多是真,除10生地半轻榴外,还有57战防,七生五山炮。不过,抗战期间确实有不够完善,但不能这样说。$ D. [0 C' I3 I' b, e
; e1 L, Y/ [# ?! U& M1 g o
首先,大内迁后,器材损失巨大,之后材料严重短缺。到39年之后,才有能力关注火炮,这之前连造步枪的材料都不够。重庆制钢所的三吨炉虽然有炼出来。但39年之后才有能力去造炮,无它,枪比炮更急。
观望者 发表于 2015-12-10 12:357 } V H# |! A! c: U6 w
抗战中期开始,统一大后方的材料采购制度,会计制度。设立实验机构,寻找替代材料都是1939年之后在俞大为 ...
1 B! G: H, ~3 I, u% E
看起来很不错的官方报告,但是成绩细节在哪里? 3 A( s' K. g- C; `+ q) L7 J" P; _- D J" L
你说“以战前六分之一的设备来支撑国军作战”,事实上,没有早期苏联的军事援助与后来美国的军事援助,国军根本就没办法支撑下去。 {% {0 p& T3 `
5 W: U3 a' A5 d" t而“但到40年以后,一个分工明确,专业分明的军工系统已经成立”,这东西恐怕只存在于纸面上吧。 3 B; @! w' i+ z5 ^5 ?9 f + a# r8 e: U2 p8 P0 Q4 b, G9 ?事实上,四川的军工企业,在由四川转归中央以后,多数都被官僚政治弄得不死不活,如果不是彻底完蛋的话。其结果就是国军子弹的产量,那叫一个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