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晨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事热点] 关于农村大学生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1#
发表于 2013-6-20 22:28:28 | 只看该作者
tonyxu 发表于 2013-6-19 11:31
通俗说,应该是农村好苗子减少了吧。

那也是因为农村资源太少了,与城市比发展的相对速度更慢了很多,能培养出多少好苗子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9-22 02:23
  • 签到天数: 754 天

    [LV.10]大乘

    42#
    发表于 2013-6-20 23:26:33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6-20 10:48
    这个很痛心。这样的中专实际上是中国最需要的,现在反而凋零了。同类的工业中专、农业中专、商业中专应该 ...

    刚看到的一个新闻

    体系已建成人才成困扰——我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调查
    日期:2013-06-20 09:18 作者:曹茸 吴佩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172

      今夏,对于全国近700万名大学毕业生来说,找到一份合适满意的工作似乎变成了一件难事。作为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生群体,他们面临着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对于希望留在城市工作的涉农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在大学生难觅出路的同时,我国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却苦于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那么,能不能采取一种有效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让他们成为农技推广的生力军?

      近年来,农业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结合现实需要,提出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并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但从实施情况看,仍然存在不小阻力,亟待相关配套政策跟进。

      农技推广队伍人才堪忧,实施“特岗计划”意义重大

      赵光宇是湖南省武冈市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作为一名老农技员,这几年,他一直在为农技站招不到大学生而苦恼:“虽然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人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是,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专业人才还是远远不够,服务还跟不上。”

      事实上,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技推广站都面临着赵光宇所说的问题:人才总量少,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据了解,目前农业部所属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四个系统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编制内农技人员35岁以下的比例不足20%,很多乡镇已经有十多年未进大学毕业生,人才断档严重。同时,全国乡镇农技人员编制空缺4.6万个,而今后5年内还将退休4.5万人。

      针对上述问题,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大学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唐珂认为:“农技推广工作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着重要意义。而农技推广队伍的水平则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知识新、眼界宽、信息灵,如果我们能将他们充实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去,不但能优化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还能解决涉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种‘双赢’局面,意义特别重大。”

      然而,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农科专业累计毕业65.5万人,而真正进入基层从事涉农工作的少之又少。其中,2004~2008年农科专业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进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比例分别仅为8%、2.7%、1.2%、1.2%。

      一面是基层农技推广的人才洼地,另一面则是农科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扶持和机制创新,把解决当前应急问题与建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补充机制结合起来。”农业部科教司副司长杨雄年对记者说,“如果这些素质优良、作风踏实的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能够到乡镇担任特岗农技员,那么,我们的基层农技队伍将更加年轻,服务更加优良,现代农业也更有希望。”

      推行“特岗计划”仍有阻力,亟待政策资金配套

      为什么涉农专业毕业生不愿意去基层从事“三农”工作?

      “不是我们不愿去,而是担心如果去了乡镇,没有编制,没有身份,也没有后续保障,待遇低,下去了就回不来,这还不如一毕业就在城里打工。”浙江农林大学研二学生曾瑾对记者说。

      在湖南农业大学,记者面向涉农专业的本科生随机进行了职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农学专业学生不愿选择“三农”工作,而他们的担忧大多与曾瑾相似。

      “基层工作条件大多艰苦,毕业生下去工作至少要待三五年,连找个对象都难。薪水、编制、后续保障、个人婚姻、事业发展,都是他们就业时综合考虑的因素。”中国农业大学一名教授对记者分析说。

      据湖南省株洲县农业局有关工作人员透露:“招聘大学生担任基层农技员,农业部门有积极性但没有主动权。编制归县里的人事部门管,工资需要财政部门来配套解决,如果各个部门协调不好,就根本没法进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乡镇即使有空编也进不了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都将成为‘特岗计划’推行的阻力。”

      杨雄年告诉记者:“根据摸底统计,目前全国乡级农技推广机构各个行业对特岗人员的总需求为12万人。若要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仍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还需要各地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那么,究竟该如何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应该如何选拔?怎么给待遇?怎样让他们发挥作用?

      据了解,农业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政策,确保特岗农技人员下得去、干得好、待得住。具体包括:在编制清理、人员招录、财政保障等方面尽快明确具体的政策措施,解决好特岗农技人员薪资待遇,服务期满出路等问题;特岗农技人员享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和学费补偿、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招聘优先、公务员定额考录等各项优惠政策;对符合相关条件需要继续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特岗农技人员,相关部门和农业高等院校要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支持特岗农技人员申报有关科研成果、荣誉称号和专业技术职称,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评定;在农牧渔业丰收奖的评审中,要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奖励特岗农技人员。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空缺时,优先录用特岗农技人员;支持符合条件的特岗农技人员实施有关农业项目,领办、创办和协办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和涉农企业等。

      多地探索成效初显,专业人才助力现代农业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早在几年前,一些地区围绕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已进行了先行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甘肃便是一个典型。

      2008年之前,甘肃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仅占到44%,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需要。为了缓解这一矛盾,2010年开始,甘肃省农牧厅结合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民生工程”,会同省人社厅每年选拔一批农业类专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三年来,共计招录农学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4500名,全部充实到乡镇农技站和畜牧兽医站工作。

      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告诉记者:“经过选拔录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工资都由省财政来支付。录取当年按年人均1.5万元、月均1250元的标准发放。从第二年起,他们的工资待遇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当地事业单位新录用人员政策标准,完全做到了工资待遇一步到位。与此同时,一旦被录用,大学生都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签订就业合同。原则上5年内不得调离工作岗位。”

      据介绍,为了更好地吸引和鼓励人才,甘肃省还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如对到农村基层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到县级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达到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

      “待遇保障和政策配套,吸引了一批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目前全省乡镇农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提高到了78%。去年,全省粮食生产创新高,特色农业有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这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壮大密不可分!”杨祁峰由衷地感慨道。

      除此之外,一些省市也进行了有益探索。福建省在全省农业系统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三年共招聘1546名农科毕业生充实到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浙江省启动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通过招生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进行的方式,定向培养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工作。

      然而更多的省市正在抓紧行动,将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提上议事日程。江苏省盐城市农业局科教处处长董立国告诉记者:“今后3年,盐城市农技推广队伍将会空出300个编制,从今年开始,我们将出台具体办法,招录乡镇农技农经人员,一旦招进来,立马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扩充基层农技推广的队伍。”

      “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涉农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好措施、好方法,中央有要求,形势有需求,农民有期盼,我们还需要加快工作步伐,争取早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和实施特岗计划。”唐珂表示。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02:39:00 | 只看该作者
    洗心 发表于 2013-6-20 09:26
    刚看到的一个新闻

    体系已建成人才成困扰——我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调查

    这就是党的传统思维又在好心办坏事了。这些特岗弄得好像是去服刑一样,连刑满后怎么样都想好了。这样的政策扶持永远是政策扶持,人们永远就在怀疑:哪天政策变了怎么办?只要观念上不改变“要发展就得进城”,这个问题就是死结。农业科技是生产力,是赚钱的营生,为什么不能搞有偿服务呢?加拿大也有医生、农技人员不肯到乡下的问题,但待遇从来不是问题,只是生活方式问题。还有就是休不了假、退不了休,因为没有人来接替,甩手又对乡亲们不忍。

    希望观念能从“要发展就得北上广”演变到“要发展就得进城”再演变到“要发展就得到有潜力的地方”。技工阶层(包括工业和农业技工)应该是现在需要政策扶持先富起来的族群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02:41:01 | 只看该作者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0 06:38
    好的技工是用材料和废品堆出来的,某种程度上说,技工的熟练水平和他浪费的材料数量成正比

    只有一个问题 ...

    这就是技校的作用了,避免纯经验地瞎摸。当然,要是技校老师自己也只会纸上谈兵,把技校教育变成缩水版的大学教育,那就死路一条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45#
    发表于 2013-6-21 02:47:57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6-20 13:39
    这就是党的传统思维又在好心办坏事了。这些特岗弄得好像是去服刑一样,连刑满后怎么样都想好了。这样的政 ...

    同意你这个观点。我看了那个新闻也觉得不是长久之计。感觉还是得废掉户口制度,不要让人觉得一定要进城才能得到足够的资源。农技最终应交给公司搞,按商业利益运行,而不是政府。政府宏观上出出政策就可以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46#
    发表于 2013-6-21 02:49:08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6-20 13:41
    这就是技校的作用了,避免纯经验地瞎摸。当然,要是技校老师自己也只会纸上谈兵,把技校教育变成缩水版的 ...

    中国的很多事情喜欢大跃进,一窝蜂。各行各业都有。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0-2-8 10:08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47#
    发表于 2013-6-21 03:59:49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02:39
    这就是党的传统思维又在好心办坏事了。这些特岗弄得好像是去服刑一样,连刑满后怎么样都想好了。这样的政 ...

    这个又扯到户口制度上去了。其实我觉得现有的户口制度反而助长了北上广的疯狂拥挤。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向大城市流动和从大城市流出相对平衡的。但是户口制度的存在导致了一个问题,愿意离开北上广的人就得掂量一下离开了还能回来吗,结果就只好耗在那里了。如果真是放开流动的话未必大家都愿意挤在那里。
    同样的问题也导致了农村没人愿意去,因为去了就很难回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07:07:59 | 只看该作者
    机器猫 发表于 2013-6-20 13:59
    这个又扯到户口制度上去了。其实我觉得现有的户口制度反而助长了北上广的疯狂拥挤。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应 ...

    同意。户口制度是一个祸害,应该废除。本来是用于控制人口盲目流动的,现在什么目的也达不到,平白添堵。

    点评

    作用在目前还是有的。现在的就学、住房、养老,还是无法脱离户籍制度的,至少依靠户籍制度,还稳得住一大部分人,如果取消,那就真是全乱套了  发表于 2013-6-21 15:05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发表于 2013-6-21 14:01:54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02:41
    这就是技校的作用了,避免纯经验地瞎摸。当然,要是技校老师自己也只会纸上谈兵,把技校教育变成缩水版的 ...

    无论如何,技校的收入不可能比去企业高,因此有经验的技工是去当老师还是去企业,选择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政府以各种行政手段强制技工带学徒,技工也不会真心地将技术全部教给学生,“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老师傅们都懂

    点评

    你说出了了我想说的  发表于 2013-6-21 20: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发表于 2013-6-21 14:51:16 | 只看该作者
    水风 发表于 2013-6-19 22:58
    这要看哪一年吧?我92的,大一一年花了2000块出头,包括一年的住宿费和铺盖600(统一发的),来回车票600 ...

    92应该已经开始收学费了。我是89大一,据称是第一年收学费,当时大概是200-300一年,具体记不清了。

    如果你记得准确,那只能说明国内各地区、各部委(那时候各部委都有自己的大学)之间并不统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4-16 03:01
  • 签到天数: 192 天

    [LV.7]分神

    51#
    发表于 2013-6-21 20:05:05 | 只看该作者
    chalet 发表于 2013-6-21 14:51
    92应该已经开始收学费了。我是89大一,据称是第一年收学费,当时大概是200-300一年,具体记不清了。

    如 ...

    不是我记得那么精确,而是手头上还保留着当年大体的账目。

    92年我们是收学费了,400大洋,但铺盖(包括床单,褥子,两床被和一个暖壶)没要钱。还有每人一个小课桌,一个小板凳,都没要钱。其实我觉得就是把这些当学费了。93年学费是200,94年又回到400了。

    大学的学费的确不一样,据我所知,山师一直都只发钱,不要学杂费,山医学费比我们要高,好像是600。当年他们把本硕连读的放到我们学校。这些学生纷纷抗议。山工一直比我们低,好像是200-300。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1:39:26 | 只看该作者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00:01
    无论如何,技校的收入不可能比去企业高,因此有经验的技工是去当老师还是去企业,选择是可想而知的

    即使 ...

    不能适当提高技校老师的收入,达到相当于同等技能的技工在企业收入,还可能指望技校培养下一代技工吗?这和大学一样,要是教授的待遇大大低于研究所,还能指望研究所后继有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发表于 2013-6-21 21:48:37 | 只看该作者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21:39
    不能适当提高技校老师的收入,达到相当于同等技能的技工在企业收入,还可能指望技校培养下一代技工吗?这 ...

    这一点,即使在欧美也是无解的~``

    即使把技校老师的工资提高到相当于企业的水平,那么这个成本又是谁来负担呢?企业还是学校?或者学生?学生负担是最不靠谱的,直接例子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现状

    其实由企业来负担是最可行的,毕竟企业是直接用人方,这样企业可以与技校签定协议,由技校完成基本能力训练后,直接进入企业,由企业的专门技工带人,好处是双方都有的放矢,坏处是,对技工学徒个人来说,他可能不得不在一定时间内丧失跳槽的自由,而且在合同限制时间内工资也不会很理想;对企业来说,受影响最大的恰恰是那些靠技工吃饭的小企业,因为他们基本无力负担这种培养方式。

    恩~```我似乎在说当年纳粹德国的技工培养方式~``是不是有点政治不正确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23:25:59 | 只看该作者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07:48
    这一点,即使在欧美也是无解的~``

    即使把技校老师的工资提高到相当于企业的水平,那么这个成本又 ...

    最终都是由学生负担的,直接还是间接而已。可以直接从学费里反映,但这可能短期负担太重;也可以作为国家教育的一部分,由政府负担,最终还是要转嫁到全民,学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企业直接负担不现实,这是定向代培的模式,除非企业自办技校,否则不容易大面积实行,生源和要求都太不稳定。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发表于 2013-6-22 01:4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身轻松 于 2013-6-22 01:51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3-6-21 23:25
    最终都是由学生负担的,直接还是间接而已。可以直接从学费里反映,但这可能短期负担太重;也可以作为国家 ...


    在讲究人权和自由的前提下,怎么做都是不可行的,因为技工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博弈,而这是以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为代价的。

    相比之下,我认为纳粹德国曾经的某些方式,值得中国借鉴。

    在纳粹德国,任何工人和工业劳动者都自动成为国家机构“劳工阵线”的成员。“劳工阵线”的成立本意是防止共产党在工会内部活动,搞工运,但同时,它也是纳粹党调和工人与资本家经济关系的重要工具。“劳工阵线”通过政府与企业主达成协议,由劳工阵线“安排”(有点类似中国的劳务派遣)企业所需要的工人进工厂工作,劳工阵线(其实也就是政府)负责培养工人具备一定层次的技术水平——在这里,工人所需要的职业培训明显是由政府负责安排的,费用无疑来自对企业征收的税费以及教育预算。现在关键点就出来了:

    由于工人是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安排数量的,因此企业不能对工人随便解雇,也无法解雇,至少在劳工阵线同意以前是无法解雇的,同时无论企业经营状态如何,都必须满足事前与劳工阵线约定的工资水平。需要注意的是,劳工阵线的工资标准是针对全国境内的所有企业,即使工人不满意劳工阵线的安排,他也无法通过跳槽来要求增加薪水。而劳工阵线对工人的承诺则是,劳工阵线除了负责培训工人的职业技能,使其可以适应不同需要以外,还负责掌管员工的社会福利,比如“通过劳动获得欢乐”这个组织就负责安排工人的娱乐和休假,包括乘邮船去加勒比海休假,同时工人在“失业”后一方面重新接受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则等待劳工阵线的下一次出工安排。既然工人的工作是由劳动阵线来安排,那么无论去企业还是去搞培训,对工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反正工资水平都一样,而且这个时候老工人更乐意带新工人,除了劳动强度不大以外,在总部系统干活无疑是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评价,增加休假和旅游机会的。

    至少在纳粹党短暂的执政时间内,这套系统是有效的,德国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空前强大,企业主也不再为工人罢工加薪等事情而操心,而纳粹党则通过各种软的和硬的方式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1938年,德国工人开玩笑说,“虽然我们丧失了找工作的自由,但同时我们也丧失了失业的自由”。这样企业的成本是可预算的,工人的流动性问题也解决了,高级技工的传承和培养问题也解决了。值得一提的是,战后的联邦德国政府将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政府政策保留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

    之所以提纳粹德国的这套政策,很大程度在于中国如果想制造立国的话,其中很多思路是值得借鉴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5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2:10:54 | 只看该作者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11:48
    在讲究人权和自由的前提下,怎么做都是不可行的,因为技工问题的本质就是利益博弈,而这是以损害社会整体 ...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早已超过这套制度实现的土壤。这套制度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没有本质差别,少了加勒比海旅游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发表于 2013-6-22 02:3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身轻松 于 2013-6-22 02:33 编辑
    晨枫 发表于 2013-6-22 02:10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早已超过这套制度实现的土壤。这套制度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没有本质差别,少了加勒比海旅 ...


    那中国就得准备接受现在西方遇到的去工业化现实

    去工业化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体力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的缺乏,就是第一步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认为中国的工会应该承担类似劳工阵线的那些责任:包括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咨询等。同时,工会仍然没有脱离政府的控制。这样的工会,绝对比只收钱不做事的工会要好得多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58#
    发表于 2013-6-22 02:3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6-21 13:40 编辑
    chalet 发表于 2013-6-21 01:51
    92应该已经开始收学费了。我是89大一,据称是第一年收学费,当时大概是200-300一年,具体记不清了。

    如 ...


    92年没收,至少我是没交过任何学费。我念书的大学是从93年大一新生开始收的。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9-6-16 23:34
  • 签到天数: 1277 天

    [LV.10]大乘

    59#
    发表于 2013-6-22 02:36: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冰蚁 于 2013-6-21 13:40 编辑
    水风 发表于 2013-6-21 07:05
    不是我记得那么精确,而是手头上还保留着当年大体的账目。

    92年我们是收学费了,400大洋,但铺盖(包括 ...


    400大洋是杂费吧。应该不是学费。我记得以后收学费,起价就好几千。好象3000的样子。杂费,住宿费另算。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2 02:41:24 | 只看该作者
    一身轻松 发表于 2013-6-21 12:30
    那中国就得准备接受现在西方遇到的去工业化现实

    去工业化在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体力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的 ...

    中国早晚也有去工业化的问题,但不是现在。现在体力劳动者和技能劳动者的短缺是供求不平衡问题,这个通过市场能自行调节。去工业化是指工业不再成为主流经济产业,而中国的问题是工业依然是主流经济产业,但工业界还沉湎于低工资心态,还没有准备好为高质量劳工、高产出行业付出应付的代价(实际上应该说是投资)。

    中国现在的政府工会是一个笑话。指望他们干正事 ,我没有那个胆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7 08:13 , Processed in 0.05183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