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2|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人间词话》三段话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3: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4-6 17:03 编辑

    《人间词话》三段话

    王国维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人间词话》是真正显学问的书,这是多少学者的共识。虽说王国维所言未必句句是真理,《人间词话》也未必面面俱到,但是仅凭《人间词话》在中国文学界和美学界的引用率之高,就可见这是一部有份量的甚至是里程碑的著作。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写作方式还带有旧体诗话言简意赅的特征,一般读者未必能解其中真意,从而对其产生误解,甚至藐视之心。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倒是通俗易懂,其中谈到《人间词话》中的三段话,在我看来可谓理解《人间词话》的捷径,也可谓《唐宋词十七讲》的核心所在,所以在此摘录,略作讨论。从王国维对叶嘉莹这样著名的当代学者的影响也可以看出,《人间词话》确实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学术常常如此,一首难解的诗,产生一篇解诗的话,解诗的话面对的也许是“业界同行”,对普通读者距离甚远,所以又需要解话的文,而我这里又对叶先生解话之文进行讨论。有人说,说“说《尤利西斯》的书”比“说《尤利西斯》的书”还多。文学的影响也是如此,正典影响经典,经典影响杰作,杰作影响畅销书,畅销书影响到什么,网络文学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这里发个帖子,说的是说说诗的话,类似于写网络小说那个层次吧。

    第一段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南唐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王国维说的是南唐中主李璟的这篇《山花子》: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栏干。

    王国维说一般人都说这首词最好的是“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这是没有真正理解这首词的真意,真正理解了这首词,就应该最欣赏“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这两句。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叶嘉莹说,一般人的理解,这首词写的是思妇和征夫之间相思的感情,这也的确可能是中主的本意,但是王国维从中看出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这就变成了什么?这就把一首歌词联系上了屈原的《离骚》,从而从中读出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发。词中说的是菡萏(荷花)和美人,但感伤的却是作者自己年华既逝而大业未成,这就是说有了托意。李璟本意到底有无寄托,谁也说不准,但是就象清人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 也就是说,中主词中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解是大无不可的。

    那么为什么王国维以这种方式品词呢?叶嘉莹说,一篇诗词有它”内容的形式(content form)“与”内容的材质(content substance)“,还有其”表达的形式(expression form)“与”表达的材质(expression substance)“。这其实是西方符号学上的四个术语。不论内容还是表达,形式是表面上的,一望便知;材质则是内含的,按外国的话来说是隐喻性的,按中国的传统来说是比兴的。叶嘉莹认为王国维之所以作如此解,正是从内容和表达的“材质”上品出了“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二句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发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中主《山花子》明写思妇,暗中写的却是自身的惆怅。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这部书虽然很通俗,但有很多好处,除了引证中西学术,还能把一首词放在一个文学的历史和传统中去理解。比如中主这首《山花子》,我们从王国维的评论已上接屈原的《离骚》,但不止于此,叶嘉莹还为此贯连陈子昂的一首《感遇》: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是唐朝早期诗人,是一洗南北朝宫丽的开创性诗人。我们都知道陈子昂一首特别大气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这首《感遇》也是非常著名,在文学历史传统中也是一个必讲的作品,就是因为其中的哀伤上接屈原与宋玉,下启唐诗宋词。其中的哀伤为何?其中的哀伤就在于最后两句“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他说这兰花与杜若虽然一度很茂盛很美丽,可是到了时候就都摇落了,一般人感慨多半到此为止,诗人陈子昂却问“芳意竟何成?”他问这些芬芳的志意到底完成了什么呢?这首诗的诗眼就在于“何成”二字,这就是一个人对于人生无成的悲哀,这是历代中国文人内心的一个最大的和共同的悲哀。象苏轼此公的成功就在于他最终完成了自我。人生的意义说到底,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完成了什么,因为凡是得到的终究要失去,完成的才能谈得上不朽。这种对人生意义的不得完成便已凋零的惆怅,大概就是清人张惠言《词选》中所说的词是“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否则,那么许多的伤春惜别,那么多的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读来又有何嚼头?一个大男人,饱学之士,栋梁之才,如果纯粹是写那些风儿花儿雪儿月儿女儿,这也太没有志气了,太不象个男人了。所以一首好词,必然要有内涵,必然要有言外之意,这就是王国维所谓“词以境界为上。”诗词必须是要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

    第二段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最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王国维显然不是说后主是释迦、基督那样的圣人,叶嘉莹解释说后主后期之词可以表达人类共同的悲伤,而宋徽宗的《燕山亭》则只是说他自己个人之戚戚,没有代表性。另外,后主之词感发的力量异常直接而浓烈,而王国维最是看重这种诗词的感发性,对周邦彦、王沂孙等人的以“思力”见长的词人则不太欣赏,周、王等词,其中的思想感情不直接、不浓烈,大概是所谓的“隔”,隔膜的隔,但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这本书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把这些比较冷僻的词人的看上去比较隔膜的词阐发出美感来。

    感发一词,被叶嘉莹反复用到,也是她对王国维词论的一个高度概括:王国维重感发。到底什么叫感发,其实无非是诗词的“有感而发”,反之是什么?反之的极端就是无病呻吟。所以写诗作词千万不要硬上,那样搞出来的东西在内行人眼里真的很难看,尽管美丽的字眼罗列了一大堆。写诗是必有不得不道者在先,感觉有什么话非说不可,不吐不快,然后再去组织文字,有时候简直是脱口而出,有时候需要以思力安排,但都需要自己先有感动。自己何来感动?这就是自己要先有人生!里尔克说诗是经验!诗必然是来自于人生经验的。就词而言,早期的温庭筠的词就带有他的人生体验,就是写他眼中的歌女和美女,因为他的人生经验里最典型的就是这些,但是清人陈廷焯说“飞卿词全祖风骚”,不管有无,温词的成功就在于他能让人看出这种联想,假如《菩萨蛮》写的纯粹是美女醒来梳妆毕,则在很多人眼里,包括鄙人,那其实是很肤浅的东西。冯延巳呢,他是宰相,但是国运衰微,巧妇难为,这就决定了他的词中带有这种个人职责和国家命运的厚重感。后主呢,个人和国家出了大变,这位性情中人遭此打击,就成了国家不幸诗家幸,这都是存在决定意识。毛主席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是在革命最艰难的阶段。一个人朝九晚五,生活一成不变,恐怕是很难出作品的,即使有那个天赋。北宋的欧阳修、苏轼,他们是用余力作词,他们是士大夫,文化水平高,但是文化高不代表作品就高,苏轼没有他的人生苦难又怎能出杰作呢,没有人生就没有强烈的感发,没有强烈的感发就难出佳作,这是王国维的观点。叶嘉莹认为平淡的个人也可以出佳作,象末世词人王沂孙的咏物词也很好,但是假如王不是恰逢末世,而是深处太平年间,又没有跌宕起伏的官宦生涯,没有特别的人生经验予以刺激,那他这个好苗子也恐怕出不了成果。王沂孙属于典型的从国家命运的角度写词的人,因为他自己的事没什么好说的,于是从国家的事入手,就显得“胸次恬淡”,毕竟他不姓赵。而辛弃疾为何壮怀激烈,那是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笔杆和枪杆都拿得动的英雄人物。假如王沂孙说出辛弃疾的“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那他即使说得出来也显得假,好在他没说得出来,实际上他也不可能说得出来,这就是诗人的职业道德。作诗要真,所谓感发,就是真情实感,你有强烈的情感你就写强烈,即王国维所谓“以血书者”,你有恬淡的情感你就写恬淡,没有情感可以不写。

    第三段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段话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也大体对其意义有所了解,但是未必知道这段话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人们了解的是这三种境界分别是怎样的一个情况,比如做事业做学问先要立一个远大的志向,然后要孜孜以求无怨无悔,最后在在他人的不在意处、在自己的寂寞惨淡经营之处实现了目标。但是在王国维之前,谁把伤春惜别的词作如此解呢?王国维是第一个,就凭这一段话,《人间词话》也是不朽的。

    对于这一段话的真正的价值,叶嘉莹引述了一个意大利学者Franco Merlgalli的一个观点,他说一首诗的读者可以分三种类型:(引号内为叶文)“第一种是一般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表面把作品看过去,这是最普通的读者。第二种是透明性的读者,能够透过表层的意思,看到里边的最本质的作用。象王国维对中主的那首词,不是只看表面的情意,他能够透过真正的感发生命的本质,把美人的迟暮跟草木的零落结合起来,看出一种所有美好生命志意落空的那种走向衰亡的悲慨。这是所有的有理想的人的悲哀,是‘恐年岁只不吾与’者的悲哀。每个人都知道你的人生是有限的,你要掌握你的人生,要真正爱惜它。所以对于生命的消逝有一种‘草木摇落’、‘众芳芜秽’的悲哀。不只看外表故事的意思,还要看到里边真正的本质,这是第二类透明性的读者。还有第三种创造性的读者,就是说一般读者只能做到作者说一,你懂得一,作者说二,你懂得二,但是创造性的读者可以做到作者说的是一,你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你可以有这样自由的丰富的联想。”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便是从一个创造性读者的角度去品词的,这种创造性的角度,便是西方所谓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论。王国维以至叶嘉莹,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国学和西学不是截然分开的,懂得西学必然对国学大有裨益……

    评分

    参与人数 7爱元 +44 收起 理由
    如若 + 2 精彩,对叶嘉莹,和兄台的感受有些不同。。.
    草纹 + 10 谢谢!有你,爱坛更精彩
    李禾平 + 8
    山菊 + 10 精彩
    飞烟 + 2 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8 00:00
  • 签到天数: 62 天

    [LV.6]出窍

    沙发
    发表于 2014-4-6 20:37: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山远空寒 于 2014-4-6 20:39 编辑

    谢谢分享,只是觉得这些内容之前在哪里看到或听到过。

    抱歉,抱歉!仔细看了原文,可能是叶嘉莹百家讲坛讲过,所以自己有印象。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板凳
    发表于 2014-4-6 22:57:08 | 只看该作者
    “西风愁起碧波间”可能是从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化来的,怎么就拽到《离骚》上头就不知道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发表于 2014-4-6 23:18:35 | 只看该作者
    还与容光共憔悴。看出美人迟暮也不难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5#
    发表于 2014-4-6 23:39:4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叶嘉莹的书还是几年前读的,应该是再读一遍的时候了!

    最后一段我印象比较深~~~也就是从这里,我体会到这个道理: 作品一但入了读者的眼睛(尤其是进得了读者的心灵),就不再是自己的了。

    也是从这里开始,我坚定了为自己而不是为读者写诗的信念:)


    点评

    嗯,刚刚读完第一遍:)  发表于 2014-4-8 02:55
    有那时间还不如重读一遍钱钟书的宋诗选注 :P  发表于 2014-4-7 01:47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4-4-7 01:33: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四两酒 于 2014-4-7 03:42 编辑

    听过一回她的讲座,老太太那气质气度气场令人印象深刻。  她的特色是长期在国外,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来说事,但这个视角是不是靠谱呢? 硬要说理论的话,中国和西方各自有很不同的欣赏审美体系,象她书里那样来讲诗词,有点象拿分解和弦来说五声,挨得上挨不上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7#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6:18:54 | 只看该作者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4-6 22:57
    “西风愁起碧波间”可能是从宋玉的《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化来的,怎么就拽到《离骚》上头就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8#
    发表于 2014-4-7 06:23:5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人生苦难才能出好作品,过去俺也这么认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李白基本上没做过官,一辈子怀才不遇,纵情江湖,可怀才不遇纵情江湖的历朝历代不说有个几十万的,保守来讲,几万人总有,哪里就个个都李白了呢?

    李清照大才女的作品自然是南渡丧夫之后更好,可前期作品,少女无忧和夫唱妇随阶段的也非常有情致。

    外国的托尔斯泰大文豪,生来就是贵族,一辈子衣食无忧,何来人生苦难?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9#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6:30:57 | 只看该作者
    云平 发表于 2014-4-6 23:18
    还与容光共憔悴。看出美人迟暮也不难吧。

    这不是难或不难的问题,而是欣赏侧重点的问题。史传中主与冯延巳问答,中主问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又,荆公与山谷问答,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云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可见王国维云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乃言之有所本。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6:5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4-7 06:56 编辑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4-7 06:23
    关于人生苦难才能出好作品,过去俺也这么认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李白基本上没做过官,一辈子怀才不遇,纵 ...


    对这一问题,王国维人间词话又有精辟论断,说诗人分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国维此言的确精辟,但他的几乎所有论断都似乎有让人说道之处。例如,李后主,的确可谓主观诗人,以性情真切见长,但是如果没有家国败亡这一人生历练,又何来“以血书者”云云。

    所以,人生的历练对文学还是很重要的。

    说到托尔斯泰,此人虽为贵族,但早年经历丰富,也曾出入宫廷与闺阁,也曾上得战场与赌场,不是一个不闻世事的公子哥儿,而且此公的“经验”,除了来自自身,还来自国家(战争与和平),也来自他人(安娜,复活皆有所本),更多的是来自他自己的良心,所以托氏可谓王国维所谓客观与主观诗人的综合者,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李清照作品不失可爱,但传统上来讲,对她的作品评价都不高,许多人对她提也不提的,这个社会现实如此,男权社会意味着着“存在”是男性主导,“意识”也是男性主导,当然现代对李清照的评价应有所提高了。李清照的一生不是安乐的一生,她的例子其实也正好说明文学是需要阅世的。

    李白能出成果,原因正是因为他的心存志向而总不得志,这正好也说明磨难对文学是良性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山菊 + 8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18-9-19 04:17
  • 签到天数: 311 天

    [LV.8]合体

    11#
    发表于 2014-4-7 07:15:45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4-7 06:53
    对这一问题,王国维人间词话又有精辟论断,说诗人分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

    人生历练对文学作品当然是重要的,但最主要的恐怕还在于作家诗人本人的主观世界,前者为外因,后者才是成就的核心。

    弗吉尼亚沃尔夫等人基本上就是在象牙塔里写作的一群,不也被评价为一代宗师吗?

    有些人就是天才,不服不行,一般人历练再多,顶多混个人精。

    王国维只能总结他时代之前的文坛经验,不可能照顾到他之后的时代,况且,他死后的世界已经变得天翻地覆,审美观也早就沧海桑田。

    另外,我主张不一定要写真情实感,任何自觉美好的东西,哪怕是不着边际的幻想梦呓都可以写下来,文学也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工具,更别想去教育谁感化谁,忘了是谁说过“人性挖掘到一定深度都是相通的”,所以别怕没人欣赏,也别为博别人欣赏而写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7:2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4-7 07:38 编辑
    平沙落雁 发表于 2014-4-7 07:15
    人生历练对文学作品当然是重要的,但最主要的恐怕还在于作家诗人本人的主观世界,前者为外因,后者才是成 ...


    主观和客观,这是辩证统一的事情,正如王国维所谓理想与写实之关系。

    另外,我主张不一定要写真情实感,任何自觉美好的东西,哪怕是不着边际的幻想梦呓都可以写下来,文学也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工具,更别想去教育谁感化谁,忘了是谁说过“人性挖掘到一定深度都是相通的”,所以别怕没人欣赏,也别为博别人欣赏而写作


    所谓自觉美好,贵在“自觉”,乃是你自己真的觉得美好,所以和真情实感并无矛盾。

    所谓幻想梦呓,也是你自己的幻想梦呓,反映的是自己的内在世界,幻想的内容是虚幻的,但幻想这一行为是真实的,一个人为何幻想而别人不幻想,一个人为何幻想此物而不幻想彼物,这是有内在的原因的,反映了一个人内在的缺失、迷惑、欲望与痛苦等等,这都和“真情实感”没有本质的矛盾,只不过有时是有自觉意识,又是没有自觉意识而只处于自发状态。

    "文学也不是为大众服务的工具,更别想去教育谁感化谁",这个倒是很赞同,为大众服务或者为了教育感化的文学多半没有真情实感,那是最差的东西。乔伊斯把这类作品等同于色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09:15:10 | 只看该作者
    山菊 发表于 2014-4-6 23:39
    谢谢分享~~~叶嘉莹的书还是几年前读的,应该是再读一遍的时候了!

    最后一段我印象比较深~~~也就是从这里, ...

    说到写诗得“目的”,说到“为”,那肯定应当为自己写诗,古人说歌以咏志,夹杂其它目的写的东西的确多半好不了,但是一首真诚的好诗出来,对他人是存在价值的,最起码是审美的价值。另外,如果读者能够读出作者都没有料到的意思,那其实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荣耀,好诗应当是开放性的,很多诗人都不愿说自己的诗是什么意思,原因就在于这里。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假如十八 + 8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发表于 2014-4-7 11:3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沅湘 于 2014-4-6 23:23 编辑

    “还有第三种创造性的读者,就是说一般读者只能做到作者说一,你懂得一,作者说二,你懂得二,但是创造性的读者可以做到作者说的是一,你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你可以有这样自由的丰富的联想。”王国维的三重境界论,便是从一个创造性读者的角度去品词的,这种创造性的角度,便是西方所谓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论。”

    我觉得你这结论和前面的论据没有因果关系。三重境界就是接受美学与读者反映论?从个人经验就可以一下子飞跃到到三生无穷?从经验到经验还不是等于没有飞跃?只听说创造性写作(creative writing)和 批判性阅读( critical reading), 还有创造性阅读吗(creative reading)?太乱来了!你的创造性阅读和别人的创造性阅读不一定一样。利益不同的人创造性的阅读内容也不一样。 到这个时代了还把经验性的诗话当作教条也是太不知理论批评的作用了。真是从内心希望中文的诗歌欣赏和创作更多重视一些理论,而不是盲目崇拜某个人的经验之谈。经验当然不可以一概否定,但是不能当作思维方式的模式,因为它缺少相对而言的客观态度和反思思维的成长和分析的方法。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8 收起 理由
    山菊 + 8 谢谢分享,但给别人下结论时要慎重!.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
    发表于 2014-4-7 12:22:14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4-7 06:30
    这不是难或不难的问题,而是欣赏侧重点的问题。史传中主与冯延巳问答,中主问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 ...


    之所以说看出美人迟暮并不难,是就王国维自言“故知解人正不易得”来说。

    侧重点不同当然欣赏的句子也不一样。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局限。
    说到底,王国维若不另行侧重,又如何有别于前人?这本无可厚非,但由此判定这首词最好的句子,则未免轻率。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4:1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4-4-7 14:18 编辑
    云平 发表于 2014-4-7 12:22
    之所以说看出美人迟暮并不难,是就王国维自言“故知解人正不易得”来说。

    侧重点不同当然欣赏的句子也不 ...


    王国维说的是“解人正不易得”,易的反义词是难,这你的确是说对了,但”易得“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是”难得“吧!

    所以王国维实际上说的是”故知解人正难得。“

    什么叫”难得“?的确有”很难做到“之义,但也有”很少,不常“之义,比如”哎哟,您老真是难得一见啊“,意思是很少见到你,不是说你难还是我难。

    所以易得不等于易,难得不等于难。

    王国维的意思是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二句,故正确解人很少见。

    所以云平兄要想和王国维就此事争鸣的话,应当去看王国维之前的评论家的言论,看有没有谁”先于“王国维已然提出此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寄托意,您找到了,那你就可以指出王国维读书有限,从而对“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这一整句提出有力的质疑,也从而对所谓“不易得”提出反驳。

    但是,如果你仅仅说“还与容光共憔悴。看出美人迟暮也不难吧。”这就没什么意义了。谁都知道“憔悴”和“衰老”有关,王国维也不是说从中“很难”看出什么,而是说历史上很少有人把这首词理解到位。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谈论王国维这一段话,重点不是难还是不难。文学欣赏有什么难的?我看比数理化容易多了,文学难的是创造,难的是创作,准确的说是创作出好作品很难,创造性地欣赏,并且提出理论,出专著也不容易。

    至于为什么冯延巳和王安石独赏细雨梦回二句,这个不一定意味着他们看不出此词和离骚在文学渊源上的有机联系,中国古代读书人对离骚可谓耳熟能详,他们欣赏的角度和王国维不同,也许另有原因,这不一定是难还是不难的问题。比如,冯延巳答中主问,他如果说“不如陛下菡萏香销”二句,那么就显得不够聪明,他即使内心里认为此词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义,他也不能说,因为他面对的是主子,这只是举个例子,冯延巳到底心里想什么谁也说不准,但历史记载的是他欣赏细雨二句,那么这就是从“相思“的角度去理解的,就不存在寄托。王安石又怎么想的,王安石可能不知道离骚吗,不可能的,他之所以说细雨二句最好,也自有他的原因,也许只是受冯延巳的影响,也许他不喜欢从寄托意出发解诗,也许别有原因。

    王国维没有明言说菡萏二句最好,我个人估猜王国维最欣赏菡萏二句,因为这样符合他的理论建构。细雨二句当然也很好,但是不符合他的理论建构。跳开一步,一首诗歌到底哪一句最好,争来争去如二小儿辩日,没有意义,关键是你说哪个好,要说出理由,我们感兴趣的更多的是渔而不是鱼。王国维提出菡萏二句好是有理论基础的,叶嘉莹说到符号学的理论,我的理解,细雨二句好,好在表象,即形式上好,菡萏二句好,好在内涵,是材质上好,一个浅,一个深。深是因为有比兴、有隐喻,可以联想到寄托,文学,说来说去不就是这些东西嘛。所以王国维、叶嘉莹他们不是乱说的。他们作为老师,教的是一种方法,而不仅限于一词一句的理解与评判。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山菊 + 10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5-14 07:16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4-7 14:29:28 | 只看该作者
    沅湘 发表于 2014-4-7 11:31
    “还有第三种创造性的读者,就是说一般读者只能做到作者说一,你懂得一,作者说二,你懂得二,但是创造性的 ...

    提出创造性阅读的不是我,那不是我的创造性阅读,主贴中引用的是意大利接受美学学者Franco Merigalli的话,不是我的个人创见,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也不是Merigalli的个人创见,而是一个很大的现代学术流派。

    文学欣赏,你可以从“新批评”的角度去关注文本本身,也可以从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的角度去展开读者的个人联想,也可以去考证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者生平。所以文学批评存在作者、作品、读者的三种角度,也大致存在三种类型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三个角度都是可以的,不存在绝对的哪个更可取哪个不可取。

    至于您说的”你的创造性阅读和别人的创造性阅读不一定一样。利益不同的人创造性的阅读内容也不一样。 “这话很对,但这不是乱来,按照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论的观点,一个人的阅读本来就可以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标准答案呢?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
    发表于 2014-4-7 15:26:33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4-7 14:15
    王国维说的是“解人正不易得”,易的反义词是难,这你的确是说对了,但”易得“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是”难 ...

    所谓易得,难得之得,还是建立在难易之上。

    俺不是要和王国维争鸣,只就话论话。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5-29 05:31
  • 签到天数: 195 天

    [LV.7]分神

    19#
    发表于 2014-4-8 03:13:27 | 只看该作者
    鹤梦白云上 发表于 2014-4-6 20:15
    说到写诗得“目的”,说到“为”,那肯定应当为自己写诗,古人说歌以咏志,夹杂其它目的写的东西的确多半 ...

    如果读者能够读出作者都没有料到的意思,那其实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荣耀---非常赞同!

    所以俺多年行走诗词江湖,最感得意的事不是帖子被斑竹点精华,而是在某个刚刚落脚的论坛,碰上个陌生的ID来打招呼,说俺还记得你的某句诗~~~这样的荣耀俺已经感受过好几回了呢

    前天梅关雪MM还在微信上问我要那首遇上红灯对镜补妆的小绝呢:)

    评分

    参与人数 1爱元 +2 收起 理由
    如若 + 2 哇,好艳呢!

    查看全部评分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0:58 , Processed in 0.056100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