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7-5-14 07:16 |
---|
签到天数: 142 天 [LV.7]分神
|
本帖最后由 鹤梦白云上 于 2013-10-8 09:08 编辑 : C* I4 d: @/ Y. M* J6 I$ X
% S# N5 c/ j( l. Q' }
《迷途》中的矛盾冲突是非常强烈的,也许正因此作者才感到难以在一个小小说的篇幅内解决矛盾,当然了,也许作者有一个既定的解决方案,但是考虑到这里许多读者的接受程度而担心“立意”不过关而裁撤了本来的结尾,毕竟,目前的字数离上限还有一定的发挥空间。! m' ~& c7 g. V' ^
! @; l g, e) K1 H
其实担心立意倒是没有必要。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刚好佐证了生活中的确存在种种挑战人类伦理极限的恶劣事件,包括男孩遭伯母挖眼,包括幼儿禁在家中生生饿死,包括吵架夫妻把孩子扔进水里溺亡。这些都是现实的题材。作者所写的情节只要是在艺术上合理的,符合艺术的真实性,在这方面是有很大自由权的。而对残酷现实的再现,反而比涂脂抹粉的作品要好得多。宣传类作品是最低级的。
" B. ~; J h* ^0 r. V/ p; t& M! m7 h! q7 P z5 x2 i/ ?% L$ C
立意不必担忧,但真正考验作者功力的是怎样把那种具有剧烈矛盾冲突、反映残酷现实的题材写成一部合情合理和发人深省的作品。这里牵涉到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一部言情小说之间的区别。如果同样是以情感为主题,也许前者与后者之间的一个重大区别就在于,后者很可能就完全局限于几个主人公之间的纠葛:一会儿卿卿我我一会儿我对不起你你对不起我,而前者呢,则会把主人公之间的矛盾置放在社会的现实环境之下,也就是说,一个主人公的性格、行为的动机不只是完全由于另一个主人公的行为造成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社会和现实环境造成的,只不过在与对立主人公之间被显化、被强化了而已,所以现实主义的大作家通常会有一个宽广的视角,而不是局限在儿女私情。, z- `2 s: [+ E9 k$ O8 ^' R
# }. V( l1 R* U+ b2 p u" j9 u) m/ ^以男孩被伯母挖眼这一真实事件为例,据悉该伯母的犯罪动机乃是由于本人的精神失常和两家之间在经济上的纠纷,但真正的原因还是因为此妇精神失常,因为一则她的犯罪事实无法为她得来收益,二则两家的经济纠纷在常理上远不致这样严重的犯罪行为。那么此妇的精神异常是从何而来?精神疾病和其它疾病一样,除了本人基因上的问题,很大程度是现实生活的环境造成的:穷困,压力,丧亲(女儿坠井亡),没有援助的介入和倾诉的对象,缺乏教育而带来的眼界的狭小,这样的因素是造成精神异常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兄弟家的矛盾就只是一个促发点而已。如果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要以此作为原型进行写作,就不能把矛盾的焦点局限在两家的经济纠纷上面,更不能把矛盾集中在,比如两个女人之间的纠葛,而是要放长线,致力于这位伯母是如何在环境中形成她最后一刻的形象的。0 |% b, y" U9 X6 [
: {2 ~2 @, ^5 ^2 O& v( D4 P) Z% f再以我比较熟悉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例。这部诗体小说中的核心故事实际是围绕三个主要人物奥涅金、达吉亚娜、连斯基外加配角奥丽加而构成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谈情说爱,然后为情决斗。如果一个言情小说家操刀,会是怎样的面目出现,我想无非就是爱来爱去、恨来恨去,结果很可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普希金呢?普希金的开篇就和言情作家迥异。全篇八章,作者在第一章完全没有介入任何当下情节,而是完全集中于养成奥涅金一角的性格特征,通过广阔的社会背景来塑造主人公,交代此人的如此这般的作派是怎样得来的,他是怎样在彼得堡“酒经考验”,怎样“纵意花丛”,怎样“出入豪门”,又怎样如同叔本华说的那样终于倦怠了,不如此就无法解释他在后面一系列奇怪举动的由来。4 s/ z) z6 U, ]! D& P, W2 ?; ]
; Q' _3 x8 o* g7 {, }. m0 Z所以,广阔的视角,对社会环境的注重,对人物性格背景的挖掘,乃是一个大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必备的素养。一部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完整性、和谐性的特征,否则,不谈艺术性,首先就缺少说服力,也只有如此,一部文学作品才能具备普遍意义和人文的关怀力量。
0 Z+ E) t% d$ M9 G5 W. d3 e
2 ]& h8 a* U. W& o《迷途》是一个很有潜力的作品的雏形,正好我又逮着一个话痨的机会...+ \0 K% i! o, {8 n. v# q
2 r, ^# L% p: |: G/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