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0-10-30 18:27
 |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 
 
| 本帖最后由 木不铎 于 2013-4-30 18:44 编辑 " G* p# e( N! {5 s' O/ P, J9 M/ S 
 ' U: N' W' V8 T6 R     每回一发生地震,就蹦出一堆儿神棍,就连蛤蟆出行,屁股后面也跟一拨儿狗仔队。唉,转个旧帖子过来,7年前的。7 V3 ^0 Z1 ?3 U/ u- k9 w5 ?
 ===========================================================================
 3 m  ~! a& p8 R# A6 v4 h# X9 p* |' I- \. [3 E0 I! s$ H
 记得进P大读研的时候,头一年是基础课,整天都忙着在若干教学楼和食堂、图书馆以及46楼(某人笔下著名的47楼之隔壁)之间窜来窜去。那时候,海龟们还没有上岸,而俺们又正好碰上了文革贻害造成的断层,也就是老的退休了,年轻的还没有上来。头一年,大家都没有确定论文方向,平常功课之外,就是狂读中外文献和论文,每过上两、三周,开个小型学术会议,探讨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
 / @6 I$ `; k1 I2 D; ]7 U) t2 U& g- K% P: n
 俺本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偷懒,攻的是最简单的重力学方向,所以对地震学不是很上心。来P大读书,胡乱翻书,走的也是简单路线,读的大都是绕开波动方程的所谓“地震预测”方面的文章。导师见状,提醒我说“那就是玩数字游戏,万不可耗费太多时间”,俺当时年轻,听之大不以为然,毕竟这么多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都是相关文章,更何况“地震是可以预测的”是俺们敬爱的周总理说的。9 A4 j* Z$ W+ e- m- L$ B0 O. L4 U
 
 ( ^4 J; p9 c4 e: M- J3 M; {/ K# ~  这一读,就是差不多一年,记录了若干读书卡片,忽然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地震的物理机制至今尚无定论,虽然有一个矩张量模型可以模拟地震发生时那一刻的过程,并得到相应的理论地震波形。可地震的孕育过程,至今为止还是一个迷,因为这涉及的过程实在是太复杂了,而这一过程正是地震预测的症结所在。
 3 |5 R7 Y: c) |$ z9 X9 N$ g2 V4 a
 3 e9 ~& n2 N4 D  天上的云的运动,大家肉眼就能观测到,一片乌云漂过来,大家都敢预测一把说“一会儿就得下雨”;再加上满天的气象卫星,把什么温度、气压、湿度等资料不断实时传来,再根据很多基于流体力学等现成公式,就能大致测算出天气的变化。可地底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咱们总不可能把大地都给刨开吧?就算您能刨?这地壳下面可就是岩浆,您就不怕烧着您?
 + b$ G. x7 @( r5 C) A0 o8 f7 {! `9 g& T! w; V
 相对于头顶的天空,我们对自己脚下的大地是无法直接观测的,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间接来源于地震波,少部分直接观测是钻探结果,但相对于地壳34公里的平均深度来说,决大多数钻井(主要是石油钻井)顶多也就三、四公里,最深的钻井是前苏联在科拉半岛打的,也只12262米(中国也在江苏东海打了一口5158米的探井)。仅仅凭这点有限的资料,要想了解地球特别是地壳的结构,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Q* M& g4 F1 B/ h: i; }& b8 J
 
 ) v7 g. e; u, N" I2 N/ A" u  既然不能从物理机制上对地震进行模拟和预测,那就把地震的发生当作一个时间序列来处理吧。这是另外一个思路,著名地震学家Beno Gutenberg和Charles Francis Richter提出了Gutenberg-Richter公式,即地震发生的频率(N)与震级(M)的关系为log(N)=a-b*M,其中,a和b均为大于0的常数。这一公式说明,震级越大,地震发生的频率就越小。
 ( v  g, ~% R& a8 j8 x
 6 w  E% E0 W2 R  g  玩过数字的都明白,总是能找到各种各样的统计公式的,但这样的统计结果的指导意义往往有限。记得当年上统计课,开篇那数学老师就讲“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lies: lie, damn lie, and statistics.”。: s8 \- c" S, e% Q
 3 h9 t1 k, y* O
 当然,有人会说“时间序列总能找到个周期什么的吧?”。但地震孕育过程是一个强烈的非线性过程,根本没有固定的周期,更何况大的地震的所谓周期都是几百上千年的,而人类真正科学观测地震的历史不过一百余年。要想对一个时间序列信号进行周期预测,至少要观测两个周期以上,才能做出判断。
 ; S. v9 G7 u3 W/ r
 k! \- @! C, _" O+ C9 x3 Y  另外,如果要想预测地震,有三个要素必须明确,即:地点,时间和震级。如果你不知道地点,光说“明天要发生地震”,可到底是哪儿呢?是北京市还是爪哇岛?没有意义;同样,你光说“北京要发生地震”,可是什么时间呢?你说“明年”,可总不能让老百姓一年时间都提心吊胆过日子吧?还有震级,一般小地震(比如说矿山或者采石场爆破)震级非常小,对人们生活根本没什么影响,你总不能一天到晚发布这些所谓的地震信息吧?# g% W9 e% {" C( x+ M
 2 f! A0 }  F1 L5 ?' V2 H' C! t  I$ N: Y
 有人会说“那海城地震怎么预测出了?”。是啊,这好比打靶,再臭的枪手,超着靶子打它100枪,也能蒙上1枪,可不能每次他一开枪,俺们就说“打中了,打中了”吧?那还让人活不活了?
 & m/ H* }- J, }+ n" Y0 {( Q! h. Y1 V. D! t, G
 “九一一”发生以后,曾有不少参议院抱怨说中情局早就有人报料可能会有恐怖袭击,可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程度”,不清楚,而且这样的报料天天有,日日有,作为政府,它不可能也不能够天天发布恐怖袭击警报,估计那样美国经济早就崩溃了。5 a8 ?) m3 m7 Z. W5 z9 E/ N
 
 ; g0 f4 ]" A) f2 T1 g. h5 E+ A  地震发生前是否会有前兆呢?比如说半夜鸡飞狗跳?地下水位上升?' H% ?+ j6 a/ X) O6 T
 # o' |9 c/ x; o; o9 ^
 在地震孕育的物理机制没有弄清之前,说什么“前兆”是非常不科学的。比如说你家隔壁老王家半夜鸡飞狗跳,那搞不好就是来了偷鸡贼。地下水位的变化,更是没谱,下上几天雨,水位自然上升,大旱数日,水位也会下降。至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所谓的“地震前兆”是准确或10%以上对应出每一次地震的。从信号分析的角度说,就是背景噪声实在太大,远远强过信号本身,而这信号本身的规律又没有摸清,因此根本无法预测信号。
 . L; |' y/ o2 [4 y* D6 ~
 % X" e% E% w7 a0 f& [) b  “地震预测”至少在目前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但随着人类观测手段的进步和地震资料的丰富和积累,也许将来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预测。
 ; Q$ h8 U! \5 S+ Z' r2 ^* I6 V6 S0 k9 W1 q# s
 插个题外话,俺说“某某地明天不会发生地震”,呵呵,这也算是“地震预测”吗?有句话说“世上所有的争论都来自于定义的差别”。
 | 
 评分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