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16-4-20 00:14 |
---|
签到天数: 15 天 [LV.4]金丹
|
本帖最后由 河蚌 于 2014-12-11 10:49 编辑
! U+ I8 |4 ^# f/ p# X$ _
0 ~+ s/ s/ o- Z' A2 G3 q/ F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B3 N# S6 M6 u,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K3 o- s5 w, a r2 o5 y+ Z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0 m! {( v+ m5 G& R8 x2 Q======================================
- _$ s# }4 A4 t0 C; P这篇是初一语文课本中的,是俺儿子这两天正在学的内容。虽然这篇主要是让他们学习文言翻译,但是俺却对其中的故事感了兴趣。
3 ]" n/ G, y* S9 _- I0 B# _' m8 d9 n& k w5 y7 c' b* {1 P- ^# N
这篇文章最有意思的,就是出现“物理”一词,而且讲的还真是水冲石的道理,这在中国古文中十分难得,但是俺怎么看怎么觉得有点问题呢?
. | U( N i8 N5 P1 r石头有三种走向,下游、本地深处、上游,在本文中的结论是认为石头在上游数里外。但是,但是,但凡学过现代物理的都会发现,这个道理似乎似乎总有那么怪异呢?, P& j) |# h, t+ K
要知道,河兵的道理很有意思,石头因为沉重不会被水冲走,而因为水流的反激会将迎水面的泥水被冲走而形成坑,于是石头就掉到坑里,这就是向上游走了。然后水再冲走泥沙形成坑,石头再掉坑里,循环往复,不停翻转,石头就往上游走了。& a; B2 u: E' n& l: ~/ ~6 m6 V
但是,但是,学过物理的都知道,石头之所以掉坑里,是因为石头的重心越过了坑的沟沿,其下部无法稳定支撑,所以,石头就掉下来,这个过程,石头当然翻转了,但是,石头的重心也肯定就下移了,也就是说,石头不但向上游走,更要往河底下面走。; ~3 e! q( c* ?: T, z% s. G
这样的运动,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2 e+ Z# K) L1 L% p5 T$ i# _
|& w( _- n! e+ P8 Z$ Q
其实通过这个轨迹就能看出来,石兽大概翻不了两下,就会沉到河底里,而到了河底,如果有泥沙,还是会形成坑,石兽可以接着走,但无论如何走,十几二十米,也会到真正的河底,而此时,石兽也就能向上游移动一二十米左右。
: g8 E0 n {) M8 C7 |) r“果得于数里外”,我想,这样的事迹,绝对可以当成祥瑞,上报给朝廷了,也许大概是河妖干的吧,又或许是我的物理没有学到家。
& r" ~6 K* A1 f============================================================; q: y: v/ K( S; q2 T' K4 w
- X+ v% g0 r! P* S6 B1 C2 N
其实,按照俺的看法,第一种,下游十数里是可能的,因为大水来时,泥沙俱下,冲击力极大(大水时很多会水的人一样被淹死就是这个原因),什么石兽甚至是铁兽都有可能被冲走,而第二种,沉到河底泥里,这也是可能的,重的东西掉河里,确实会因为周围的泥沙被冲走,而不断下陷(到海边沙滩上可以做个更直观的试验),唯有第三种,真的很妖异。当然,这篇文章出自纪晓岚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我们知道,这里面本来就记得是妖异的事情,而且我们也知道,历史上的纪晓岚远没有电视剧里那么睿智。9 {6 c$ `3 C& Z% G# s8 m
/ g9 x7 p* O( A# z3 y7 V% p3 [
/ b2 F0 c# B0 u* O# r8 F! h; U% g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