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4-5-1 03:14:10
|
只看该作者
找成本华,找的都不外乎这么几件事:
9 W) c! M% R3 `1, 是谁家的孩子?
9 g( f9 a# e' ?& G% n5 z2, 是哪个部队的战士?
B. _4 {0 {2 s: k' h! E7 i, G3, 被俘前后的情形
2 O# q8 ~" x/ d6 S; B
1 z* [/ q8 x7 ]: w* X9 _很自然的,大家都先去找当日的战斗记录,结果是遍寻无痕。找部队,也一样让大家一头雾水。还好,在找家的方面有了进展,有人出来认亲戚,于是比较公认是许仁珍家的。然后再进一步跟着这个线索,推算她是当地自卫军的成员。至于战斗,现在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讲,当日在和城并没有发生成规模的战斗,但以东齐明的文章去推算,零星人员的抵抗总是存在的。
: T! q! h4 N( N" t7 }
. q) e# o& C' [5 Y4 b9 W2 W9 k这个过程,我以为还是顺理成章,基本站得住。但也不是板上钉钉、不可以二说的。比较一致的疑问,大家都觉着照片上的人跟 “老妈子”比较对不上了。当然我并不是说有人乱认,老人家了,搞错实在不算问题。而且人不可貌相,山东韩主席,就是白面书生的样子嘛,连李长官也大吃一惊。% s, O. a( _2 d) E/ d
9 W V0 z. d6 ~( l2 K不过疑问也不止于此,“成本华”这个名字,首先是日本人说的吧,那日本人又是如何知道的?一是通过审讯,女战士自己说的;或者,有人指证(有证据表明,那段时间里和县自卫团有重要干部带人投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日本人也应该同时知道了她属于哪个部队,所以日本人应该讲自卫团的成本华才比较合理,不会搞成女童军成本华。* Z, ]# x* N: d8 u; k6 y
8 U3 I# a/ {5 b! E/ f+ m( {+ `
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不太可能是女童子军,这还是有共识的。所以她不会自报家门女童军,认识她的人也不会这么说。所以说,照片女兵有可能不是许仁珍家的成本华。
! M6 @+ N1 D, o* |- ?. D2 j, f: W1 n& @6 W3 ]( K( [5 y
我前面就说过冒名的可能。也完全还有其他可能的,即照片女兵根本不认识许仁珍家的成本华,不是冒名顶替。有人问了,同名同姓那么巧?$ N9 P7 X" B* I
9 _" [4 I6 a+ `# S. p/ d( `3 s; b
其实,我都不认为是真名。想一想,在那样的大局面下,一个投军抗战的青年学生,取一个“成本华”的化名,可不可能呢?太可能啦。别忘了“华国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7 G" g; |7 g0 \7 [$ J
, C5 @ j6 j: ~5 q& b' N& C
甚至连化名都可能不是……想象一下,当日军逼问女战士名字的时候,满怀失城之痛的她,可能这样想着:: G6 w& ?" f' W+ Q) f$ |+ K
这和城是中国人的,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不管今天你有没有实际控制它,总有一天,它是要回到中国人手的( h0 g) C0 f! v' Z; b# _
5 [$ }2 z2 z, D
于是,她说道:- P3 m0 s5 z8 T! |) S4 C
城本华……
4 I& H$ p' _9 A' Y& l8 i& `% e+ x* c) ~1 P9 c. t$ {) h3 n
当然是在讲故事,目的是说明一种可能。而女兵不是自卫军的可能,也一样是合理存在的。前面说了当日和城没有成规模的战斗,女兵既有可能是未及撤退的自卫军人员,也有可能是其他非驻守部队人员进城来办事的,结果正好碰上敌人进城,遭遇战中被俘;这种事情其实是屡见不鲜的,和县本地就有这样的例子,自卫团的一个重要干部,只带一个勤务兵,从县城去下面一个镇子看看,结果日军已经在街上了,于是被俘遇害。0 n# {; v* @: T& T. p3 p& G
8 l5 Z' ^1 o+ R5 S. D6 w& j" N
那么,那些部队可能有人在和城里呢?: J2 O% W( U. j1 x' @! P9 y' S
5 x% G7 v1 m, {6 H, T( S. {, T9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