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16|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整理】对柴静的《穹顶之下》评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5: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duanjian 于 2015-3-2 15:33 编辑

欢迎大家补充。
本坛橡树村的《穹顶之下》,原文链接: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250-49392.html

这两天微信微博全是这个东西,所以找到视频看了。油管上就有,直接搜就能找到,有分集版的,有完整版的。

随便说几句。

里面所列的内容和我的常识基本符合。没有找到明显的科学错误,至少只看了一遍,在我的知识常识范围内,没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细节一些地方可能需要商榷,不过并不影响大局。这么有名的东西肯定会有人去找硬伤的,有人找到了再说。

里面揭示了一些行业内的公开的秘密,这些连我这种和国内相关行业只是擦边的人都知道。国内标准的实际状况,实施情况,环保部门的尴尬地位,都与我所知道的符合。

大部分内容是完整的,讲出了事情的复杂程度和各方面的考虑。当然因为有侧重点,会有人对一些方面的问题实际状况没有更充分体现而不满意,但是事情的多数主要内容都照顾到了。能够采访到一个问题的多方,甚至听到一些实话,不容易的。

印象里国内还甚少参考大量科学研究来做电视节目的。只采用研究者的数据而不是自己不科学的数据,使用专业研究者对数据的解读,自己没有夸张和歪曲,在国内与科学有关的电视节目里面,是很少见的,至少我不记得有其他涉及到公众问题的科学节目做到了这一点。

整个演讲编排的不错,问题逐步展开,逐步深入,写文案的人功夫很深。国内难得的好的电视科普作品。

这个问题很容易政治化。我到没看出来政治背景。提的问题没有一个是新的,都是行内已知的,提的做法也没有一个是新的,都是早就在宣传的,实际上也都是最近这两年这一届政府正在做的事情,希望也寄托在新的大气环保法上。如果说有政治背景,那么这个大后台更可能是这届政府,至少是在迎合这届政府的一些做法的。

中国经济现在处于转型期,需要淘汰落后产能。落后产能正好也是高污染好能耗产能。这与目前节能减排环保清洁的可持续发展路线是完全相符合的。至少在能源领域,中国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已经做得不错的,当然问题还很多,当年的力度也不够大,方法也有问题。现在是时候加大力度了,也是时候扩大到其他行业了。实际上只要按照现有规定进行严格监管,中国的环境现状就能好上很多。

结尾一些镜头是绿和的极端镜头,没有会更好一些。

中石油的反派角色有点冤枉。其实应该把发改委推到大反派位置上才对。降低油成本的压力,油品供应不能中断的压力,实际上都来自发改委。

提到了煤炭的清洁利用,但是戏份太少。采访的主要是环保口的人,这些人的确对其他行业不懂。煤炭是可以清洁利用的,片子只提到洗煤,其实气化为主的重型煤化工才是出路。不过要提的话似乎太专业了?煤炭清洁利用的最大难题在于电价太低。

对油气的前景有一些一厢情愿。

增加市场竞争的想法是好的,垄断的确是一些行业发展的障碍。但是按照目前的监管水平,放开会更乱。政府需要在有效监管方面下大功夫。

片子缺少的东西,是没有提到政府监管严格的情况下,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严格监管下很多东西价格都会贵上不少的。

开头提到怀孕之前,不提雾霾更好。这部分画蛇添足了,造成的暗示会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5:14: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uanjian 于 2015-3-2 15:18 编辑

木遥的《关于<穹顶之下>的若干想法》,原文链接:
http://tw.weibo.com/farmostwood/3815843920105609

0. 这是划时代的好作品。

1.以下只谈我觉得是缺点的部分,不谈优点。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2.柴静用自己的孩子的肿瘤开篇,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部分。柴静很注意避免直接谈论雾霾和孩子肿瘤的因果关系(我不确定她本人是否真的相信有这层因果关系),但逻辑上,如果没有这层因果关系,这个开篇就明显煽情过于说理,因而让人在第一反应的震动之后,意识到这一点反而削弱了立论的力量。

3.正如很多人已经指出的那样,肺癌高发率恐怕和中国高吸烟率的相关性还要大于和雾霾的相关性。全片对控烟一字不提,虽然不是错误(控烟并不是主题),但是这反映了这类宣传片共同的困境:大自然的因果关系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而人类的思考方式更偏好简单明确的因果链条。因此,几乎任何强调特定主题的有效宣传在学术上都有夸大一种因素掩盖另一种因素的嫌疑,因而会受到技术层面的指责。戈尔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也饱受此诟病。当然,这里有度的区别,柴静并没有把本来几乎不存在的关联性硬说成是有,也不构成根本性的缺陷。

4.片中借采访对象之口提到了河北有几十万职工事实上依赖于高污染的工厂而生活,但这一点只是浮光掠影,并未深入讨论。事实上这是污染治理最本质的问题:如何强行落实环保法律要求,而置其背后的政治和社会风险于不顾?片子并未回答这问题,甚至连试图回答也没有,仿佛答案不言自明。但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5.片子后半段用英国的经验对此问题做出了简短的回应:一个产业没落了,另一个产业会兴起。人们不做矿工了,可以去做别的。但是这话近同儿戏:在统计上新行业当然提供新就业,但新的就业员工如何可能恰巧等同于没落行业淘汰的那一群员工?它们所需要的专业训练、地理分布、资源配置都全然不同。就业率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美国汽车产业没落的同时信息产业也在兴起,但是底特律的汽车工程师并不能直接搬到硅谷去开始写代码。河北的几千万人要如何承受产业换代的冲击?

6.这也是片子最令人诟病的地方之一:它几乎全然反映了城市中产阶级的视角和利益。对城市中产阶级而言,雾霾是一个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敌人。但如果她去采访一个钢铁厂工人,对方也许会说:我宁可要雾霾,也不愿失业重新找工作。这个利益诉求在片中是完全被忽略的。

7.片子对企业的态度是令人玩味的。中石化几乎完全作为反面角色出现,逻辑上的指向是放开能源领域的垄断,促进竞争和创新。在抽象意义上说,这是对的。但中国环保问题的一个人人皆知的现实是:大企业事实上比中小企业在环保上做的好的多。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监管难度高,竞争激烈,反而更倾向于破坏环境。2005年至2010年那一轮国进民退,导致大量山西中小煤矿关停并转,既促进大型国企的垄断,也事实上有利于环保。如果要在能源领域打破垄断,如何在操作层面上既促进竞争和创新,又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的急功近利破坏环境,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片子对此未置一词。

8.更进一步,现代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案强烈依赖于现代化工技术和能源技术,但城市中产阶级(也是本片的主要诉求对象)真的做好准备了么?要节能减排,就必须推动大型化工基地的建设和核电厂的建设,以大工业取代小工业。如果舆论上没有相应的准备,人们仍旧谈化工、核能、大型水电站而色变,以「加强监管,打破垄断」把治理环境问题的策略一语带过,任何方案都是缘木求鱼。环境保护无可避免地包含巨大的代价和成本,把这个代价和成本摊开来计算,告知公众他们未必乐意接受的事实,应当是任何关于环保问题的讨论的基本义务,而本片做的非常不够。

9.一个城市居民理想中的世界,是身边既没有化工厂,也没有核电站,长江上没有三峡工程,郊区没有烟囱,城市里不堵车,出门有蓝天,但同时自己又能用上便宜清洁的油电水和现代工业产品的世界。这世界是不存在的,和监管是否到位,法治是否昌明并无关系。当然,在一个事实上监管并不到位,法治并不昌明的国家里,首先要求立法、执法和行政部门的有效做为是理所应当的事,这也是本片的主要意义。但与此同时,它也必须承受把问题过度简化的指责。

10.从本质上来说,任何有效的宣传都是某种过度简化,而分寸感极难拿捏。我并不认为柴静拿捏的完美,但这是求全责备。即使有以上这些批评,她的贡献也比所有批评她的人所做的贡献所加起来要大得多。谢谢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5:17:52 | 只看该作者
占豪的《穹顶之上——柴静、雾霾、环保与发展》,原文链接:
http://weibo.com/p/1001603815797960099978

昨天和今天,微博等都被柴静和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个人也收到大量战友询问关于这部纪录片看法的私信。由于忙,昨晚只大概浏览了下文字精简版,今天下午才将视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看完,也觉得该写点什么了。


◆个人眼中的柴静与《穹顶之下》

柴静蛰伏一年后,带着一部《穹顶之下》进入公众视线。这部纪录片,上网一播即大火特火,据报道一天播放量达5000万次,社会效应非常巨大。在网上,关于这部纪录片和其人的争论霎时间充斥网络每个角落,各方视角不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柴静,最早看其节目是在十多年前,《新闻调查》做得非常好,也看过很多期。后来其离开《新闻调查》办的新节目《看见》不太对胃口,关注减少。总体说,个人对其人没有偏见,对其主持的《新闻调查》节目很认可。个人对他人私生活没有任何兴趣,故本文也只谈个人对节目看法。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无疑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因为这是个人迄今为止看到关于霾最好的纪录片。纪录片把霾根源说得非常清楚,有数据、有脉络,提到的一些治理措施也很有建设性。所以,就个人而言,总体对这部片子持肯定态度。

但是,这部纪录片中个人认为也有不妥之处。譬如,篇首以其女儿未出生即长肿瘤作为切入,然后直接代入到雾霾,这使观众直接将雾霾和肿瘤联系到了一起,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并给大众造成误导。

从医学上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霾和除肺癌意外的癌症或肿瘤相关,和胎儿的良性肿瘤生长相关的可能性会更低,因为胎儿和外界还隔着母体。相比霾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身体情况应该影响更大,而影响母亲身体情况的因素就太多了,雾霾恐怕在其中占比是很小的。从统计学角度观察,也没有任何数据证明两者相关。当然,也没有什么临床证据来证明两者联系。

我们知道,雾霾可能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但迄今没有任何数据或临床证据证明霾天与除肺癌之外的其它癌症有任何关联。事实上,导致当前癌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绝非仅仅因为环境问题。人口寿命的延长、抽烟、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及生活方式的不良化,都是导致肺癌及其它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譬如,纪录片中的数据称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465%,近10年肺癌发病率增长300%,但哪怕如此我国的肺癌死亡率也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所有肺癌患者中,人口寿命延长、抽烟、霾都是重要原因,其中对于烟民来说,抽烟危害应大于雾霾,而在上述三个肺癌诱因中,人口寿命延长应该是重要原因,因为癌症在年龄大的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

更令人吃惊的是,印度和中国都是污染大国,但在癌症发病率中都排不进世界前十,排进世界前十的癌症发病率国家全都是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国家。根据2011年英国发布的数据,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法国、美国、挪威、加拿大和捷克(如下图),这里边除了捷克相对落后外,其它都是空气新鲜和水污染少的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大陆在世界的排名第几呢?50名之外,每十万人211人患癌。

如果这样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内地区的排名。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地区是: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宁夏;第三名:甘肃;第四名:江苏;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污染最严重的河北排第17名,霾天严重的北京排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霾严重的北京是全国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

谁都喜欢好山好水好空气,而且污染肯定对身体有害,也会是癌症诱因,但癌症成因复杂,并不能简单和污染直接划等号。作为严肃的新闻纪录片,由胎儿肿瘤切入容易引发争议。如今,这一点恰成网上争论重点。

就新闻传播学和营销学角度而言,选择这一切入点显然是一个可以引爆眼球的好噱头。因为,未出生的胎儿、肿瘤、母亲、爱······这些关键词合起来本身,就能很快形成人的情绪化学反应,然后再和一直吸引着公众眼球的PM2.5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二次化学反应,会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单就新闻传播和营销角度说,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它能带来很强的社会冲击力,能起到传播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效果,这次噱头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新闻纪录片角度说,这又使得这部片子因此在严肃性和严谨性方面打了折扣,从而损害了这部纪录片的权威性。

客观地讲,也许没有这部分,这部片子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争议,大家可能会更理性看待这部纪录片,也会更理性地反思雾霾的治理而不是争吵。

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柴静用数据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霾的“穹顶”之下,她给我们阐述了这个“穹顶”成因的根源,这对让公众认识雾霾有很大的好处,也能引发更多公众关注环保和生态,会促进我们的社会进步。所以,个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很好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

但是,就像柴静纪录片中描述的那样,雾霾严重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10年前其《新闻调查》拍的山西的纪录片,就给我们呈现了远比现在很多大城市都严重得多的雾霾天。而早在20年前,笔者生活过的一个省会城市,雾霾就已很严重。那时,早起去学校,天就是雾蒙蒙的,原因是几公里外有发电厂。只是,那时候我们不叫它霾,而称作雾,更不了解霾的危害。

霾不是一天、一年形成的,也不会一天、一年消失,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它,其他国能解决,相信我们也能解决。我们的人生活在霾严重的“穹顶”之下,如果我们的思维也在这“穹顶”之下,恐怕雾霾问题将永难解决,甚至可能因此毁了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占豪看来,要想解决雾霾问题,我们应该超越雾霾本身,去追根溯源,探寻雾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找到一条既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又能维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那样,才是根治雾霾的解决之道。更直白点说,就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视角拉高到雾霾“穹顶”之上,超越雾霾看雾霾,超越雾霾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更好、更快地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

这,就是为何占豪以《穹顶之上》为题作此篇分析的原因,也是下文重点阐释的逻辑。

◆雾霾、环保与经济发展

我们时常把霾称作雾霾,实际上雾和霾是两码事。雾,主要是是在早上和傍晚较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下降,一般雾的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则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雾是发白的,如白云,白蒙蒙的;霾给人的感觉则是灰蒙蒙的。雾是天气现象,霾则是空气污染,这是两者本质区别。

霾古而有之,否则就不会有霾这个字,但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对霾的定义是“风雨土也”,今天的霾则是包括化学物质的工业粉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霾主要是工业生产导致的。关于雾霾的主要来源,纪录片中有明确介绍,主要包括煤炭燃烧排放的粉尘、汽车尾气中的硫化物和建筑、工厂的扬尘。

直白点说,就是我们今天的雾霾天是因为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导致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经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都必然经历过空气、水、土等的严重污染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行得早,发展的时间也长,其污染历史时间则更长,污染得也更为严重。譬如,伦敦自19世纪就是世界有名的雾都,这些在当时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雾都孤儿》是1836年狄更斯的写实小说)。雾都怎么来的?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直接导致1.2万人死亡(5天4300人死亡),可见当时的西方国家雾霾有多么严重。而从《雾都孤儿》出版的时间到1952年有一百多年。如今,伦敦早已不是雾都,一年也没多少天有雾霾,这就是治理的结果。

正是伦敦雾霾事件酿成严重后果,才有后来西方发达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治理投入,也才有今天西方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中国是后起国家,从1950年代才开始进行工业化,中国用了六十多年从开始基础工业化的第一步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进程,实际上这已大大压缩了我们承受环境污染的时间。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进行治理,应该说经过一二十年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如此,相比西方,我们工业化规模更大,污染程度还是相对比他们当时小一些。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就不能不产生雾霾和其它污染而进行经济发展吗?对不起,不可能!如果中国只有新加坡那么大,弹丸之地,几百万人,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工业化,直接利用区位优势,突出自身特点,然后进口他国商品,就能获得好的发展。可惜,中国不是新加坡,中国是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多亿人口的超级规模大国。

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5亿,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谁能帮你进行满足中国老百姓需求的基础工业建设?去哪进口那么多基础材料供你建设?何况,那时还有东西方冷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自己发展工业,只能立足于自己生产制造,才能在保家卫国的基础上造福百姓。

但是,当时的中国被凌辱百年,被帝国主义搜刮的一干二净、一穷二白,毫无工业基础。于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中国人只能勒紧裤腰带,利用农业人口多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扩大农业劳动生产来尽量节省农业生产盈余。通过将这些农业盈余以政策剪刀差的方式转移到城市,然后再用这些盈余来发展城市工业。中国用农村补贴城市,就是为了推进自力更生的工业化,就是为了避免前面的百年凌辱重演,就是不想再受穷、受苦。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后,中国农民长期穷、城市工人工资低、生活水平整体不是很高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太薄弱,我们需要补的功课太多,才不得不采取这非常之法。事实上,这是我们的老一辈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我们这一代打下的坚持基础。否则,今天的中国怎么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我们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发展?直白点说,如果我们的老一辈那时候先自己享受了,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有安全的发展环境,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坐的舒适、快速的高铁等交通工具。真那样,中国不过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印度,坐火车都得买“挂票”,找个座都得上车顶。

因此,作为一个大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是必须的,否则就要受制于人,就要受人欺凌。中国清末GDP世界第一,好山好水好空气,可结局如何?被充满雾霾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100年下来,我们的国家倒是没有雾霾,倒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却充满战火,却遭遇百年凌辱。我们从最富有的国家,变成了最贫穷的国家,人均寿命在1949年时只有35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的中国雾霾最为严重的一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却达到了76岁。相信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为了没有雾霾而怀念人均寿命35岁的解放前。

当然,千万别误解,这里可不是歌颂雾霾,只是想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工业化,工业化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工业化,对于我们这个遭遇百年凌辱,凌辱过程中非正常死亡至少达两亿人的中国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我们不得不以牺牲两三代人来换取未来的强大。新中国以来的人们,他们用辛勤劳动却只能换回比现在少得多得多的回报,他们牺牲了自己更美好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而对我们来说,发展带来雾霾,我们再治理雾霾,也是另外一种方式不得已而做出的牺牲。新中国以来,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都是拜工业化所赐。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将没有今天的一切,更没有未来子孙的一切。当然,这一切的到来也伴随着雾霾的到来,这就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业化,让我们享受到了好的发展福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就包括我们国家原来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被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既然我们想得到工业化的好处,就必然也会得到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副产品,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选择的必然过程。但是,我们是否给我们子孙也留下这些副产品,确实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

可能有人会不太同意这些观点,他们可能会反问:为何我们不进口呢?哪怕我们不进口,我们可以少生产一些污染不是就少一些吗?干嘛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出口增加自己的污染呢?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用高的环保标准地管好呢?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再多说几句。

我们为什么不进口呢?还是上文所述逻辑,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缺乏基础建设的国家,既没钱进口别人的基础建设材料,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来供给中国搞960万平方公里和十多亿人口的基础建设。更何况,这个世界也没有国家会慈善到无条件帮助另一个国家搞基础建设的地步。所以,我们国家要想发展,人民要想富足,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建立工业体系,自己进行生产、建设,别无他途。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生产那么多还出口呢?原因有三:

一、任何进出口贸易都是国家间的互通有无,中国作为落后国家,最初虽然不缺少自然资源,但缺少开采资源的设备,也缺少制造商品的装备,自己又没有制造的技术,从国外购买这些设备自然需要外汇,不卖东西哪里有外汇呢?在没有外汇也没有产品的时候,就只能拿资源或农产品这些初级产品来出口换汇或换物。最初,我们和苏联换,关系不好了自己有点基础就自己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中国发展怎么起步?

二、当发展起来一点了,出口初级资源产品换回的钱太少,我们自然需要出口一些更高级一些的产品,这些产品就是较为低级的工业品。

三、出口工业品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能增加企业收入,加快企业发展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就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国家的工业体系和科技水平也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天底下哪有一口吃个胖子的道理呢?

事实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都希望多向外国卖东西赚钱。至于卖什么,能卖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各国的工业能力。譬如,德国、美国产品的附加值高,那也是人家经过空气、水污染后,发展几百年一步步升级到今天的,不是一下就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那么,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高标准地管好呢?问这种问题,就说明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缺乏了解。任何市场经济在发展之初,一定都是粗放经营,一定都是市场准入低门槛。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刘翔是生下来就是110米栏奥运冠军吗?不也是他妈扶着走路到后来一步步练到奥运冠军的嘛。工业化进程也是这样,最初大家缺少技术,缺乏设备,能凑合着生产就不错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产能的不断增长,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才有后来不断新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这就是产业升级,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时至今日,面对过去发展所获得的能力,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该治理了,我们该好好治理了,但在发展之初,我们当然做不到这一点,任谁都做不到。

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即钢铁一吨还赚不到一颗鸡蛋,政府向一家钢铁企业每两年补贴20亿。片中的意思好像是,这种企业还要它干嘛?既不赚钱,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还每两年补贴20亿,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是。可能很多人会因为这样的阐述而有类似共鸣。可问题是,中国2013年钢铁消费量达6.8亿吨,房产、公路、桥梁、铁路、码头、飞机、轮船、汽车······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品,哪样不需要钢铁呢?我们如此需要钢铁,这种企业直接关掉的话,中国还能发展吗?更何况,这背后还有巨大规模的就业人口,一个企业背后都有数十万人靠其吃饭,你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答应吗?所以,治理污染,绝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关停,而是如何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定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虽然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有更小程度和更短时间的被污染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绕不过去,被污染是肯定的,我们要想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就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你我他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共业,逃不开、躲不掉!有因有果,我们只能今天再种善因,等着未来结出善果。

既然绕不过去且已成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的存在,并想办法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治理好污染。我们的先辈,为了不把贫穷留给我们,耗尽了血汗,贡献了生命;今天的我们,在享受前人栽树留下的阴凉的同时,不能不负责任地将污染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清除污染,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做得好,将来既能向九泉之下的先辈交代,也能拍着胸脯告诉子孙,老子当年干好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减少PM2.5的放呢?纪录片中所探讨的方法可行吗?

在占豪看来,纪录片中介绍的很多国外经验及一些提议还是可取的,部分建议也是可行的。但是,如下两方面的论述,个人认为不可取或做不到:

一、是不是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虽然基础工业化完成了,但整个社会的基础建设还没完成,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投资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指标,而是基于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基础建设完善,生活水平高,可我们还有很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我们还有一亿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收入低的城市人口没有好的居住条件,甚至还有很多地区的交通条件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不进行投资呢?怎么能不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呢?仅仅为了我们相对富有的人的新鲜空气,去剥夺他人发展进步的权利吗?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投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利,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搞清楚弄明白的。更何况,包括环保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也都是投资,也都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为什么不用天然气替代煤炭?

纪录片中提到,英国是用天然气来解决煤炭燃烧带来的雾霾问题。中国能否也这么干呢?我们不妨来论证一下。

我们知道,2012年中国消耗了36.2亿吨标准煤。一吨标准煤等于多少立方米天然气呢?大约等于823.8立方米天然气。如果我们将36.2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天然气,等于29821.56亿立方米。数据显示,我国常规天然气预测地质总资源量为38.4万亿立方米,最终可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3.2万亿立方米。暂不说探明、开采需要过程,就是我们一口气把理论上可探明的13.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都吹口气吹出来,若将燃煤都换成天然气,也只够我们国家用四年多,这还不算新增能源需求。

所以,中国的所谓大量资源看似很多,但不能平均,一平均就很少了。那么,世界天然气的总开采量是多少呢?2013年是3.39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全世界开采的天然气都给中国用,也才够中国人民消费。

因此,在中国全部或大部分用天然气替代煤,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中国不允许,是地球不允许,是世界人民不允许,没那么多可以用。基于此,客观上天然气只能一定程度地替代一些我国的能源消耗,但这个比例不可能很高,这是现实决定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所谓石化是没有开放的行业,所以才导致天然气不能替代煤这种逻辑是真的太不专业的所谓专业人士误导了纪录片制作人。事实上,这和石化是否开放没有一点关系,就是整个全部开放,也依然替代不了煤。

更何况,在其它领域,我们也不是没有开放过。譬如,煤炭行业,开放之后结果又怎么样呢?滥采滥伐,大量安全事故。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大量私有煤矿开采带来了什么结果呢?纪录片中10年前的山西污染就是现实。滥采滥伐的结果,是制造了一批煤老板暴发户、一批倒下的贪官和留下了继续贫穷的山西。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这种现实,恐怕比纪录片中北京的雾霾可怕得多。

那么,该如何解决PM2.5的问题呢?在占豪(zhanhao668)看来,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方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一、发展清洁能源。

纪录片是好纪录片,这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片子前半部分要远远好过后半部分,特别是在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欠缺,有些抓小放大,有些虎头蛇尾。

我们知道,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我国能源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这是发展现实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关停企业的问题,而是必须找到替代能源。

什么能源能替代煤、石油这样的能源呢?天然气当然可以,但由于量级差距太大,替代比例很低,只能作为补充。真正能替代煤炭、石油的能源是什么?核电、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

特别是核电,1KG的铀全部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和2000吨石油,一个大亚湾的年发电量相当于1600万吨煤的发电量。2012年,我国火电用煤大约16亿吨多些,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那么多火电厂也就顶100座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何况,现在的核电技术使得核电发电效率更高,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核电站。未来,核聚变技术一旦获得突破进入实用,海水中就有用之不尽的核电资源可供使用。

除了核电外,风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就相当于超过2个大亚湾的发电量,相当于3500万吨以上的标准煤发电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没有提任何关于清洁能源的内容。如果没有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又怎么能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呢?又如何解决PM2.5呢?

二、提升节能技术。

除了开发新能源,要想减少排放,提升能效,节省能源也是重要办法。譬如,我们开发新能源汽车,如今一些推向市场的车型一公里耗油量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呢?如果是纯电动车,用的又是清洁能源,就可以接近零排放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尾气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也没有关于提升能效这部分的内容。

三、对重要排放源进行治理。

关于对重要排放源的治理,这几年投入实际上不小,譬如电厂污染排放的脱硫处理、钢铁厂的防尘处理等等。但是,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很多重要排放源治而不理。在纪录片中,就提到车企将供应非洲不达中国排放标准的卡车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情况,这显然都是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的。类似情况,在当前工业体系中可谓多如牛毛。别的暂且不说,如果能加强监管,相信污染排放就能减少很多。

四、增加炼油投入,提升油品等级。

对我国来说,汽车尾气排放是最重要的PM2.5排放源之一,这些都有数据支撑,纪录片中也有明确说明。那么,汽车尾气为何会排放出那么多PM2.5呢?最重要的原因我国的炼油的标准太低,脱硫方面做得严重不够。虽然,我国名义上最高油品国四排放标准已实施,但一方面合格油品在所有油品中的占比太小,另一方面我国还保有大量国四标准以下的汽车,所以排放情况可想而知。

我国现在炼油能力超6亿吨,全国要全部升级这些炼油标准升一个等级要500亿投入,从经营角度说,企业主观上就缺乏这种动力。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的方式就是征燃油税,然后通过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作为专项投入加快解决石油炼化标准的升级。

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天政府借油价大跌连续增加燃油税时,很多人因为开车支出稍微增加而开骂。如今,燃油税已增加,那么未来炼油改造升级相信会明显加速。

五、提升环保标准并完善相关法治体系。

就当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到了产业全面升级的阶段,这种时候国家正好借机提高环保标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然后即能减少后面的污染排放。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发展太快,很不完善,这需要我们的立法机构、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推进。

六、理顺各部门职责,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

过去,我们在环保监督上是职责不清的。我国1973年才成立环保部门,1988年前不过是建设部下边的一个部门,1988年后才成为副部级单位,1998年才成为正部级单位,2008年才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试想,这样低级别的单位,能管更高级别的单位或同级别的企业吗?虽然2008年机构改革成了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但在监管职责方面仍然没有完全理清。

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确立深改进程,四中全会决定推动依法治国进一步深化,这不但需要政府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更要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其中,环保监督就是政府职能改进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新任环保部长是纯环保专业出身的专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专业出身环保部长”,相信在这方面未来会有大的改进。

◆穹顶之上,从己做起

《穹顶之下》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一定耗费了很多心血,通过这部纪录片,很好地向公众介绍了PM2.5的形成根源,告诉我们整个中国都被雾霾造就的“穹顶”笼罩着。公众因此提升了对PM2.5的认识,未来会增加对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意识,会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减排进程。所以,这是一部好的、很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就社会进步而言,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纪录片。

但是,作为政府和公众,我们的身体被雾霾笼罩着,但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再被雾霾笼罩,21世纪的我们,需要超越雾霾这个“穹顶”来观察问、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公众还是政府,都要理性地看待雾霾的产生,也要理性地知道雾霾怎么消亡的过程。就今天而言,我们既要考虑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加速解决好污染排放问题。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雾霾可以短期内解决,更不能为了解决雾霾而导致经济增长熄火,因为如果没有发展,雾霾问题不可能解决,恶性循环只能持续。我们务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公众的“穹顶之上”

在占豪看来,公众应该站在“穹顶”之上,节能环保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不能嘴里一边吃着鱼翅,一边喊着保护鲨鱼。我们应倡导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由己推人,而非宽于律己而严于律人。譬如,抽烟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戒烟或者少抽?这样即可少制造一点PM2.5,利己利人;我们出行可以少开车,多走路和多坐公交,这种低碳生活可以减少PM2.5的产生;我们冬天、夏天可以少开点空调,这样不但可以节能减排,还能让人体更加适应四季轮换,提升身体免疫力·······对于企业的违规排放、对于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督促政府纠正企业,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我们做到这些,就是身体活在雾霾的“穹顶”之下,思想却在雾霾的“穹顶”之上。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必然能在一二十年后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和喝到干净的水。我们这么做,是为自己的健康,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APEC蓝”。

▼政府的“穹顶之上”

显然,在这样的纪录片后,政府会面临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但是,占豪认为,政府不应畏惧舆论或逃避舆论带来的压力,而应该迎着压力而上,与公众互动,并和公众一起来改进政府工作。这样,不但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更能将工作顺利开展,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节能减排,那么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不应该因为舆论的监督而走得过急、过于匆忙,我们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需要经济增长来提升生活水平;政府也不能完全不顾舆论,只顾着提升政绩增加GDP,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政府该追求的真正政绩。

政府,既要引导好经济发展这列火车保持平稳较快增速,又要照顾好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能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经济、普惠民生,同时能够依法监督好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就是好政府。这样的政府,就是站在雾霾“穹顶”之上的智慧型政府,就是既能发展好经济又能解决好雾霾的创新型政府,就是有能力和值得肯定的政府。

反之,若像香港或台湾那样,政治家变成民粹情绪可以随便提线的木偶,则人民将因为政治家的不负责任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样的政府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的政府,就是不合格的、欠缺执政能力的无能政府。

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极其需要依法行政的有能力政府,极其需要清廉为民、负责任政治家和人民公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5:28:06 | 只看该作者
关哲《舆情札记|对柴静调查的赞美都相似,但争议的价值各不同》,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4ff2b0102vewu.html

看来两会前的媒体注意力都将被柴静吸引。时隔一年,她带着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复出,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春节前夕博士生回乡记录引发的乡愁终究抵不上市民对雾霾的愁怨,春节之后的duang和裙色之争则更像是网络人气的热身和铺垫。现在,大家抬起头来看柴静。
柴静宣称自掏腰包100万拍摄雾霾纪录片,这并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热心环保,曾经虔诚地阅读环保圣经《寂静的春天》。雾霾对于她确实是心向往之的主题。
在节目中,柴静为所有观众讲解了在过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见”的一切:在雾霾中生活一天,一个白色的采样仪变为黑色,从中检测出来15种致癌物质;随环保部门在中国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以无人机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厂,揭开鲜为人知的“褐煤”对污染的巨大影响。她还深夜来到北京的延庆,调查柴油车排放不达标并大面积造假现状;回故乡寻找十年前山西污染节目当事人,探寻能源结构背后工业化城镇化之路,抨击体制问题带来的严重危害,拜访中国能源领域权威人士,探索未来能源体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别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
柴静在视频开篇用亲生孩子故事起兴,孩子出生就患良性肿瘤要动手术,全麻。出院时候身为妈妈的柴静才感觉雾霾那么严重,想要用手帕挡着婴儿鼻子,但这会让宝宝哭泣。柴静说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柴静没有说孩子是因为雾霾患上肿瘤。但是,作为资深媒体人,她不会想不到媒体将会怎样利用“私人恩怨”的噱头。果然,以腾讯新闻为代表,标题《柴静自费百万拍雾霾纪录片初衷因女儿未出世患肿瘤》立刻就将两件事情锁定在一起,引发普通中产读者巨大的同情和焦虑。
《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首先当然是如约而至的一片赞美声。
最直接的朋友圈反应是:比起和香港人吵架,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们该为雾霾治理做点什么了,买空气进化器没用,我们要拿出行动。这是经常激荡于虚拟空间的“公民行动精神”。
知乎上的环境系男生同样表达了这种钦佩,批评自己一直耽于行动,怕得罪人。“我想柴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为一个学了七年环保的人,(只知道)那个出门带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为勇敢,就是一阵号角,号召你要醒过来。”
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被感动了,许多人表示准备行动。柴静给出的个人行动方案主要就是举报,以及少开一点车。所以相关部门要准备好了,可能会像微博随手拍解救流浪儿童那阵子一样,短期内会收到好多投诉电话。
更全面更专业的赞扬当然也已经提前准备好。视频甫一发布,腾讯大家、南都评论、人民网等就几乎同时推出了评论、访谈、回顾文章。
南都记者汪涛,一直专注大气和环境健康领域报道。他回顾了视频发布前夕的心情:
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看到报道。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他的演讲提意见是,我才明白柴静为何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人民网专访柴静,谈及母亲的身份,记者坦言“觉得特别亲切”,柴静说正是对孩子健康的担忧,成为她一年以来行动的“基本动机”,这样的人之常情更让记者对这一年以来的行动“不仅理解,而且能够强烈地带着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吁:“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原《焦点访谈》主编庄永志将柴静的这次行动看作“互联网时代的公民调查”,“目力所及,这是非机构、非记者所做的信源最权威、信息最立体、视野最开阔、手段最丰富、最有行动感的雾霾调查……她居于调查的动员,将引发新一轮的、更广泛的从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调整再到公民个人作为的治霾行动。”“她以个人、市民而不是机构雇员的身份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战略规划和能源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可以从信息公开和民主决策的视角考察其间的得失、权衡国外同类决策的可否借鉴。网民不必居于渠道信任,而是出于对传播者个人魅力的赞赏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对社会议题的重视而上网观看《穹顶之下》……《穹顶之下》,仅仅是网民参与的开始。”
可想而知,微博上的大V们也纷纷送上支持。崔永元、五岳散人、姚晨、李佳佳、袁莉、罗昌平等等都表示了对柴静的敬意和对污染的关注。
和菜头则特别强调了柴静的互联网思维及其对环保产品的推动。“我花了10年时间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终于采取了应对行动。那么对于海量的大众来说,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让足够多人正确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仅仅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行动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在我看来,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顶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头更大胆预测:波澜壮阔的雾霾公关攻防战这才揭开序幕而已。
著名财经人士江南就此奉劝笔者:少罗嗦,赶紧多买一点环保题材股票。
然而,柴静隐退的一年,也正是微博退潮,各种专业意见媒体兴起的时期。在专业人士和独立思考者越来越多的时代,即便是柴静,也不再像过去一样收获一边倒的赞美。
赞美每每相似,批评和担忧却多种多样。
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批评。关于婴儿的桥段最先引起不满。婴儿的肿瘤病和雾霾到底有无关系,纪录片是否煽情过度失去客观态度?有圈内媒体人在微博上表示:柴美女是资深烟民,加上高龄产妇,这些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可能更大。呼吁柴静戒烟的网民不在少数。但许多烟民表示:不戒烟也可以生好孩子,孩子有良性肿瘤是偶然事件,治好就行,健康就好,大家都别拿这说事。此外,柴静开的车也被吐槽排量太大。
一位匿名网友表示:要把故事讲成这样,其实很简单——拜罗永浩为师。这部片子,从第一眼我就觉得有浓重的罗氏脱口秀风格,果然,最后的特别鸣谢名单里面,头一位就是罗永浩。
有关新闻传播体制的更深层担心来自两位新闻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与庄永志商確道:崔永元和柴静都是自出百万来做调查性报道,这一名人现象值得关注,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公民新闻其实是名人新闻。柴的报道在两会前上线也是看点。这些报道具有所有名人效应的优势,以及问题。调查性新闻在体制内的没落,社会对此种新闻的饥渴,也是此类新闻能够有影响的社会基础。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现象。失去新闻生产体制对新闻客观性的保证,以名人效应为公众信仼的基础,这一转变后面的隐患很值得探究,也为隐性资本操控留下空间,它可以构成新的压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产新闻的横出与体制性新闻生产的危机在今天中国是一对互相关联的问题。
有网友则称这部纪录片声势浩大地推出,是中国式游说集团甚至绿党的诞生。但是有新华社的朋友不同意:这个是不了解敝国新闻体制,哪有啥压力政治?人民网是谁办的?这明显是部门利益支持的动作,时机也拿捏得非常讲政治,新部长履新、两会前夕。
北大吴靖教授认为: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辨的公共对话逻辑。
媒体人西坡的观点比较婉转:因为有了当母亲和照顾孩子的经历,所以在面对雾霾时更不能忍,所以发起“一个人的战斗”。公共言说目的就是调动公众,拿个人经历做引子,搞些小煽情(采访小女孩有没有看过蓝天)、小金句(“有义务没权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视频整体还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专家、机构的观点和数据为说服力。对于一直关注雾霾新闻的人来说,《穹顶之下》没有太多新料,但对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次系统、靠谱的雾霾知识普及。
但片中的专家、机构观点和数据是否有说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战:
从事财税行业的不愿具名网友W告诉笔者:关键她的结论就是错的。以天然气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吗?一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决定的(煤储量巨大),二是因为燃煤燃油只要适当集中处理,应用合适的技术,污染并不严重,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北京的所谓雾霾十年二十年之内不难解决的原因。憎恶大工业是中国环保主义的最大误区,事实上以大工业取代小工业才是实现环境友好的唯一途径。中石油中石化加起来大约占全国成品油市场的70%,剩下是各种地方炼油和民营炼油企业。中石化与地方炼油企业、民营炼油企比,那个污染大,哪个品质好?开车遇到两个加油站,一个是中石油加油站一个是杂牌加油站,放心去哪个?
资深环境报道记者李靖云表示:我国的油气储量和可开采储量是两回事,大量的点状分布,开采非常困难,成本很高。过去搞过石油大进军,到处搞油田,结果是什么可以去查纪录。至少前些年川渝中小型油气井出的那一系列悲惨事故足够触目惊心了。如果遍地开花式开发,污染会呈什么样水平?
一位不具名网友说:错误太多,说几条一眼扫到的:1、引用陈竺的数据未必就权威,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2、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决雾霾?指望开发天然气和减少汽车可行吗?《大目标》作者任冲昊表示,“还是修核电站靠谱,北京都有核电站,我们大热河省先来俩。”
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研究员的看法独树一帜:如果是要蓝天的话,柴静还没有涉及雾霾的核心问题。雾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实是水蒸气。是水蒸气导致几百种各类成分结合成气溶胶,成为观感很差的雾霾。要减少雾霾,关键是减少水蒸气。要减少水蒸气,只有减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为了健康,那确实要按柴静说的减少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这不会减少雾霾。再概括一下:减少水蒸气会带来蓝天,美国之所以有蓝天就是这个原因。但这并没有减轻环境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只是水溶胶少了罢了。减少工业排放,会有利于健康,但不会减少雾霾,不会带来蓝天。
看完这些批评,笔者觉得真是强中自有强中手,感觉《穹顶之下》也确实只是一部个人的纪录片,虽然尽力做到数据翔实,但还是有诸多不严谨。但是这样的纪录片毕竟给很多人带来希望和热情。西坡就表示:同样作为媒体人,我很敬佩柴静,同时感到一丝惭愧。暗下决心向柴静学习多做扎实工作。
引起中产阶级钦佩的柴静式行动,也引起了另一个层面的警惕。
比如吴靖教授表示:
要呼吁公民责任,却只挑相对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态的打电话报警投诉排放超标,轻轻说句少开点儿车,对于最实际但也是最困难最不讨好的公共政策选择却不置一辞,这些选择包括:提高入城费,提高限行天数甚至单双号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车,继续严格的摇号限号政策等。这些都会引起相当多城市中产的埋怨。看来对雾霾的恨还是没有超过对成为中产阶级知性女神的爱。而当谈到能源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就完全不顾中国的历史、地理和实际状况,忙不迭在完全没有数据没有论据的情况下把所有罪过都扣到所谓的国家能源垄断头上,为能源的私有化摇旗呐喊,为资本瓜分能源市场鼓噪,至于私人资本的进入如何就能迅速转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如何可能不计成本在中国各地探查天然气并在全国建设稳定安全的输气网络,柴静抒情之余估计没有气力去论述、论证和论辨了。
中戏教师“树上的男爵”也批评了柴静纪录片的中产阶级保守心理:
说到空气污染,北京人动不动就骂河北,说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是北京雾霾的罪魁祸首。春节期间包括北京人民在内的大都市中产阶级开车自驾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个水泄不通,春节期间PM2.5指数飙升。如果关闭了河北的钢铁厂水泥厂,河北人民就会下岗失业,而北京人少开点车,顶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说的是:治理空气污染,那些充分享受着现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产阶级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边控诉着空气污染,说不许烧煤不许搞水泥厂钢铁厂,但却丝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现,只想着别人为自己牺牲而自己压根没打算负责任。环境污染毫无疑问应该治理,但治理方式不应该是去砸那些正在发展道路上苦苦经营的欠达地区人民的饭碗,相反,应该充分反思并有效约束中产阶级们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担心环保的代价由谁承担:
雾霾并不是这两年的新生事物,只是这两年才引起注意罢了。而最关注雾霾的,显然并不是农民、富士康员工乃至环卫工大爷,而是城市中产、文艺青年、富豪老板(钢厂老板等除外)。后者是这个时代民间最有话语权的,他们脱离温饱阶段,不管有没有户口都已将双脚迈进了城市大门,但他们也只是为自己代言。制造雾霾的“落后产能”及附着其上的人群,在舆论场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话筒。不说话不代表他们不存在。但没有话语权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以“为时代让步”的名义被牺牲掉。
无论如何,柴静唤起了新一轮关注环保的热情。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如何正确关注环境问题。
长期关注环境问题的记者李靖云告诉笔者:
这是个政策问题,我最担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场问题。既然在中国就得面对中国的环境治理。我不关心纪录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党国改善治理。中国目前社会抗议增长最快的就是环境问题,据中国环境科学会的数据,从1996年开始年增长29%。所以那句“唤醒民众”实际多余。第一,准确的数据。柴静的纪录片最大的意义估计是介绍了马军老师长期的环境第三方监控数据,没有数据一切都是空谈。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国的能源过去现在未来都必须靠煤,公众必须要了解这一基本事实,问题可以简化为如何对燃煤做环境处理。第三,减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价,这点必须讲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发展中小城镇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对垃圾集中处理,反对核电,反PX实际在鼓励污染。数据指示基本状态,确定你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要总是反问过去,历史也不是阶段性和重复性的,而是现实性的。其实看看我们现在做的能源环境报道比如南方能源观察和财经无所不能,就知道柴静基本才入行。微信号:caffe007
南京大学周雷博士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他认为应当怎样研究污染问题:
柴静是很良善的记者,但是她用调查数据、归因和解析来重新阐述常识,并将其系统化,造成一种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调查和崔永元自费调查,因为受制于知识观和认知模式,都无法进行真正认知意义的突破和突围。虽然,崔永元更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污染,她说到洗煤,却没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业内幕和总量,却没有分析这些能耗的生成细节,哪些人主导了哪些消费并实现了何种污染扩散?中国的污染与世界经济的关联?中国现有污染机制的原因,它是学来的?还是内生的?在没有弄清楚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之前,她在海外的调查几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数据。她提到伦敦的几百万污染行业工人转型,伦敦现有的环保模式,但却没有意识到整个西方,甚至整个人类都在外包和异化自己的认知。当那些污染行业从自身国家逐步淘汰,大气开始朗清,似乎就觉得问题解决了。柴静采访了一些老北京,说到儿时的记忆,似乎存在一个曾经有效和环保的北京style。这种逻辑和认知模式错得非常离谱。研究污染,从来应该多线并进,但不是用小分队调查的方式,而是能寻找到症候的发生机制。
然而,对于批评的反批评也已经出现。
李华芳在微博发表文章认为:批评柴静的学者那是因为“轴”和“酸”,学界游戏规则是占据知识山头,媒体游戏规则是靠故事煽动情感。你搞学术影响力人家搞媒体影响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运动的人要学习柴静的动员能力,不然怎么煽动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车的,“革命”不需要你们。
环球时报肯定会认为李华芳这是一厢情愿把柴静当作“革命”工具。虽然今天没有发表文章,但环球时报官方微博连续发声:“请那些不认同柴静的人,先好好看完那个纪录片。里面的干货很多,而且都来自于环保部门的专家和官员,给人感觉跟像是中国环保部门的一次集体控诉。那些纠结于柴静本人的人,你们应该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其实如果大家看了这个片子,就会发现这个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静,而是那些在我国各地,感到各种无力感的环保局的干部们。柴静只是一个记录者,她记录下的是环保立法和执法的种种无奈。如果看这个片子的最后,是去对柴静品头论足,那么你恐怕并没有看懂这个片子到底在说什么。”
崔永元显然比环球时报悲观,他对澎湃新闻表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推断一下,假如柴静拍了一个深入浅出的纪录片,让所有人都明白了雾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导致雾霾被彻底治理,那你说我们要那些部门干嘛用啊?
被各方猜测的“环保部门”官员在哪里?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昨天晚上完整看完了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今天给她发了短信打电话,向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看来,环保议题已经从环保人士那里接棒到了部长手中,成为官方治理的应有之义。
要看得更广一些,更高一些。对柴静纪录片比较持中的看法来自春秋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陈平教授:这样的纪录片推动形成公民环保意识可帮助环保执法。应当鼓励。但同时要让大家理解:环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则导致去工业化,造成严重就业危机和社会问题。
最后,笔者看到有朋友说:“雾霾越来越严重/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这个逻辑也是白金/蓝黑啊。”这个点评给人的抚慰程度真是比的上柴静纪录片给人的震动程度。其实,柴静的关心,一直是公众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答案也并非没人给出过。如果大家有兴趣,不妨一同再来努力寻找,改善我们的环境。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9-4 15:03
  • 签到天数: 61 天

    [LV.6]出窍

    5#
    发表于 2015-3-3 11:08:3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就是一大碗普世迷魂汤。

    点评

    给力: 5.0
    给力: 5
      发表于 2015-3-3 13:19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9-4 15:03
  • 签到天数: 61 天

    [LV.6]出窍

    6#
    发表于 2015-3-3 11:08:52 | 只看该作者
    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就是一大碗普世迷魂汤。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5-3-3 12:26:25 | 只看该作者
    看看股市的表现就笑了,人家是来做善事的,瞧瞧只花了100万,就拉动了30家涨停(28家A股涨停,两家环保B),环保股集体打板奉献给A股股民几十亿市值增长的逻辑。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股市风来了就是故事,风走了就是事故。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5:31: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uanjian 于 2015-3-4 15:45 编辑

    李俊慧的《驳柴静的“雾霾调查”(之一):反对环保部门强力治理污染的其实是……民众!》
    原文链接:http://user.qzone.qq.com/908961321/blog/1425396574

    看到视频里环保部门的人抱怨油品标准的制定被中石化的人把持,而中石化的人不肯提高油品标准到与欧州的高标准一样,柴静进一步将矛头指向中石化的国企垄断地位的时候,我就开始想了:为什么中石化是垄断企业就会不肯提高油品标准呢?是的,提高油品标准是会增加成本,但通过加价把成本弥补回来不就行了嘛。它是垄断企业,不是所谓的自由竞争企业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的既有价格,不是应该更容易加价才对吗?以垄断作为不肯提升油品质量的解释,逻辑上完全不通嘛。要注意,这跟我在《经济学讲义》的“觅价”一讲中讲到有行政垄断权的企业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时提的IP电话的例子的情况是很不一样的。中国电信如果采用IP电话技术会导致长途电话费的价格大跌,当然是对它不利的,它不肯采用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提高油品标准导致的是价格上升而不是价格下跌,中石化有什么必要反对呢?

    后来我在回复上述“作业题”帖的后面的6楼里雷智聪同学的评论时,把这个逻辑矛盾揭示得更深入:
    雷智聪
    不是应该油品标准较高,等于建立了技术门槛,更有利中石化的垄断地位吗?


    说得对,其它因素一样时,油品标准定得高其实是对有技术优势的大企业有利的。任何正常行业的大企业都是巴不得把标准定得高些,好利用标准直接将小企业逐出市场。

    看看事实吧,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要求牛奶企业增加检验三聚氰胺的项目,这导致奶企必须购买昂贵的检验仪器,大量小奶企倒闭退出市场,只剩下像蒙牛这类规模的大企业,导致行业的垄断性上升。大企业肯定是喜欢提高标准才对的。但为什么中石化偏偏出现这种“反常”的行为?是什么其它因素成为关键的局限条件与一般行业不同?

    再看下去,看到中石化的负责人反问:如果断供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个责任谁来负?(大意如此)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中国人都知道,汽油价格是发改委根据一个数学公式制定出来的,可不是石油企业自己决定的。提高油品标准就会提高生产成本,两桶油当然不是傻子会要求提价,但如果谈不拢提价幅度(例如那“7分”与“5毛”之争),不肯提高标准就是必然的选择。乍一看“断供”是威胁之言,但细想那只是陈述事实而已——平心而论,那个视频里我看就那个中石化的负责人说话最实诚,固然没有煽情,官腔也就打了一句(面对柴静问为什么不放开油品市场的竞争时),不带偏见地听会发现他都只是在陈述事实而已。试想吧,价格管制之下一边要油企提高油品质量增加成本,一边又不准它涨价涨得足以弥补成本,就算不是垄断企业,任何生产者都不可能接受长期亏本经营,当然之选就是不再供应。这不是绕过价格管制,能绕过就会继续供应了,恰恰是绕不过才要断供的,作为生产者这是最后的选择了。

    把这个想到的答案一推广做一般化,用视频中的其他相关事例一验证,全部吻合得丝丝入扣!例如视频说造成雾霾的另一个原因是煤,煤企数量众多,竞争比较充分,照样因为使用质量很差的褐煤而导致严重的污染。为什么?因为煤主要用于发电,北方还多了个供暖,而无论是电费还是供暖费全都是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的!谁不晓得使用优质煤污染少呢?但价格也贵啊。如果产出端的收入不能提高到可以负担昂贵的成本,当然只好在投入端使用价廉质低的褐煤了。

    继续再来一个验证。视频中说北京空气质量最差的时分竟然是凌晨,这一开始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凌晨这个时候街上不都没啥车在跑吗?怎么还会有严重的污染?然后镜头一晃,移到一辆大货车身上。原来凌晨这个时候进京的路上跑着很多拉货进城的大货车呢。白天时分为了防止拥堵,这些车速缓慢的大家伙是禁止进城的。然后是抓到一辆冒充国4标准的大货车,最终却没有罚款。为什么不罚款呢?执法人员可没说因为他没罚款权,而是说“那车是走绿色通道的,就是运蛋、奶等食物进京的”(大意如此)。当当当,又命中了!我早就听说北京的基本生活用品的物价并不高,甚至比一些二三线城市都要便宜,但这明显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古人都会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像北京这种人口密度很高、又没有自己的生产而各种物资都要从外面运进来的消费型大都市,物价应该是比较高才是正常的。现在却那么便宜,这里头肯定又是存在着价格管制。但供应方不可能真的做亏本买卖啊,那就想尽各种办法省钱呗:绿色通道本身就是政府人为地免收了很多费用,使用不达标的交通工具也降了成本,就是给抓到了执法人员也不敢罚款,否则影响了这些基本生活用品的供应,套用中石化那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断供导致北京市面不稳定,这个责任谁来负?”显然,这类事情里也谈不上跟垄断有啥关系,还不是照样宁用低质车不用高质车嘛(这里的“质”是指环保方面的质量)。

    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之后,真相就开始浮现出来了。垄断根本不是造成各行各业(从石油到煤炭到汽车)的生产者不肯选择提供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是高质量的产品的真正原因,价格管制导致无法在产出端加价弥补投入端的成本较高,才是生产者舍高取低的关键。然而,这还不是最终极的答案。因为,我们要进一步问:为什么政府要搞价格管制?答案很明显,是民众不愿意付高价啊!政府这些价格管制不都是迫于民意的压力而搞出来的嘛。

    石油的问题比较复杂姑且搁置不谈,先说煤吧。为什么中国使用质量那么差的煤,还不洗煤呢?用优质煤,或者把煤洗干净了再用,当然是有减少空气污染的收益,但成本也增加了呀。石油也有类似情况:视频里提到中国从伊朗进口的石油含硫量大,烧起来对空气的污染也比较严重。那为什么不买沙特的呢?沙特的石油可是含硫量很低的高质量石油,相当于优质煤,价格当然就贵了。伊朗的含硫油就相当于褐煤要洗煤那样,要额外多花脱硫的成本。关键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切生产过程的成本增加,最终都是要落到消费者身上来负担的。电费加价,你愿意吗?供暖费加价,你又愿意吗?啥?你说政府补贴?你以为政府补贴就真的是政府出钱不是你在出钱?那我问你:政府的钱从哪来?还不就是从基本上同时也是纳税人的各位消费者身上来的嘛。只不过是绕个弯子先以征税的名义交给政府,再以补贴的名义交给电力企业、供暖企业,还不如消费者直接付钱给电力企业、供暖企业可以节省了绕弯子带来的交易费用上升呢。

    再说汽车的排放标准,为什么全行造假?视频里引用造假车企的老板的话说,是因为外面有需求啊,所以就卖了。他不造假别人造假,他的车会卖不出去。而如果政府严管,他就不会造假。乍一听好像确实是政府监管不力的错。但试想一下如果政府真的严管了,汽车的排放标准都真的达标了,成本上升通过运输费用上升传导到运输物品的价格上去,所有从外面运进来的东西都涨价了,你愿意吗?

    石油的问题最复杂,放到最后这里说。石油因为牵涉到国企垄断,其价格高低不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就会很惹人引议。前面说油企如果提高油品标准,成本也上升,汽油价格不能涨得足够弥补成本的话油企当然不肯提高油品标准,肯定有人会说是垄断导致低效才成本那么高的,如果放开竞争,竞争压力带来的成本的下降是足够弥补油品标准提高带来的成本上升的,证据就是美国的汽油与中国相比质量又好又便宜。正好上述的“作业题”帖后面的38楼里有读者提供了一个天涯帖子的数据(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405347-1.shtml)很能说明问题。从那个帖子的内容就知道,美国的石油公司多么庞大,再加上美国的国家实力地背后支撑,在国际市场上的的议价权是中国能比的吗?欧洲的油价就比美国高得多。但撇开这些关于垄断的错综复杂的争辩不论,一个客观的结论是:只要汽油的价格上升,使用就会减少,即使油品质量没有提升,都能带来减少污染性排放的效果。所以,如果真的只是为了环保(而不是挟带着要弄掉油企的垄断权的“别有用心”),加价可也,干嘛要管那个价格是不是垄断导致的高价呢?说到底,民众其实就是不想为环保支付高价。他们又要马儿好——环境优质——,又要马儿不吃草——所有牵涉污染性生产过程的物品的价格不要为了环境改善而价格上升。但这是违反经济规律的,所以是不可能的。

    视频里频频出现环保部门的人的抱怨,说治理雾霾需要的是“管理,管理,还是管理”,言下之意是他们需要有管理的“真权力”。他们觉得自己治理污染的努力屡屡受阻——是受油企这些垄断国企、追求政绩的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阻挠。其实,真正阻挠他们的,是……民众!——是实际上根本不想真的为环保支付高价的民众。只不过直接与环保部门的人打交道的是油企、地方政府等主体,他们直接的感觉是阻力来自于这些主体,但这些主体只是把民众的真正意愿传递给他们而已。想想吧,如果环保部门真的掌握了非常强的权力,强得足够重罚、直至关闭污染空气的企业,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最终是要通过提价传递到消费者那里去负担的——就算部分成本是企业自己消化了,企业的利润减少,挤压的是企业之内的人员的收入,他们不也是消费者的一员吗?收入下降跟物价上升在逻辑上不就是同一回事嘛。即使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坚持价格管制,不允许企业提价,承受能力差的企业就会倒闭,承受能力强的企业也会减少生产以降低成本,结果都是导致市场上的供应减少,加剧了供不应求,最终还是要用加价来平衡供求。

    柴静在视频开头煽情地说,只要女儿健康就好。真的吗?那其实不难马上就实现啊。放弃在北京的事业,和女儿搬到西藏去!空气还很干净的地方在中国还是不缺的,只是人们真的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地获取干净空气吗?不要误会了,我不是在主张以这种逃避的方式去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而是以此作为一个将人们真正的意愿呈现出来的试验,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显示性偏好”——你说你喜欢这东西,我怎么知道你没有骗我,甚至是在自欺欺人呢?我就设计一个试验来让你真正的(而不是声称的)意愿通过看得见的行为呈现出来,而不是直接相信你说的话。无独有偶,就在前些天我才看了一条新闻,说很多外国人现在也因为空气质量而纷纷离开北京,但他们之中很少有高管,几乎都是较低层的人员。显然,是因为高管的收入高,意味着离开北京的机会成本高,就宁愿忍受污染严重的空气。他们是自愿这样选择的,反映出他们认为在北京工作比在他们本国的发达国家工作而高出的收入比干净空气更重要。很多在北京工作的人也是这样的,他们大可以选择回自己家乡,大部分人的家乡的空气应该比北京要好。但他们还是自愿地选择留在北京,反映出他们认为在北京工作比在他们的家乡工作而高出的收入比干净一些的空气更重要。那么,即使加强环保执法不会因各种生产活动减少而导致经济下行,北京人的收入保持不变没有下降,但凡是有污染性生产过程的物品的价格都上升了,逻辑上这跟物价不变、但收入下降不就是一样的吗?如果人们现在已经表现出不愿意选择离开北京、以收入下降来换取能呼吸更干净的空气,怎么能肯定他们真的愿意选择加强环保执法、以物价上升来换取能呼吸更干净的空气呢?

    柴静的煽情,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客观上给观众带来了一个致命的错觉:他们以为呼吸更干净的空气自己只需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价,都是那些该死的垄断油企、黑心企业之类的家伙才利益受损极大而阻挠环保部门的人执法,自己只要做些诸如少开点车、打打举报电话的事——我不是说这些完全没用,但既然代价是如此微不足道,效果也必然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收益与成本是对等的,这是经济规律!先不论买了辆车却大部分时间放在车库里不用是不是另一个方面的浪费资源、从而也是增加了环境污染,好好想一下吧:少开几天车所带来的减排能比得上换用高标准的油品而不减少开车吗?前者的代价轻微,所以效果也是轻微的;后者的代价是要付高价买汽油,代价高得多,所以效果当然是显著得多。打一个举报电话让一个小食店装上油烟过滤器,它单家店子的成本上升,当然不敢用提价来弥补这个成本的上升,你的代价轻微,但对改善整个环境质量的影响也极为轻微。如果全民监督人人打举报电话让所有小食店装上油烟过滤器,所有店子的成本上升,这类餐饮的价格必然要用提涨来弥补这些成本,代价就不是轻微的了,但只有这样才能显著地改善整体环境的质量。

    注意:我没有说为了经济利益而反对重拳出击治理污染,我不谈应该不应该,我谈的是从目前掌握的信息——很多人不肯离开污染严重的北京,还有更多人为了获得留京指标而用尽办法——来推断,事情真的发生时其实人们会如何选择。我是提醒被煽情煽得头脑发热、一片迷糊的人们:治理污染的代价你真的弄清楚了吗?你真的愿意承担吗?如果是,那为什么你没有选择离开那些空气很差的大城市或工业城市?如果是,那么你就是同意放开汽油、电力、供暖、基本生活用品的物价管制,愿意接受大量物品价格上涨(因为几乎所有物品都需要运输,即使生产本身没有污染空气,运输过程都会污染了空气)啦?抚心自问你真的能接受?不要巧言令色试图争辩价格不会上升来掩饰你其实就是不想承担治理污染中真正是大头的那部分代价。

    柴静的视频里讲了一个美国严格治理汽车尾气的例子,那墨西哥司机开的车其实尾气测试没问题,只是没有给车子装上一个类似口罩的仪器,就已经被罚了1000美元。而柴静估计那司机一个月的净收入只有4000美元左右,还问了他有6个孩子要供养。看这段视频的时候我就想,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媒体报导的侧重点会完全不同,民众的舆论也会截然相反:一个用4000元/月养着6个孩子的穷人司机,在路上被交警拦下,尾气测试都没问题,只是没给车子装上一个类似口罩的仪器,就一下子被开了一张1000元的罚单!尾气都没问题,还要装什么口罩仪器?敢情你中国政府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变相收费敛财而已吧?!

    最后再来一个例子。以上的例子牵涉到的都是个人选择,下面举一个集体选择的例子。柴静的视频中讲了一个以污染性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它应该是在河北,位于北京的南边,因此南风一吹,那些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就飘到北京,是造成北京雾霾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取缔那些污染企业,就能减轻北京的雾霾,那为什么不这样做呢?那里环保部门的人说,这个污染性很强的产业的产值占该市GDP的比例很重,已经到了无法取缔的地步。柴静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地方政府被经济利益劫持而阻止环保部门的人去查处那些污染企业。然而,我就借用这个例子来说明原则上完全有办法在不触动该市的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取缔那污染性产业。

    让我来先说一个珠三角的真实例子,再由此引出解决方案。广州位于珠江下游,为了确保它的饮用水安全,需要位于珠江上游的城市在沿江十公里范围内不搞任何工业生产。为此,广州政府与这些上游城市的政府坐下来谈判,以广州出钱补偿那些上游城市的方式来说服它们接受在沿江十公里范围内不发展工业、即使原来就建了的一些工业也全部拆迁。然后广州政府一转头召开水费加价的听证会,向广州市民解释:上游城市为我们的水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牺牲,但我们不可能要求人家一直牺牲,必须给他们补偿,所以需要通过水费加价来筹集补偿资金。就这样,水费加了,每年补偿给上游城市的资金有了来源,上游城市安心于收钱,不在沿江十公里范围内发展工业,有效地保护了珠江水源的清洁。

    学过经济学中的科斯定理的人能马上看出来,这是科斯定理在真实世界中活生生的应用啊!河北的城市经济落后,因此愿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污染性工业、争取收入,近在旁边的北京不愿意,却在客观的自然条件上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怎么办?那就出钱把污染权买过来吧!只要补偿给河北城市的钱与那些污染企业所创造的产值给当地经济带来的利益相当,那个地方政府怎么会拒绝?坐着不搞工业都能收钱,何乐而不为?更不要说空气变干净了对它们来说也是额外的一笔非货币收入。补偿的金额也不难大致准确地计算出来,因为那些污染企业的产值、纳税都有统计在案。难的其实是怎么让北京人愿意付这笔钱。广州通过水费加价来收,肯定有人怨声载道,但最终还是收了。获取干净水源的费用可以打进水费里收取,获取干净空气的费用却如何收取呢?这就是困难所在。要在一个既有的费用上加价已经不容易,要新增一个原来没有的费用就更难了。但如果北京人不肯付这个钱的话,还怎么能说他们真的愿意为治理雾霾付出代价呢?

    所以,问题的核心不是什么地方政府被经济利益绑架,而是环保的高昂成本谁来负担?地方政府不肯承担就骂它被利益绑架,按此逻辑北京人不肯承担也可以说是他们被自己的利益绑架了啊。但任何好东西的获得都要付相应的成本,“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而且越大的好事一定成本越高。还是那句话:北京人,治理污染的代价你们真的弄清楚了吗?你们真的愿意承担吗?如果是,那就赶紧促请北京政府代表你们去跟那河北城市的政府谈判说服它们取缔污染工业的补偿金额,并在谈判结果出来后踊跃地交钱吧。坐在电脑面前做键盘侠跟着煽情的柴静痛骂地方政府与那些污染企业无良只能得到道德上的快感,可没法真正实现你们想要清洁空气的愿望。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才看到原来这里转帖了,呵呵。  发表于 2015-3-4 19:03
    给力: 5 涨姿势: 5
    问题的核心不是什么地方政府被经济利益绑架,而是环保的高昂成本谁来负担?正是我想说的。  发表于 2015-3-4 15:35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4 收起 理由
    常挨揍 + 4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9#
    发表于 2015-3-4 17:21:11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6312286659272

    【唐驳虎:关于清洁能源,柴静和“工业党”都说错了】

    【摘要】柴静个人环保记录片《穹顶之下》播出后,引起公众热议,让大家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专业性的分析和建议,这更加宝贵,也是柴静影片的意义所在。本文是是凤凰网新闻客户端主笔唐驳虎先生的文章,从另一个观点论述中国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整个周末,很多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都被《穹顶之下》刷屏了,接踵而来的是各方专家的点评、补充、指正。
      舆论沸腾,众声喧哗,笔者只好选择在大潮略微退去之后再发声。
      首先,和所有客观理性的专家们一样,对柴静团队历时一年的心血之作《穹顶之下》表示肯定,对环保事业的推进值得特别夸赞。至于那一小股特别起劲的无端攻击,其实主要来自"工业党"中的极端分子。
      那是一小撮高喊“就是要先污染后治理”、“环保治理毁灭中国工业化”、“断送中国前途居心极其险恶”、“中国命运就是要吃够污染”的人,这种疯子一般的极端"工业党",跟极端"环保人士"一样,都是社会思想意识上的“毒瘤”,也都在败坏着这两个好词的名声。
      不管哪种主张,一极端就荒谬,极端思想都要不得。
      只有执政党多年来一直主张、新一代领导集体特别强调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思想,才是发展正途——这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主张和根本愿望。

      当然,《苍穹之下》也是有瑕疵的,比如最后开出的药方和建议——大力采用天然气,取代有污染的煤。
      这个建议事实上是极其不靠谱的,作为独家披露和彻底解析过中俄天然气谈判,对天然气行业有相当了解的人,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这么说。

      因为中国的天然气蕴藏量很有限,包括新兴的非常规页岩气也是如此。经过数十年勘探,中国的油气包括非常规油气可采分布底蕴基本已经明确,不管你怎么挖谁来挖,突然冒出大油田大气田基本是不可能的。
      而且中国的天然气和页岩气大都分布在西南四川盆地一带人口密集区,要效仿美国式的钻掘开采方式是不可能的,难度极大——美国和加拿大的页岩气大都分布在荒芜无人的地区,自由度随意度大得多。
      至于进口天然气,列举一下中俄天然气的签约规模就知道了,每年380亿立方米,折合多少呢?按重量计算就是2700万吨。这可是世界天然气蕴藏量和产量第一大国的未来对华出口量(尚未落实)。
      即使把从中亚、中东、缅甸等地进口和国产陆上、海洋乃至煤制气全部算上,中国中长期规划的年天然气用量也就是3600亿立方米,2.6亿吨的规模。这已经是极限。
      要知道中国现在的年原煤消耗量已经超过38亿吨,未来(一般指2030年)可能增加到50亿吨。即使折算成标准能源单位煤当量,天然气远期的用量仍然只有煤的大约1/15,比例与现在的1/20增加不多。
      大力用气是没错的,取代煤是绝无可能的。
      清洁能源天然气未来仍将用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炊事、取暖)等关键环节上,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
      同样,不少批评柴静的普通“工业党”则在说,你为什么不敢大声呼吁用核电、用水电?这才是真正的清洁能源!
      大上核电!大上水电!大上!大上!碾压那些反对的无知愚民!成了这些人的不同主张口号。
      喊口号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对中国基本能源结构都不了解,这种无知又乱喊口号式的主张,离合格的“工业党”实在是差得太远。
      同样的结论:尽力发展核电和水电是没错的,取代煤是绝无可能的。

      先说核电,中国2014年运行核电装机容量约2030万千瓦,年发电1305亿千瓦时,仅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39%。
      目前在建的核电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已经是全球发展最迅猛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装机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
      到2030年的规模预测有很多,但靠谱的数字应该在1.2亿千瓦左右,年发电量8000亿千瓦时,折合多少标准煤呢?也就区区1亿吨。
      这也是极限发展了。核电的效率、规模可能远远低于人们脑海中的不切实际想象。而对铀资源的消耗可能又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每100万千瓦核电,建堆时首次填充需要339吨铀,每年还需补充157吨铀。因为其中发电用的铀235浓度较低,上百吨铀中的绝大部分是不产能的铀238。
      更鲜为人知的是,今天中国的铀原料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90%,远远高于60%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具体详情可以参考笔者前同事陶慕剑2012年的一篇文章(链接见文后)。
      即使不考虑能源供应安全,用光全世界的铀矿资源供应,也只能满足中国庞大能源需求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中国的核发电不能定位为“主力发电方式”,而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方式,主要部署在发达地区用电负荷中心附近,作为保证电网安全的空间补强布局所用。

      再说水电,一个比较常见的数字是声称中国的水电开发率只有25%或者35%,还有很大的可开发空间,所以要大力发展水电。
      这个数字的错误,一是在分子上,错误的引用了多年前中国水电装机量只有1亿千瓦左右的“可怜数字”;二是在分母上,混淆了中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和经济可开发这三个不同规模之间的数字。
      虽然中国拥有近7亿千瓦的理论蕴藏量,但技术可开发只有不到5.5亿千瓦,而经济可开发只有4亿千瓦,折合年发电量17500亿千瓦时(水力发电受季节影响很大,不能全年满负荷出力),也就是每年2.15亿吨标准煤,仅此而已。
      而中国的水电已装机容量是多少呢?经过近十多年的快速开发,特别是在西南地区诸多大江大河上的巨型电站梯级开发,到2014年中国水电总装机容量已经达到3.02亿千瓦。
      也就是说水能利用率已经达到了75%,而剩下的1亿千瓦,有4000-5000万千瓦是属于目前还难以建设的终极巨型工程——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巨型水电站群的,其余的则属于小水电。
      除了终极挑战雅鲁藏布大峡谷,中国的水电建设已经是快利用到头了,“大上”早已经过去了。
      我们这里合算一下:天然气2.6亿吨,核能1亿吨,水电不到3亿吨,这就是远期中国传统清洁能源的最大可利用规模(均折算为标准煤),比起几十亿吨的煤来说,规模实在太小了。
      至于看上去很美好的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稍有了解的人也能知道其真正的可利用规模,就不展开深入了。

      这就是我们的命运。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是一个缺油国、缺铀国,所谓总体丰富的水电资源,一分布到13亿人的人均头上,也就只有全世界人均的25%,世界排名百名开外,依然是一个贫水国。
      也只有所幸蕴藏在山西、内蒙一带的几千亿吨煤炭,才是整个中国的根本依托。中国是全世界煤炭开采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消耗着全世界一半的煤炭。
      哪怕是可控核聚变这种人类的终极能源应用成功很长一段时间以后(预测是22世纪),中国的主要能源依然会是煤。
      无他,自有蕴藏量大,价格最便宜。

      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都必须是一个以烧煤为主的、人口密集的超级大国。这是我们无可回避的事实。
      中国的基本资源禀赋就是煤,还有13亿人口,要和读懂农民、读懂黄河长江一样读懂煤,才真正读懂中国。
      直面它们,我们才能直面中国的现实和问题。
      
      煤在中国能源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一年38亿吨煤,天量的基建和人民不断改善的生活需求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雾霾成因的重要来源。
      那么,“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也是我们无可逃避的命运么?
      不是的。

      绝大多数的人都不了解,煤可以做到和天然气一样清洁,甚至更加清洁!
      除了《苍穹之下》里提到的洗煤之外,还有更加先进的科技,而且已经在中国成为现实。

      这些鲜为人知的先进技术,它就在服务北京的燕郊三河电厂,服务上海的外高桥第三电厂里。
      这两个直接服务超级城市负荷中心的关键电厂,由于空间布局紧邻特大城市的建成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三河”厂从河北燕郊镇到北京CBD的中心国贸直线距离只有33公里,“外三”厂从外高桥到上海浦东的中心陆家嘴甚至只有16公里。
      这就要求这两个电厂必须配备最先进的环保除尘设备,事实上也是,中国这个国家最先进的关于燃烧和除尘的科技手段,都首先在这两个电厂投入运作和实验。
      这两个电厂当之无愧的代表着全世界燃煤发电的最顶尖水平,是全世界最清洁、最高效的燃煤发电厂,清洁到了什么程度呢?
      污染物排放量达到了天然气电厂的水平,部分指标甚至胜过天然气。他们重新定义了燃煤发电,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清洁能源!
      能想象得到么?黑乎乎脏兮兮的煤,居然能做到和绿色能源天然气一样清洁燃烧超低排放。

      就像“外三”这个示范级电厂2台100万千瓦国产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自2008年投产以来不断刷新和改写的世界纪录:二氧化硫排放32.96mg/m3,氮氧化物排放  16.61mg/m3,烟尘排放9.92mg/m3。机组额定净效率超过46.5%(含脱硫、脱硝)。
    比较我国天然气发电烟气排放的限值:二氧化硫35mg/m3、氮氧化物50mg/m3、烟尘5mg/m3。
      除烟尘排放外,外三的排放水平优于燃气电厂排放限值。其中,被认为对PM2.5贡献最大的氮氧化物排放水平,更是只有天然气排放标准的1/3左右。
      外三和三河的实践已经证明,只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燃煤发电甚至可以超越燃气发电,变得更清洁,更环保,与环境更友好。 同时依然具备甚至具备更高的经济效益水平。
      环保本来就是科技和工业进步的重要和有机组成部分,剩下的在于制度、监督、推广和执行。
      如果这样的先进示范级技术能够应用到全中国9亿千瓦的火电装机容量,16亿吨的年耗煤(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快速增长)上,极度清洁和高效的利用好煤,再辅以更好更合理的电网空间布局,可以想见对环境压力的改善有多么巨大?
      
      这,才是环保与发展兼得的真谛。
      单纯的“小清新党”和单纯的所谓“工业党”,你们都错了。
      正如一篇评述所说的那样,除了少数可以随时移民飞离这个国家的富豪,无论是商人、白领、官员还是打工仔、农民工、下岗工人亦或是赤贫乞丐,我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同呼吸共命运,我们的过去未来都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让科技服务环保,让环保促进更好的发展,让富裕的生活与碧绿蓝天相得益彰,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共有更好的明天,这才是我们现实唯一的选择。

    点评

    差评,原因见楼下,吹吧  发表于 2015-3-4 21:31
    谢谢补充,谢谢!  发表于 2015-3-4 17:52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8 01:13
  • 签到天数: 171 天

    [LV.7]分神

    10#
    发表于 2015-3-4 17:44:49 | 只看该作者
    洗心 发表于 2015-3-4 03:21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6312286659272

    【唐驳虎:关于清洁能源,柴静和“工业党”都说错了】


    看不下去了,对上来就说大话,摆资历,天下就自己最牛的,赶上这两天自己脾气上来了我就要灭灭。

    天然气替代煤被这位先一棒子敲死,然后说中国页岩气在四川人口密集地方,北美全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我这大半夜的回帖不多说,大家可以去查一下美国页岩气开采最先开始的一块叫barnett shale的第一块美国页岩田所在的一个叫fort worth城市,看看那个城市是什么规模的,这里经常会出现的商店旁边是井架的景象。

    至于这篇文章行文风格既不喜欢懒得继续看了,论点都错论据基本可以不看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1#
    发表于 2015-3-4 18:31:26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 ... amp;mod=wenzhangmod

    石画实拍,揭秘中国最大石化企业的环保真相

    这个图太多,就不转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2#
    发表于 2015-3-4 18:50:03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5797960099978


    穹顶之上——柴静、雾霾、环保与发展
    2015年3月2日 04:09

    文/占豪·转载务必注明出处


    对战友说:


    有不少战友说,文章能不能早些发,不看完睡不着,太晚又影响睡眠。在这里给战友们说声抱歉,今天因为文章写得大,从昨天下午6点开始基本处于工作状态,一直到今天凌晨四点,这10个小时中大约工作了有8个小时以上。


    这里建议战友们不必一定凌晨看文章,完全可以放到第二天早上看。由于写文章需要时间,又基本一天一篇,时事财经评论又具有很强时效性,一天又只能推送一次,所以自己已尽力。尽量早,也希望战友们能谅解。


    正文:


    昨天和今天,微博等都被柴静和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刷屏,个人也收到大量战友询问关于这部纪录片看法的私信。由于忙,昨晚只大概浏览了下文字精简版,今天下午才将视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完。看完,也觉得该写点什么了。



    ◆个人眼中的柴静与《穹顶之下》


    柴静蛰伏一年后,带着一部《穹顶之下》进入公众视线。这部纪录片,上网一播即大火特火,据报道一天播放量达5000万次,社会效应非常巨大。在网上,关于这部纪录片和其人的争论霎时间充斥网络每个角落,各方视角不同,褒贬不一,争论不休。


    关于柴静,最早看其节目是在十多年前,《新闻调查》做得非常好,也看过很多期。后来其离开《新闻调查》办的新节目《看见》不太对胃口,关注减少。总体说,个人对其人没有偏见,对其主持的《新闻调查》节目很认可。个人对他人私生活没有任何兴趣,故本文也只谈个人对节目看法。


    《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无疑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因为这是个人迄今为止看到关于霾最好的纪录片。纪录片把霾根源说得非常清楚,有数据、有脉络,提到的一些治理措施也很有建设性。所以,就个人而言,总体对这部片子持肯定态度。


    但是,这部纪录片中个人认为也有不妥之处。譬如,篇首以其女儿未出生即长肿瘤作为切入,然后直接代入到雾霾,这使观众直接将雾霾和肿瘤联系到了一起,很容易引起观众的误解并给大众造成误导。


    从医学上讲,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霾和除肺癌意外的癌症或肿瘤相关,和胎儿的良性肿瘤生长相关的可能性会更低,因为胎儿和外界还隔着母体。相比霾对胎儿的影响,母亲的身体情况应该影响更大,而影响母亲身体情况的因素就太多了,雾霾恐怕在其中占比是很小的。从统计学角度观察,也没有任何数据证明两者相关。当然,也没有什么临床证据来证明两者联系。


    我们知道,雾霾可能是导致肺癌发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但迄今没有任何数据或临床证据证明霾天与除肺癌之外的其它癌症有任何关联。事实上,导致当前癌症发病的因素很多,绝非仅仅因为环境问题。人口寿命的延长、抽烟、城市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环境污染及生活方式的不良化,都是导致肺癌及其它癌症发病的重要原因。譬如,纪录片中的数据称过去30年内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465%,近10年肺癌发病率增长300%,但哪怕如此我国的肺癌死亡率也刚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在所有肺癌患者中,人口寿命延长、抽烟、霾都是重要原因,其中对于烟民来说,抽烟危害应大于雾霾,而在上述三个肺癌诱因中,人口寿命延长应该是重要原因,因为癌症在年龄大的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最高)。


    更令人吃惊的是,印度和中国都是污染大国,但在癌症发病率中都排不进世界前十,排进世界前十的癌症发病率国家全都是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国家。根据2011年英国发布的数据,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国家分别是丹麦、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法国、美国、挪威、加拿大和捷克(如下图),这里边除了捷克相对落后外,其它都是空气新鲜和水污染少的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大陆在世界的排名第几呢?50名之外,每十万人211人患癌。


    如果这样的数据还不够有说服力,那么我们再看看国内地区的排名。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前十名的地区是:第一名:青海;第二名:宁夏;第三名:甘肃;第四名:江苏;第五名:上海;第六名:浙江。污染最严重的河北排第17名,霾天严重的北京排第23名,天津第22名。全国三十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霾严重的北京是全国癌症发病率最低的地区。


    谁都喜欢好山好水好空气,而且污染肯定对身体有害,也会是癌症诱因,但癌症成因复杂,并不能简单和污染直接划等号。作为严肃的新闻纪录片,由胎儿肿瘤切入容易引发争议。如今,这一点恰成网上争论重点。


    就新闻传播学和营销学角度而言,选择这一切入点显然是一个可以引爆眼球的好噱头。因为,未出生的胎儿、肿瘤、母亲、爱······这些关键词合起来本身,就能很快形成人的情绪化学反应,然后再和一直吸引着公众眼球的PM2.5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二次化学反应,会带来更强的心理冲击。单就新闻传播和营销角度说,这种选择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它能带来很强的社会冲击力,能起到传播这部纪录片的社会效果,这次噱头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新闻纪录片角度说,这又使得这部片子因此在严肃性和严谨性方面打了折扣,从而损害了这部纪录片的权威性。


    客观地讲,也许没有这部分,这部片子或许就不会产生那么多争议,大家可能会更理性看待这部纪录片,也会更理性地反思雾霾的治理而不是争吵。


    就纪录片本身而言,柴静用数据和现实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霾的“穹顶”之下,她给我们阐述了这个“穹顶”成因的根源,这对让公众认识雾霾有很大的好处,也能引发更多公众关注环保和生态,会促进我们的社会进步。所以,个人认为这部纪录片有很好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


    但是,就像柴静纪录片中描述的那样,雾霾严重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10年前其《新闻调查》拍的山西的纪录片,就给我们呈现了远比现在很多大城市都严重得多的雾霾天。而早在20年前,笔者生活过的一个省会城市,雾霾就已很严重。那时,早起去学校,天就是雾蒙蒙的,原因是几公里外有发电厂。只是,那时候我们不叫它霾,而称作雾,更不了解霾的危害。


    霾不是一天、一年形成的,也不会一天、一年消失,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它,其他国能解决,相信我们也能解决。我们的人生活在霾严重的“穹顶”之下,如果我们的思维也在这“穹顶”之下,恐怕雾霾问题将永难解决,甚至可能因此毁了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在占豪看来,要想解决雾霾问题,我们应该超越雾霾本身,去追根溯源,探寻雾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逻辑关系,找到一条既能很好地保护环境,又能维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只有那样,才是根治雾霾的解决之道。更直白点说,就是我们必须将我们的视角拉高到雾霾“穹顶”之上,超越雾霾看雾霾,超越雾霾看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才能真正更好、更快地从根本上解决雾霾的问题。


    这,就是为何占豪以《穹顶之上》为题作此篇分析的原因,也是下文重点阐释的逻辑。


    ◆雾霾、环保与经济发展


    我们时常把霾称作雾霾,实际上雾和霾是两码事。雾,主要是是在早上和傍晚较常出现的一种天气现象,是大气中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下降,一般雾的能见度小于1000米。霾则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觉障碍。雾是发白的,如白云,白蒙蒙的;霾给人的感觉则是灰蒙蒙的。雾是天气现象,霾则是空气污染,这是两者本质区别。


    霾古而有之,否则就不会有霾这个字,但古代的霾和现在的霾还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对霾的定义是“风雨土也”,今天的霾则是包括化学物质的工业粉尘。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的霾主要是工业生产导致的。关于雾霾的主要来源,纪录片中有明确介绍,主要包括煤炭燃烧排放的粉尘、汽车尾气中的硫化物和建筑、工厂的扬尘。


    直白点说,就是我们今天的雾霾天是因为经济发展、工业生产导致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经过工业化的发达国家,都必然经历过空气、水、土等的严重污染过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进行得早,发展的时间也长,其污染历史时间则更长,污染得也更为严重。譬如,伦敦自19世纪就是世界有名的雾都,这些在当时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雾都孤儿》是1836年狄更斯的写实小说)。雾都怎么来的?就是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1952年,伦敦雾霾事件直接导致1.2万人死亡(5天4300人死亡),可见当时的西方国家雾霾有多么严重。而从《雾都孤儿》出版的时间到1952年有一百多年。如今,伦敦早已不是雾都,一年也没多少天有雾霾,这就是治理的结果。


    正是伦敦雾霾事件酿成严重后果,才有后来西方发达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治理投入,也才有今天西方的好山好水好空气。中国是后起国家,从1950年代才开始进行工业化,中国用了六十多年从开始基础工业化的第一步到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进程,实际上这已大大压缩了我们承受环境污染的时间。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进行治理,应该说经过一二十年就能取得很好的治理效果。如此,相比西方,我们工业化规模更大,污染程度还是相对比他们当时小一些。


    可能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就不能不产生雾霾和其它污染而进行经济发展吗?对不起,不可能!如果中国只有新加坡那么大,弹丸之地,几百万人,那压根就不需要什么工业化,直接利用区位优势,突出自身特点,然后进口他国商品,就能获得好的发展。可惜,中国不是新加坡,中国是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多亿人口的超级规模大国。


    到新中国成立,中国领土960万平方公里,人口大约5亿,世界第一大人口大国,这样的国家,谁能帮你进行满足中国老百姓需求的基础工业建设?去哪进口那么多基础材料供你建设?何况,那时还有东西方冷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自己发展工业,只能立足于自己生产制造,才能在保家卫国的基础上造福百姓。


    但是,当时的中国被凌辱百年,被帝国主义搜刮的一干二净、一穷二白,毫无工业基础。于是,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中国人只能勒紧裤腰带,利用农业人口多的劳动力优势,通过扩大农业劳动生产来尽量节省农业生产盈余。通过将这些农业盈余以政策剪刀差的方式转移到城市,然后再用这些盈余来发展城市工业。中国用农村补贴城市,就是为了推进自力更生的工业化,就是为了避免前面的百年凌辱重演,就是不想再受穷、受苦。这就是为什么新中国后,中国农民长期穷、城市工人工资低、生活水平整体不是很高的原因。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太薄弱,我们需要补的功课太多,才不得不采取这非常之法。事实上,这是我们的老一辈勒紧裤腰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给我们这一代打下的坚持基础。否则,今天的中国怎么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大国?我们怎么可能有如此大的发展?直白点说,如果我们的老一辈那时候先自己享受了,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有安全的发展环境,也不可能有我们今天坐的舒适、快速的高铁等交通工具。真那样,中国不过也就是一个大一点的印度,坐火车都得买“挂票”,找个座都得上车顶。


    因此,作为一个大国,独立自主的工业化是必须的,否则就要受制于人,就要受人欺凌。中国清末GDP世界第一,好山好水好空气,可结局如何?被充满雾霾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100年下来,我们的国家倒是没有雾霾,倒是好山好水好空气,却充满战火,却遭遇百年凌辱。我们从最富有的国家,变成了最贫穷的国家,人均寿命在1949年时只有35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3年的中国雾霾最为严重的一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却达到了76岁。相信每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为了没有雾霾而怀念人均寿命35岁的解放前。


    当然,千万别误解,这里可不是歌颂雾霾,只是想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工业化,工业化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性。工业化,对于我们这个遭遇百年凌辱,凌辱过程中非正常死亡至少达两亿人的中国来说,是那么的重要,重要到我们不得不以牺牲两三代人来换取未来的强大。新中国以来的人们,他们用辛勤劳动却只能换回比现在少得多得多的回报,他们牺牲了自己更美好的生活成就了今天的我们。而对我们来说,发展带来雾霾,我们再治理雾霾,也是另外一种方式不得已而做出的牺牲。新中国以来,我们越来越好的生活,都是拜工业化所赐。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将没有今天的一切,更没有未来子孙的一切。当然,这一切的到来也伴随着雾霾的到来,这就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工业化,让我们享受到了好的发展福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就包括我们国家原来的好山好水好空气被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既然我们想得到工业化的好处,就必然也会得到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副产品,这对我们来说是没有选择的必然过程。但是,我们是否给我们子孙也留下这些副产品,确实我们现在可以选择的。


    可能有人会不太同意这些观点,他们可能会反问:为何我们不进口呢?哪怕我们不进口,我们可以少生产一些污染不是就少一些吗?干嘛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出口增加自己的污染呢?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用高的环保标准地管好呢?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再多说几句。


    我们为什么不进口呢?还是上文所述逻辑,一个960万平方公里、缺乏基础建设的国家,既没钱进口别人的基础建设材料,这个世界也没有一个国家有那么大的生产能力来供给中国搞960万平方公里和十多亿人口的基础建设。更何况,这个世界也没有国家会慈善到无条件帮助另一个国家搞基础建设的地步。所以,我们国家要想发展,人民要想富足,唯一的出路就是自己建立工业体系,自己进行生产、建设,别无他途。


    那么,我们为什么又生产那么多还出口呢?原因有三:


    一、任何进出口贸易都是国家间的互通有无,中国作为落后国家,最初虽然不缺少自然资源,但缺少开采资源的设备,也缺少制造商品的装备,自己又没有制造的技术,从国外购买这些设备自然需要外汇,不卖东西哪里有外汇呢?在没有外汇也没有产品的时候,就只能拿资源或农产品这些初级产品来出口换汇或换物。最初,我们和苏联换,关系不好了自己有点基础就自己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中国发展怎么起步?


    二、当发展起来一点了,出口初级资源产品换回的钱太少,我们自然需要出口一些更高级一些的产品,这些产品就是较为低级的工业品。


    三、出口工业品不但有利于降低成本,还能增加企业收入,加快企业发展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工业企业就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国家的工业体系和科技水平也是这样一步步升级的,天底下哪有一口吃个胖子的道理呢?


    事实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国家,都希望多向外国卖东西赚钱。至于卖什么,能卖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各国的工业能力。譬如,德国、美国产品的附加值高,那也是人家经过空气、水污染后,发展几百年一步步升级到今天的,不是一下就达到了今天的水平。


    那么,我们为何不从开始就高标准地管好呢?问这种问题,就说明对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缺乏了解。任何市场经济在发展之初,一定都是粗放经营,一定都是市场准入低门槛。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刘翔是生下来就是110米栏奥运冠军吗?不也是他妈扶着走路到后来一步步练到奥运冠军的嘛。工业化进程也是这样,最初大家缺少技术,缺乏设备,能凑合着生产就不错了。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产能的不断增长,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才有后来不断新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这就是产业升级,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从无到有的过程。


    时至今日,面对过去发展所获得的能力,我们当然可以说我们该治理了,我们该好好治理了,但在发展之初,我们当然做不到这一点,任谁都做不到。


    在纪录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即钢铁一吨还赚不到一颗鸡蛋,政府向一家钢铁企业每两年补贴20亿。片中的意思好像是,这种企业还要它干嘛?既不赚钱,又是高耗能高污染,还每两年补贴20亿,浪费纳税人的钱不是。可能很多人会因为这样的阐述而有类似共鸣。可问题是,中国2013年钢铁消费量达6.8亿吨,房产、公路、桥梁、铁路、码头、飞机、轮船、汽车······各种基础设施和消费品,哪样不需要钢铁呢?我们如此需要钢铁,这种企业直接关掉的话,中国还能发展吗?更何况,这背后还有巨大规模的就业人口,一个企业背后都有数十万人靠其吃饭,你砸了他们的饭碗他们答应吗?所以,治理污染,绝不是简单地把企业关停,而是如何有序地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一定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了,作为后进工业化国家,虽然可能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有更小程度和更短时间的被污染过程,但这个过程绝对绕不过去,被污染是肯定的,我们要想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就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这,是你我他甚至是整个人类的共业,逃不开、躲不掉!有因有果,我们只能今天再种善因,等着未来结出善果。


    既然绕不过去且已成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的存在,并想办法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治理好污染。我们的先辈,为了不把贫穷留给我们,耗尽了血汗,贡献了生命;今天的我们,在享受前人栽树留下的阴凉的同时,不能不负责任地将污染留给我们的下一代。清除污染,保护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做得好,将来既能向九泉之下的先辈交代,也能拍着胸脯告诉子孙,老子当年干好了!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又减少PM2.5的放呢?纪录片中所探讨的方法可行吗?


    在占豪看来,纪录片中介绍的很多国外经验及一些提议还是可取的,部分建议也是可行的。但是,如下两方面的论述,个人认为不可取或做不到:


    一、是不是继续以投资拉动经济的问题。


    对中国来说,虽然基础工业化完成了,但整个社会的基础建设还没完成,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投资并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指标,而是基于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是,我们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基础建设完善,生活水平高,可我们还有很多生活在农村的人口没有享受到城市化的好处,我们还有一亿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收入低的城市人口没有好的居住条件,甚至还有很多地区的交通条件都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可能不进行投资呢?怎么能不让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呢?仅仅为了我们相对富有的人的新鲜空气,去剥夺他人发展进步的权利吗?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投资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经济增长指标,而是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利,这一点我们还是要搞清楚弄明白的。更何况,包括环保产业、科技产业等新兴产业,也都是投资,也都能拉动经济增长


    二、为什么不用天然气替代煤炭?


    纪录片中提到,英国是用天然气来解决煤炭燃烧带来的雾霾问题。中国能否也这么干呢?我们不妨来论证一下。


    我们知道,2012年中国消耗了36.2亿吨标准煤。一吨标准煤等于多少立方米天然气呢?大约等于823.8立方米天然气。如果我们将36.2亿吨标准煤换算成天然气,等于29821.56亿立方米。数据显示,我国常规天然气预测地质总资源量为38.4万亿立方米,最终可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约13.2万亿立方米。暂不说探明、开采需要过程,就是我们一口气把理论上可探明的13.2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都吹口气吹出来,若将燃煤都换成天然气,也只够我们国家用四年多,这还不算新增能源需求。


    所以,中国的所谓大量资源看似很多,但不能平均,一平均就很少了。那么,世界天然气的总开采量是多少呢?2013年是3.39亿立方米。也就是说,全世界开采的天然气都给中国用,也才够中国人民消费。


    因此,在中国全部或大部分用天然气替代煤,是不可能的事情。不是中国不允许,是地球不允许,是世界人民不允许,没那么多可以用。基于此,客观上天然气只能一定程度地替代一些我国的能源消耗,但这个比例不可能很高,这是现实决定的,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所谓石化是没有开放的行业,所以才导致天然气不能替代煤这种逻辑是真的太不专业的所谓专业人士误导了纪录片制作人。事实上,这和石化是否开放没有一点关系,就是整个全部开放,也依然替代不了煤。


    更何况,在其它领域,我们也不是没有开放过。譬如,煤炭行业,开放之后结果又怎么样呢?滥采滥伐,大量安全事故。作为煤炭大省的山西,大量私有煤矿开采带来了什么结果呢?纪录片中10年前的山西污染就是现实。滥采滥伐的结果,是制造了一批煤老板暴发户、一批倒下的贪官和留下了继续贫穷的山西。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这种现实,恐怕比纪录片中北京的雾霾可怕得多。


    那么,该如何解决PM2.5的问题呢?在占豪(zhanhao668)看来,要通过如下几个途径方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一、发展清洁能源。


    纪录片是好纪录片,这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片子前半部分要远远好过后半部分,特别是在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欠缺,有些抓小放大,有些虎头蛇尾。


    我们知道,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我国能源需求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这是发展现实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关停企业的问题,而是必须找到替代能源。


    什么能源能替代煤、石油这样的能源呢?天然气当然可以,但由于量级差距太大,替代比例很低,只能作为补充。真正能替代煤炭、石油的能源是什么?核电、风电、水电和太阳能发电这些新能源。


    特别是核电,1KG的铀全部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优质煤和2000吨石油,一个大亚湾的年发电量相当于1600万吨煤的发电量。2012年,我国火电用煤大约16亿吨多些,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那么多火电厂也就顶100座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何况,现在的核电技术使得核电发电效率更高,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核电站。未来,核聚变技术一旦获得突破进入实用,海水中就有用之不尽的核电资源可供使用。


    除了核电外,风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是可替代的清洁能源。三峡大坝就相当于超过2个大亚湾的发电量,相当于3500万吨以上的标准煤发电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没有提任何关于清洁能源的内容。如果没有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又怎么能解决污染排放问题呢?又如何解决PM2.5呢?


    二、提升节能技术。


    除了开发新能源,要想减少排放,提升能效,节省能源也是重要办法。譬如,我们开发新能源汽车,如今一些推向市场的车型一公里耗油量相当于原来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这样,是不是可以减少PM2.5的排放呢?如果是纯电动车,用的又是清洁能源,就可以接近零排放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尾气的问题是不是就解决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也没有关于提升能效这部分的内容。


    三、对重要排放源进行治理。


    关于对重要排放源的治理,这几年投入实际上不小,譬如电厂污染排放的脱硫处理、钢铁厂的防尘处理等等。但是,在这方面,由于我国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能力不足、执法力度不够,使得很多重要排放源治而不理。在纪录片中,就提到车企将供应非洲不达中国排放标准的卡车投入到中国市场的情况,这显然都是执法力度不够导致的。类似情况,在当前工业体系中可谓多如牛毛。别的暂且不说,如果能加强监管,相信污染排放就能减少很多。


    四、增加炼油投入,提升油品等级。


    对我国来说,汽车尾气排放是最重要的PM2.5排放源之一,这些都有数据支撑,纪录片中也有明确说明。那么,汽车尾气为何会排放出那么多PM2.5呢?最重要的原因我国的炼油的标准太低,脱硫方面做得严重不够。虽然,我国名义上最高油品国四排放标准已实施,但一方面合格油品在所有油品中的占比太小,另一方面我国还保有大量国四标准以下的汽车,所以排放情况可想而知。


    我国现在炼油能力超6亿吨,全国要全部升级这些炼油标准升一个等级要500亿投入,从经营角度说,企业主观上就缺乏这种动力。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好的方式就是征燃油税,然后通过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作为专项投入加快解决石油炼化标准的升级。


    但令人遗憾的是,前些天政府借油价大跌连续增加燃油税时,很多人因为开车支出稍微增加而开骂。如今,燃油税已增加,那么未来炼油改造升级相信会明显加速。


    五、提升环保标准并完善相关法治体系。


    就当前而言,我国的经济到了产业全面升级的阶段,这种时候国家正好借机提高环保标准,建立完善的法制体系和监管体系,然后即能减少后面的污染排放。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发展太快,很不完善,这需要我们的立法机构、环保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努力推进。


    六、理顺各部门职责,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督。


    过去,我们在环保监督上是职责不清的。我国1973年才成立环保部门,1988年前不过是建设部下边的一个部门,1988年后才成为副部级单位,1998年才成为正部级单位,2008年才成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试想,这样低级别的单位,能管更高级别的单位或同级别的企业吗?虽然2008年机构改革成了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但在监管职责方面仍然没有完全理清。


    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家确立深改进程,四中全会决定推动依法治国进一步深化,这不但需要政府减少各种行政审批,更要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督。其中,环保监督就是政府职能改进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新任环保部长是纯环保专业出身的专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专业出身环保部长”,相信在这方面未来会有大的改进。


    ◆穹顶之上,从己做起


    《穹顶之下》纪录片的主创人员一定耗费了很多心血,通过这部纪录片,很好地向公众介绍了PM2.5的形成根源,告诉我们整个中国都被雾霾造就的“穹顶”笼罩着。公众因此提升了对PM2.5的认识,未来会增加对政府、对企业的监督意识,会提升自我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节能减排进程。所以,这是一部好的、很有社会价值的纪录片,这一点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就社会进步而言,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纪录片。


    但是,作为政府和公众,我们的身体被雾霾笼罩着,但我们的思想却不能再被雾霾笼罩,21世纪的我们,需要超越雾霾这个“穹顶”来观察问、思考和解决问题。无论公众还是政府,都要理性地看待雾霾的产生,也要理性地知道雾霾怎么消亡的过程。就今天而言,我们既要考虑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要加速解决好污染排放问题。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雾霾可以短期内解决,更不能为了解决雾霾而导致经济增长熄火,因为如果没有发展,雾霾问题不可能解决,恶性循环只能持续。我们务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


    ▼公众的“穹顶之上”


    在占豪看来,公众应该站在“穹顶”之上,节能环保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不能嘴里一边吃着鱼翅,一边喊着保护鲨鱼。我们应倡导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简约的生活方式,我们应该由己推人,而非宽于律己而严于律人。譬如,抽烟的人,我们是否可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戒烟或者少抽?这样即可少制造一点PM2.5,利己利人;我们出行可以少开车,多走路和多坐公交,这种低碳生活可以减少PM2.5的产生;我们冬天、夏天可以少开点空调,这样不但可以节能减排,还能让人体更加适应四季轮换,提升身体免疫力·······对于企业的违规排放、对于政府部门的不作为,我们要加强社会监督,督促政府纠正企业,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


    我们做到这些,就是身体活在雾霾的“穹顶”之下,思想却在雾霾的“穹顶”之上。有这样的心,有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必然能在一二十年后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和喝到干净的水。我们这么做,是为自己的健康,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APEC蓝”。


    ▼政府的“穹顶之上”


    显然,在这样的纪录片后,政府会面临更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但是,占豪认为,政府不应畏惧舆论或逃避舆论带来的压力,而应该迎着压力而上,与公众互动,并和公众一起来改进政府工作。这样,不但能赢得公众的信任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更能将工作顺利开展,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节能减排,那么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精力,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产业升级。政府不应该因为舆论的监督而走得过急、过于匆忙,我们不能忘记还有很多人需要经济增长来提升生活水平;政府也不能完全不顾舆论,只顾着提升政绩增加GDP,经济增长的长期可持续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才是政府该追求的真正政绩。


    政府,既要引导好经济发展这列火车保持平稳较快增速,又要照顾好经济增长的质量,政府能做到有计划、有安排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发展经济、普惠民生,同时能够依法监督好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就是好政府。这样的政府,就是站在雾霾“穹顶”之上的智慧型政府,就是既能发展好经济又能解决好雾霾的创新型政府,就是有能力和值得肯定的政府。


    反之,若像香港或台湾那样,政治家变成民粹情绪可以随便提线的木偶,则人民将因为政治家的不负责任而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那样的政府就是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的政府,就是不合格的、欠缺执政能力的无能政府。


    对今天的中国和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极其需要依法行政的有能力政府,极其需要清廉为民、负责任政治家和人民公仆。

    点评

    差评,字多无干货。具体见后面贴:http://www.aswetalk.org/bbs/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5746&pid=614272  发表于 2015-3-4 21:42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3#
    发表于 2015-3-4 18:55:02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6490783611749

    @折花哥 告诉你们柴小姐哪错了

    说到环境治理,最难的恐怕还不是成本端的社会分担,而是消费端的价格上升。水电油气提价,都是成本端,消费端是指整体产品品质上升而导致的产品结构转变,进而产业结构转变。可中国的现状是什么呢?少花钱多办事,差不多就行,在性价比中,可以牺牲的就是高品质要求。这种市场环境下,产业提升太难。

    真想碧水蓝天同时又能惬意的生活,不是少吃少穿少消费,而是好吃好穿好消费,你愿意为产品的设计、品质、品牌的高附加值付钱,愿意为创意、服务等第三产业付钱,愿意为这样的产业投资,而且这样的你不是少数,而是中产阶级主流生活方式,你做得到吗?

    通篇看完,不得不说,仅从环保角度,烧麦杆才是最环保的处理方式,既增加了土地肥力,又防治了病虫害,比其他替代方式都好。于是话又说回来,该忍还得忍,小不忍的代价更大。(@王志安:《一个关于雾霾的微观调查》http://weibo.com/p/1001603816036318224434

    回复@Strength--:以前你感觉不到黄乎乎的,是因为桔杆作为燃料每天在烧,分散到365天里了。从这个角度,经济发展后农民的生存条件进步多了,不用天天吸PM2.5了。

    回复@瓶子航班:环保还真不单纯是钱的问题,除了考虑效益,还要考虑效能,不但受到客观环保和资源制约,还有公平原则,钱只是伤害后果分摊转移的补偿交易方式,环境后果并没有改变,包括环保治理行动本身带来的环境负担增加。我们最终追求的,是资源、资源利用、生活方式之间的最佳匹配度,如此而已。

    柴静的片子,最大的社会危害是,不懂环保的人在谈环保,煽动了公众的非理性情绪,如果在这种非理性情绪下又催生出盲目的公众决策,不但造成产业伤害,还会违背公平原则,甚至于因治理而产生不必要的社会负担和环境负担。情怀济世,往往是世因情伤。

    回复@智慧的能源:必要的治理一直在做,这中间有各种问题、漏洞,都是社会治理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人口气候、市场竞争多种原因造成的,治理是一种平衡手段,过程会很漫长。 //@智慧的能源:花哥您是饱汉不知饿汉饥,大北京真的待不下去了,只能傻逼呵呵天天带口罩,屁也不敢放一个。柴静敢说,再煽

    回复@木南Damon:我可以不亏心的告诉你,在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比柴静做的多,包括给地方政府提出一些长远的综合方案,兼顾城市规划、废物处理、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 //@木南Damon:真他妈恶心,你在这里逼逼这些的同时,你又做了什么!就会说这些话博人眼球找骂!像你这种三观不知道去哪的人真是多啊

    回复@Atticus-:环保治理,最大问题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的综合性、系统性考虑,实施中的浪费和二次治理、负面效应,更难评估。

    回复@开个涅槃的对手盘:公众最难理解的一点,就是没有完美解决方案,懂的人在综合评估各种因素后,大概只有绝望,而现实的方案,就是在环境耐受度和人的耐受度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比社会发展的平衡点更难找,因为人最终是受环境制约的,在倡导环保的同时,不得不强调必要的人的耐受度。

    你们习大大在APEC上说了,中国最大的风险在产业转型,中国有信心有能力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事实是,我们正在这个陷阱里,环境问题也是陷阱的一部分。如何爬出这个陷阱?唯有发展,经济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下完成产业升级。这个发展的过程,是最考验社会整体耐受度的,煽情解决不了问题,唯有忍耐与奋斗。

    回复@孫小爭:我讲了,你看了吗?看了你会自己思考吗?需要自己补充的知识数据你会去搜吗?骂了我和被柴静感动,能解决问题吗?发展与治理的平衡找错了,经济下行收入降低失业通缩通涨,你能为了蓝天白云全忍了吗?哪头都不忍,你就是那潜在社会风险的一分子,这就是我说的社会危害 //@孫小爭:你能讲你

    回复@蔡-洪涛:你活着就产生环境废物,你就是那危害的源头,你觉得没有蓝天绿水活不下去,世界上还有几十亿人不在乎,你觉得你有什么积累能把生存机会拱手让人?喝风拉P? //@蔡-洪涛:柴静在谈污染的危害,某某在谈柴静的危害!到底谁才是危害,不言而喻!

    说点有用的吧,刚刚和几个投资和金融圏内人士开会,问我如何看柴股,我的意见是有钱不挣王八蛋,但是只投综会治理类的,不投技术设备类的。简单说,既然大坑里有钱,就投有能力管杀又管埋的,填坑的沙子石块不投。

    私利上说,我得感谢柴小姐,这么一炒,别管是业主方还是资金面,劲头都来了,之前反复论证悬而未绝资金不到位的,在政治正确下能加速了。最后别管财政统筹来的钱还是市场上圈的钱,管丫能不能算过账来,反正都是SB贡献的,不挣不好意思。谢谢啊!

    既然柴小姐唤醒了大家的环保主人翁意识,那我就再说点实际的,神马少开车多走路,最多缓解一下拥堵,省水省电,上幼儿园就该明白,用不着开启民智吧?最需要你做的,是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分类,养成习惯,象日本人那样分,盒装牛奶饮料那盒子都洗干净码好了,分日分类集中回收,你做得到吗?

    还有啊,出门购物用环保袋,忘了带或者装不下,宁可麻绳串起来挂脖子上,咱都不能用塑料袋,买盒饭打包,非可降解的饭盒咱宁可饿着都不买。随身带着筷子,不用一次性餐具。我说正经的,你能做到吗?

    回复@ruyun1236: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不是技术问题,是收集,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类。这点现在才是垃圾处理的最大难点,生物技术推不动。

    回复@喝啤酒的乡下人:真的不骗你,可回收部分综合利用,不可回收部分再分类,厨余垃圾用生物法发电或制肥,这比焚烧发电的综合效能高,社会效益更高,但是投资回收期相对长。环保业门道多了,但是多数只看短期利益,另外就是客观条件限制,都捡省事的干。

    回复@山湖林海:不是懂不懂,这只是我在给地方政府提的城市综合改造方案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已。从规划到资金到能源结构到地方产业升级,你做这行,知道推进难度有多大,敢这么做,也是长链条投资去平衡整体收益,单项做不下来。

    鼓励没用,需要立法强制。有大城市已在酝酿中了。 //@vicky-那一年折花哥 ,主要担心分类后的垃圾会怎样处理呢 。//@南京发布: 一袋厨余垃圾可换一斤土豆,十个利乐包可换一袋盐,六节废旧电池可换一节新电池,一斤旧衣服可换一个鸡蛋…接下来鼓楼区的中央门街道、江东街道都有望先试点

    普通老百姓也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更是污染制造者,谁都不能免责。我不掏心掏肺,血里忽拉忒吓人,我就告诉你事实。//@CROSS-IS:普通老百姓都是雾霭的受害者,不管柴静的片子有多少不精确的内容,作为老百姓我都庆幸她让社会各阶层挖肝掏肺直视残酷的空气现状且无法回避,这足以称为创举。

    来,上网打字告诉你们柴小姐哪错了,手写忒累。第一,关于雾霾的问题,各地雾霾的成因不一样,如果归咎于烧麦杆,王志安的实地调查里已经说明白了,最后结论是烧麦杆才是最环保的,那就是解决怎么烧的问题。此外,麦杆的利用,造纸的二次污染更大,市场现在饱和,有一种新利用方式是建材,刚过评待推广

           续1:烧麦杆这事最终的解决办法,其实是改变食物结构,增加蛋白质比例,就是养牛放羊,让土地轮耕,既保持土壤肥力,又能做饲料。这事吧,咱人均耕地有限,一时半会的做不到,再说收入也受限,这就是中等收入陷阱,慢慢往出爬吧,怎么不得爬个一代人?

           续2:雾霾的第二个成因,就是城市粉尘,这事涉及的面更大,是个城市规划大课题,另外地理环境也是成因。至于工业污染,现在最大的矛盾或是风险,是不用你压产能都熄火停工了,再一窝蜂急着上标准,后果是几十年好不容易以环境为代价练的这点武功自己给废了,吃饭的家伙事没了,这是轻重缓急的问题。

           续3:北京市的雾霾治理,不用柴小姐拍片子,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总方案里,全部都有涉及,新旧厂区的搬迁、就业人口的安置、新产业格局、城市功能的优化,虽然没有最终出台,目前已知的方案也存在可商榷之处,再考虑到市场的波动风险,但是政府和国企都在做,资金也到位了一部分,这个过程大概要20年。

           续4:说说柴小姐开的药方为什么错了。油气代替煤碳,小姑奶奶真是张口就来。中国的油气储量和可开采量,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公开数据都是有相当大的乐观水分的,这叫战略水分,打落牙往肚里咽。所以能源的问题,中国最大的困境是长期稳定的供应,是资源的掌控,除了拥有,还能开采了、运回来。

           续5:看你们习大大这飞那飞的,连你们彭麻麻都上台献唱,不就是为了往回整点油吗,多难啊!为了往回运,还得一路送钱,送点买路钱吧,你们又说金元外交了。运回来还得加工吧?想建几个配套的PX,大伙又上街散步了。新建核电也都停了,建水电吧你们说鱼死了。鱼的命重要还是你的命重要啊?

           续6、关于能源结构,这个我以前说的比较多,习大大的战略呢,肯定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筐里,能划拉的都划拉进来。除了油气,煤电、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垃圾发电,这些都得上,但是资源限制、效能评估、市场影响,包括电价、电网调整,这工程真是挺大的,调的过程中涉及的科学决策,还有待提高。

           续7、受国际油价的影响,新能源评估指标一下就变了,我个人意见呢,是核电必须上,煤优化,垃圾发电尽快全面上,这是个综合治理效果,光伏和新城市规划结合起来,可用的不只是房顶,建筑物墙体的太阳能利用目前也有研发成果,但要综合评估。风电是鸡肋,而煤化工,是个贴钱也要上的战略后备。

           续8:最后再说说,能源市场化的问题。能源不是不能市场化,而是怎么市场化才最优。受油气储量影响,三桶油不是简单分拆,而是规模还不够大,和真正大石油公司没法比,从资产结构到资本结构,都需要优化,简单说就是上游合并扩股本占资源,中游合理规划,下游市场化分拆,核心部分国有资本主导。

           这个问题就不延展了,总之不是简单的利益集团问题,而是决策层没想明白的问题。前面说的其他内容,也都是结论性的,每条展开,那就不是拍几集片子,是拍百集都说不透的,说透了,结论就是我说的,环保是发展与环境代价的平衡,是环境耐受力和人的耐受力的平衡,该忍就忍,该做的也得做,没有终极方案。

          回复@匿名的叫兽热爱火锅:天然气目前比油的进展快,除了东西管线待建,水路运过来更多。但是国内的管线还得慢慢铺,目前都向社会资本开放了,但是投资收益有限,上手干的还是三桶油。另外,国外有个液化和集港问题,国内有个到港问题,30万吨海岬级大船得有深水港,都在建,航母的作用,就是护航。



       种木蓿不但提高饲料蛋白质,还能优化土壤。//@生活不对不错: 花哥正解,要转变原有子实农业为食草农业,东北同样一亩玉米田只能承载2头600斤猪,但作为青贮却能承载15头羊5头牛,极大的增加蛋白质转化效率不说,还能腾出更多的土地终于粮食种植,牛羊是所有动物中粮食转化率最高的动物,粪便是有机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4#
    发表于 2015-3-4 20:31:31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5725897808881

    这是真的吗?但这完整吗?
    2015年3月1日 23:23
    柴静的雾霾调查在数个小时之内掀起一轮讨论狂潮。微博朋友圈什么的不断刷屏,查查网民们的评论,各种溢美不绝于耳。当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声,目前看到的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孩子的先天肿瘤,到底是雾霾造成的,还是高龄产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甚至是飞美国孕产期间长时间高空飞行接受辐射等因素造成的;肺癌等疾病真的是雾霾造成的吗;是全心环保还是扬名手段;这片子的幕后推手是不是官方某些势力……

    先不说这些质疑是不是都有道理,或者这部作品好不好,起码从柴女士的角度而言,它太成功了。生子之后这么一场华丽复出,成功完成从梦中情人到圣母形象的转型,继续坐实女神宝座。

    因为我一向对新闻媒体充满敌意,所以在看这种“新闻调查”的时候也喜欢吹毛求疵。下面只从片中片段也来简单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视频在探访伦敦洛杉矶治理经验后提出应该使用天然气这种更清洁的能源来代替煤炭和石油,指出中国的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这里柴静很好的展示了她的技巧(如果是在cctv的官方语境下,这种技巧一般会被网民们贬为造假洗脑,但网民们对其前雇员同样的发挥则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宽容):她列出以前可能很多人听说过的一个事实,即我国的化石燃料资源从人均来看相对可以概括为“多煤、贫油、少气”,然后抛出第一个问题:
    这是真的吗?

    她顿了一下(怀疑的种子已经发芽啦)告诉大家,这是真的,但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

    但这完整吗?

    这次她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因为已经用不着了,对第一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和但是的追问,已经是告诉你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她下边的论述,观众已经自觉的认为那将是一个完整的解释了。

    下面,她列出了这样一些数据,天然气探明率22%、石油探明率38%、每年探明天然气储量9000亿立方米、开采1000亿立方米、美国天然气石油公司6300家、中国3家、美国天然气管道公司160家、中国3家。在这些数据铺垫后,她掀开了最后的谜底,中国天然气消费占比低,是因为三家国企垄断,不愿意生产天然气。

    我也不知道这个谜底是不是事实,不过只看各种来自国土部、张大伟主任们的数据的话,这是真的吗?

    这是真的。

    但这完整吗?

    首先看看那个“9000亿立方米”和“1000亿立方米”。其实在矿产资源领域,“储量”这个词的含义还是挺复杂的,即使只限定在天然气这种油气资源范畴以内讨论,也需要用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等条件进行限制才能说明,简单点说,前者是发现的总数,后者是根据现有技术可能开采出来的量。我翻看了最近几年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估计柴的这个9000亿的说法应该是和2012年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9610.23亿立方米为统一来源,当年的天然气开采量为1071.5亿立方米。这样看,数据不算假吧(但她说的“每年”不能说没有问题),是不是可以证明你中石油们不去采天然气了。等一下,这里为啥要用地质储量啊,这东西本来就不一定有本事采啊。我又在《2012年我国石油天然气和主要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情况》中找到了当年的新增技术可采储量,5008亿立方米,哈,果然不如9000亿更有冲击力啊。等一下,这还不算完,我继续找了找近几年的数据(来源均为国土部,有的没找到),发现年份可能也是有讲究的。

    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开采量对照表

    再看“天然气探明率”,这个值应该是代表探明储量与总资源量(包括探明储量和未探明资源量)之比,22%,其实光给你这个数根本不会让你有什么感受,但柴用初中地理和高中语文课文一般经典的语言告诉观众说,“这意味着我们还有大量的天然气埋藏(zang去声)在中国大地之下黑暗不知名的深处”,然后她用“石油探明率”做对比,38%,你看,你们垄断企业不愿意勘探天然气吧,当然观众没有时间觉着这种认识这和提出新增9000亿探明地质储量其实已经是矛盾的了,另外,这种探明率比较完全没有意义啊,别的不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时间比天然气早很久,直接比较二者探明率起码是不公平的。

    再看6300、160和3的对比,比刚才的9000比1000更有冲击力。但和结论之间好像一点逻辑也没有啊,仅有的论据竟然是引用了几位官员的判断。这种数据的使用,作用其实就是充当下化妆品,让表达显得高大上——现在连邪教组织和传销团伙都知道数据至上了,不列出一连串数据,都不好意思出来忽悠人。

    这几个数看完,干脆再回头看看“中国的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5%,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4%”这件事,这里我不知道应该称赞柴静对雾霾就事论事的态度,还是该怀疑她的动机到底是不是纯粹为了环保。毕竟在讨论能源消费结构的问题上,竟然不去追求发展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或者利用更环保的核能,却去追求使用同样是化石燃料的天然气?真不是太好理解真实的动机了就。这里也给出另外一组参考数据,中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中,核能仅占0.80%,水电为7.12%,其他可再生能源为1.17%;世界平均值分别是4.48%、6.66%、1.90%(数据来源为BP公司2013年世界能源报告)。

    至于这一段视频的最后找一个英国人说“只有开放市场,才能分享智慧,寻求创新”,也不算这篇文章的主题了,我这里不再详细质疑,有心的直接去问问三一华为们欧美市场开放不开放就好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5#
    发表于 2015-3-4 20:42:44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6239318340031

    Stanford于洋
    能源资源环境经济学

    关于环境和污染的经济学的几个面向
    2015年3月3日 09:23
    基础微观经济学侧面:
    1.完全不污染是糟糕的: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环境容量和人力、知识和资本等一样,都是经济运行的必要的投入要素。完全不污染和完全不投入资本一样,都是无效率的。

    2.区分有效污染和过度污染:既然一定程度的污染时必要的,下一个问题是却分过度污染和有效污染。如果没多污染一点给社会带来的收益,已经不足以抵消这多一点污染带来的各种损失,那么污染就是过度的。

    正如有有效的拥堵一样,也有有效的污染。环保是降低过度污染!

    3.环境税不是“收大家的钱来治理污染”。过度污染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污染对社会造成的成本没有包含在生产成本中,也没有传递到产品价格中。导致了过度生产和消费。而环保税是政府认为把污染成本加入生产成本或产品价格中,遏制过度生产和消费。因此,环保税就算收了用来烧,也比不收好;让贪官贪污了,对大家更都是帕累托改进。


    基础宏观经济学侧面:
    1.对中印非洲等来说,环境容量作为要素,其相对低廉的价格是在国际分工中穷国少有的、可换取发展以获极大福利改善优势之一。例如,由于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水平差,就该允许印度就该允许更多污染解决贫困。否则干净、赚钱多的产业凭什么迁移到脏乱差穷的中国和印度呢?

    2.中国城市该要素价格上升了,在经济上一定会丧失部分相关方面竞争力。台湾中研院研究员、前政务委员管中闵经济学家就曾指出环保是台湾竞争力衰退的重要原因。

    3.但是,由于中国人对自身健康和寿命的估价更高、环境容量已被大量使用和环境修复能力已相当程度被破坏,靠污染环境换取竞争力和短期经济增长、就业是不可持续的,是饮鸩止渴的。

    所以,环保一定会在短期影响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甚至带来较显著的失业率攀升,但是这是必须支付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代价。

    公共经济学和福利分布侧面:
    1.对中国而言,即便资本科技等要素带来了其他竞争力,环保对整体经济冲击有限。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但由于教育水平和专业背景等原因,短期内,环保对中低就业人口的福利影响不可低估。

    可以说,环保的代价很可能更多的由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中低收入人群承受

    2.因此,针对环保,除了环保税外,我国还要通盘考虑收入重分配税种的征收和分配。比如如何甄别并对环保收益的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产业征税,补贴受损严重的中低收入人群。

    能源经济学侧面:
    1.垄断对市场的影响是通过抬高价格来遏制消费,因此垄断对没有环境税时治理污染时好的。有环境税时,垄断会额外抬高价格,造成消费和生产严重不足,也就是污染严重不够。

    2.我国能源领域的问题在于计划体制下,政府既要以社会责任名义压低和你iuqushichang价格,又要用利润水平考核垄断企业造成的。

    3.一个有很多供给者的市场,这些分散的供给者仍然有可能操纵价格;而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供给者未必有能力操纵市场。

    4.即便有正确的环境税,完全竞争市场也可能不如垄断市场有效率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学习了  发表于 2015-3-4 21:58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6#
    发表于 2015-3-4 20:57:20 | 只看该作者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isappinstalled=0#rd

    热点】中石油高层亲自撰文反击柴静

    大家好!我叫万战翔,现在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质量与标准管理部副总工程师。看了柴静的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着实让我难以再沉默下去。昨天看到立方石油网发布的《终于有中石油的人来和柴静谈谈石油的事了!》, 深有感触,今天决定借这个平台发表我对柴静女士纪录片的一些看法。此看法仅代表我个人言行,与中石油无关!


    柴静近日关于雾霾的片子出发点是好的,热心是好的。不管她被人质疑其真实动机和背后的背景,单就这个片子讲,大部分内容还是靠谱的。但她真的不是内行专家,一知半解,尽情发挥。是属于“外行看热闹”、说热闹的。我以一个石油行业标准化专家的身份纠正她片子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1.片子虽然提出了烧煤和汽车尾气是雾霾两个原因,但回避了哪个是主次轻重,让人误以为烧煤和尾气对雾霾的“贡献率”是同样的!其实从雾霾最严重的整个华北地区来讲,烧煤才是罪魁祸首!她自己也承认世界各国烧煤,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她也提到,东京的车比北京多,可是没有雾霾。北京的油几年前就达到“京五标准”了,与欧洲、日本同等水平。所以说华北的雾霾不该算在尾气头上!政府不该避重就轻一直想用行车限号来展现所谓的治理雾霾的“行政作为”。她为什么不说明白这些呢??

    2.她说我国的油品标准不是政府制定的,是油企制定的。她说错了!其实北京的京五标准是北京环保局制定的,国五标准是国家标准委制定的。几次重要的技术指标讨论和审定会议甚至都是国标委副主任亲自主持会议亲自拍板(我是参会见证人)。她花费百万元调研拍片,怎么这些基础的事实都没搞清楚呢??

    3.她说应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多开发天然气使用天然气,说由于只有几大油企垄断经营,我国的天然气只开采了20%多,而不像美国那样有几千家油企。其实她根本不懂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是一个阶梯进行可持续开采的科学道理和技术,也不了解中石油为了加大国内天然气供应,投资建设了“四大战略通道”努力进口天然气,即使进口气价格远高于国内销售价格造成进口越多亏损越严重的局面,但中石油为了保证清洁能源的供应仍义无反顾!!试想,如果真像柴静说的那样开放几千家私营企业开采销售油气,必会鱼目混珠,假冒伪劣充斥,他们的加油站你敢进去加油吗??军队的坦克飞机军舰敢用吗??

    4.她说中石油中石化是副部级单位,国家发改委不敢过问生产油品的成本。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纯属其炒作和制造轰动效应的职业习惯在发挥泛滥!中石油中石化财务部门每每都是在发改委的要求下详细报告经巨量核算的成本财务报告。怎么在她的眼里,中国的央企都成了无法无天、为所欲为的流氓无赖了?难道他们央视就是这样对待广电总局的吗?

    5.她这个片子本意是暴露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可她自己又转圈否定自己。她说到炼钢烧煤是华北雾霾主因,应该遏制。可她又说这些产生雾霾的企业解决了10万人的就业,无法取缔,好像是在替政府求情解围。也许是她脑力不够,也许是她知识不够,也许是她思想不够,反正并无什么真知灼见,其实都是几十年前欧美国家成功治理污染的现成理念和方法。但还是很欣赏她的出发点和满腔激情的。片子中还有不少张冠李戴的小儿科错误,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对错七三开吧。

    其实一句话就可概括中国雾霾之殇: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责任在政府!!! 世界各国治理雾霾的成功之路也证明,责任在政府!!!

    (文章来源:立方石油网)

    点评

    呵呵,万同学可能不经常发网文,用了好多感叹号  发表于 2015-3-4 21:53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7#
    发表于 2015-3-4 21:19:05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6b6920101hzp3.html



    北京雾霾,我们都是制造者



    自打网上忽悠PM2.5以来,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就经常暴表。高密度的被污染了的空气长时间地笼罩着北京的上空。人们称之为雾霾。雾,多指水蒸气,霾才是散不去的污染物。在干燥的北京,称其为“雾霾”,已经是有所美化了。其实,不论是用PM2.5,还是PM250,正常人只要看看窗外天空的颜色,到户外呼吸一口空气,都能感受到污染的存在。

    这个冬天,在北京待久了,上周决定去海口透透空气。一下飞机,就约机长去了海边的大排档小酌。刚端起酒杯,机长就无比自豪地向我炫耀:还是我们海口的空气好吧。我不由自主地深呼吸了带有海腥味的空气。而后他又告诉我,我有时开飞机从北京上空经过的时候,向下看去,北京的上面就像一个灰色的大锅盖,把北京遮盖得严严实实。听了他这一番话,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不免又多吸了两口海口的空气,希求尽快把胸腔内暂存的龌龊的北京空气,尽快地排出出去。但是,那个“灰色的大锅盖”的概念总也挥之不去,昨天回北京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个临窗的座位,希望能亲眼目睹一下这个锅盖。但飞回北京的飞机,在临近北京前就已经降低了高度,我看到的只是愈来愈灰的、扑面而来的尘埃。

    最近媒体在讨论北京雾霾天气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北京的空气污染和50年前的伦敦雾都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五十多年前伦敦的空气污染,更多的是工业生产的排放。而今天的北京城,早已经没有了高排放的工业生产。市内高耸的烟囱多是为居民提供热能的热电厂。从环境保护机构对北京城市空气污染物成分构成的研究结果来看,汽车尾气、供暖锅炉、建筑工地扬尘和烹饪油烟是污染的四大主要来源。占了污染总量的90%以上。由此可见,北京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都与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只能靠我们生活在北京的每一个人,从一点一滴的地方做起。

    居住在南方的人很羡慕北方的供暖,冬天可以在有暖气的房间里享受温暖。但这种温暖的舒适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雾霾就是直接的“报应”。北方人也很羡慕南方湿润清新的空气。北京的供暖期是每年的11月15日到次年的3月15日,我是3月16日回北京的,但飞机从重度污染的空气中徐徐下降的时候,我就在想:停暖气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的雾霾?回家打开暖气才发现,供暖依旧。一打听,说是两会还没开完,延长到周末。联想到去年的11月上旬,北京也是提前到11月初就开始供暖。媒体把这种提前和推迟供暖的行为上升到了政府关心民众生活的高度。加量不加价,北京百姓更是一片欢欣与满足。但殊不知,推迟停暖的同时,也同时推迟了重度污染空气的改善。

    冬天,能生活在温暖的房间里肯定是很惬意的事情。但是,把室内温度升高是需要消耗能源的。关于供暖,我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情。刚去德国的时候,后半夜常被冻醒,起来一摸暖气,凉的。找房东询问,被告知:晚上10点停暖气。交涉半天,房东才同意延长至12点。当时我们很不理解:房东与我们同住一楼,供暖费也是我们单独计量缴纳的,房东不可能因为节省费用问题晚上停暖,即使房东想自己省钱,尽可以关掉自己房间的暖气。后来,房东老太太与俺媳妇交流多了,方得到了德国人的节能真传:暖气只要开到第三档就行了;厨房不用开暖气,一开炉子做饭立刻就暖和了;在房间里要是觉得冷就穿上棉袄;晚上睡觉多盖一床被子;室温低一些,睡眠会更好。云云。可见,对于节约资源,大多数德国人有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微博上,很多大V企业家对北京的雾霾多有微词。但是,他们似乎总是一股脑把这个问题统统归结为政府的管理不善,而从不检点自己。其实,就一般情况而言,富人对于空气污染的“贡献”总是多于穷人。就汽车来说,富人多用私家车,且多是高排量的豪车,甚至还有专职司机可供差遣,它们排放的尾气远高于出门搭乘公交车的百姓。而那些房地产的老板,它们开发房产的建筑工地的扬尘更是北京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说,他们是北京空气污染的最大始作俑者。如果有人说:房地产商的高额利润,来自对北京空气的污染。或许也不过分。房地产商们应该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对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作出贡献。而不仅仅是在微博上说些不三不四的大话。

    朋友,当你开着私家车去旁边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当你冬天拧开暖气,把室温提得温暖如春的时候,当你请来工人装修你的豪宅的时候,当你去街边摊吃油条烧烤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了这是一种污染?也许你会反驳说:这是很平常的啊,大家都在这么做啊。是的,当一个有着2500万人口,超过500万辆汽车的北京城里,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时候,我们还能希望有一个蓝天吗?

    北京的雾霾,我们都是制造者。为了北京有一个蓝天,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每个人自己做起吧!


    点评

    啊,抒情  发表于 2015-3-4 21:58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5-3-4 21:22:0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最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给力: 5.0 涨姿势: 5.0
    给力: 5 涨姿势: 5
    这篇不错  发表于 2015-3-4 21:28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19#
    发表于 2015-3-4 21:24:18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wusuobuneng.com/archives/17381


    柴静纪录片理性探讨:治理雾霾的有效手段有哪些?
    张树伟 2015年03月02日 18:16
    966

    作者通过采访环保、石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专家,以自己的理解与视角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行动方案


    【无所不能 文|张树伟】知名媒体人柴静团队花费一年时间打造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一上线,就引爆了整个网络,引发了全社会对雾霾问题的再次与强烈的关注。这部时长100分钟的纪录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包括"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作者通过采访环保、石化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的专家,以自己的理解与视角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行动方案。本文即结合该纪录片的内容,从有效、合理与合法的角度解析雾霾治理涉及的“药方”问题,阐述雾霾治理的关键。


    治理雾霾如果是目标,那么有效手段有哪些?



    雾霾从2013年初连续的大面积发生,以及密集的国内外报道,已经被大众所熟知。民众的诉求,“向污染宣战”的表态,已经使得雾霾的治理,而且是尽快地治理成为一个巨大的政治性目标,社会各界的压力巨大。解决雾霾锁城的问题,用“众望所归”形容并不为过。



    那么,雾霾治理有哪些有效的手段呢?科学的成分解析证明造成“雾霾”的原因如此之多,仅就能源相关部门而言,油品质量、燃煤污染等都是显著的因素。并且,没有任何一种污染物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却都是重要的“祸端”。纪录片的第二部分也基本展示了这一点。



    既然来源是多样的,那么治理起来自然针对的污染物不同,手段也就不尽相同,并且对于同一个子目标,也会存在不同的手段,比如要减少燃煤污染,停止烧煤、提高排放标准甚至于回收大气污染物都是手段。这也是现实中,不同行业、部门的人从不同角度给出“药方”的基本原因。



    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从哪个角度,哪个技术入手是最合适的,或者实现一个如何的宏观要素环境,协调一致的政策,驱动减排的实现?否则,如果缺乏这样的讨论,那么直接把所有能源设施都关了就肯定解决问题了。但是所有的人都会同意,这种建议是荒谬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有效的手段,就是应该(以及能够采取)的手段,我们需要一个,甚至若干的评判标准,去决定治理雾霾目标下手段的采用与否与优先次序。否则,将任何的手段简单地视为目标本身,都意味着失去用其他更好、代价更小的手段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合理的手段需要价值标准



    要实现既定的雾霾减少目标,在存在多种选择的情况下,成本最小的减排方案显然应是政策与行动最优先的着力点,然后是成本次小的,逐级扩大。这就是经济学一般理论上讲的成本有效性,这是能够保证推行一项政策的收益大于支出,也就是具有效率(efficient)的必要条件。有了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我们就能够把一个应该怎么做的价值判断问题,退回到实证判断的领域,也就是研究不同的途径与技术的成本排序如何。



    这是一个实证问题,具有客观性,可以结合技术经济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就目前的讨论而言,煤炭的散烧取暖被普遍认为是减排成本最低,因为其排放强度可能是大型电厂的上百倍到几千倍。这一点基本是共识。



    但是,其他一些不同减排措施的比较,结论就不是那么显然的。其主要原因,在我国,价格信号的传导还很不顺畅,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面临着太多“特定”的价格体系。比如东部地区要实现减排,到底是本地进一步提高排放集约度,还是通过将污染转移到西部,输电实现减排更合适的问题。本地进一步提高集约度,意味着成本的上升,并且由于既有标准(比如电厂)已经很高,其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很大,但是输电同样面临着西部增加排放损失、长距离输送高损耗带来的成本增加等问题。这就需要细致的实证分析。



    这其中,可能要特别避免一个逻辑上的误区。那就是,造成污染大的部门,并不必然应该是减排最多的部门。前者受部门的活动水平、污染现状等因素驱动,而后者受技术水平、操作监测难易程度等因素影响,这二者并不存在一致性特点。典型的就是交通部门,是一个典型的活动分散、减排潜力不大(当然,严重超标排放、造假的行为不在此列)的部门。


    合理的就是采用的充分理由吗?



    这个问句的答案从文明社会的标准显然是否定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即使目的正当,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程序正义往往比结果正义更重要。雾霾治理的手段,合理的基础之上,必须合法。



    仍旧以燃煤散烧为例。一般而言,煤炭的散烧涉及边远地区与最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民生目标如果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并且短期内缺乏其他实现这一目标的支持政策,那么在这个领域减排的理由就不充分。因为一方面,居民散烧并没有违法,这是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权利与自由;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补充政策或者补贴政策,这部分居民的福利会严重受损,这无论是从社会效率还是公平正义方面都是不能接受的。



    另外的一个例子就是目前拟定实施的《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将通过增加发电利用小时数、资金奖励、价格等手段对已改造机组进行奖励。增加发电利用小时数的做法就颇令人费解。如果节能减排是法律要求,为什么需要激励,而不改造的是否涉及违法违规?如果节能减排仅是自愿行动,并不是强制性要求,那么奖励发电小时数的行为是否构成了对未改造机组的不正当竞争?因为发电小时数是电厂的核心利益,“大锅饭”的平均发电小时数尽管不合理,但是起码是公平的安排,为什么一些自愿的行为就能改变这种制度安排?在这些方面,需要一些法律程序与正当性的严格考量。


    对纪录片基于以上三个视角上的评价



    这部纪录片以其缜密的逻辑、规范的引用与引证、精良的制作,给笔者以深刻的印象。有理由相信,它将在我国公民环保文化、公民责任与意识培养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话,那么从以上的三个视角,笔者有以下的看法:



    从有效性的角度来讲,本片基本抓住了煤炭与油品二大污染源,并且穷尽了这种排放巨大的基本原因--消费总量大、排放标准不高或者太低、排放不符合标准以及造假。我想,这得益于作者长期的工作经历与积累,很有说服力。



    从合理性的角度,本片罗列了几个可以做的措施,特别是涉及居民生活环境的方面,但未对这些造成污染的原因及其对应的合理减排措施确定一个显性的价值标准。应该讲,有些措施自然是正确的,符合常识。但是有些措施,看起来简单,但是实施起来可能异常复杂或者没有经济可行性。前一个比如居民的取暖改造,后一个比如对煤炭的清洗以降低其灰分含量等。



    大量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证明,在目前存量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的情况下,直接走向绿色(go for green directly),而不是加强末端治理(end-of-pipeline),应该是成本更低,收益更好的选择,特别是考虑到全球污染物--二氧化碳。



    从合法性的角度,我觉得这可能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欠缺。雾霾的成分解析是个科学问题,但是雾霾问题的法律责任解析则是个法学问题。河北的钢厂排放大,我们显然不能想当然认为这部分产业的“罪恶”就大,这部分行业就需要往“狠”里搞,而是要基于法律追溯的原则,追问是否违法、如果违法了为什么违法、为什么会有知法犯法、违法不究。如果没有违法、或者事实并未存在有效的约束,那么从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就不应该,起码不全部在钢厂本身。



    作者并没有在这方面深挖,而转而求助于国外经验,讲述国外对“犯事者”的严厉措施。这一点,可能给人造成错觉,觉得“发达国家为了治理雾霾,无所不用其极,多么严厉”的印象,这很容易给更多的“定位”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造成借口。这可能与本片的专家构成中,缺少环境经济与法学经济专家有关。



    同时,从这三个视角,笔者对于我国的雾霾治理措施的希望,自然是合法、合理并且有效。这三个标准如果只能做到有效,那我会悲观的认为,雾霾的治理将没有希望,即使短期内治理有成绩,雾霾之外的严重问题(比如经济、就业、法治)与长期问题也会凸显。如果还能做到合理,那么一些局部领域可能需要出台一些细微的补充政策与措施,尚可以希冀。如果更进一步,在公开透明讨论的基础上,合法的出台实施各种治理措施,明确社会各个主体的法律责任,这是彻底高效治理雾霾的希望所在。



    三个角度合一,总结起来,关键的可能不在于是否治理了雾霾,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治理雾霾。从这个意义上,治理雾霾可能也不能称其为目标,只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已。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点评

    涨姿势: 5.0
    涨姿势: 5
    学习了  发表于 2015-3-4 21:56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2-8 01:13
  • 签到天数: 171 天

    [LV.7]分神

    20#
    发表于 2015-3-4 21:40:20 | 只看该作者
    洗心 发表于 2015-3-4 04:50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15797960099978

    写了这么多字却没啥干货。一面说天然气替代煤量级差距大(文章作者也不知道差距到底是多少),另一方面说清洁能源却又根本不提量级差距大的事了。

    三峡大坝就相当于超过2个大亚湾的发电量,相当于3500万吨以上的标准煤发电量。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纪录片中没有提任何关于清洁能源的内容。

    啥意思啊?难道中国随随便便还能整出几个三峡来,水电饱和了,这位同学。

    2012年,我国火电用煤大约16亿吨多些,这意味着我们国家那么多火电厂也就顶100座大亚湾核电站的发电量。

    100座核电站的壮观景象,自动脑补中。。。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4 02:21 , Processed in 0.06017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