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4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忆儿时读过的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13 04:19
  • 签到天数: 248 天

    [LV.8]合体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6 07:23: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老帖了,转发一下。
        近几日,看了一本枕边书(枕边书者,放到枕头边,每日临睡前看上几页之书也),是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年发行的中国文化名人书系列之《谈读书、上》。
        即是名人书系列,所著之人自是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陈寅恪、梁漱溟、冰心、林语堂、老舍等均在其上。还有很多虽然我不认识但确是名人之人。
        看了之后,深为前辈大家治学之精神所折服。前辈先人国学底蕴之深深不可测,所学之广之博,吾辈只能仰其项背,鞭长莫及。
        余生也晚,未经前辈苦读背诵三、百、千之累,更不曾涉猎经史子集等中华文化之经典,实为憾事。但愿“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现在有了时间,多多少少读一些,亦可聊已补憾。
        看前辈们四五岁就开始读书,且乐此不疲,不禁回忆起自己儿时读过些什么书。
        细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学龄前并不读书,成天就是玩。少有家长像现在的家长那样,在孩子三四岁时就拿着看图识字的卡片,让孩子认苹果、梨、人、马、牛的;更没有家长叫孩子背唐诗什么的;就是在幼儿园,阿姨也不教小朋友们识字,只是带着小朋友们玩。
        那时的童年是快乐的。
        当然,这里说的是寻常百姓家,书香门第的世家,可能也会从小就叫孩子们读书认字吧。
        我读书已是上学认字之后的事了,不过,读了之后,也上了瘾,五十余年,不敢说日日不辍,大概可以说没有间断过。
        上小学之初,看的(不能说读,因为认识的字还不多)只是连环画,当时叫“小人书”。没钱买(有钱家长也不给买,说那些是“闲书”),大多是向别人借或者租。
        当时路边很有些地摊,一块脏希希的布或木板,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人书”,一分钱一本或两本,随便你看多长时间。
        印象最深的是一套60本的《三国演义》,深蓝色做衬底,边上(左或右,竖着)写着本集故事内容,像什么“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大战”等。封面则是一幅相关内容主要场景的画。
        人物场景画非常的细腻,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好像关云长的美髯、赤兔马的马鬃都可以一根一根的数出来。后世汗牛充栋的连环画与之相比,绝对是天壤之别。
        据说这套连环画的原始铜版(非专业用词)在动乱年代被毁了,真真的可惜了。网上称,这套连环画本拍卖价本世纪初已过二万,现在应该更高了吧。
        60集连环画每本不超过百页,下面有两三行小字,说明内容。因引人入胜,看这套《三国演义》小人书,也迫使我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尚未学的字。
        对曹操、刘备等人没什么印象,当时与小朋友们争论的是谁最能打,天下第一。有人认为是关羽关云长,因为他能“过五关斩六将”(绝口不提走麦城);有人觉得是常山赵子龙,因为他“在百万军中取人头有如囊中取物”(完全没注意是曹操爱其堪称将才,命军中将士不可将其射杀);还有人认为吕布最棒,因为“三英战吕布”,他一个人可以和三个人打;不知道为什么没人认为张飞第一,大概小孩子也觉得他“有勇无谋”吧。此类争论自然没什么结论,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
        小学三年级时,因认识的字多了,也有了读书的兴趣与欲望,开始读“字”书。称为“字”书是相对“小人书”而言,因为只有字没有画。
        读的第一本“字”书也是《三国演义》,精装竖版繁体字(那时文字改革委员会刚刚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商场、火车站的场名、站名、商标等还保留着繁体字,很多书籍也还是繁体竖版,并且是从右往左读的)。
        年纪小,自然不懂中国历史,什么汉室势微力薄,魏、蜀、吴三分天下,最终统一于晋,对我来说都是浮云。但全书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觉得很有气势。
        大概受了罗贯中扬刘抑曹的影响,对曹操印象极坏,认为曹是个坏人,刘备则是个好人。希望刘能打败曹,孰不知,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最终刘败曹胜。
        最佩服的当然是诸葛亮了(由他还知道了中国人有两个字的姓),心目中诸葛孔明简直是个神人。草船借箭、舌战群儒、借东风、火烧赤壁、六出祁山,制造木牛流马,以供军中粮草,三国中真正的大英雄。
        一个小插曲是,看了几个章回后,曾问老爸,汝是不是“你”的意思?乃是“是”的意思?老爸大笑,连夸我聪明。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曾到贵州黔南地区扶贫,看到当地很多地名与诸葛亮有关,特别是七擒孟获的故事,流传甚广,深感其对巩固中国西南边陲疆域的贡献之大。
        读的第二本“字”书是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也是精装竖版繁体字。
        比之《三国演义》,《东周列车志》内容情节更加复杂曲折,时间跨度也更大。小小年纪自然不耐烦记那些错综复杂的朝代、人际关系,只记得各国内宫父子兄弟经常反目成仇,杀臣弑君(家天下,君臣也往往是叔伯兄弟或叔侄关系)屡见不鲜。甚为奇怪,一家人哪儿来这么大仇恨?怎么打的这么厉害!
        津津乐道的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至今记得五霸乃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背了好久才记住)。战国七雄容易些,齐、楚、燕、韩、赵、魏、秦。
        对这本书的另一个印象就是成语多,典故多,《成语字典》上相当多的条目来自本书典故。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体会到先秦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氛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实基础。
        惭愧的是,这两本精装书在动乱年代,被我亲手烧了。改革开放之后,又买了这两本书的新版,横排简体字,从左往右读,沧桑历史的感觉就差多了。
        第三本读的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了。
        对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自然读的是津津有味。最喜欢看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节,十万天兵天将斗不过一个孙猴子,真是有意思。
        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虽然也有趣,可越看越不爱看了,总觉得自从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圈,本事就越来越不济了,动不动就请观音菩萨如来佛帮忙降妖,他自己搞定的妖怪几乎没有一个。
        也是第一回记得比较清楚,还给弟弟、妹妹们讲过。说的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有一仙石,高三丈六尺五寸,合365天;圆二丈四尺,合24节气。该仙石长期受日月之精华,忽一日崩裂,钻出一石猴,四肢俱有,五官齐备,与人无异。弟弟妹妹们聚精会神,听的津津有味。记得只讲了两三天,到石猴拜师就没讲下去了。
        当然,除了这三本古代精典,自然还看过一些新书。
        记得有一套“红色少年”丛书,鸡毛信、二小放牛郞、刘胡兰、董存瑞的故事就要从那套丛书里知道的。
        印象深的还有一本《星火燎原》,是开国元勋们对长征的回忆录。也仔细的读过,作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对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经历十分敬佩。
        觉得当时的回忆录还比较朴实,可信。现在已经不太看回忆录了。
        后来又知道,《星火燎原》是毛主席一生题字的唯一一本书。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我们小时听长征的故事时,长征已是近三十年前的历史,为何我们是那么的喜欢听?大概长征与新中国的关系太密切了。如果给现在的年青人讲述我们插队时的故事(对现在的年青人来说,那已经是四十年前的历史了),他们还会感兴趣吗?恐怕不会。这就是历史的变迁吧。
        还有一套值得提及的书是一套《十万个为什么》。说实话,我现在的一些科普知识都是从那套书里批发来的。
        关于科普的还有一本《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看到科学家们描述的新科技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享受,当时就非常想往新世纪的到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惊叹于科学家的预测。很多预测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实现了。
        除了中国书,也还读了一些外国书,主要是前苏联的。
        当时(我已四五年级)父亲单位一位姓朱的叔叔有一个区图书馆的借书证,朱叔叔看我喜欢看书,就把借书证借给我用。
        当时世界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欧美书自然不多,能借到的基本上都是前苏联的书。
        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印象最深的却是一本普通的《形形色色的案件》,写反特侦察破案的书。
        主人公是一名叫谢尔盖的侦察员,面对各类扑朔迷离的案件,谢尔盖的推断合情合理,分析细致入微,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让小小的我十分佩服,感觉绝不逊色于后来读到的福尔摩斯。
        顺便说一句,我一直不太喜欢读俄罗斯人写的书,譬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就从未读完过,开篇几章就看不下去了。主要原因是觉得俄罗斯人的名字太长,还是好几个,还有昵称爱称什么的,记不住。记不住名字就影响了情节的连贯连接,近而就不耐烦读下去了。
        这个理由好像也不太合理充分,因为看欧美小说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而欧美人的名字也是好几个。
        我想可能是因为所学语系不同造成的。我学的是拉丁语系语言,对其姓名及姓名的排列比较熟悉,所以容易记住。
        实际上,斯拉夫人的姓名也应该有规律可循,了解熟悉了,记住他们的姓名也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好了,打住了,既然是忆儿时读的书,就到小学截止。
        中学及成年以后所读的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10 收起 理由
    宁娜 + 2 谢谢分享!
    到处停留的叶子 + 4 谢谢分享!
    燕庐敕 + 4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30 09:21
  • 签到天数: 327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2013-4-6 08:25:25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读的书印象最深的是《天方夜谭》(就是那本著名的一千零一夜),读的也是繁体本。繁体字看起来生吞硬啃的那个费劲,但是也阻挡不了故事的巨大吸引力。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3-10-6 23:51
  • 签到天数: 1089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2013-4-7 00:06:02 | 只看该作者
    小学里看的书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主,名著到中学才读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1081 天

    [LV.10]大乘

    地板
    发表于 2013-4-10 01:29:46 | 只看该作者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8-10-21 12:19
  • 签到天数: 7 天

    [LV.3]辟谷

    5#
    发表于 2013-4-10 01:46:47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家境一般,特别羡慕拥有一大堆小人书的同学
    父母的理念 也只是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也不怕

    所以反对读课外书
    很多知识都是到社会以后才恶补的

    惭愧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8 20:54 , Processed in 0.04478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