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读《瞻对》一书有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18:3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了著名藏族作家阿来最新的历史小说《瞻对》。过去,我曾多次到西藏、川康、青海、云南等藏地旅游,很喜爱藏区壮美的自然风景,喜欢善良朴实的藏族民众,但是我对藏族,特别是近代藏族的历史,藏汉民族关系的演变历史却知之很少,看了这本书有不少的收获和启发。
       瞻对是川西地区大山深处的一个藏族聚集区域,清代称为瞻对县,以后在民国时期改叫瞻化县,现在是四川甘孜州的新龙县,距离康定城约二三百公里。很多人都知道,在川康地区地区居住的藏族民众历来以英俊、彪悍著称,男人们身穿宽袍大袖的藏装,腰间插着锋利的腰刀,威风凛凛,俗称“康巴汉子”。而瞻对地区的藏民更是强悍的康巴藏民的一个代表,瞻对在藏语里是“铁疙瘩”的意思,其民风之强悍可见一斑。由于这里山大沟深生存条件恶劣,一直以来有藏民拦路抢劫做强盗的传统,在藏语中被称为“夹坝”。当地的藏族土司之间、大小头人之间也常因争夺领地、草场、权力发生争斗。本书故事的开始是说,在乾隆九年即1744年,当时正值康乾盛世,大清帝国如日中天,但某天一小队清兵在川藏大道被一伙藏民拦路抢劫,威风扫地。消息上报乾隆皇帝,龙颜大怒,于是发大兵征战瞻对其实对瞻对用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据史载,从雍正八年(1730年)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100多年间,清政府共7次发大军征战瞻对,对一个仅有2-3万人口的藏区来说,清政府如此大动肝火也算是绝无仅有了。这数次大军征讨原因各不相同,或因当地土司“纵属为盗”,或因土司之间争权夺利影响当地秩序和朝廷威信,或因强悍土司占山为王威胁西藏达赖噶厦政府,或因清政府与达赖政权争夺对瞻对的控制权,甚至还有一次是镇压当地藏民反抗当地土司和达赖赃官暴政的农民起义。在此后的民国期间,西藏达赖政权和民国政府因争夺对川康地区的控制也发生多次战争。从瞻对这个地方200年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和战争中,可以折射出近现代以来清政府与川康藏区、川康藏区与西藏地区、清政府与西藏达赖政权、民国政府与西藏达赖政权之间错综复杂的亲疏关系和历史恩怨。
     《瞻对》作为一部小说,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浪漫迷人的爱情故事,文字平铺直叙,大量引用朝廷奏章和历史文献,初读起来有些枯燥。但在这些平淡无奇的文字下,描述了很多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讲述了川康藏区、西藏地区与清朝中央政府的复杂关系,藏汉民族关系;讲述了数次征战瞻对的艰辛与曲折,以及清政府各级官吏的腐败无能和藏族土司之间的勾心斗角的利益关系,读后真是很长学问。过去我一直以为无论在西藏、川康、青海、云南藏区,由于民族和宗教的一致性,藏区是一个整体。读了此书后才明确知道在历史上藏民族居住地分为卫藏、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三大部分,分别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统治。清代卫藏地区由以拉萨河谷为中心的达赖噶厦政权和以日咯则为中心的班禅政权统治,下辖行政区为“宗”,略相当于县。而在四川、云南、甘肃等传统康巴藏区实现土司制度,也是有清政府直接委任。在安多藏区即青海、西藏、四川一些为明确建制的藏区,那些藏部落称为“族”,当时安多39族由清朝住藏大臣直接管理。达赖所统治的西藏只是三大藏区中的一部分。直到后来大清帝国国力日渐衰微,达赖政权才借助宗教势力向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扩张,《瞻对》书中讲述的瞻对土司与达赖噶厦政权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证明了这一点。达赖政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也有一个从亲到疏的过程。在清朝初年,藏军战斗力弱,当蒙古准格尔部入侵西藏时,达赖政权要依靠清兵保护,直至乾隆时期平定准格尔叛乱。这时的达赖政权与清政府的关系很密切。但当清末英国入侵西藏时,清政府自身衰落不保,也无力保护西藏反抗英军入侵,使达赖政府开始逐步转向投靠英国势力。这在达赖两次逃离西藏的经历中可以证明。1904年,在达赖政权反抗英军入侵的江孜战斗失败后,达赖十三世逃离西藏到蒙古,后来曾经转辗到北京觐见慈禧、光绪商讨西藏事宜。后来达赖见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无力保护西藏,于是1909年11月离京回到拉萨。时值清政府住藏大臣推行几项改革,引发了藏区动乱,清政府派兵入藏弹压,1910年3月到拉萨与藏军发生摩擦,达赖再次逃离拉萨,不过这次不是向北逃,而是向南逃到英国统治下的印度,1912年才回到拉萨。1913年达赖派代表参加西姆拉会议,会上提出大藏区独立的主张,这当然被民国政府所拒绝。历史证明只有国家强大,才能捍卫西藏的主权。在《瞻对》一书中,作者认为生产力落后,封建制度落后,统治者无能不思改革进取,是导致瞻对连年的战乱的主要原因。后来在清末一些有远见的封疆大吏鹿传霖、赵尔丰等人曾提出改土归流,改革土司制度,兴农开矿发展生产等措施,取得一些效果,但为时代所限都未能成功。1950年解放军十八军仅派出一个排,未经战斗就解放了瞻对,铁疙瘩终于融化了。作者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看瞻对二百多年来的是是非非,很多事情今天还在演绎,有些历史教训,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汲取。
     《瞻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01:38:1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哈瑞的提醒。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 02:35 , Processed in 0.03406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